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不是為了同意或不同意裡面的觀點,而是因為它所引發的思考。」
—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以下簡稱《資本主義》)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社會科學經典著作之一。熊彼得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出色,特別歸功於以下三點:對民主的新穎看法、對資本家經濟營運之另類分析、資本主義因成功趨向消失之煽動性主張。應該強調的是,熊彼得的寫作風格也讓這本著作讀起來很有趣。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是一本原書約400 頁的厚實著作,一般讀者集中精神約要20 小時才能讀完。如果讀者沒有這麼多時間,建議做以下選讀:第11 至14 章精要的解釋為何資本主義無法存活;第15 和16 章詳細的解釋為何社會主義確實有用;重要的第20 至23 章討論不同的民主理論;著名的那幾章則介紹當代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第7 章〈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和第8 章〈壟斷性實務〉)。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之間沒有太大的關聯。在第一版前言中,作者談到書中的「異質材料」,並將五個部分描述為「接近自我涵蓋的內容」,彼此是用「鍊」和「平台」來產生連結。 這本書一開始就對馬克思進行一段冗長卻又出色的探討,不但具有啟發性,也令人愉悅,但對了解本書主要論點(第一部〈馬克思學說〉)並非必要。熊彼得對馬克思想的分析有一基本的創見之處,即他能用前後一致的方式將馬克思的思想區分為「社會學」和「經濟學」兩類。熊彼得
非常崇拜馬克思的社會學(第2 章),但對他的經濟學則持比較懷疑的態度(第3 章)。然而他對馬克思在經濟分析中加入動態元素(dynamic element)的嘗試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自己也試圖用他的企業家理論達成類似結果。
本書的主要論點是從第二部〈資本主義能存活嗎?〉開始。這部分前幾章專注於分析當前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讀者要尤其注意第7 和第8 章,裡面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和「壟斷性實務」(monopolistic practices)分析相當著名。穿插於第二部分前幾章間的是一種對主流經濟學的有趣評論:整體而言不具動態性,及特別對競爭缺乏現實的認知。第二部分最後幾章專注於討論為何資本主義(按熊彼得的看法)無法存活(第11 至13 章):資本家文明正在崩潰和資產階級缺乏自信在內的現象。正如許多評論家指出的,這幾章饒富趣味、具有娛樂性,但最終不太有說服力。(參閱本引言稍後說的)。
第三部〈社會主義能行得通嗎?〉也同樣有趣。熊彼得主張社會主義或許在某些方面優於資本主義(第17 章)。他探討人類本性是否排除了社會主義社會(第18 章),並試著建立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時機(第19 章)。第16 章尤其有趣,熊彼得在此章解釋為何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可行的命題,這與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其他人的論點相左。
第四部〈社會主義與民主〉代表《資本主義》最精彩部分之一。裡面各章都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提出論點,沒有像書中其他部分因過度岔題而失色。第21 和22 章尤其精彩,熊彼得在裡面呈現並面對兩種民主理論,這兩章分別是〈古典民主學說〉和〈另一種民主理論〉。
第四部也對社會主義者民主的樣貌提出一個有趣的簡要描繪(第23 章第3 節)。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最後一部分是標題為〈社會主義政黨歷史概述〉的第五部,明顯是書中最可有可無的一部分。熊彼得自己說他寫的社會主義政黨史觀只是一個「概略」、「極為不完整」,他說的是真的。讀者會發現一些與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熊彼得認識其中許多
位)、布爾什維克(Bolshevik)領導者,或其他人物有關的有趣細節,但僅此而已,沒有其他更多訊息。本書的某些版本(包括這版)附有熊彼得在1949 年(他過世前一年)發表的一篇題為〈邁向社會主義〉的演講稿。從這個演講可以看出,熊彼得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仍堅信《資本主義》的主要論點:資本主義即將為社會主義取代。
作者簡介: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出生於奧匈帝國,於維也納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曾在1919 年至1920 年擔任奧地利的財政部長。
1932 年,熊彼得移居美國,並在哈佛大學任教,直至他去世。熊彼得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和企業家的研究。他的理論不僅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廣泛討論,也對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詳細探討了企業家在推動經濟變革中的角色。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討論了資本主義體系的動態演變,並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概念,即透過不斷的創新,舊的經濟結構被摧毀並由新的結構取代,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熊彼得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維,成為現代經濟學界不可忽視的巨人。他的理論不僅解釋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也預示了現代經濟體系的複雜性和動態性。
