本書以被擄—歸回時期為背景,聚焦以斯拉—尼希米記及相關先知書,系統剖析異族通婚對歸回社群的宗教、家庭與族群認同衝擊。作者採用經文細讀、考古與外典證據比對,並結合社會學與人類學理論,從族群結構、文化再生產、女性角色與宗教儀式等面向,還原波斯時期猶大省的社會動態,指出跨族通婚如何在第二、三代造成信仰弱化、祭司職分污染、土地繼承與母語傳承的危機。
本書重要貢獻在於:一、將文本研究與物質文化、外典資料互證,提升歷史論證力;二、強調婦女在婚姻移民中的關鍵地位,提出文化傳承與同化的具體機制;三、以古事例回應當代議題,特別借鑑台灣跨國婚姻與移民現象,提供教會與社會對婚姻、身份認同與信仰實踐的反思與牧養建議。
章節安排清晰,從導論的方法論出發,逐章呈現亡國被擄生活、通婚實況、族群自我認同、文化承載者、迦南宗教影響、婦女角色到通婚衝擊評估,既有學術深度,也具牧養關懷。適合舊約研究者、教牧、婚姻家庭輔導者、關心移民與族群議題的讀者;也可作為神學院課程與教會訓練之教材。
若你想理解古代如何以宗教與婚姻維繫族群邊界,或尋找歷史視角下對今日跨文化婚姻的洞見與實務建議,本書將是兼具史實證據與跨學科詮釋的必讀之作。
《以色列人歸回後的婚姻挑戰》讀者攻略
本書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深入探討波斯時期以色列歸回社群的異族通婚危機,為現代讀者帶來多重實務效益。
● 學術與信仰整合
本書結合聖經文學、考古學與社會人類學,提供讀者嚴謹的學術視角和深度的信仰反思。讀者能學習如何以多元進路解讀聖經文本,培養批判思考與跨學科整合能力,這種思維訓練對各領域專業發展都極具價值。
● 婚姻家庭建造
通過歷史案例分析,讀者能重新檢視婚姻中的信仰優先性,理解配偶選擇對家庭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本書特別強調女性在跨文化婚姻中的關鍵角色,幫助現代夫妻建立更穩健的家庭根基,對教會婚前輔導和家庭事工具高度參考價值。
● 當代應用與牧養效益
書中古代異族通婚的教訓直接回應當今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婚姻議題,為教會牧者提供歷史智慧和實務指導。讀者能從中獲得處理信仰與文化衝突的具體策略,建立既尊重多元又堅持信仰核心的平衡觀點,提升個人的文化敏感度和牧養能力。
作者簡介:
鍾平貴 主任牧師
學歷:
成功大學化學系理學士(B.S.)
美國紐約「信心聖經神學院」道學碩士(M.Div.)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畢業(Th.M.) 主修舊約
「中國神學研究院」哲學博士進修(Ph.D. Candidate),主修舊約
曾任:
台南監獄「新生山莊」福音戒毒村,榮譽教誨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延伸部教師
「中台神學院」舊約兼任教師
「高雄真道神學院」舊約兼任教師
「聖光神學院」舊約兼任教師
「美國工人神學院」(亞洲部)、「加拿大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兼任教師
「台北基督徒聚會」、「台中基督徒聚會」、「台南基督徒會堂」、「台南基督成功教會」牧會
現任:
「中台神學院」舊約專任教師暨實習主任
目前:
與妻鍾李淑華,二人結婚40年,同心事主,育有一女一子,皆成家,各育有 兒女。
長女鍾憫目前就讀多倫多大學威克里夫學院(Wycliffe College)舊約博士。
長子鍾晨在台南東門聖教會牧會。一家蒙主恩惠,回應主愛,獻身事奉。
章節試閱
導論
