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全球25個國家的40位頂尖攝影師,獻上超過200張絕美星景攝影
・同一片星空下的各國文化與宗教地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夜景
・星座、星空運行、大氣現象、極光、彗星、日月食等宇宙奇觀
・遠離光害的暗空之美
・夜景攝影技巧,教你拍出自己的夜空
在世界最幽暗的角落,仰望最璀璨的星空
本書由「夜空下的世界」(The World at Night )創辦人巴巴克.塔夫雷希精心策畫,匯集了橫跨大地與天際的攝影傑作:全日食的震撼瞬間、極光的絢麗舞動,以及難得一見的天象奇觀。書中還特別提供夜空攝影的專業技巧,教你如何捕捉屬於自己的美麗星空。收錄的每一張影像,都在讚頌夜空的神祕與壯麗,邀請你在翻閱之間感受宇宙的浩瀚與純粹之美。
作者簡介:
巴巴克.塔夫雷希(Babak Tafreshi)
「夜空下的世界」創辦人暨總策畫巴巴克.塔夫雷希是屢獲殊榮的攝影師,曾與《國家地理》、美國《天空與望遠鏡》雜誌及歐南天文臺合作。他也是科學自由記者與天文傳播工作者,擅長運用各種媒介傳遞天文知識。塔夫雷希於 1978 年生於德黑蘭,目前定居美國波士頓,但他的足跡遍及全球,從撒哈拉沙漠、喜馬拉雅山到南極洲。他是「無國界天文學家」組織的理事,這個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跨文化交流,並以對天文的熱情為橋梁,讓世界彼此連結。2009 年,他獲頒全球最具聲望的科學攝影獎項「萊納特.尼爾森獎」,以表彰他在夜空攝影領域的國際貢獻。同年,「夜空下的世界」被指定為2009「全球天文年」的第一個特別計畫,塔夫雷希也因此與國際天文聯合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密切合作,推動各項活動。
身為科學記者,塔夫雷希曾參與製作許多天文相關的電視與廣播節目,並訪問多位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與太空科學家。在伊朗時,他曾擔任波斯語天文雜誌《Nojum》(「星辰」之意)主編長達十年之久,同時也是伊朗天文學會公共推廣委員會理事,策畫並主持多項全國性天文活動。
塔夫雷希自 1990 年代初的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拍攝自然地景與歷史建築下的夜空。他始終著迷於夜空的無遠弗屆——無論身處何地,我們都仰望同一片星空。他透過科學報導、演講與教育工作坊,與全球天文社群保持緊密連結。對攝影、天文報導與追逐日食的熱情,已帶領他踏遍世界七大洲。
譯者簡介:
胡佳伶
陽明大學遺傳所及中央大學天文所碩士,曾任臺北天文館解說員,從事科學教育及推廣工作。喜歡親近大自然,覺得夜空中的星光比城市的燈光迷人許多。總是情不自禁望著滿天繁星發呆,想像這些星光是在宇宙中旅行了千百年不同的時間,才在此時匯聚,就覺得莫名感動。譯有《圖解太陽系》、《圖解恆星系》、《終極太空探險地圖集》、《國家地理終極太空百科》。
章節試閱
第 1 章 同一片星空下
這些夜空攝影作品捕捉的不僅僅是美景——每一幅影像也都訴說著一個故事。
在波士頓的暮色中,一彎新月輕盈地懸掛天際,吸引著觀賞者的目光。就在幾個小時前,伊朗的星空愛好者才剛欣賞過這道纖細的月牙。這輪彎月同樣出現在梵蒂岡的圓頂上方,也高懸於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 )的夜空中,也映照著緬甸的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這個天體是我們所有人共享的一扇通往宇宙的窗口。月亮將我們與遙遠的文化聯繫在一起——它迷人的光輝啟發了無數詩人、作家和藝術家。梵谷的經典畫作《星夜》(Starry Night)中那輪熟悉的月亮如今依然高掛在我們的夜空,每個月都為世人帶來新的驚奇。它從土耳其薩夫蘭博盧(Safranbolu)古城的西方地平線上輕輕掠過,一個小時後,它的銀輝灑落在匈牙利的巴拉頓湖(Lake Balaton)上。再過一個小時,當巴黎迎來日落時,月亮已經在這座「光之城」的深藍夜幕中熠熠生輝。片刻之後,就在夜幕即將橫越大西洋之際,倫敦的天空已然昏暗,月亮則高懸於象徵這座城市的大笨鐘後方。