譯者簡介:
許貴運
中央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文研究所畢業,英國肯特大學英文國文博士班肄業。
曾擔任The China Post 和Taipei Times 專任記者,澳洲工商辦事處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
事處兼職翻譯。目前專職翻譯,已譯有十餘本書。
章節試閱
邁向社會主義
I
在討論諸如本屆會議主題時,為了盡量減少誤解出現的危險,在開始我的主題〈當前通貨膨脹壓力狀態與這個國家未來經濟的相關性〉之前,我想先處理一些初步的問題。
一、出於本文的目的,我將(中央集權)社會主義定義為生產手段受到控制的社會組織,且關於如何生產、生產什麼,以及誰將得到什麼的決策,由公共當局而不是由私人所有或私人管理的廠商(公司或企業)決定。我們所謂的邁向社會主義是將人民的經濟事務從私人領域轉移到公共領域。請注意,雖然社會主義者和反社會主義者當然對這個主題有自己的看法,幾乎無法想像這種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龐大的官僚機制來管理生產和分配過程,這種機制反過頭來可能會,或也可能不會,受到民主政治機關的控制(如我們現在擁有的議會或國會,和一群靠競逐選票結果得到地位的政治官員)。因此,我們可以將邁向社會主義等同於國家對私人產業
和貿易的征服。這一過程被古典的社會主義學說描述為「國家消亡」,如果我們參考馬克思主義的政府理論,上述明顯的悖論也就很容易了解。透過進一步觀察,社會主義並不排除去中心化的決策模式,就像軍隊的中央管理並不否定下級指揮官的自主決斷。而最後要觀察的是,根據邏輯必然性,如我們從朗格與勒納(Lange-Lerner)模式看到的,我們所定義的社會主義不必然排除使用競爭機制,消費選擇自由和職業選擇自由可能卻不必然在社會主義社會受到限制。
二、我不是在提倡社會主義。我也無意討論它的可取性或不可取性,不管那可能代表什麼。然而更重要的是,我要清楚說明我沒有對社會主義的到來做出「預言」或預測。任何預測都是超出科學範疇的預言,它試圖做的不僅僅是診斷可觀察到的趨勢,並陳述結果會是什麼(如果這些趨勢有按照它們本身的邏輯自行發展)。就其本身而言,這並不等於診斷或預測,因為所選擇觀察範圍外的因素可能會干預以阻止這種趨勢的完成;因為,基於社會現象與天文學家所處的清晰可預測情境相去甚遠,即使允許發展,可觀察到的趨勢也可能與不只一種結果相容;並且因為遭遇阻力的現有趨勢可能無法完全發揮作用,最後可能擱淺在某個折衷方案上。以下
讓我們逐一說明。
首先,在斯托雷平時期的俄國,具有能力且立場夠超然的觀察家,都不可能診斷出有任何邁向列寧制度的趨勢;或者,事實上,除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以及制度對這種演變結果的遲滯性調適之外,根本看不到其他趨勢。是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和行政崩潰造成了布爾什維克政權,任何不具科學性的決定論都無法反駁這一事實。其次,為了簡潔起見,我提及中央集權式社會主義,只是因為它在我的論述中占有一個重要位置,但其他可能性也不應被忽略。由我們所熟悉的產業工會的做法可得知,發展成某種形式的工會社會主義(guild socialism)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且其他一些大家熟悉的事實則顯示,有些可觀察到的趨勢(至少其中某些),可能與根本不是社會主義,至少不是本文採用定義的社會主義之社會改革形式是相容的。例如,按照教宗《四十年通諭》(Quadragesimo anno)路線所做的社會改革,雖然只可能發生在天主教社會,或天主教會力量足夠強大的社會,但它無疑仍提供一個可以避免出現以「全能」國家替代社會主義的選項。第三,大多數可觀察到的趨勢(不管哪一種)都未能完全達成。因此,這個國家的社會主義政權如果曾想去觸碰受補助農民的獨立性,確實必須大膽。甚至「小實業家」的地位都可能強大到官僚體無法征服,因此,大部分的次要問題,也許只好以妥協辦法無限期地含糊處理。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另外一些事情。當對經濟的關心由私人領域轉移至公共領域時,造成這種轉移的許多迫切要求會得到部分或全部的滿足,以至於使這種趨勢失去動力。某些經濟學家會補充說,任何一種邁向中央計劃經濟的逐步行動,都將提供不利發展的機會,後者可能對前者產生牽制作用。我沒時間解釋為什麼我對前述兩種可能性沒有很高的評價,尤其是為什麼相當重要的團體覺得不利的結果,卻更產生推動作用,而不是產生限制作用,也就是說,補救不成功的社會主義化的方式是實施更多而非較少的社會主義化。但就我們的目的而言,必須注意到以下情形是極為重要的,就是為了有利於私人企業經濟存活,而架構出的大部分論點並不否認朝我們定義的社會主義之趨勢,只是否認這個趨勢會完全實現。由於沒人能質疑這種可能性,相關爭議就有淪為文字論戰的危險,尤其是在重視文辭的美國,在那裡,除了相對少數的弱勢團體外,社會主義一詞並不受其他人歡迎,許多美國人喜歡有社會主義之實卻不要有社會主義之名,於是偏好用另一個名稱來代替,如自由主義。因此,做簡單分類的打算,似乎有其必要。
三、我在其他地方說明我為什麼相信資本主義制度趨向自我摧毀,且具有前述條件的中央集權式社會主義是可能的繼承者。這些理由可以簡要、粗略概括為四點。第一,商人階級成就這個國家的生產力,而這個成就為所有階級創造新的生活水準,這一事實卻自相矛盾的削弱了商人階級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其經濟職能雖沒有過時,卻會逐漸減弱且易於官僚化。第二,「理性」的資本主義活動基本上傾向於散播理性的思維習慣,並破壞生產工廠制度化領導有效運作必須要有的忠誠和從屬習慣:沒有一個完全以(法律上)平等立約兩方所簽自由合約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在這個制度裡,每個人都只會根據個人短期功利目標行動)能發揮作用。第三,商人階級專注於工廠和辦公室的工作有助於創造一種政治制度和知識分子階級,這種制度和階級的結構和利益形成了一種獨立於大公司利益導向,並最終敵視這些大公司利益的態度。大型企業變得愈來愈無法抵禦突襲,但這些突襲在短期內對其他階級來說是有利的。第四,這樣的結果是,雖然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的成功有著因果關係,卻逐漸失去對大眾心理的掌握,甚至也失去對「資本主義」階級的掌握。只要一點時間(雖然比我有的時間還多)就可以用這些思路來解釋現代的人們對安全、平等與管制(經濟工程)的追求或努力。