公元前600-400年間,以色列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簡單地以「被擄」(exilic)與「歸回」(post-exilic)的概念來表示,傳統認定公元前587-539年是所謂的被擄時期(exile),這段期間的以色列,在信仰上經歷巨大的危機,但也為她的傳統信仰奠立了深遠的更新基礎。波斯時期,以色列人經歷三次複雜又長時間的歸回,這些歸回社群(Postexilic Community)致力於猶大省恢復耶和華主義(Jehovahism)的信仰,因此開啟了以色列信仰傳統的反省與重新表述,信仰傳統在猶大省裡的猶大社群自我身分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擄歸回人士回到久違家園,陸續展開重建工作;他們面臨許多的挑戰 ,像是荒廢住地的重整、聖殿與敬拜體制恢復、信仰生活建立、政治組織等,這些都亟待恢復。閱讀以斯拉及尼希米記,就會發現被擄歸回人士與「這些國的民」之間的衝突,他們始終處於被四圍異族同化與排他的掙扎中,其中歸回社群與當地人士的異族通婚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危機;以斯拉-尼希米記以及瑪拉基書記載許多相關事實,這些記載背後牽涉許多複雜的因素。
1、異族通婚可能衍生的議題
筆者所在的台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政府對外政策大幅開放,自1990年以來,陸續出現大量來自大陸與東南亞地區的女性外籍新娘,外籍配偶已成為一個既普遍又特殊的社會現象,台灣的人口結構、社會形貌正面臨巨大衝擊,同時也衍生許多家庭、婚姻、社會、文化及國家認同問題;因此,以「外籍配偶」為對象的研究,自然也成為台灣學術界的焦點議題。這些來自異國的女性透過婚姻移民的方式正在改寫「台灣人」的定義。在深入閱讀以色列人歸回歷史的過程中,發現早期以色列歸回社群與鄰近四圍異族女子的通婚現象,與筆者的處境頗為類似。當筆者閱讀學術相關的研究資料時,發現學者對跨國婚姻議題的研究數量不僅大幅增加,質素亦日漸成熟。因此,除了考古學、聖經文學處理進路外,筆者也將嘗試引用台灣學術界對外籍新娘嫁入台灣的研究理論來理解早期以色列歸回社群娶外邦女子的衍生問題,進而綜合評估這些外邦女子對以色列早期歸回社群可能造成的衝擊。
當然,台灣近年來面臨的跨國婚姻問題與兩千五百年前以色列歸回社群的異族通婚之間存在許多不同的差異性;例如,時空上的差距、民族文化上的不同,以及聯姻的動機不同等。儘管如此,從社會學的研究進路來看,台灣跨國婚姻所衍生的問題仍然可以作為借鏡,一窺以色列歸回社群與「這些國的民」聯姻所呈現的面貌。即使台灣與古代以色列都是強調以父系為核心的家庭結構,但是當外籍配偶進入到家庭,婦女便會成為文化互動的主角,這些外籍配偶在婚姻適應與教養孩童過程中,可能完全融入所嫁入族群的文化,也可能在家庭場域相互碰撞下,發展出新的文化。不論如何,外籍配偶對嫁入社群的社會文化發展所造成的衝擊是無可避免的。
自1980年代以後,社會學與人類學者已經積極地將跨國婚姻的性別議題帶入研究。1990年代之後,更將女性視為研究主體,從性別研究的觀點搜集她們的婚姻移民經驗。自此,有一些學者從以斯拉記九至十章以及尼希米記十三章直接或間接檢視歸回社群與異族通婚的性別議題,有些學者的註釋書籍,針對個別異族通婚進行經文釋義,屬於單一進路的研究,缺乏跨學科的綜合性評論。外邦女子嫁入歸回社群,其衍生的社會與家庭問題,深入探討的並不多見,有關異族通婚的文化接觸等過程也缺乏進一步的理解。因此筆者將在本文針對外邦女子嫁入歸回社群可能產生的衝擊作一整體性評估,外邦婦女嫁入以色列家庭,透過文化實作會展演出不同風貌的生活型態。有些只是生活習性的文化融合,但有些卻深入影響以色列與耶和華的聖約關係。
透過本文的探討,除了能對以色列早期歸回社群的生活實況作深入的理解之外;也期待能提供教會對今日信徒婚姻現象以及適婚男女選擇人生伴侶時的反省參考,畢竟教會與以色列都被賦予相同的信仰本質與使命。
2、探討的議題與經文規限
亡國放逐七十年,猶大百姓分散的情形如何?文化、經濟與信仰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國家民族遭受如此巨變,他們成為異邦的俘虜,以色列人還自認為上帝的聖約百姓嗎?在異教信仰環伺底下,他們還能繼續維持與上帝之間的聖約關係?也就是說,還能堅持對自我身分的理解嗎?為何這些遠自巴比倫歸回的猶大人,沒有記取教訓,還有人要與當地外邦女子通婚?其中有何因素或利益糾葛?歸回社群裡有多少人與這些女子通婚?情形嚴重、普遍嗎?他們分別是那些成員?這些外邦女子的身分問題也值得關注:她們是否來自以色列之外的民族?還是那些未被放逐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她們的文化特色又是什麼?「婚姻移民」與「族群文化」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呢?婚姻移民的女性通常扮演什麼角色?在古代以父權為主的以色列,婦女有何影響力?對於歸回社群,這些「外邦女子」嫁入猶大家庭,將會造成哪些影響?這些議題將相繼於接下來的篇章陸續探討,期待能夠清楚地呈現外籍配偶對歸回社群的衝擊評估與影響。