與此同時,在北美的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璀璨的銀河橫亙在天蠍座與人馬座這兩個黃道星座之間,映照著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同一個夜晚,在阿爾及利亞的塔西利那傑爾國家公園(Tassili n’Ajjer National Park),銀河的光輝映照著無盡的沙丘與巨大的岩石,在撒哈拉沙漠深處沒有月亮的黑夜裡熠熠生輝。在未受光害影響的地區,銀河系的中心依然清晰可見,從北非一直延伸到歐洲的草原,即使是在地平線低處,依然能欣賞到壯麗非凡的景象。
這些夜空攝影作品捕捉的不僅僅是美景,每一幅影像也都訴說著一個故事。在這些畫面中,大地與星空交融,藝術與科學相會,但它們所傳遞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一系列的照片串聯起當下與久遠的過去,在恆久不變的夜空背景下,映照著早已消逝於宇宙長河中的文明印記。
最令人震撼的,或許是那些利用長時間曝光或縮時攝影技術拍攝的影像。在這些照片中,恆星的光軌彷彿鋪滿整片夜空,畫出優雅的圓弧,見證它們一整夜的運行。當相機對準天極時,星軌便會繞著它形成壯觀的同心圓光環,清楚地展現出地球的自轉。這些令人驚嘆的景象提醒我們,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不僅繞著自轉軸日夜旋轉,也沿著既定軌道繞行太陽,恆久不息。
在北半球,熟悉的大熊座圍繞著北天極旋轉,不僅高懸於尼泊爾古老寶塔的夜空,也出現在美國猶他州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那宛如異域的尖塔與孤峰之上。而在南半球,雖然南十字座是整個天空中面積最小的星座,卻也最具代表性。在太平洋祕境庫克群島(Cook Islands)的晴朗夜晚,南十字座在南方地平線上方高升,最下方的那顆星指向天空中無形的南天極。在數千公里外緯度相近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的夜空中也能見到同樣的星座。這些景象跨越國界,由全人類共享。但地球上的疆界長久以來都與領土爭奪相關,變動不休,不論是出於政治、宗教、經濟還是種族的理由。然而,當我們從太空回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我們在宇宙中真正的家園樣貌──僅由陸地與海洋自然劃分的無疆之域。同樣地,夜空也沒有邊界,無論身在何處,人人都仰望著同一片星空。在這片共同的蒼穹之下,我們屬於同一顆星球,都是地球這唯一家園的一分子。
第 1 章 同一片星空下
這些夜空攝影作品捕捉的不僅僅是美景——每一幅影像也都訴說著一個故事。
在波士頓的暮色中,一彎新月輕盈地懸掛天際,吸引著觀賞者的目光。就在幾個小時前,伊朗的星空愛好者才剛欣賞過這道纖細的月牙。這輪彎月同樣出現在梵蒂岡的圓頂上方,也高懸於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 )的夜空中,也映照著緬甸的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這個天體是我們所有人共享的一扇通往宇宙的窗口。月亮將我們與遙遠的文化聯繫在一起——它迷人的光輝啟發了無數詩人、作家和藝術家。梵谷的經典畫作《星夜》(Star...