有關資本主義社會裂解過程會達到怎樣一個程度,說服我們的最好方法是觀察商人階級本身和許多覺得自己反對百分之百的社會主義並習慣否認有這種趨勢存在的經濟學家,有多大程度將這個過程的含意視為理所當然。只就後者而言,他們毫無疑問且讚許地接受以下幾點:(一)為了避免經濟衰退或不景氣,而採取各種不同穩定政策,亦即儘管沒有按照充分就業原則,政府針對商業情況所做的大幅度介入;(二)「所得更加均等的願望」,在做不到絕對均等時,他們很少交代清楚準備做到何種程度,以及和重新分配稅制原則之間的關係;(三)經常用反托拉斯口號來合理化各種不同的物價管制措施;(四)政府對勞動和貨幣市場的大力介入(雖然在相當廣的變化範圍內);(五)無限制擴大現在或最終由國營企業以免費提供或是按公共設施使用者付費原則(post-office)來滿足的需求領域;(六)當然,還有所有類型的社會保障立法。我相信在瑞士某山上舉行的數場大會上,經濟學家已表達他們不贊成以上所提出的全部或其中大部分的辦法,但這些辦法甚至沒引發任何攻擊。
如果你認為我「不同意」或想批評這些政策中的任何一個,那就是完全誤解我的論點。我也不是那種會把所有或部分這些政策標籤為「社會主義」的人。部分政策甚至在十八世紀就得到保守、甚或獨裁統治者的支持,其他政策則已列入保守黨的計畫中,且早在新政時期之前就已付諸實施。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真的已偏離了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原則的事實,更進一步的事實是:所以,以一種些微不同於真正社會主義計劃的方式來制約私營企業運作而發展和管制資本主義制度是可行的。我心中想到的那些經濟學家無疑會強調他們認為那些可能持續存在的差異。他們對那個可移動的折衷點在哪裡並沒有共識,但他們都理解馬克思未能理解的:一
方面,具有巨大生產可能性的資本主義引擎有望無止盡地帶來愈來愈高的生活水準,輔以不具有完全「徵收者的徵收」的免費服務;另一方面則是資本主義利益事實上能在不使經濟引擎停擺的條件下被剝奪的程度,以及這個引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勞工利益為導向來運行。發現工黨資本主義的這個可能性後,至少在特定有利條件下,他們接著總結說,這種資本主義能無限期存活下去。可能真的如此,但不等於否定我的論文。資本主義的意義不僅僅意謂著家庭主婦透過豆類選擇來影響生產、年輕人能在工廠或農場工作間做選擇、工廠管理者在生產什麼和如何生產的決定上擁有某種發言權,它代表一種價值體系、生活態度、文明(不均等和家庭財富的文明)。然而這個文明正在快速的消逝。我們每個人隨自己高興,讓我們對這個事實可以歡欣鼓舞或哀嘆以對,但不要讓我們對此視而不見。
還有一個真正的問題,對有利於勞工主義存活的意涵採取支持態度的那些診斷,都非常依賴依據現有社會生產力的驚人發展所做的推斷。但這裡有引發質疑的地方。過去的成就,是或多或少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體制下所達成,不能沒進一步考量就假設勞工主義將持續達成這種表現。我們沒必要接受當前的「經濟停滯論」論點,也足以對這一可能性感到不安─ 即如果私人企業制度永久承受超過忍耐程度的負擔和管制,那麼經濟停滯論這個論點終將成為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反對者,也可能不得不接受全面社會主義作為較小的災難。
II
社會制度的轉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但本身也是一個很慢的過程。對研究一段不很長的「平靜」時期的觀察家來說,他看到的社會架構似乎根本沒有變動。而且,這個過程經常出現受挫情形,這些挫折本身可能向他暗示一個相反趨勢的存在。但我們有時觀察到一些加速情形,而最明顯的原因之一就是大規模戰爭。在過去,戰爭的成功可能增加了統治階層的威望,也增強與這個階層有關的制度性架構的力量。在現代條件下,不再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了美國的社會情況,但影響不大,原因是為戰爭所做的努力既不夠令人筋疲力竭且時間也沒有長到足以留下永久印記;但對歐洲則不同,在那些社會架構著火的戰敗國
家,潛在的社會主義重建趨勢透過浮出檯面並在短時間內將一切都擺在面前證明了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類似事情也發生在戰勝國中,不過規模當然比較小。在法國,這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不再以1914 年之前的方式運作;在英國,一個尚未採用社會主義卻受到社會主義側翼影響的勞工政黨雖然還沒達到掌權的地步,但至少有了職位。而在這兩個國家,政治部門對私人企業體系的態度悄悄出現根本性改變。
由於存在著一個邁向社會主義目標的趨勢,這就變得容易理解。雖然為延續戰爭時期制定的經濟政策而做的呼籲沒有得到太多回應,且有段時間社會大眾對戰爭期間管制的憎惡阻礙了這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儘管有過嘗試,但回到戰前政策的可能性並不存在。令人驚訝的是,這從英國的黃金政策和其最終的失敗得到證實:在這個不再由自由企業主導的世界裡,金本位制(一個不斷說出令人不愉快真相的頑皮小孩)就是拒絕發揮作用。
世界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額外的「加速器」,且這次也出現在美國。它們所創造的情況讓人感覺,不論是正確或錯誤的,超出自由企業時代人們所能想到的救濟方式。害怕那些救濟方式要他們做出的「調整」的商人階級,雖然抱怨不斷但還是接受可以避免1929 至1933 年經驗重現的管制機制,稍後又接受可以避免1921 年戰後危機之類事件的其他機制。他們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裡學到很多,但來不及學的更多。另外,他們已接受新的財政負擔,在五十年前,這種負擔的一小部分就會讓人無法負荷(順帶一提,當時所有的主要經濟學家也會受不了)。而商人階級是否接受這個新的情況並不重要。勞工的力量本身已足夠強大,再與其他實際上
