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但是一本散文書,
真想揣摩練功的人,
也可以當它是一本「練功祕笈」!
★舒國治繼《我與寫字》《我與吃飯》後,關於人生哲理的最終部曲
在文藝少年之前,他先是一個武藝少年!
二十一世紀是追求喜歡與追求快樂的世紀,二十一世紀亦是傾聽身體的世紀。傾聽身體,最好的方法是尋氣。但氣在何處?氣的內在,是鬆,是靜,是無,是空,是返回童騃,是人生無所追求…………
而這一切,可能就在一套太極拳裡?人的傷痛、人的辛勞、人的消化不良、人的社會挫折、社會成長中的潰敗…………這些終年瘀結,可以在一動一靜間逐漸化解?
舒國治少時跟著拳一起成長,直到中年重拾拳藝,跟著拳一起構想生活雜事、一起遐思健康養生。讓人看著想著,明白「簡,但深邃」之道。每天都做的事,做得好,呼吸也就順暢了,精神也就鍛鍊了,人生竟然也就過得有些趣味了。
「太極拳是一樁快樂的拳法,同時也是一樁忘我的拳法;譬似某夜在月光下樹林後見一高手打得如痴如醉、渾然一氣,教人一輩子也忘不了,我說的「打得美」、「教人感動叫好」,便是指此。」—舒國治
《我與打拳》關鍵字搶先看:
【呼吸】
把呼吸吸得好;是很多年這麼練、那麼練之後逐漸體悟出來的。並且,還不只是練而已,是生活,是遊歷,是吃苦,是顛沛,是回首前程,是恍然大悟…………而後發現,竟然會站了,竟然更會呼吸了!
【站樁】
會站了,接著會站成放鬆狀態了,這已是小高手了。也就是,站得好,打三式或打五式,就很有效果了。如連打都不打,只是純站,也會很厲害。那就是習稱的「站樁」。
【鬆】
鬆,為了令身上的筋骨別把進氣、走氣的空間給掐緊弄憋。所以無時不鬆的來盤架子,才會愈打愈在體內充盈著氣,直到氣遍周身之時,那時候打拳便妙不可言了。
【練功】
最有代表性的練功而非運動,是呼吸。大口大力的呼吸,仍像是運動;深深的、卻細細綿綿的呼吸,則絕對是練功。且是高手式的練功!尤其那種安靜至極的、綿長無聲的、全身幾如要化掉的呼吸,甚至還帶上氣在身體各處經穴通過的呼吸,那根本是最高境界的練功矣。
【養生】
養生,其實是「省著用」。這和窮人的想法相近。你的生命,無論強或弱,都該省著用。打太極拳,和養生扯上關係,或許是太極拳用的「硬力」、「重力」不多,於是「省力」。便稱得上養生了。
【打拳】
倘一個人什麼皆沒有了,但你還有一趟拳隨時陪著你,早上打一回,晚上打一回,你知道你紮紮實實的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就夠了。人何嘗有成功失敗之分別,只看你有否站在地上罷了。潛心打拳,便是最好的立於天地之間。
作者簡介:
舒國治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先習電影,後心思移注文學。七十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時報文學獎而深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二年寫完《讀金庸偶得》,有頗長時日擱筆。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返台後所寫,多及旅行,所寫之一九九七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香港獨遊〉與一九九八第一屆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遙遠的公路〉,可見一斑。