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八十年週年。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在波濤壯闊的大時代裡,有許多可歌可泣卻不為人知的英勇事跡。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抗戰期間行醫於上海。
他主持的情報網,對於二次大戰多次重要戰局,起著關鍵性的影響……
過盡一幕又一幕狂飆的悲劇,歷經一次又一次痛徹心肺的洗滌,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張錫鈞的一生,代表了曾經有過的,一整個世代反殖民、反法西斯的理想
長江一號,中國對日抗戰的傳奇。張錫鈞是傳說中「長江一號」三位中的一位。
日治時代,張錫鈞兄弟,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回大陸。
張錫祺行醫兼教學,張邦傑在戴笠麾下。
張錫鈞藉行醫以掩護諜報工作,曾傳遞多件重大情報,對歐亞戰局頗有影響。
張錫鈞一九三○年代活躍於廈門、上海,以醫生身份作掩護,蒐集情報
張錫鈞身處硝煙四起的動盪,一介匹夫,以打敗寇讎恢復故土為職志,
一九四○年代,張錫鈞到了十里洋場的上海,以光華醫院為掩護,發揮他縱橫情報系統的能力,掌握敵人動向,通過組織的研判,做出政治判斷與行動策略。
以無畏的堅毅從事諜報的鬥爭,其志業,述說多少悲情與昂揚。
張錫鈞一生曲折,抗日勝利之後,緊接著國共內戰激烈化
他複雜而又必須機靈應變工作方法,解放之後,又因受到潘漢年事件的牽連,面臨政治審判的問題。
強者的一生傳奇,實乃體現對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
更值得尊敬的是,隱姓埋名,不求回報。
本書由張錫鈞的事跡發展而成。
〡誠摯推薦〡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〡辜懷群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〡鍾秀梅教授
中華日報副總編輯〡楊淑芳
歷史告訴我們;國與國、人與人的關係都會改變。也許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但人總要莊敬自強,不吝為理想付出,不辜負善良。謝謝吳昭明讓我讀到了《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它填補了我腦洞中的幾許模糊與空白,給它們換上了鮮明熾烈的色彩。──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辜懷群教授
隨著《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的出版,作者吳昭明的努力更加令人敬重。吳昭明接受白色恐怖政治犯顏世鴻醫師的囑託,記述了醫生舅舅張錫鈞傳奇的一生。張錫鈞即是傳說中「長江一號」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一九○五年日俄戰爭那年出生,經歷日本殖民統治、噍吧哖事件、兩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反右鬥爭、文化大革命到一九八一年離開人世。在大風大浪的時代,張錫鈞經歷如同○○七一般的諜報生涯地下工作,真真正正是一則引人入勝的現代傳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鍾秀梅教授
歷史的深處,常有無名英雄的身影若隱若現,留待後人以筆墨還原其尊嚴與情感。《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是一部試圖穿透歷史迷霧,重建一段被時代邊緣化的臺灣知識分子心靈史與政治抉擇的小說。──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楊淑芳