而非言詞上放棄支持私人利潤經濟的價值體系的團體結盟後變得更強,足以防止出現削減其光芒的任何逆轉。
我再說一次:我不認為任何「事件」,即使和「全面戰爭」一樣重要的事件,所產生的政治情況,以及個人或團體對這些情況的態度或感覺,能主宰著社會歷史的長期輪廓;這與更為深層的力量有關。但我確實認為這類事件和所產生的情況可以移除更根本性趨勢的路上障礙,否則這些障礙會減緩社會進化的步伐。請注意,這不見得構成嚴肅社會主義者歡迎這類事件的理由。邁向社會主義的演化沒有前述障礙會變得慢一點,但也會比較穩一點,挫敗和管控不了的情況比較不可能發生,人民生活各部分的協調發展會更加完善。正如有效反對派的存在是民主政府有序運作的必要條件一樣,為了將這種變革的速度保持在安全範圍內,抗拒制度變革的經濟力量的存在可能也是必要的。
現在,促成社會改變加速的最強力因素之一是通貨膨脹。由於已有許多權威人士告訴我們最能破壞社會架構的莫過於通貨膨脹,幾乎沒必要停留在這個主題上。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論點,那麼屏除那些不負責任的革命者的觀點,從其他所有想像得到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是在戰後要調整國家的經濟過程,以防止進一步通貨膨脹的發生。但同時顯而易見的是,這在當前的世界是非常難做到的,因為大家都怕這種政策的短期後果,且需要做出部分的調整,特別是在名目工資率沒有提升的情況下讓之前受到抑制的物價上漲,這種作法根本沒有「政治上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明顯可以採用且在1945 年後有實際實行過的做法,就是採用和平時期控制通貨膨脹的處方來緩和過渡時期困難,這個處方因持續的高額軍事支出和歐洲援助政策變得更有效,這個作法相互指責中,仍獲得許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做法都達到它的目的,而雖然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有看出,但大多數人能明顯看到了一個必然帶來巨大投資需求的經濟蓬勃發展期即將來臨。除了另一次世界大戰之外,不管國外可能發生什麼事,避開主要的動盪且讓美國經濟在物價水準緩慢上漲的基礎上擴張一段時間,並不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希望。
然而,這種考量沒有考慮到一個不祥事實。在就業率處於高檔時(我們似乎終於要放棄充分就業口號),不管是「自然」發生,還是高就業率政策所致,增加僱用勞工所需成本的工資要求或其他要求就變得不可避免且會引起通貨膨脹。它們(名目工資上漲和通貨膨脹)變得不可避免,因為高就業率消除了不應該提高它們的唯一原因。它們之所以會引起通貨膨脹,是因為在資源利用率高的情況下,從銀行借款和價格上調提供了一種非常容易滿足它們的方法。儘管討價還價仍然是與個別工會的談判,但這潮流實際上是普遍的,以至於我們正陷入凱因斯主義的情境,在這情境中,貨幣工資率不再影響產出和就業水準,而只影響貨幣的價值。按產業工會領導和政府目前的情況,除了因某些公司的特定情況而出現的例外之外,沒什麼可以阻擋這個代表多年通膨壓力的機制。對財政部的更大要求和我們的超累進課稅方式當然加重了這個情況,但它們沒有造成這種情況。
邁向社會主義
I
在討論諸如本屆會議主題時,為了盡量減少誤解出現的危險,在開始我的主題〈當前通貨膨脹壓力狀態與這個國家未來經濟的相關性〉之前,我想先處理一些初步的問題。
一、出於本文的目的,我將(中央集權)社會主義定義為生產手段受到控制的社會組織,且關於如何生產、生產什麼,以及誰將得到什麼的決策,由公共當局而不是由私人所有或私人管理的廠商(公司或企業)決定。我們所謂的邁向社會主義是將人民的經濟事務從私人領域轉移到公共領域。請注意,雖然社會主義者和反社會主義者當然對這個主題有自己的看法,幾乎...
作者序
【引言】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
於斯德哥爾摩大學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以下簡稱《資本主義》)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社會科學經典著作之一。熊彼得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出色,特別歸功於以下三點:對民主的新穎看法、對資本家經濟營運之另類分析、資本主義因成功趨向消失之煽動性主張。應該強調的是,熊彼得的寫作風格也讓這本著作讀起來很有趣。如某位書評家所言,「即使你不喜歡熊彼得的某些說法,」但「還是喜歡他的陳述方式。」在這個引言中,第一部分說的是《資本主義》的寫作背景和它在熊彼得所有著作中的地位。我將為讀者提供導讀,或許對首次接觸這本書的人有幫助。想要快速得到結論的讀者,能直接讀此文最重要的部分(第二部分)。引言的第三和第四部分論及熊彼得著作與當代的關聯性。例如,在第三部分提到,熊彼得主張社會主義即將取代資本主義,這種論點現在看來似乎是全然錯誤,尤其是在蘇聯、東歐、中歐國家的社會主義解體後。
《 資本主義》的寫作背景和它在熊彼得所有著作中的地位
可以用幾句話概略描述熊彼得如何寫出《資本主義》。近1930 年代末期,熊彼得決定寫一本有關社會主義的小書。按他的妻子伊莉莎白.熊彼得(Elizabeth Boody Schumpeter)的說法:「熊彼得1938 年完成巨著《景氣循環論》(Business Cycles)後為了放鬆一下,於是開始寫《資本主義》,他把它視為一本明顯的『通俗』作品,預期幾個月就能完成。」 不過熊彼得這本書的完成時間比預計的還晚,直到1942 年才出版。本書在英國和美國都得到很好的迴響,隨著1947 和1950 年的再版,它的名氣變得更大。現在按加爾布雷斯的說法,《資本主義》是熊彼得最為人熟知的著作。