本文探討的經文範圍除了以以斯拉尼希米記以及瑪拉基書為主之外,也綜合被擄先知書,如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相關議題經文。有關以斯拉-尼希米記的編輯,成書日期以及以斯拉與尼希米的史實性等爭議問題,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筆者將以斯拉-尼希米記視為一卷書,編寫日期在公元前第五世紀下半葉。
筆者接受大部份學者的共識,認為瑪拉基書與以斯拉-尼希米記是屬於波斯同一時代的作品。有學者認為瑪拉基先知的年代是在亞達薛西一世,以斯拉與尼希米出現之前,另一些學者則主張是在以斯拉、尼希米之後。實際的年代很難確定,但學者們幾乎一致地將年代認定在歸回時期,介於元前520年至400年之間。筆者認為可以將年代範圍再縮窄一些,因為依據瑪拉基書三章9至11節與哈該書一章7至11節所描述的對照來看,可以將瑪拉基的活動時間定在公元前第六世紀晚期或第五世紀早期,也就是哈該與撒迦利亞之後不久,以斯拉、尼希米之前比較合適。因為哈該書一章7至11節指出百姓對聖殿重建工程的怠惰疏忽,造成他們經濟上的艱難。瑪拉基書三章11節記載歸回社群因著背約,遭受蝗蟲災害,收成不好,正面臨經濟上的困境,他們遭受了咒詛(三9)。瑪拉基書的情況可以視為哈該書的延續,聖殿已經建成,歸回社群的生活應當蒙耶和華賜福,但困境依舊,先知指出這是因祭司與百姓持續背約之故。
再者,若瑪拉基在以斯拉、尼希米之後,他對以斯拉、尼希米的改革(尼八1~十三31)卻隻字不提,難免讓人感到奇怪。假如瑪拉基的信息在改革之後,他應當會提醒猶太百姓,注意他們近期舉行的聖約更新大會,現又違約的事實,以加強他的信息;但瑪拉基並未對此有任何著墨。因此,瑪拉基的年代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前,似乎較為自然。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瑪拉基書與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內文有相當多類似的議題。其中以斯拉-尼希米記記載歸回社群與外邦女子通婚的事件,而瑪拉基書則是以神學的角度,從「約」的議題加以譴責與闡述其神學意含。
3、方法論
十八世紀之前,不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的信仰群體裡,聖經皆被視為上帝的啟示,具神聖的特質;它與世俗文學不同,其字句不容修改,聖經真正的作者只有一位,就是上帝自己。這種訴諸權威的「聖言」模式,到了十八世紀開始產生變化。因著人本思想的興起,啟蒙運動因應而生,進化論逐漸抬頭;當時學術崇尚的是理性,追求客觀、科學的精神,凡不能通過理性檢驗的,便加以揚棄,對於過去的政府、教會展開了批判與反省。這種理念逐漸主宰學術潮流,自此之後,聖經的詮釋便產生極大的改變。這種研究趨勢一直到了廿世紀末期,舊約的研究才邁入反省與整合的態勢,也為聖經的詮釋帶來不少亮光。
導論
公元前600-400年間,以色列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簡單地以「被擄」(exilic)與「歸回」(post-exilic)的概念來表示,傳統認定公元前587-539年是所謂的被擄時期(exile),這段期間的以色列,在信仰上經歷巨大的危機,但也為她的傳統信仰奠立了深遠的更新基礎。波斯時期,以色列人經歷三次複雜又長時間的歸回,這些歸回社群(Postexilic Community)致力於猶大省恢復耶和華主義(Jehovahism)的信仰,因此開啟了以色列信仰傳統的反省與重新表述,信仰傳統在猶大省裡的猶大社群自我身分認知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擄歸回人士...