作者簡介:
吳昭明
1951年生于臺南米街,工書法、山水畫
1973年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東海大學聖樂團團員
1999─2002年臺東師院兼任講師
曾任報社總編輯
1980年代開始,陸續撰寫臺南人文、歷史、地理的文章。長年參與文化保存運動,例如,安平舊聚落保存,南山公墓全區保留,以及重現府城水文等等。
戲劇演出:
2001那個劇團《安蒂崗妮》,飾演說書人
2005《最好的時光》,飾演連雅堂詩友
2005侯孝賢公司故宮製陶宣傳影片,飾演督陶官唐英
2017耳邊風工作站《行水迴城》,飾吟遊詩人
書畫展:
2005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策劃北京炎黃美術館書法雙人展
2005世界文化論壇約旦安曼書法雙人展
2019東門美術館策劃上海群眾藝術館書畫個展
著作:
《吳昭明書法作品集》、《夕照赤嵌》、《告府城同胞書》、《延平街事件大事紀》、《雙城記─臺南波士頓文化交流》、《擺蕩》、《可碰撞美學》、《一二台南》、《三五明月映台江》、《水墨交融─吳昭明水墨作品集》、《臺南學.水文篇》、《府城蜉蝣記》
章節試閱
幕起
我會乘軍艦回來
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一日傍晚,停靠在高雄碼頭,開往廈門的輪船上,張錫鈞昂首,迴轉身子,張望環抱港區的旗後山、打鼓山,對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科長渡佐藤與高雄市警察局特高科長三木,傲然地高聲說:
「我會乘軍艦回來!」
張錫鈞為報乙未之仇,光復父祖立身之地;為民族,為國家,為一口不能吞忍的俠氣,空身赤拳,獨自回大陸,深入龍潭虎穴。
國仇家恨記乙未
「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故事,緣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甲午,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七月,日本藉著朝鮮東學黨事件挑起戰爭,中日交戰九個月。清朝軍隊在水、陸多場戰役一再潰敗,只有求和一途。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朝,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在日本九州北端馬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影響最大的是,臺灣與附屬各島,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孫中山獲悉簽訂如此喪權辱國的和約,覺悟清廷的無能已經到了無可藥救的境地,於是決定武力革命,推翻滿清。
日本甲午之戰的勝利,誘發侵略者更大野心。因著眼於爭奪中國東北、朝鮮半島的利益,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海軍突襲駐紮旅順的俄國軍艦,引爆日俄戰爭。一九○五年五月對馬海峽之戰,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被摧毀,戰爭結束後,日俄兩國瓜分東北,更囂張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狂妄的氣焰。如此情勢下,日本遂肆意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之後四個月,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一二八事變,日本意圖占領上海,三月三日國際聯盟決議中日雙方停戰,暫時中止日本遂行侵略中國的企圖。