然而這種摘要式敘述至少在兩個方面無法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的創作過程。首先,熊彼得這本書有相當大程度是根據他先前的研究和個人經驗。在第一版序言中,熊彼得說他的書是他在社會主義主題上「近40 年」的思考、觀察、研究結晶。哥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是最權威的熊彼得理論評論者之一,他補充說:「這本書對熊彼得終生努力和研究(不僅探討社會主義,也論及經濟理論)的結果做出總結、更新、稍微修改」。事實上,《資本主義》的寫作期間也是熊彼得生命中特別動盪和戲劇化的一段時間。例如,他在那些年遭到美國
聯邦調查局的調查,理由是他可能從事間諜活動。當時謠傳說(現在也一樣)他支持納粹黨。他也正經歷一場個人危機:重新評估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資本主義》展現一種充滿活力的風格,讓人以為作者是個快樂和無憂無慮的人,但事實絕非如此。
如果熊彼得這本書源自於「近40 年前」的事件,我們就要多知道一些熊彼得在1900 年左右所經歷的事情。1883 年出生於特里希(Triesch)小鎮,父親是一名紡織製造商的少年熊彼得,那時正準備進入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就讀。他剛完成在特雷西亞的學業,那是一所具有排他性的私人學校,專收奧匈帝國的菁英子弟。他可能在那所學校感到格格不入,因為熊彼得來自其他省分,他獲准入學是因為繼父的關係。不管怎樣,他在特雷西亞就學期間學業成績良好,此刻迫切想要展開大學生活。熊彼得很早就對經濟學感興趣,他的企圖心就是成為一名重要的經濟學家。
世紀之交的維也納大學由於有卡爾.孟格爾(Carl Menger)這樣的學者,經濟學於是成為一門令人振奮的學科。熊彼得有著一群優秀的老師,如歐根.龐巴維克(Eugen von Boehm-Bawerk)和弗里德里希.維賽爾(Friedrich von Wieser)。大學裡也有許多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傑出學生,他們讓熊彼得在內的其他學生不得不嚴肅對待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學。熊彼得樂於和他們辯論,但他表明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懷疑。他於1906 年拿到博士學位,在這個時期所認識的幾位馬克思主義學生,如奧托.鮑爾(Otto Bauer)和魯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之後很快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國外待了幾年後(主要是英國和埃及),熊彼得定下來從事傳統工作,即擔任一名經濟學家。1908 至1914 年間,他出版了三本出色的經濟學書籍,隨之晉升為格拉茲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正教授,他之前先在切爾諾夫策大學(University of Czernowitz)待過一段時間。這些書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本,即1911 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熊彼得雄心勃勃的想要用這本書來為里昂.瓦拉爾斯(Leon Walras)的經濟理論做一補充: 以嚴苛的分析方式分析經濟變化。熊彼得的理論以創業家(entrepreneur)為中心,他認為經濟生活的變化總是從某一強而有力的人的行為開始,之後再擴散到經濟的其他
部分。
隨著個人事業的逐步成功,熊彼得的企圖心也有所增長。一些傑出的經濟學家在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熊彼得明顯也對這種地位感興趣。一次大戰期間,他接觸一些他認為對他的政治生涯有幫助的人,包括擔任過教授和部長的人。他也撰寫一些秘密報告,希望能對皇帝和他周圍的小圈子產生影響。從這些數年前發現的報告中可以看出30 歲出頭的熊彼得的政治思想輪廓。他年輕時相當保守,雖然支持皇帝,但也覺得某種形式的保守主義民主(tory democracy)適合奧匈帝國。他不是為了民主才相信民主,而是視它為一種使歐洲現代化的方法。
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熊彼得晉升高位的希望隨之破滅。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於1919 年在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的邀請下出任聯合政府的財政部長。他馬上接受邀請,此時他似乎已達成他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但他的快樂只維持很短一段時間,因為就任半年多就被迫辭職。他下台的主要原因是無法與社會民主黨人士好好相處,尤其是鮑爾。社會民主黨為何一開始認為熊彼得這種態度明確的保守主義者會熱衷於執行鮑爾和他同事偏好的改革主義政策,至今仍是一個謎。不管怎樣,1919 年10 月的辭職代表熊彼得的政治生涯結束。
當過部長的熊彼得不願回到格拉茲重拾教鞭,他留在維也納。很快就出現一個機會:一間雖小卻受到尊敬的銀行─ 畢德曼銀行(Biedermann Bank)提供一個很高的職位給他。這樣的機會源自熊彼得為奧地利做的政治服務而分配到的一張銀行許可,畢德曼銀行需要這張許可來成為一家公眾持股公司。熊彼得得到很高的薪水和不錯的頭銜,但不必干涉銀行的日常交易。然而熊彼得找其他方式使自己保持忙碌:主要是以私人投資者和投機者的身分。一開始頗成功,甚至還小賺一筆;然而到了1924 年,他的好運用盡。他不但破產,後來還被畢德曼銀行解職,原因是他在商界的名聲不佳。
在擔任金融企業家的那些年,熊彼得雖然鮮少有時間從事寫作,卻仍然撰寫了一些與本書內容相關的文章。尤其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的主題首次出現在這一時期的文章裡,即資本主義終將因自身的成功而毀滅。熊彼得認為,資本主義愈往前邁進,企業家就逐漸被官僚思維的管理者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資產概念將愈來愈弱,因為實體資產已被股票取代。