作者序
推薦序一
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
公元前六世紀,耶路撒冷城淪陷,聖殿被毀、聖器被奪、聖民被殺或被擄流放異域,是以色列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幸好在神恩領賜福下,共有三批擄民回歸聖地,重建聖殿、重建聖民及重建聖城。然而經學家以斯拉與省長尼希米帶領的改革,為要建立聖潔的人民,強力推動離絕外族配偶,引發諸多議論。鍾平貴牧師即以此為切入點,抽絲剝繭,深入探討箇中緣由。他所用的方法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詳細解釋經文:雖然資訊有限且片斷,聖經仍是最主要的證據來源。鍾牧師詳細比較以斯拉記二章與十章,第一批回歸者名單及大約八十年後與異族通婚者的名單,發現二者基本架構相同,顯示後者是前者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後裔。包括祭司、利未人及一般民間領袖。雖然仍是社群少數,但是量變帶來質變,潮流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
二.詳察考古證據:由經外資料,包括巴比倫、巴勒斯坦及埃及南部伊里芬丁的猶太社群,深入探討其宗教、經濟、政治及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文化上,以色列以宗教立國,信仰主宰一切。但是當宗教信仰發生微妙改變,其對整個社群的影響既深且巨。
三.結合學術理論:近年社會人類學者對被擄回歸社群的研究如雨後春筍,有助解釋回歸之民與當地異族間的融和,特別是注重婦女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影響力。但是這也造成以斯拉與尼希米的擔憂,害怕選民失去身份的認同。尤其異族通婚者不少是雙方中上階層或社會精英。上行下效,影響鉅大。這也是早期猶太教所面臨的挑戰。
大動盪帶來大移民。移民不會但求立足,更勇敢融入主流社會,甚至帶領風騷。因此,異族通婚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不同世代移民的價值觀及身份認同為何?對家庭、社會所造成的衝擊為何?在在不容忽視。
鍾牧師是牧者與學者,正是宋儒所謂「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的最佳典範。他的兩位子女也克紹箕裘,與鍾牧師夫婦一樣走全職傳道的路。而他的女婿是美國人,更給這本書提供豐潤的實踐背景。是為序。
賴建國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暨舊約教授
現任環球聖經公會駐會學者暨《環球聖經譯本》舊約主編
2025年8月台北大直
推薦序二
「有寶貝在瓦器裡」的見證人
能為鍾牧師這本彙集了他過去多年學術研究的新書寫序,深感榮幸!
在本書,鍾牧師從聖經文學、社會學、考古學三個跨領域的角度,旁徵博引相關的學術研究,成功地梳理了以色列被擄歸回後,外邦女子嫁入歸回社群的異族通婚所衍生的社會與家庭複雜問題──此一論題勇於挑戰舊約學者的極限,並對焦二十一世紀後現代文化所關注的身分認同,作者將二千多年前聖經正典所推衍關於婚姻和家庭的原則,做出跨學科的深入探究,讓筆者極為讚嘆!
更難得的是,鍾牧師將二千多年前記載在被擄歸回文獻中的異族通婚所延伸出的社會議題,應用在台灣當今社會的外配婚姻議題,提出暮鼓晨鐘般的響亮建言和出路。由此可見,作者投注舊約精闢的學術研究所淬取出聖經不變的真理,是為了給當今高度移民所必然產生「異族通婚」的華人(當然包括台灣)社會和教會,提供屬靈不變的婚姻原則和出路,這是讓筆者最為擊節讚賞之處!
對於一般信徒,閱讀本書可以解鎖被擄歸回後社會與神學環環相扣的門戶,驟然生發豁然開朗的興致和感動,因而對於舊約這時期的冷門研究產生個人的連結。為此,筆者盼望這書能觸動年輕華人信徒,跨進探討舊約(尤其是歸回後時期)正典的研究領域,好接續歐美教會學術研究的棒子,為二十一世紀上帝的教會提供華人學術應有的貢獻!