一二八事變之後五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七七蘆溝橋事件,中日開戰。七月十七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蘆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宣佈抗戰到底。一個月之後,日本在上海挑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甚至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一九四一年,竟偷襲珍珠港,導致原本採取孤立主義的美國被迫參戰,竟而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促使日本的覆亡。
話說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日本,攻臺日軍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登陸臺灣東北部,從三貂角附近的澳底,開啟系列戰役。歲次乙未,史稱乙未之役。
日本攻占臺灣時,從南到北的交戰過程,《攻台戰紀》乙書,即日本參謀本部編著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有詳實的記載,並附系列戰役,兩軍交戰的「戰鬥地圖集」,描繪清晰。試舉新竹之役為例,從六月十一日開始,日軍與臺灣抗日義勇軍,一直僵持到八月三日,接觸戰的時間長達五十三天。從新竹一役,不難體會當時的臺灣人不但英勇抵抗,而交戰時間之長,亦可見戰力不容輕侮。且看,義軍統領,吳湯興有詩云:
聞道神龍片甲殘,
海天北望淚潸潸。
書生殺敵渾無事,
再與倭兒戰一番。
書生殺敵的干雲豪情,與悲壯英氣,實乃當時臺灣人挺身抗日的英勇寫照。
攻臺戰役,由於戰爭膠著、慘烈,戰爭之後,日人開始殘酷地「清莊」以報復。例如桃園大嵙崁三角湧,彰化、雲林、大林等等地方,許多無辜民眾慘遭毒手。光是一八九六年雲林一地的殺戮,僅「六月十九日~二十一日,四日間,即有四千九百拾七戶」,數以萬計的無辜民眾遭日軍慘殺。
抗日之役,遍地鮮血譜寫而出的是,許多描寫抗日戰役的寫實詩,也是刻畫侵略者殘暴行徑,最真實的顯像,且摘錄鹿港洪繻(一八六六~一八二八)幾段詩句以印證,〈聞斗六一帶被燬有感〉:「旁近幾十村,村村焚成黝」。另一首,〈老婦哀〉的一段詩句所陳述現的景象,更是對強虜最沈痛、最具體的控訴:「刀槍交股下,大者死階墀。回頭視幼子,身首已分肌」,呈現的是幾十個村落被焚毀,村民被刀槍凌虐而死,甚至身首分離的歷歷場景。而田園荒蕪,鹿麋入住家宅,類此以生命、鮮血鋪陳,「清莊」、「屠城」的慘劇,實乃日軍泯滅人性的一貫作為,從東北到臺灣,及於大陸各地,一再重複類似慘酷屠殺的行徑。
其時,高雄哨船頭商人,前清秀才張汝東,妻子林銀出生打狗仁武望族,林銀的大弟林有、二弟林長,於乃木師團登陸枋寮之役戰死。三弟林茂,是管帶林少貓屬下,一八九七一八九七年與日軍交戰重傷,傷未痊癒即襲擊鳳山警察署,事敗被活埋。至親抗日犧牲,張汝東一家,因國破家毀之痛而萌生驅逐侵略者,光復先人之地的信念,不但深深埋藏在內心裡,更將此一信念,轉移,教育下一代。
日人攻占臺灣之後,張汝東與新婚妻子,一度隨父親返回原鄉,福建泉州惠安秀塗村。秀塗村是抱守泉州灣北部的深水港區,鄭成功渡臺之前曾在此練兵,可見其優越的形勢與天然港埠的功能早已登臨歷史臺。秀塗村往北走五公里之譜有著名的洛陽橋,北宋知名書法家蔡襄於泉州知州任內興建,早年,村民多從秀塗村過洛陽橋到泉州城區。張家先人因明末之亂,從秀塗村移居臺南府城,有部份族人遷徙到打狗。張汝東返鄉短暫居住之後,迫於家計的需求,不得不返回哨船頭,繼續營商。