到了1920 年代中期,熊彼得的處境很糟,除了政壇和商場上的失意外,還沒了工作,且債台高築。1925 年,他時來運轉,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學術位置。他約於同一時間墜入情網並結婚。他的第一段婚姻是與一名叫做葛萊迪.席佛(Gladys
Ricarde Seaver)的英國女子,這段婚姻最後以失敗告終。但第二段婚姻讓他覺得找到生命中的真愛。熊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叫做安妮.雷新傑(Annie Reisinger),比熊彼得年輕20 歲。在熊彼得從小到大住的維也納住宅,聘有一名管理員,她就是那名管理員的女兒。熊彼得在波昂過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1926 年災難降臨,他的母親、妻子、新生兒子在短時間內相繼全都過世,他整個家一瞬間就沒了。受到很大打擊的他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工作。為了尋求慰藉,他經常遁入一種與死去妻子和母親的交流,他稱她們為「我的至愛」(大概意思),會在心裡和日記裡與她們溝通。此後,安妮和熊彼得的母親就成為他私人膜拜的對象。當累了或需要幫助時,他就向「我的至愛」祈禱。
1924 年,熊彼得決定回到老本行再次當起經濟學家,此時的他知道必須寫出質量和1908 至1914 間出版的三本書一樣好的著作。然而這比他想的還難,他的第四本書《景氣循環論》直到1939 年才出版。熊彼得此時已在美國哈佛大學工作,他於1932 年永久移居美國。1924 至1939 年間,熊彼得多次嘗試寫書,但每次都失敗。首先計畫寫的是一本關於貨幣理論的書,熊彼得花了很大功夫,但還是無法實現。接著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寫作計畫,其中一本是論社會主義的書,那是讓他感到著迷的主題。他嘗試後很快就放棄。熊彼得持續密切關注政治事件,僅管他曾自我承諾不再涉足政治。舉例來說,他對自己無法料到希特勒1933 年的掌權感到很惱火,他也無法確定希特勒對德國是好還是壞。「最近的事件,」他在1933 年3 月的一封信中寫道,「可能意味災難,也可能意味拯救。」1934年,熊彼得從新聞得知奧地利納粹的成功後,擔心他的祖國會被柏林控制。根據資料,熊彼得不但憎恨奧地利納粹,還對1938 年的德奧合併(Anschluss)感到很難過。
1938 年在即將完成《景氣循環論》的龐大手稿之際,熊彼得開始思考其他幾個寫作計畫。他一度想重新開始寫那本論貨幣的書,之前可是為了這本書花了很大功夫。其他選項還有一本論經濟理論的書,以及重新修訂他所寫的1914 年後經濟思想史。最後他決定寫一本論社會主義的小書,一度稱這本後來名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的著作為他的「論社會主義的書」。到了1939 年6 月,他為這個新寫作計畫擬出一個大概的綱要,其中就提到這一主張:資本主義即將因自身的成功而失敗。他當時還不確定書的最後一部分要寫什麼,最後決定專門用來討論社會主義政黨。整個計畫比熊彼得原先想的還更花時間,直到1942年秋天才出書。
1938 至1942 年,《資本主義》從發想到出版,那是一段熊彼得很難熬的時期。他的教學和講課總是過量,這讓他變得易怒,也沒太多時間寫作。他為了某些事情對哈佛感到不悅。例如,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1936)在哈佛被發現後,修他的課的學生就變得很少。他也與所屬的系發生衝突。系主任哈羅德.博班克(Harold Burbank)是個反猶太的平庸之輩,他在1940 年對系上明星學生保羅.薩繆森(Paul Samuelson)的留校任職案做出否決的決定,這個決定激怒了熊彼得。同一年,熊彼得開始與耶魯大學接觸,對方提出非常優渥的條件給他。然而他仍在最後一刻決定留在哈佛,不過之後沒多久又再次抱怨起「哈佛那令人窒息的氣氛」。
還有政治議題。熊彼得憎惡羅斯福(Roosevelt)所代表的一切,堅信這個人終將以某種方式毀掉美國。1939 年二次大戰爆發後,他害怕總統會使美國捲入戰爭並以戰爭為藉口擴大華盛頓對經濟的掌控,帶來災難性後果。「十年的戰爭加上羅斯福十年的獨裁,」他於1941 年寫道,「將完全打亂社會結構」。熊彼得對羅斯福是如此憎惡,以致於身邊的人在驚訝的發現他對總統的文字攻擊後,開始避開他。這種傾向因熊彼得對納粹德國和日本的看法而更為強化。熊彼得基本上瞧不起也不喜歡希特勒,但他更怕史達林和「斯拉夫人」。大戰初期,他建議讓納粹德國保有占據的領土,因為歐洲早該有些變化。熊彼得於1939 年10 月在劍橋的一場演講中公開發表這個看法,聯邦調查局因而決心調查他。熊彼得無法理解為何周遭的人都如此敵視希特勒,而不是史達林。隨著戰事的演進,熊彼得開始明白希特勒會輸掉這場戰爭,於是愈來愈執著於這一想法:必須阻止史達林。同盟國擊敗希特勒後,他覺得他們應該攻擊蘇聯。「做了一半,」他這麼說,「比不做還糟。」
或許是熊彼得在哈佛遭遇困難及他在劍橋社交圈被排擠,才導致他在寫《資本主義》那幾年所遭遇的個人危機。他開始自我審視,包括他的生活方式,結果是他不喜歡他所看到的:他是一個「沒有價值」、「輕浮」、「自負」的勢利眼。他的生命是一場「失敗」,他的作品也是。他愈來愈常向他的母親和摯愛的第二任妻子禱告尋求支持。他有時憤怒的做出抨擊,在日記中寫下對黑人、猶太人、羅斯福的仇恨言論。早先他只在私下發出怨氣(似乎主要在日記裡),後來則公開發洩出來。熊彼得的黑暗面對那些仍然忠於他的朋友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雖然學術界的共同認知是熊彼得基本上並不支持納粹,然而他那些年的某些言論卻被視為支持納粹。例如,根據熊彼得在哈佛最欣賞學生之一的說法,「二次大戰時,(熊彼得)支持希特勒,對任何願意聽的人都會說羅斯福和邱吉爾摧毀的比成吉思汗還多。」
本書與當代的關聯性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的三個版本(分別於1942、1947、1950 年出版)都經熊彼得親自審閱,在經濟學界和其他領域獲得很好的迴響。目前已翻譯為十餘種語文,包括中文和日文,並連帶產出大量的文章和多本著作。《資本主義》明顯是熊彼得最受歡迎的書籍,並無
跡象顯示人們喪失對這本書的興趣。然而畢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自首次出版後這世界有了很大改變:社會主義已崩潰,而非熊彼得所預言的資本主義。熊彼得在《資本主義》中的分析,到現在仍有關聯性嗎?