被譽為台灣旅行寫作的重要奠基者。其所著《水城台北》又被譽為寫「台北舊昔」最出色者。著有《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理想的下午》《台北小吃札記》《水城台北》《台灣小吃行腳》《雜寫》《台北游藝》《宜蘭一瞥》《我與寫字》《憶楊德昌》《門外漢的東京》《我與吃飯》等書。
據他自己說,他愛了一輩子的拳;但只是愛,只是時代(五十年代出生的戰後嬰兒)賦與他的這種男兒興趣,只是一種他掙脫不了(也不用掙脫)的人生小課業,從來沒真去鑽研與苦練,只一逕在那廂隔岸觀火。然而觀久了,還真觀出了些許名堂。甚至擋不住的要去寫出一本打拳書來。
本書按他自己聊天所說:「不但是一本散文書,真想揣摩練功的人,也可以當它是一本『練功祕笈』呢!」
章節試閱
【內文節選】
呼吸
把內臟收束,收束成細小了(此時氣呼掉),再慢慢的擴張,擴張成飽滿了(此時氣吸滿),便是一息。 這如同打拳的一式,也就是「先合 再開」。
呼吸,指的是這個。 但未必要用鼻子深深的把空氣努力的吸進鼻腔 再使勁的推進肺裏那一套。 乃那太過折騰鼻子與肺了。 並且,也太像西洋式運動了。
我此處所說的「呼吸」,比較是全身性的「進氣」與「出氣」。
當吸時,鼻子只輕輕的、不當一回事的、細細的,吸進微微的氣。同時全身皮膚、頭頂百會穴、兩肩的肩井穴,皆引進了光、熱、能量、與氣。
然後這些能量進入體腔,滑入喉、胸、腹(百會的那一股),滑入兩脅再進入兩大腿內側(肩井的那兩股),並合在一起(在會陰附近),再一同滑入兩腳湧泉穴進入地底。這時候恰好是呼氣的時候。
愈放鬆,氣愈行得遠。 初練時,命門會稍弓。接著勁源處也稍弓,此為了將氣提往督脈最頂端(也就是百會),接著再將弓放平,令氣自任脈滑下。
不管是站著,或坐著,完全沒想呼吸,過了七、 八分鐘,覺得小腹很想深深的收進並鼓出,接著很大口的呼出一口深氣! 這就是最要往「舒服」上去的狀態。 隨後有三、 五口吸與呼,皆是「氣到了深處」的好結果。 這說明了一事,練呼吸,不需自己去深吸與深呼,只要自己放鬆與安靜,不久,氣就自己深了。
這便是我揣摩的內家拳約略也。
另外,古人說的「小周天」行氣法,如下:
吸氣時,假想氣自腳底踩下所彈的隱隱氣流 自雙腿外側上升、至會陰、再至臀後沿尾椎兩側上行、沿督脈、過玉枕、至百會、然後下行(此時呼氣),自喉頭附近沿任脈往下、入丹田、再下流注至會陰、沿雙腿內側、入於腳底。
至於用手用腳移動身形,乃更增舞蹈之美,並多出了極多新鮮美妙的中途路程!
當然,把這些百會上的、肩井上的、喉頭上的氣 吸入並滑下身軀內部,有賴極高度的「鬆」與極深度的「靜」。 這是需要一些時日與恆心。
正因為體內的氣不是這麼快得到,於是才慢慢的每天行拳,打著打著,過了一些時日,氣竟然得著了。
所以打拳是打恆心。 是每日做一些外在的動作,而等待內在蘊涵蓄積的一絲一絲修為,終於形成。
a、說幾句「六字訣」
六字訣是用大力「吸氣」和大力「呼氣」來達到嘴形出氣的功法。 所以也是呼吸 的 一種氣功。
六個嘴形,對應著六個臟腑。藉著撮出這個嘴形,並呼氣(長長的綿綿的),以達到灌溉並抒通那個對應的臟腑。 像肝臟,則嘴要發「噓」形。 先放鬆,吸一口長氣,稍停半秒,嘴做「噓」音之狀,開始吐氣,吐得愈長愈好。 噓時,有的功法將兩手按在右脅的肝臟,意想在噓出氣同時肝的血管與經絡獲得氣流經過的疏通。 此指手的招式也。