對於教會的教牧領袖,閱讀本書更能洞悉研讀舊約聖經所能提供的屬靈高度,以期正確地應用於牧會現場中所面對複雜的婚姻問題,從而建構合神心意的家庭,深信這也是作者身為牧師所樂意成就的──作者就是如此一邊事奉,也一邊經營自己的家庭!
二十年前鍾牧師從華神神學碩士畢業(主修舊約),筆者有幸成為他舊約老師。之後,看見他一邊忙於在台南牧會,一邊定期飛往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進修多年,他為主奉獻自己的時間和心力,讓筆者極為佩服!更難得的是,他們夫妻同心事奉,兩個孩子都奉獻當傳道,並從華神畢業,一家都是傳道,真讓人稱羨!
鍾牧師即使事奉和進修中屢屢遇見困難,他沒有因而退縮或怨天尤人,筆者從側面觀察他事奉的經歷,真覺得他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是「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的見證人!
吳獻章老師
華神舊約教授暨教牧博士科主任
推薦序三
鑑古知今,重建婚姻
很高興我能為中台神學院的教師同仁,在基督裡的同工鍾平貴牧師寫這篇推薦序文。在我多年的教牧導經驗中,面對與婚姻家庭相關的案主眾多,看出婚姻家庭對一個人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而聖經中與此相關的議題也佔很重要的部分。
當我們翻開聖經,特別是《舊約》,我們會發現其中不僅蘊藏著神的智慧與啟示,還揭示了許多關於人類生活的普遍議題。無論是面對生活的艱難挑戰,還是心靈的掙扎,聖經中的故事常常能與現代人的經歷產生共鳴。本書《以色列人歸回後的婚姻挑戰》便是這樣一本深入探索聖經故事的著作,它帶領我們走進以色列人民在經歷了被擄的痛苦後,如何面對重建家庭和婚姻的種種挑戰。
婚姻的起源與挑戰
婚姻,從創世記起便是神所設立的基本制度,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的核心。以色列人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被擄,回歸故土後,他們面臨的不僅是重建家園的問題,由於以色列信仰與迦南宗教的對立,其面對的困境,還包括如何修復和重建家庭結構,尤其是婚姻關係的挑戰。被擄的過程中,許多人在異鄉生活,文化和信仰上的碰撞,讓原本堅固的婚姻關係變得脆弱。這種狀況不僅對以色列人本身造成了困難,也對他們與上帝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從聖經和歷史文化、原文背景,深入探討了這一時期的婚姻狀況,並以聖經中的記載為基礎,包括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耶利米書、以西結書、歸回小先知書等,對以色列人重建婚姻關係的種種困難進行了詳細剖析。透過作者細緻的解讀,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婚姻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契約,更是神聖信仰與人類文明之間的橋樑。婚姻的挑戰,從不僅是外在環境的壓力,還涉及到每一對夫妻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信仰與愛的力量。
歷史與信仰交織的背景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將歷史與信仰緊密結合,透過對以色列人從被擄到歸回的歷史背景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時的婚姻挑戰不僅僅是社會問題,它與信仰的缺失、民族文化的混雜息息相關。當以色列人在異地遭遇異教文化的影響時,他們的信仰與道德觀念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許多人與異族結婚,這種跨文化的婚姻不僅使以色列人面臨信仰的危機,也使他們的婚姻結構和家庭生活變得更加複雜和脆弱。