推薦序
導讀
這本前所未見的夜空攝影作品集,來自一組由20個國家的頂尖攝影師組成的菁英團隊。多年來,這些攝影師在星空下度過了無數個漫漫長夜,捕捉世界上大多數人從未留意的夜景。精心挑選的影像,帶領讀者走遍六大洲、四十個國家,深入探索地球上最遙遠、最壯麗的角落。讀者可以放心欣賞這些真實的星景攝影作品,因為書中的所有影像都遵循紀實攝影的原則拍攝,未使用不同地點或鏡頭拍攝的影像合成作品。沒有人工添加的月亮,也沒有經過後製處理的天空!大多數照片都是單次曝光的影像,或者是由多張影像拼接而成的數位全景圖。極少數因技術限制或教育目的需進行多重曝光合成的作品,皆會在圖說中明確標示。本書收錄的影像以近年來新拍攝的作品為主,但也收錄了過去30年間最壯觀天文現象的珍貴影像。這些較早期的作品多以底片拍攝,例如這篇導讀所附的兩張照片就是。
拍攝這片隱藏在夜幕中的地球與閃耀的星空,遠不止是技術或藝術層面的樂趣,更是一座通往宇宙的橋梁。我於1990年代初在德黑蘭長大,13歲時,第一次透過小型望遠鏡觀察到月球,這個瞬間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從那時起,星景攝影便成為我無法割捨的熱情。我帶著一臺簡單的手動底片相機,與本書的其中一位攝影師歐辛.扎卡里安(Oshin Zakarian)一同前往遠離城市光害的伊朗鄉村,拍攝璀璨的夜空。那些壯麗的星空不僅讓我們反思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展現了夜空如何跨越國界,將所有人緊緊聯繫在一起。2001年6月,我前往非洲拍攝南半球的星空和日全食。與我同行的是德法探險家夫婦格諾特.邁瑟(Gernot Meiser)和帕斯卡.德米(Pascale Demy),他們自歐洲出發,穿越非洲一路來到尚比亞,並拍了一部關於追逐日食與文化連結的紀錄片。來自各個國家的攝影師也加入我們,在卡富埃國家公園(Kafue National Park)的偏遠營地裡一同仰望星空。在那個滿天星斗的夜晚,我們圍坐在篝火旁,聆聽遠方獅子的低吼聲,驚嘆於我們的不同膚色與語言,也深刻體會到,對夜空的共同熱愛能夠促進各文化間的包容與和諧。
接下來的幾年裡,我遇見了許多懷抱相同理想的星空攝影師。我們的交流激發出一個願景——將這些零散的努力轉化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計畫。這個想法最終在 2006 年實現,當時我的同事麥克.西蒙斯(Mike Simmons)創立了「無國界天文學家」(Astronomers Without Borders,簡稱 AWB),這個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美國,透過對天文的共同熱愛連結世界各地的人群。「無國界天文學家」的第一個計畫就是在 2007 年啟動在我心中構思多年的「夜空下的世界」(The World at Night,簡稱 TWAN)計畫,一支夢幻團隊很快成形。兩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正式將「夜空下的世界」指定為 2009「全球天文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的第一個特別計畫,這項國際國際肯定促成了一系列遍及全球的展覽與公開演講活動。如今,「夜空下的世界」團隊仍持續創作全新作品,並向大眾分享攝影師的視覺敘事。「夜空下的世界」影像觸及全球數百萬人,幫助現代社會重拾早已遺忘的星夜。這個計畫不僅喚起我們對宇宙的讚嘆,也讓人重新審視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我們能藉由認識光害及學習防制之道,重新找回這個被忽略的自然資產。有幸能參與並見證這個團隊的誕生與成長,締造星景攝影的里程碑,這段旅程實在令人驚嘆。
更多 TWAN 作品請見:www.twanight.org @twanight
導讀
這本前所未見的夜空攝影作品集,來自一組由20個國家的頂尖攝影師組成的菁英團隊。多年來,這些攝影師在星空下度過了無數個漫漫長夜,捕捉世界上大多數人從未留意的夜景。精心挑選的影像,帶領讀者走遍六大洲、四十個國家,深入探索地球上最遙遠、最壯麗的角落。讀者可以放心欣賞這些真實的星景攝影作品,因為書中的所有影像都遵循紀實攝影的原則拍攝,未使用不同地點或鏡頭拍攝的影像合成作品。沒有人工添加的月亮,也沒有經過後製處理的天空!大多數照片都是單次曝光的影像,或者是由多張影像拼接而成的數位全景圖。極少數因技術...