乙未之役過後十年,一九○五年臺灣人抗日的血跡未乾,九月二十一日,張錫鈞出生於哨船頭,同族兄弟排行第五。張錫鈞在對日抗戰時,長期提供珍貴情報給國民政府與共產黨,遊走國、共兩黨之間,並未加入政黨。胞兄張錫鈴字邦傑,因「錫鈴」,錫製作的鈴,聲音不響亮,而以字行。張邦傑在家族中排行第三,是最早回大陸從政的臺籍人士之一,一直追隨國民黨。張邦傑、張錫鈞兩位同胞兄弟,都有明顯的三角眉,印證日後大膽行事,與友朋爽朗交往的特質。張邦傑臉頰瘦削,顴骨突出,神情堅毅;張錫鈞談笑時經常不經意地露出牙齦,豪邁寫在臉上。兄弟兩人天庭飽滿,伏犀骨明顯,是面相學的富貴之相。堂兄張錫祺,家族排行第二,長得一臉豐膄,顴骨飽滿,時常流露微笑、和善的神情,是留學日本的眼科醫生,回臺灣時,指導張錫鈞等人習醫,多位學生因此取得中國眼科醫師執照。張錫祺在臺灣時就與中共地下黨員成為摯友,在臺灣行醫幾年後轉往上海,行醫也辦學校,且長期支持中共地下黨的工作。兄弟中排行老大的張錫奎,從商,追隨國民黨。張錫奎的長子張榮玉,隨二叔張錫祺習醫,之後,在上海行醫,是張錫鈞傳送情報的得力助手。
入門電報收發室
一九二○年,打狗改名高雄(高雄取自打狗的日語諧音)那年,張錫鈞甫十五歲就到高雄郵局擔任「勤雜工」。由於就讀公學校高年級時,每逢假日就到日本商社實習。實習的方式,猶如舊式職場,學徒養成的訓練方式,在商社前輩的指導下,除了熟練在校所學的算盤,也因此有機會實際接觸簿記工作,並逐漸習慣職場運作的模式。到任幾天,不但快速適應郵局的工作,紮實的功夫也被上級看中,才短短一週就轉任電信科的信使。
在電信科工作竟然有機會接觸通訊技術,令天生「嗅覺」敏銳的張錫鈞驚豔不已,有心深入瞭解個中名堂,於是利用休閒時間,背熟摩斯密碼,從低階到高階,勤於自修通訊技術。很快就通過測試,取取「電報收發員」資格,是當時高雄郵局最年輕的電報收發員。調任新職當天,一上班,科長在辦公室除了當眾宣佈張錫鈞調升的消息,還笑臉盈盈地強調:
「張君是大日本帝國教育之下的優秀子民,希望張君知所感恩,好好工作。」
當天中午休息時,張錫鈞或是早有精研電報的念頭,乃順勢找科長借書。科長慷慨地拿出剛出版不久的電報學,以及無線電臺架設兩本書,還叮嚀:
「這是列管的機密書籍,不可公開,不可帶回家,更不可借予外人。希望張君好好利用時間,用心研讀,增進技藝,好效命帝國。」
張錫鈞立正鞠躬再三:
「感謝科長知遇!感謝科長器重!一定發憤向上。」
電報收發員排班方式,工作一天,整整二十四小時,早上八點換班,工作一天休息一天。晚上十點之後可以上床休息,不過電報來的時候,必須立即起床處理,不得耽誤。為了避免熟睡,張錫鈞都靠在牆上假寐。每一回長官半夜來查勤,一扭轉門的手把張錫鈞就醒來,立即起身鞠躬請安,長官熱絡地拍拍張錫鈞的肩膀,直誇獎:
「張君真是敬業的好榜樣。」在辦公室幾次公開讚揚張錫鈞的精神。
工作輕鬆,薪水倍增,不過,錢多錢少,事多事少,並不緊要,最令張錫鈞動心的是,竟然可以經常收、發高雄州與高雄港的特密電報。除了掌握最新的機密訊息,也練就快速文件摘錄重點與判讀重要性的功夫。
在收發室工作的意外收穫是,讀了不少書。
收發室的工作事關機密,是管制區,一般人不得進入。電臺的藏書並不提供一般員工借閱,因此擺放在收發室的牆角。書櫃是上等檜木製作,木紋細密,不上漆,一拉開書櫃玻璃門,張錫鈞每每陶然於檜木的香味中,拉開玻璃門就是享受。藏書總共百冊之譜,張錫鈞比較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史方面的書籍,尤其陽明學,還有世界通史、西洋哲學概論、西洋文學名著的日文翻譯等等。由於電報收發工作相當輕鬆,經常閒著沒事,等訊號罷了,尤其晚上值班時,難得有一通電報,張錫鈞遂把握時間,逐一閱讀,累了靠在牆上假寐時,將書藏在枕頭下,長官來查勤,不知道他在看書。這些書都是之前沒接觸過的學問,除了中國史閱讀比較容易之外,其餘都頗艱澀。由於不敢請教日籍主管,自學相當辛苦,得細讀再三,書看完就偷偷帶回家,仔細做完筆記再送回,筆記放在家裡,時時溫習。紮紮實實下了兩、三年的苦工夫,不但養成閱讀的習慣,長年追求新知識的欲望,對張錫鈞的人文素養,視野的開拓良有助益,更強化國族意識的形塑。