在歸回後,儘管他們重新建立了家園,但許多問題依然困擾著他們,特別是在如何堅守聖約、保護婚姻的神聖性、婦女是家庭靈魂人物之角色等。這樣的背景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婚姻不僅僅是人的決定,它更是神的安排與啟示。
婚姻的重建與神的引領
對於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來說,婚姻的重建是信仰的重建。作者從聖經中的故事出發,逐一分析了以色列人如何透過悔改、祈禱和倚靠神的力量,來面對婚姻中的挑戰。這不僅是對以色列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現代信徒的警示和鼓勵。當今社會,婚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外界的誘惑還是內部的矛盾,婚姻關係中的問題似乎無所不在。然而,聖經中的教訓告訴我們,無論外在情況如何,只有回到神的旨意中,婚姻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治癒和重建。
本書《以色列人歸回後的婚姻挑戰》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追溯,更是對當今婚姻生活的深刻反思。透過以色列人婚姻挑戰的故事,作者引導我們認識到,無論面對何種困境,唯有回歸神的心意,才能使婚姻重獲新生。這本書不僅適合對聖經故事有興趣的讀者,也對每一位希望了解婚姻與信仰關係的信徒,提供了寶貴的啟發與指引。
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尋求婚姻智慧、關注信仰與家庭關係的讀者閱讀的書籍。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過去,也能啟發我們在當今社會中,如何以信仰為根基,重建和維護我們的婚姻與家庭。
張宰金博士
中台神學院副院長暨教牧博士科主任
推薦序一
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
公元前六世紀,耶路撒冷城淪陷,聖殿被毀、聖器被奪、聖民被殺或被擄流放異域,是以色列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幸好在神恩領賜福下,共有三批擄民回歸聖地,重建聖殿、重建聖民及重建聖城。然而經學家以斯拉與省長尼希米帶領的改革,為要建立聖潔的人民,強力推動離絕外族配偶,引發諸多議論。鍾平貴牧師即以此為切入點,抽絲剝繭,深入探討箇中緣由。他所用的方法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詳細解釋經文:雖然資訊有限且片斷,聖經仍是最主要的證據來源。鍾牧師詳細比較以斯拉記二章與十章,第一批回歸者名...
目錄
推薦序一 賴建國
推薦序二 吳獻章
推薦序三 張宰金
自序
導論
一、異族通婚可能衍生的議題
二、探討的議題與經文規限
三、方法論
3.1. 近代舊約研究趨勢
3.2. 跨學科進路
3.2.1. 社會學進路
3.2.2. 文學-歷史進路
3.2.3. 考古學
3.3. 小結
第一章 亡國被擄期間以色列人的生活情形
一、在巴勒斯坦
1.1. 文化、宗教與經濟活動仍然持續發展?
1.2. 被擄期間的猶大地是荒廢之地
1.3. 猶大地受鄰近異族壓迫
二、在埃及
2.1. 亡國逃難的猶大人
2.2. 伊里芬丁(Elephantine)的以色列人
三、在巴比倫
3.1. 未被視為奴隸
3.2. 仍舊保有自己的種族與信仰身分
3.3. 穆拉蘇泥版(Murashu Tablets)的證據
3.4. 敬拜傳統的轉變與更新
四、結語
第二章 「異族通婚」知多少
一、以斯拉記九至十章
1.1. 突顯聖殿事奉人員問題
1.2. 主要以第一次歸回人士的後裔為主
1.3. 與異族通婚的比率似乎不高
1.3.1. 獻贖愆祭
1.3.2. 隱晦不明的總結
1.3.3. 以後歷史的證據
1.3.4. 一些反對人士
1.3.5. 小結
1.4. 有哪些外邦異族與歸回社群通婚 ?