為何熊彼得這本書仍和過去一樣值得廣為閱讀,我認為有一些理由。某些理由用幾句話即可說明,其他的則需要更詳細的闡述。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即熊彼得對馬克思的分析。1980 年代的趨向保守主義,加上社會主義戲劇性的崩潰,幾乎抹去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也威脅到既有的對馬克思的認識。這是一個很大損失,因為馬克思是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熊彼得在《資本主義》中對馬克思的分析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因為代表他努力試著以平衡分析方式釐清馬克思思想中仍有價值的部分。可以把熊彼得這本書第一部〈馬克思學說〉當成對馬克思主義很好的介紹。這一部分對已很熟悉馬克思的人來說也很有趣,因為裡面對馬克思
思想提出一種細膩又創新的詮釋。
最後,熊彼得這本書有一部分直到今天仍和當初寫的時候一樣中肯,就是第四部的民主專論。熊彼得在這裡做出一個借用自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著名區分: 一方面有著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無上價值的民主(古典民主學說),另一方面有著作為選取領導者的一種方式的民主
(作為政治領導競爭方式的民主)。前者視民主為一種要去實現的形而上價值(人民的意志),而後者則把民主當成公民選取領導人的方式。在熊彼得將民主當成一種價值的討論中,特別有價值的部分是他對各種假象做出強力攻擊,這些假象包括這一看法:政客唯一的任務是執行所謂的「人民」意志。例如熊彼得清楚闡述的,政客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必須牢記這一點才能得出民主運作方式的實際樣貌。而另一件事是,大多數人不代表「人民」,只是大多數人。
熊彼得對民主的精湛分析讓他成為少數為民主理論做出影響深遠貢獻的思想家之一。儘管如此,由於熊彼得過度攻擊「古典民主學說」並最終對民主採取一種極為負面(就算不是憤世嫉俗)的看法,我們必須提出一些質疑。
熊彼得對民主的分析應該得到比這裡更為完整的討論。我們對熊彼得這本書的最終評論是,不管讀者同意還是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本書總能引起討論。熊彼得說他寫《資本主義》的最大抱負是喚醒讀者促使他們思考。「我們憎惡思考的呼喚,討厭不熟悉的論點,因為與我們已相信或願意相信的不符,」熊彼得在第二版序言中寫道。「現在這是我想要為讀者服務的,我就是要讓他們思考。」
【導讀】
吳雅章
元富證券董事(現職)
新光集團總管理處研究員
台証期貨董事長
台新證券總經理
中華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兼任講師
熊彼得的創新學說歷久彌新,奠定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更啟發了管理領域的企業實務,尤其創造性破壞觀念深入各行各業,對企業家創業及策略思維更具啟發性。熊彼得堪稱是經濟學家中,將經濟理論應用到企業經營最廣泛且影響最深遠的一位學者。
熊彼得這本《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是他嘔心瀝血之作,集四十多年觀察、蒐集、統計分析推論的研究結晶。熊氏本人出生奧匈帝國,歷經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書中闡述兩次戰爭的影響,尤其在制度面分析和推論,更是令人動容,其中一句話:「我們走向未來,正如我們走向戰爭,都是矇著眼睛。」正值以巴衝突、俄烏戰爭陰影壟罩全人類時,感觸尤深。
本書分成五部,在第二部「資本主義能存活嗎?」其中一章探討壟斷性實務時深入淺出,鞭辟入裡,熊彼得更以客觀超然的視角,分析實務、歸納原則,事實上很值得企業經營者深入研讀,尤其是台灣的護國神山群要保持領導地位及競爭力,一定可以從本書獲得啟發。
另外,在探討制度面及民主運作部分,從歷史事件及個案分析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政黨如何從爭鬥中取得執政權,從事政治及公共事務的領導及決策者一定要好好拜讀和從中體會道理。
現在全球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日深,本書經歷1942、1946、1949 三個版本,剛好碰到戰爭之時或戰爭後復原,各國政府也同時面臨通膨的壓力,熊氏本人又是當時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對於如何面對通膨的對策有他個人獨到的見解,值得我們財經決策及金融相關人士參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從第一版至今八十年,雖歷經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等等的變動,但讀者一定可以發現熊彼得在本書的用心良苦及諄諄教誨。我們用一句文天祥正氣歌來形容,「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自序】
1942 年初版序言
這本書是把我將近四十年針對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所做的大量思考、觀察、研究,融合成一本具有易讀性書本所做的努力成果。因為在陳述社會主義社會秩序與民主政府方式的關係時,不對民主問題做出廣泛分析已被證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民主問題在本書中占一定篇幅。
我的任務比我原先想的困難許多。必須分類整理各式各樣資料,部分材料反映人生在不同階段的某些觀點和經驗,通常,更多機會是以非社會主義者身分觀察的,並以非傳統方式對所觀察到的事物做出反應。我無意抹去這些痕跡,如果我嘗試消除它們,這本書可能有的某些趣味,將會消失。
再者,雖然總是誠實地試著探索表象下的意義,但因為我從未在任何一段時間裡把社會主義問題作為專業研究的主要主題,因而總是在部分主題談的比其他主題更多,這些資料也反映個人在分析上的努力。為了避免給人我是在寫一本平衡觀點著作的印象,我認為最好把我的資料分成五個中心主題。我當然有提供主題之間的關聯性和統整性,並希望做到一種有系統的連貫性陳述。但在本質上,這些主題雖非完全獨立,但每章內容幾乎是各成篇章的分析。
第一部分以非技術方式彙總我在馬克思學說這個主題上所有必須說的,事實上也是幾十年來我一直在教授的內容。若以對這部「福音」的闡述作為探討社會主義主要問題的開場,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很正常的。但這種闡述出現在一個由非馬克思主義者打造的房屋大廳裡是有怎樣的目的?它見證了這個非馬克思主義者對該訊息獨特重要性的信念,那種重要性完全無關乎接受或拒絕;然而,這段內容並不易讀,且後續討論中沒有用到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工具。雖然後者的結果一再被拿來與這個偉大社會主義思想家的信念作比較,但對馬克思主義沒有興趣的讀者,或許可以從第二部分開始閱讀。