二十歲不到就有輕鬆的工作、平靜的生活,這可是異族統治下難得的際遇。然而,一九二一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所提倡,文化抗日運動的勢頭,竟延伸出張錫鈞往後波瀾壯闊的歲月。緣起一九二○年歲末,由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四年級學生:吳海水、甘文芳、張梗、林麗明、丁瑞魚、李應章、何禮棟等幾人倡議,找蔣渭水,一起組織團體,希望從事廣大臺灣人民的啟蒙運動。由於需要財力支援,蔣渭水將此事告知林獻堂,林獻堂首肯之後,於一九二一年十年十七日,在臺北大稻埕靜修女中舉辦「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會員總共一千零三十二人。以當時的政治氛圍,出席人數之多,殊屬難得。
日據臺灣,如此大型的聚眾活動,尤其成員高達一千餘人的「文化」團體,往後的作為與終極目的,稍敏銳者應該都了然。總督府警務局乃立即通電告知各州廳,以及警察局,必須確實追蹤文化協會的活動,掌握活動的時間、地點,並監視個別成員。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臺灣文化協會第一號《會報》出刊,刊載的文章之一,「臨床講義」,不但視臺灣為病患,而且指出:
臺灣原籍中華民國福建省臺灣道,現居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
如此行文怎麼可能問世?不過,張錫鈞因為收發電報,不但獲悉文化協會成立的原委,還能夠快速流覽被禁的《會報》中的部份文章。當晚,斜靠床頭的張錫鈞,回想三位舅舅投入抗日戰役,壯烈犧牲,國仇家恨的往事,一幕幕浮現,而今,他不但是仇寇的「順民」,還成了敵人控制同胞的工具。往事與現況一再重複糾纏著,竟而徹夜難眠。之後幾天,血海深仇的悸動一直盤繞心頭,難以平息。
在收發室熬了兩年多,文化協會所激起的第一波浪潮已稍趨平靜,但,張錫鈞的思想不但改變,而且意圖有番作為。這期間,勤讀電報與電臺技術的專業書籍,以及文史方面的典籍,而且用心做筆記。一九二四年,張錫鈞以身心俱乏,值夜班難以適應的理由提出辭呈。辭職之前,張錫鈞刻意幾天不闔眼,一副身心疲憊的神態寫在臉上。好端端的工作竟然辭職?如此唐突的舉動,讓一直視張錫鈞為自己人,大日本帝國好國民的科長滿臉疑惑地安撫,要張錫鈞多休息。年紀輕輕,調養好身體,好繼續報效帝國。但強烈復仇意念所凝結的堅強意志,張錫鈞不願再繼續充任侵略者的幫凶,僵持幾個月,心意不改。既然難以挽留,科長厲聲痛斥張錫鈞忘恩負義,辜負帝國的栽培,終究不得不「縱放」張錫鈞。
科長預想不到的是,放走張錫鈞,竟然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情。
辭職的目的達到,張錫鈞快步邁出電臺。縱然走向海闊天空,但心裡了然,因電報工作,得以多年接觸機密文件,離職之後一定時有警察來「探視」,可要小心行事。回到家,趁著煮飯時,將幾本筆記一頁一頁撕下,丟進爐竈裡,焚燒得不留丁點灰燼。
離職之後,為了生活,張錫鈞曾經到胞兄張錫鈴的船公司跑船。因公司接案失利而結束,張錫鈞也跟著失業。
幕起
我會乘軍艦回來
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一日傍晚,停靠在高雄碼頭,開往廈門的輪船上,張錫鈞昂首,迴轉身子,張望環抱港區的旗後山、打鼓山,對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科長渡佐藤與高雄市警察局特高科長三木,傲然地高聲說:
「我會乘軍艦回來!」
張錫鈞為報乙未之仇,光復父祖立身之地;為民族,為國家,為一口不能吞忍的俠氣,空身赤拳,獨自回大陸,深入龍潭虎穴。
國仇家恨記乙未
「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故事,緣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甲午,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七月,日本藉著朝鮮東學黨事件...