二、尼希米記
2.1. 尼希米記六章17至19節,十三章4至9節
2.2. 尼希米記十三章23至27節
2.3. 尼希米記十三章28至31節
三、「這些國的民」הארץ עמי 與「外邦妻子
(或女子)」הנכריות הנשׁים
3.1. 將「外邦女子」與箴言的「外女」連結
3.2. 異教信仰的外邦人
3.3. 未被擄的猶大人(non-golah Jews)
3.4. 「這些國的民」包含上述群體
3.5. 「這些國的民」在聖經裡的用法
3.6. 小結
四、族群通婚的原因
4.1. 人口結構
4.2. 地緣上接近
4.3. 文化相似性
4.4. 居地分散
五、結語
第三章 我們是誰
一、先知的信息
1.1. 耶利米書
1.2. 以西結書
1.3. 歸回小先知書
二、以斯拉-尼希米記
2.1. 「以色列人」或「以色列民」
2.2. 「餘民」שׁארית/ שׁאר 與 פּליטה
2.3. 「聖潔的種類」הקדשׁ זרע
2.4. 「受轄制」עבדות /「奴僕」 עבד
三、關注與被擄前以色列傳統之連續關係
3.1. 譜系上的連結
3.2. 傳統經驗的連結
3.3. 故土上的連結
3.4. 信仰上的連結
3.5. 聖約上的連續
四、結語
第四章 異族通婚的文化承載者
一、「文化」的定義
1.1. 文化是民族主義的根源
1.2. 以宗教作為文化載體的以色列
1.3. 文化具虛構本質與再生產過程
1.4. 小結
二、族群通婚與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三、布爾迪厄( 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四、文化再生產的實踐場域
4.1. 家庭是文化再生產的重要場所
4.2. 跨國婚姻的女性角色
五、結語
第五章 迦南宗教文化的探討
一、迦南地的宗教文化特色
1.1. 迦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1.2. 研究資料來源
1.3. 與近東文化的相似性
1.4. 迦南宗教反映出來的道德水平
二、以色列與迦南宗教的衝突
2.1. 迦南宗教的融合力量
2.2. 以色列信仰與迦南宗教的對立
三、迦南宗教的持續發展
3.1. 昆蒂萊特‧阿朱魯德發現物(The Kuntillet‘Ajrûd Finds)
3.2. 神祇名稱改變
3.3. 波斯時期
3.4. 在埃及的以色列人
3.5. 敘利亞女神阿塔伽提斯(Atargatis)
四、結語
第六章 以色列婦女是家庭的靈魂人物
一、以色列的社會結構
1.1. 以「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為單位
1.2. 家庭是聖約特權與責任具體實踐的主要場所
二、以色列婦女在家庭的角色
2.1. 妻子:丈夫的情人(lover)與顧問(counselor)
2.2. 母親:家庭的經理(manager)與兒女的教師(instructor)
2.3. 丈夫的商場助手
三、被擄歸回時期的家庭
四、歸回時期婦女的角色與地位
五、結語
第七章 異族通婚對以色列早期歸回社群的衝擊
一、對外邦女子的責難與鄙視
1.1. 外邦女子弱化歸回社群
1.2. 外邦女子因經血不潔玷污歸回社群
1.3. 外邦女子造成歸回社群「土地繼承」的威脅
1.4. 小結
二、信仰危機與道德的敗壞
2.1. 不忠 מעל
2.2. 以斯拉記九章1節,11至14節的「不潔」詞彙
2.3. 尼希米記十三章4至9節的「不潔」詞彙
2.4. 小結
三、祭司失職
3.1. 職分的玷污
3.2. 違背「利未之約」(尼十三29;瑪二1~9)
3.3. 獻瑕疵祭物,不納什一
3.4. 小結
四、政商利益的掠奪
4.1. 尼希米記六章17至19節,十三章4至9節
4.1.1. 多比雅的人脈網路
4.1.2. 多比雅的信仰
4.1.3. 多比雅是以色列人
4.1.4. 「為奴的亞捫人」
4.1.5. 尼希米視多比雅為外邦人
4.2. 尼希米記十三章28至30節
4.2.1. 和倫人參巴拉
4.2.2. 撒瑪利亞省長
4.2.3. 參巴拉的信仰
4.2.4. 參巴拉與大祭司家族聯姻
4.3. 小結
五、「約」的破壞
5.1. 瑪拉基書二章10至16節
5.2. 瑪拉基書二章10至12節
5.3. 瑪拉基書二章13至16節
5.4. 小結
六、母語改變
6.1. 族群界限的改變
6.2. 外邦配偶肩負母語傳承力量
七、其他生活領域
八、結語
譯名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賴建國
推薦序二 吳獻章
推薦序三 張宰金
自序
導論
一、異族通婚可能衍生的議題
二、探討的議題與經文規限
三、方法論
3.1. 近代舊約研究趨勢
3.2. 跨學科進路
3.2.1. 社會學進路
3.2.2. 文學-歷史進路
3.2.3. 考古學
3.3. 小結
第一章 亡國被擄期間以色列人的生活情形
一、在巴勒斯坦
1.1. 文化、宗教與經濟活動仍然持續發展?
1.2. 被擄期間的猶大地是荒廢之地
1.3. 猶大地受鄰近異族壓迫
二、在埃及
2.1. 亡國逃難的猶大人
2.2. 伊里芬丁(Elephantine)的以色列人
三、在巴比倫
3.1. 未被視為奴隸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