作者序
前言
大衛.馬林 David Malin
時代真的不同了。
我在1950年代中期開始攝影,拍的都是黑白影像,必須在暗房中處理,再用放大機沖印出來。當時彩色底片已經問世,但感光度不足且價格高昂。鮮少有人會想用彩色底片拍攝夜空,因為實在太困難,效果也不理想。總之從前的夜間世界似乎就是單調而沒有色彩的,至少對攝影師而言是如此。但如今我們卻有了這本讚頌黑夜的書,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展現夜空與地景的多樣與繽紛之美。
現在,只要有一臺現成的數位相機,加上一些技巧、想像力與影像處理知識,就能創作出令人驚嘆、色彩繽紛的夜空影像——甚至能在日全食時捕捉白日暗影的壯麗景觀。
其實這些壯麗的夜景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察覺。當太陽落到天際線以下,我們的眼睛就喪失了對色彩的感知。即使在滿月之夜,月光反射的陽光也無法取代白天的光線。微弱的光芒無法讓我們辨別夜空的藍色,或是月光照耀下地景的真實色彩。在月光下,世界呈現的只是灰階的各種層次。然而,這些色彩並未真正消失——草葉依然是綠的,大峽谷的岩壁依舊閃耀著溫暖的紅黃光影。所幸,雖然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這些消失的色彩,但現代的數位相機卻能捕捉這個出人意料、充滿視覺驚喜的全新世界。本書所呈現的,正是對夜空下的世界的精采禮讚。
從某種角度來看,你可以將這些照片視為不同尋常的風景攝影作品——在星光的映照下捕捉壯麗的地景。或許,你會對那些夜間城市風光與古老遺跡感到著迷不已,這些地方的人造光源成為照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照片將城市景觀與月亮並置,月亮不僅照亮了畫面,也成為場景的主角之一。有些畫面則以雲層為主角,光線自下方或背後透射,使雲彩呈現出迷人的立體層次與光影變化。在某些作品中,甚至可以看見山巒在日落時投下的巨大陰影,映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之中。
在這本精緻的攝影集中,每一張精心拍攝的照片都極具吸引力,對我而言,其中一些甚至足以被視為藝術品。有些作品更讓我心頭一震,驚嘆攝影師如何僅憑一臺相機、一個腳架、一點想像力,以及短短幾秒鐘的曝光,就能在廣闊天地間捕捉出如此震撼人心的畫面。然而,無論你以何種方式欣賞這些影像,都會發現它們絕非對日常風景的尋常紀錄。如同所有動人的戲劇作品,這些影像在觀賞過後,仍會引發你深層的思索與共鳴。
這些影像帶給我的啟示,大多與人類對這顆星球的影響息息相關,無論是好或壞。其中,最明顯的負面影響是資源浪費。儘管這本書大多數照片都聚焦於自然景觀的呈現,但我們仍能在許多作品中見到光害的存在。這些攝影師是無懼艱辛的旅人,他們必須前往真正黑暗的地方,才能拍出這些純淨的夜空景象。幾乎所有讓天空變亮的人工光源,某種程度都代表著能源的浪費。
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些影像還帶來了另一層思考:它們以驚人的色彩呈現了自然界的奧祕。例如,為什麼在日全食時,整個天際線會環繞在一圈金黃色的光芒之中?為什麼月亮在月全食期間會變成深紅色?答案就在地球的大氣層——它過濾並散射了陽光,移除了短波長的藍光,讓我們只能看到較長波長的紅光。本書的許多作品都精采地呈現了光線散射的實例。太陽風與散射的陽光賦予彗尾細緻的色彩與優雅的曲線,並在日落後的好長一段時間內創造出巨大卻難以察覺的「對日照」(gegenschein)。為什麼極光的顏色如此多變,為什麼它們總是以彎曲的形態出現?為什麼赤道附近看不到極光?為什麼海面有時會閃耀藍色的光輝?還有,「史蒂夫」(STEVE)究竟是什麼?在這些啟發人心的書頁間,還有好多值得你去看、去提問。繼續讀下去,別忘了參考最後面的〈夜景攝影技巧〉。時代真的大不相同了!