作者序
二○二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八十年週年。
謹以本書向抗日英烈致敬。
《長江一號》的主角張錫鈞(一九○五∼一九八一),抗戰期間行醫於上海。他主持的情報網,對於二次大戰多次重要戰局,有關鍵性的影響。其時,上海情報網中的傳奇人物,長江一號,有說命名緣自張錫鈞。張錫鈞,號大江,「長江一號」乃取「弓『長』」張的「長」,以及「大『江』」的「江」兩字,而名諸「長江」;主其事者,排名第一,是為「長江一號」。
另有一說,長江一號至少有三人,其一,陳其昌(一九○五∼一九九九),曾就讀上海大學,是中共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學生。陳其昌留學日本後返臺,加入臺灣民眾黨,民眾黨被迫解散後到大陸,加入國民政府的情報單位國際研究所,抗戰勝利返回臺灣。二二八事件之後,與李萬居創辦《公論報》,擔任報社總經理,白色恐怖時期,被以「資匪」的罪名判處無期徒刑,坐牢二十二年才假釋出獄。其二,李鐵生(一九一六?∼二○○二),黃埔軍校十五期,一九五○年隨國民政府軍隊從海南島撤退到臺灣,晚年居住高雄。其三,張錫鈞。張錫鈞二次大戰期間在上海法國租界行醫,遊走多方勢力之間,廣泛搜集情報,因績效卓越而獲邀加入國際研究所。張錫鈞在上海的傑出表現,曾經幾次影響戰局。
本書是小說,並非學術論文,無意涉入到底誰人才是長江一號的議題,僅書寫張錫鈞傳奇。
張錫鈞是高雄哨船頭人,他的三位舅舅,林有、林長、林茂,於一八九五年日軍攻臺期間,英勇對抗侵略者,三人都壯烈犧牲。長輩如此英烈的印記,深深蝕刻在後人的心裡。日本據臺期間,張家家族老二張錫祺、老三張錫鈴(字邦傑,以字行)與老五張錫鈞,三位堂兄弟因不堪異族的欺凌,乃渡海到大陸。率先到大陸的張邦傑投入政治工作,張錫鈞在閩南、張錫祺在上海行醫。張錫鈞後來也到上海,藉行醫來掩護,蒐集情報,曾將來自日本內閣,偷襲珍珠港的情報輾轉通報美國。另,提供日本放棄北進蘇聯,全力南進南洋的訊息,蘇聯得以放下東方的戰場,將大軍調往歐洲,全力對抗納粹,進而改變整個歐洲戰場的局勢,乃至二次大戰的結果與整個世局。抗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為表彰其貢獻,頒發抗戰勝勳章給張錫鈞。
《上海臺聯》二○一五年第四期,曾簡述張錫鈞的事蹟:一九四一年獲得日本天皇御前會議,陸、海軍作戰計劃—按,偷襲珍珠港與南進政策。還有,關東軍的部署與調動—按,放棄北進。如此深深影響世局的傲人事功,卻由於情報工作者的習性,長年保持低調,加上一九五五年曾經遭逢累紲之禍,被解送青海二十年,一九八○年才平反,導致世人多不知如此一位傳奇人物—張錫鈞的事功。
筆者之所以有幸以小說文體來塑造張錫鈞史詩般的傳奇,乃因張錫鈞的外甥,顏世鴻醫師建議筆者改寫張錫鈞孫女張旭的原著:《臺魂—長江一號風雲錄》。顏醫師的目的在浮顯抗戰期間,昂然奮勵於戰火之中,感人肺腑的史詩,亦彰揚長輩的英勇事蹟與貢獻。
顏醫師與筆者因醫病關係而認識,顏醫師曾經長年服務於私立臺南仁愛之家成功診所,成功診所鄰近筆者米街舊家,而顏醫師的醫德及醫術,坊間早有口碑,因此筆者多位家人,罹患傷風感冒時就找顏醫師。顏世鴻的父親顏興,是張家兄弟的姊夫,也是臺南府城文史界的前輩,早在一九六○年顏興競選臺灣省議員時,街坊就知道顏興有位兒子,顏世鴻是政治犯,被關在火燒島。顏世鴻就讀臺灣大學醫學科四年級時—當時為四年制,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加入共產黨,五個月後,六月二十一日因國民政府破獲「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李水井等人案」而被捕,判處十二年徒刑,在火燒島服刑。刑期屆滿前,因拒絕「索賄兩萬元」,未能獲得自由,於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從火燒島轉往小琉球繼續服刑,直到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一日才到回家,多關了一年七個月。