像肺臟,嘴要發「嘶」音。嘶出氣時,兩手向上托至最高處。 像脾胃,嘴要發「呼」音。呼出氣時,兩手按在胃的位置。 像心臟,嘴要發「呵」音。此時手按在心窩位置。 像三焦,嘴要發「嘻」音。 至若腎臟,要發「吹」音。
b、說幾句《科學內功》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買過一本對小孩子而言相當昂貴的練功書,叫《科學內功》,作者叫劉鋤強(可見我多麼迷練內功!)。
這書在報上登廣告,然後你必須到郵局去函購(而不是書店就能買到。 也於是你不能先翻看再決定)。 所以,當我收到書時,心中有一股「珍貴不易得」的感覺。
它的功法,是教人先吸氣、吸滿、略停一秒,將手擱在「你的患處」,然後吐氣。吐完,手鬆掉。 第二息再吸,再停,吐氣時再把手輕輕按搭其上,緩緩吐完。
如你要治療心,則將兩手按在心口。 如要治胃,則將兩手按在上腹。 如要治腎,則將兩手背到後腰,按在腎處。
此處說的兩手,是兩手的指尖。而按,是輕輕的搭著,但卻「帶著意」。
如要治喉嚨,便將兩手按搭在喉嚨(喉結的突骨之下)。 如要治頭,便將兩手手尖按搭在頭頂百會上。 甚至也可按搭在額頭上(如你想治的,是額頭)。
同理,如你想治兩邊的太陽穴,那就按在太陽穴上。 想治腦後的風池穴,那就擱在風池穴的位置。
也同理,想治生殖器附近的管線,也可在吐氣時將兩手按搭在恥骨兩側。或按搭在小腹的低下處(下丹田)等等。
我多年後回想揣測(我六十年前根本沒練過幾天。後來就忘了。 前年我又莫名其妙稍稍想了起來),應該這功法最精要之處是—教人全身放鬆來藉由呼吸把氣「提示」到手按之點,以達到通暢患處!
而這兩手的指尖之按搭,其實做的工作,是意。
吸玩了,停一秒,再吐。 這吐,是為了放鬆。 全身皆鬆,惟有很小的一點不鬆,便是手搭的那一患處。 乃要以全身之鬆,來把各方的能量輸到患處去也!
我只能這麼揣想。
我的貧窮與我的養生
我這一輩子,得益於兩件事。 一是懶,另一個是窮。 先說貧窮。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人人都窮,算是「均貧」。於是沒有階級。
又貧窮,另一個相近詞,是空無。 正因空,因無,人有很多餘裕,於是可以作夢,可以發呆,可以觀察鳥獸蟲魚…………遂有了空想、有了文學、有了音樂…………。現在人說「放空」,以前根本到處都是。
貧窮的小孩,最喜歡的事,是睡覺。我小時睡得很多。 他們說要長得高,要多睡覺。
睡覺,是人的心性最自然的事。 我後來大談「懶床」、大談任性任性任性,皆因為我從小就是睡覺專家! 我所謂的任性,不是小孩在飯桌上無理取鬧、父母罵「你別太任性了喔」那種;是你坐火車自京都欲往宇治、沒兩三站已睏到睜不開眼睛,結果索性讓自己睡過站,一直睡到奈良,再從奈良往回坐。雖然明明二十分鐘車程,結果弄了七、 八十分鐘才抵定點。 但也只有如此,你多睡了香甜的幾十分鐘。 並且,這幾十分鐘的耽誤,有損失到誰嗎? 我說的任性,是指這種傾聽自己內部的需要。
貧窮年代有貧窮之景。可稱之為「荒景」。像破敗的廟(如以前的「理教總公所」,即更早的西本願寺),像歪斜的籬笆,像搖搖晃晃的小橋,像某棵快要枯了的樹,像灰撲撲的鋪著碎石子的馬路,像縫縫補補的磚木平房…………我很愛看這種「荒涼」之景,搞不好它成了我日後美學之依據了。
再說懶。 懶,是不積極。 我小時總認為,要讓人積極之事,舉世沒有太多件!