——大衛.馬林
前言
大衛.馬林 David Malin
時代真的不同了。
我在1950年代中期開始攝影,拍的都是黑白影像,必須在暗房中處理,再用放大機沖印出來。當時彩色底片已經問世,但感光度不足且價格高昂。鮮少有人會想用彩色底片拍攝夜空,因為實在太困難,效果也不理想。總之從前的夜間世界似乎就是單調而沒有色彩的,至少對攝影師而言是如此。但如今我們卻有了這本讚頌黑夜的書,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展現夜空與地景的多樣與繽紛之美。
現在,只要有一臺現成的數位相機,加上一些技巧、想像力與影像處理知識,就能創作出令人驚嘆、色彩繽紛的夜空...
目錄
06 前言
08 導讀
10 第一章 同一片星空下
我們的星球共擁一片無垠的美麗蒼穹,超越國界與信仰,見證著地球與人類一致的本質。天空跨越時空將我們聯繫起來,引領我們追根溯源,也映照未來的方向。它讓我們與祖先對話,也讓我們與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心靈相通。
32 第二章 世界遺產
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與自然地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當星空在這些壯麗地景的上方緩緩升起,不僅觸動人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也讓我們從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經典地標。
64 第三章 隱藏的宇宙
這些星空景觀展現了世界在暗夜中隱藏的靜謐之美。本章將循序漸進介紹天文與觀星的基礎知識——從銀河與四季星座到行星與天空的運行,再到南半球的奇觀、恆星的色彩,以及絢麗的極光。
110 第四章 撼動人心的天象
在太陽系內部,甚至是我們的大氣層中,不斷上演著各種天文現象,彷彿一座天然的天空劇場。從壯麗的大彗星、日食與月食,到月亮與行星的天際會合,再到罕見的大氣光學奇景,這些景象不僅在文化與歷史上留下深遠影響,也引發大眾對天文的濃厚興趣與關注。
162 第五章 脆弱的夜空之美
當夜空逐漸消逝,我們也失去了與過去和未來的連結。這些影像凸顯了保護黑暗星空作為自然遺產的重要價值,並鮮明對比出繁星燦爛的壯麗夜空與都市光害籠罩下灰濛天空的巨大落差——這正是超過半數全球人口所面臨的現實。
192 第六章 暗空庇護所
踏上追星之旅,探索全球最美的星空——從國際暗空公園(International Dark Sky Park)到愈來愈多的觀星與天文旅遊勝地,邀你一同尋回失落的星夜。
232 攝影師群像
235 夜景攝影技巧指南
238 圖片出處
239 謝誌
06 前言
08 導讀
10 第一章 同一片星空下
我們的星球共擁一片無垠的美麗蒼穹,超越國界與信仰,見證著地球與人類一致的本質。天空跨越時空將我們聯繫起來,引領我們追根溯源,也映照未來的方向。它讓我們與祖先對話,也讓我們與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心靈相通。
32 第二章 世界遺產
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與自然地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當星空在這些壯麗地景的上方緩緩升起,不僅觸動人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也讓我們從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經典地標。
64 第三章 隱藏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