筆者出身歷史系,加上關注當下臺灣,對於國民黨在臺灣,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頗有興趣,因此,每回見到顏醫師與他閒聊時,話題總離不開顏醫師參加共產黨的往事,希望瞭解詳情,然而,對於過往總總,顏醫師只是敷衍一番。即便只是零零碎碎的幾句對話,但時日稍久,或是相談投機,顏醫師送給筆者他的回憶錄《霜降》,透過精湛的文筆,扼要地書寫他不平凡的過去。之後,陸續送了幾本他寫的,以及與他相關的著作,捧讀再三之餘,除了為情節深深吸引,更折服顏醫師學問淵博與文筆遒麗—這,或是老政治犯的特質,也因此更瞭解顏醫師。
近二十年前,計畫書寫幾位臺南的代表性人物,第一位想到的就是足以映現光復之後整個臺灣的大環境,乃至大時代標記的顏醫師,因此有機會借閱他撰寫的多本回憶錄。從幾大落的手稿中爬梳、摘錄,完成近三萬字〈立德、立功、立言—顏世鴻〉一文,刊載在二○○八年出版的拙著《一二台南》乙書中。顏醫師告訴筆者,拙文是寫他最描摹傳神,他最感滿意的一篇。或是出於對筆者為人,以及文筆的信任,當時,顏醫師交付他表姪女張旭根據張錫鈞手稿所撰寫的《臺魂—長江一號風雲錄》,兩種影印本版本,希望筆者改寫為小說。
承蒙顏醫師器重,交付重任。然而,一則「長江一號」所處的是一個極其動盪、紊亂的時代與環境,對於如此時、空背景的掌握,筆者並無信心;再則,俗務纏身,竟因此一拖十六年。二○二四年初,終於下定決心,將十八年來時而盤旋在腦海中,一幕幕的場景、進出舞臺的人物、變化不住的情節等等,逐一具象,於是大膽落筆,淋漓揮灑,以完成顏醫師的託付。
張旭的《臺魂—長江一號風雲錄》,草本是張錫鈞自傳,巨細靡遺地陳述張錫鈞一生事跡。縱然文中難免有些必須考訂者,例如,歷史事件不外人物在時、空座標的定位,乃至浮現的爪痕,一旦標定的時間錯落,或空間稍有落差,事件也將跟著失真,雖然張旭大文中出現一些類似情事,但,終究不足以遮掩詳細書寫第二次世戰大戰情報傳奇人物的歷史意義。由於有些許瑕疵,因此發展小說之前,除了必要的考證,情節也跟著篩選、調整,並另行鋪展。為了避免出版時招惹無謂的紛擾,在不影響全文的原則下,少數幾人以化名呈現。
張錫鈞傳之外,本書還佐證顏世鴻手稿,以及張榮國等編著《抗戰時期我臺灣張家兄弟》等諸多詳實史料,據以發揮,得能增添不少情節,並豐富全書。例如,顏世鴻手稿提到張錫鈞曾化裝成和尚逃走,本書乃先行安排張錫鈞與弘一大師結緣,與造訪寺院的伏筆以呼應。而張錫鈞與陳秀滿結婚,張旭或有顧忌,只簡單帶過,且語多蘊藉,此因張錫鈞拋妻棄子,隻身到大陸行醫,生活安定之後,並未接家人到大陸團圓,竟然另娶,難免有不仁不義之譏。不過,此一道德上的非議無損抗日英雄的事功,因此,本書並未月旦張錫鈞的婚姻。《抗戰時期我臺灣張家兄弟》中,張錫鈞與陳秀滿的三位兒子張榮國、張榮光、張榮仁所整理的〈張錫鈞事略〉,竟然隻字未提張錫鈞與陳秀滿結婚,僅附了一張兩人的結婚照片。本書根據照片「重現」婚禮景況,並詳細描繪新人的上海行蹤。
好友底謂繪畫、撰文的《上海灘上的萬國風情》,還有鄭祖安編著《上海歷史上的蘇州河》等著作,對於本書的啟發,乃至因此萌生的一些靈感與想像,亦敷陳為小說的篇章。
由於小說終究不同於傳記,小說既非歷史,更非考證,因此,小說與史實之間,不乏筆墨揮灑、渲染的空間。無論濃墨重彩也好,逸筆淡描也罷,情節鋪張,氛圍渲染,總是隨著人、事而抒發。本書選擇張錫鈞此生貢獻最大,也是最富傳奇的片段來開展,因此,僅聚焦於抗戰時期的諜報生涯,至於之後遭逢坎坷的一段,且略過。書寫時,就《臺魂—長江一號風雲錄》的一些「大事紀」為綱要來發揮。敷陳小說時,為呼應、合理化前後文,在不悖逆事理的前提前下,或創作,或虛構而引伸出不少情節,其目的,無非是擴展小說豐富的張力與可讀性—希望循此原則所呈現的,是顏世鴻醫師所期待的「小說」。乃書寫《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