你去想,到底有啥事重要到使你不懶?其實還真不多。 當然,那跟時代有關。時代是窮的,你沒有什麼可以去發展的,所以懶。 沒啥搞頭,乾脆懶。 因為懶,遂發展出逃避。 也就是學校功課不好好努力,而去看武俠小說,這即是逃避。 回家很悶,很不想回,遂在田埂啊、魚塘啊多混一下多玩一陣,這就是逃避。 這類事體到了成長後,就美其名變成了旅行,變成了流浪。
我常說,人有那麼多不快樂或那麼多譬似金錢那類心念,便因「還沒找到」。 這諸多問題或煩惱,便因你還沒找到教你專注用力用神的好事體,沒找到全心用情的人,沒找到你的「最想」。 但所謂「沒找到」,其實是「都去找別的」了。 也就是你被薰陶、教育、洗腦、引導去找像錢那類的東西了。
我自小時以來的懶,剛好逃掉了這些事。
貧窮的最大好處,是教人對洪荒之世較有想像(像老虎在大山之中,身無長物,卻又什麼皆可以取來供養自己活命)。 愈空無,愈什麼皆無,你愈知道太古可能是何種模樣。愈懂得渾沌。 這是蘊養哲人的環境。
貧窮,也不免使人消極。 會使人不思進取。 往往這種消極與不進取,對養生有好處。
貧窮,所以知悉宇宙要珍惜。要懂保生。又貧窮,是時代的現狀,不需要羞恥。尤其,當年是均貧,人還可以自我感覺良好的自詡「安貧樂道」。
以下說養生。
‧養生,其實是「省著用」。這和窮人的想法相近。
你的生命,無論強或弱,都該省著用。打太極拳,和養生扯上關係,或許是太極拳用的「硬力」、「重力」不多,於是「省力」。便稱得上養生了。於是大病之人,不能做別的運動,但可打太極拳!
‧鍛鍊,也能使身體強健。但珍視自己比鍛鍊更重要。
‧如今大家講運動的重要。這就是鍛鍊。但運動分兩種:一、不問結果,只是努力運動;二、運動運到了身體哪裏?
‧以太極拳為例。有人只是埋頭去打,也打出相當效果。這就是努力運動。但如果稍稍深究拳理,則又是另一番風景矣!
‧我也打太極拳。但打得很少、很簡略,甚至很偷懶。 我只打幾式。每次只打幾分鐘。每天有時打很多這樣的幾分鐘。 這是懶人打法,其實不足為訓。但也不妨把這種養生法放在您的參考裏面,或許也有一點用處。
‧有人說,你拳只打幾式,只打幾分鐘,那不是和站樁、伸展、八段錦、五禽戲等差不多嗎? 說得很對。 但稍有些許不同。且聽我道來。八段錦,是一式一式操作,其實是相當好的功法。但我打拳,是要連著打,故有舞蹈的樂趣及美感。當然連打三十七式或八十五式或一百零幾式是更好;只是我把它縮減成幾式,為了簡、為了少、也為了偷懶,但它卻更像你把貝多芬的〈月光〉彈成極少極簡的二分鐘版,並且抽掉其中好幾個音符,但神韻完全留著的那種方法。
‧站樁,也極好。有站著不動的,也有站著還稍動的。 站著不動的樁,有點像站著的靜坐,是很棒的。但要靜到忘我,又放鬆,未必容易。 站樁時,稍微動上一些動作,如抱圈之放開與收攏;如擡手再放下;如呼時如何、吸時又如何;風拂來時,原本一動不動,這時像柳條一般的搖曳了起來…………等等,皆是動的站樁。
‧但打拳或跑步或伏地挺身,即使是好的運動,然一天中不操練時的養生,更重要。 於是他們說:三餐規律吃啦,睡眠要充足啦,心情要放鬆啦,消閒生活(如唱歌、觀影、閱讀、審美習慣…………)的兼備啦,社交之良性啦等。
‧可見養生是全面、 全方位的事。 但這些都還是自己去修養而來的;不同於前面說的貧窮是時代賦予你的「珍貴先天」。 你去想,貧窮之人何等輕鬆;而生下來便背著家族賦予你的兩百億財產之人其養生那得花費多大的心神、領悟與堅毅啊!
【內文節選】
呼吸
把內臟收束,收束成細小了(此時氣呼掉),再慢慢的擴張,擴張成飽滿了(此時氣吸滿),便是一息。 這如同打拳的一式,也就是「先合 再開」。
呼吸,指的是這個。 但未必要用鼻子深深的把空氣努力的吸進鼻腔 再使勁的推進肺裏那一套。 乃那太過折騰鼻子與肺了。 並且,也太像西洋式運動了。
我此處所說的「呼吸」,比較是全身性的「進氣」與「出氣」。
當吸時,鼻子只輕輕的、不當一回事的、細細的,吸進微微的氣。同時全身皮膚、頭頂百會穴、兩肩的肩井穴,皆引進了光、熱、能量、與氣。
然後這些能...