在標題為「資本主義能存活嗎?」的第二部分,我試著證明社會主義形式社會,將不可避免的隨同樣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社會解體中崛起。許多讀者好奇我為何認為有必要做出如此艱巨複雜的分析,只為了建立一個即使是保守派人士也越來越普遍認同的觀點。原因如下: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同意最後結果,我們不同意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的過程本質和對於「不可避免」這個詞的確切意義。由於我認為,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還是流行論述中的多數論證是錯的,因此我覺得有義務花相當大功夫(並讓讀者感受得到)來有效得出我的似非而是結論:資本主義正被自身的成就所扼殺。
看到社會主義如我預期的,是一個可能因現在這場戰爭而變得立即實用的命題後,我們將在標題為「社會主義能行得通嗎?」的第三部分,審視一系列與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上能否成功運作有關的廣泛問題。這一部分最接近於對所探討的各種主題做出平衡處理,包括「過渡時期」問題。愛與恨已模糊了迄今對這個問題嚴肅研究的結果。這種研究不是很多,以至於就算只是重述廣為接受的觀點,似乎也有道理。
第四部分「社會主義與民主」對存在這個國家一段時間的一項爭議做出貢獻,但也應注意這一部分只處理原則問題。與這主題相關的事實和評論散見於本書各處,特別是在第三和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如標榜的,是一個概述。我想在這一部分更嚴格的限定自己,只闡明個人觀察和極零星的研究。因此,納入這部分的資料無疑極為不完整。但它們確實存在。
本書內容沒有任何一部分曾出版過,然以第二部分論點的早期草稿為本,我於1936 年1 月18 日在美國農業部研究所做了一場演講,該所把演講稿印出來。我要感謝事務安排委員會主席愛德華茲(A. C. Edwards)的允許,才能將這場演講的擴充版收入本書。
【引言】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
於斯德哥爾摩大學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以下簡稱《資本主義》)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社會科學經典著作之一。熊彼得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出色,特別歸功於以下三點:對民主的新穎看法、對資本家經濟營運之另類分析、資本主義因成功趨向消失之煽動性主張。應該強調的是,熊彼得的寫作風格也讓這本著作讀起來很有趣。如某位書評家所言,「即使你不喜歡熊彼得的某些說法,」但「還是喜歡他的陳述方式。」在這個引言中,第一部分說的是《資本主義》的寫作背景和它在熊彼得所有著作中的...
目錄
引言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009
導讀 吳雅章 027
1942 年初版序言 029
1946 年版序言 033
1949 年版序言 037
邁向社會主義 045
第一部 馬克思學說
前言 061
第 1 章 先知馬克思 065
第 2 章 社會學家馬克思 071
第 3 章 經濟學家馬克思 089
第 4 章 導師馬克思 119
第二部 資本主義能存活嗎?
前言 141
第 5 章 總產出增長率 143
第 6 章 似乎合理的資本主義 155
第 7 章 創造性破壞的過程 167
第 8 章 壟斷性實務 175
第 9 章 禁獵期 201
第10 章 消失的投資機會 207
第11 章 資本主義文明 219
第12 章 坍塌中的牆 233
第1 節 創業功能的退化 233
第2 節 保護階級的被摧毀 238
第3 節 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性架構的破壞 244
第13 章 漸增的敵意 249
第1 節 資本主義的社會氛圍 249
第2 節 知識分子的社會學 252
第14 章 解體 267
第三部 社會主義能行得通嗎?
第15 章 準備行動 281
第16 章 社會主義藍圖 291
第17 章 幾種藍圖的比較 313
第1 節 起始點 313
第2 節 比較效率的討論 315
第3 節 社會主義藍圖優越性的論證 320
第18 章 人的因素 331
一項警示 331
第1 節 論證的歷史相對性 332
第2 節 關於神人和天使長 334
第3 節 官僚體系管理問題 337
第4 節 節約和紀律 343
第5 節 社會主義中的威權性紀律:俄國的教訓 346
第19 章 過渡 357
第1 節 區別兩個不同問題 357
第2 節 成熟狀態下的社會主義化 360
第3 節 不成熟狀態下的社會主義化 363
第4 節 社會化行動發生之前的社會主義政策:以英國為例 370
第四部 社會主義與民主
第20 章 問題的背景 379
第1 節 無產階級專政 379
第2 節 社會主義政黨的紀錄 382
第3 節 一個心理實驗 386
第4 節 探索定義 389
第21 章 古典民主學說 401
第1 節 公共利益與人民意志 401
第2 節 人民意志與個人意志 404
第3 節 政治中的人性 408
第4 節 古典民主理論得以延續的理由 418
第22 章 另一種民主理論 427
第1 節 政治領導權的競爭 427
第2 節 適用的原則 432
第23 章 結論 447
第1 節 之前分析的一些寓意 447
第2 節 民主方法的成功條件 453
第3 節 社會主義制度的民主 461
第五部 社會主義政黨歷史概述
前言 473
第24 章 未成年期 475
第25 章 馬克思面對的形勢 483
第26 章 1875 至1914 年 495
第1 節 英國的發展與費邊主義精神 495
第2 節 瑞典與俄國:兩端的對照 501
第3 節 美國的社會主義團體 507
第4 節 法國的案例:工團主義分析 514
第5 節 德國社會民主黨與修正主義;奧地利社會主義者 520
第6 節 第二國際 530
第27 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541
第1 節 「偉大的拒絕」 541
第2 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社會主義政黨前景的影響 544
第3 節 共產主義與俄國元素 548
第4 節 管理資本主義? 554
第5 節 當前的戰爭與社會主義政黨的未來 565
第28 章 第二次大戰的後果 575
世界由有限的智慧所治理 575
第1 節 英國與正統社會主義 576
第2 節 美國的經濟可能性 581
第3 節 俄國帝國主義與共產主義 597
引言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009
導讀 吳雅章 027
1942 年初版序言 029
1946 年版序言 033
1949 年版序言 037
邁向社會主義 045
第一部 馬克思學說
前言 061
第 1 章 先知馬克思 065
第 2 章 社會學家馬克思 071
第 3 章 經濟學家馬克思 089
第 4 章 導師馬克思 119
第二部 資本主義能存活嗎?
前言 141
第 5 章 總產出增長率 143
第 6 章 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