且看人物登臨細訴,場域繽紛繁茂,情節串連彙編。向張錫鈞致敬,同時彰顯抗戰時期,在上海傳送情報,竟而影響二次大戰戰局的臺灣通譯。
小說的完成,主要得力於顏世鴻醫師提供多種原始資料。本書還參考日本斯波義信著、布和譯《中國都市史》,陳從周《園林有境》,以及英國特里.布勞斯主編、周尚、望震、薄景山譯著《二十世紀看得見的歷史》,林子青《弘一大師新譜》,許佩賢譯《攻台戰紀—日清戰史.台灣篇》,陳正卿〈試析臺灣「二二八」起義前的四大經濟矛盾〉等等多種著作,即便擇要改寫,但,不敢掠美,乃將參考書目臚列說明。由於本書並非嚴謹的學術著作,故行文時並未註明出處,尚祈見諒。
本書能夠順利完稿付梓,承蒙辜懷羣教授賜序並提供寶貴意見,林俊安副總編輯提供書籍,長安靜美老師協助翻譯、提供資料,還有袁祝平學長、胡詠欽先生協助考訂細節,黃懷德主任協助文書處理與校對文稿,胡鴻仁董事長、趙政岷董事長協助出版事宜,以及,內子林豔熹老師幾次校對文稿,辜懷群教授、鍾秀梅教授、楊淑芬副總編輯賜序,一併致謝。
二○二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八十年週年。
謹以本書向抗日英烈致敬。
《長江一號》的主角張錫鈞(一九○五∼一九八一),抗戰期間行醫於上海。他主持的情報網,對於二次大戰多次重要戰局,有關鍵性的影響。其時,上海情報網中的傳奇人物,長江一號,有說命名緣自張錫鈞。張錫鈞,號大江,「長江一號」乃取「弓『長』」張的「長」,以及「大『江』」的「江」兩字,而名諸「長江」;主其事者,排名第一,是為「長江一號」。
另有一說,長江一號至少有三人,其一,陳其昌(一九○五∼一九九九),曾就讀上海大學,是中...
目錄
推薦序
一時多少豪傑──讀《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辜懷群教授
遺落在歷史邊緣的紅色傳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鍾秀梅教授
在諜海與歷史之間,尋找一顆不願沉淪的靈魂/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楊淑芳
自序
我會乘軍艦回來
國仇家恨記乙未
入門電報收發室
學成返鄉張錫祺
獻身祖國三兄弟
人事淬鍊廈門港
再婚定情篔簹湖
張錫祺涉案被捕
政治陰影罩閩南
投身烽火上海灘
礮彈鋪墊新路徑
幻化諜海通譯多
黃浦江水匯諜海
諜海波瀾有交通
酒色渲染諜報網
南進北進乾坤轉
東瀛鴛鴦寫史詩
共產黨員庇護所
諜海浮沈有險灘
醫院收容電報機
長江一號潛空門
諜報網一日站長
疾風暴雨返故鄉
料峭春風掠鐵翼
壯闊歌謠萬古傳
幕漸下
推薦序
一時多少豪傑──讀《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辜懷群教授
遺落在歷史邊緣的紅色傳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鍾秀梅教授
在諜海與歷史之間,尋找一顆不願沉淪的靈魂/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楊淑芳
自序
我會乘軍艦回來
國仇家恨記乙未
入門電報收發室
學成返鄉張錫祺
獻身祖國三兄弟
人事淬鍊廈門港
再婚定情篔簹湖
張錫祺涉案被捕
政治陰影罩閩南
投身烽火上海灘
礮彈鋪墊新路徑
幻化諜海通譯多
黃浦江水匯諜海
諜海波瀾有交通
酒色渲染諜報網
南進北進乾坤轉
東瀛鴛鴦寫史詩
共產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