作者序
武藝少年
大家可能不知道,年輕時我不是「文藝少年」,倒比較是「武藝少年」。
一來和五十年代成長小孩有關;玩的都是蹲在地上的彈珠、圓牌,看的都是四郎真平漫畫。 此種生態,養育出的孩童自然就很愛鬥劍啦殺刀啦。 看的電影,就希望是武士片(日本)或西部片(美國)。
直到高一,一九六八年,我參加了成功中學的國術社,在姜長根老師教導下,學了連步拳、功力拳、彈腿等他所謂的北派少林 太祖長拳一脈的拳。
這些被歸為「外家拳」。
不久,姜老師也應了好幾個同學之請求,教了我們太極拳。 他打的,頗像拳書上楊澄甫拳照上的模樣,應當是「中央國術館」的統一教材的架式。 記不得是不是有一○八式?總之,打完一趟,很久。
一年多後,我好像也不在國術社裏了。平常在家裏,也從沒溫習過這些拳術。 過了些日子,有一個叫王鳳亭的在《中央日報》上連載《練習功力拳》,我一看,那不是我們在學校學的嗎? 但也沒去重拾那些拳。
二十出頭後,比較注意上文藝,打拳之事似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然真如此嗎? 我不知道。 只知我凡看武打片仍然興致盎然。我凡看公園打拳,便全神貫注。在舊書店翻書,動不動還是會翻看國術之書。 一九八七年哪怕只是驅車經過新英格蘭Vermont州的嬉皮風韻仍濃的Brattleboro鎮,在一咖啡館看人跳舞,看到一黑人的舞蹈中依稀是打著太極拳裏的「倒攆猴」招式,哇,那是何等的驚艷興奮!
可見,我是那麼的喜歡打拳這回事啊!
一九九○年底返回台北。 我仍不時想著是不是應該在台大校園走著逛著時偶找一角落開始打起拳來?
又過了二十來年。 其間我也在這公園那校園瞎打了三招五招的這麼弄了百來次。
二○一三年,我想,要不要「比較規矩」的開始打打太極拳?
於是每周一次去拳社裏練,如此又練了兩年。
如今十來年後回想,我究竟打了多少拳?
我打得勤嗎? 當然不勤。
打得好嗎? 當然也不算好。
打出什麼好效果嗎? 我不知道。 但我這裏想到寫一點,那裏想到又寫一點,許多連我自己都驚訝會寫出的小章節,像〈每次打二分鐘〉、「等捷運時不動聲色的站著打」、〈練出中軸線〉、〈我的貧窮與我的養生〉、〈把吃飯弄成吃藥〉…………等等,真高興能寫在書上讓大家(不管是拳術大師、是健身者、修心之人等)隨意參考。
以下的這本書,是我跟著拳一起成長、一起構想人生雜事、一起遐思健康養生、跟拳一起躲在某些角落猶在玩賞那些個我的卑微年代種種不怎麼合時宜的偏荒審美…………等等所寫出來的一本小書,也是我近年的「我與」三部曲(《我與寫字》、《我與吃飯》、《我與打拳》)的最後一部,希望習慣讀散文的朋友,也能感到趣味。
二○二五年春
武藝少年
大家可能不知道,年輕時我不是「文藝少年」,倒比較是「武藝少年」。
一來和五十年代成長小孩有關;玩的都是蹲在地上的彈珠、圓牌,看的都是四郎真平漫畫。 此種生態,養育出的孩童自然就很愛鬥劍啦殺刀啦。 看的電影,就希望是武士片(日本)或西部片(美國)。
直到高一,一九六八年,我參加了成功中學的國術社,在姜長根老師教導下,學了連步拳、功力拳、彈腿等他所謂的北派少林 太祖長拳一脈的拳。
這些被歸為「外家拳」。
不久,姜老師也應了好幾個同學之請求,教了我們太極拳。 他打的,頗像拳書上楊澄甫拳...
目錄
自序 武藝少年
輯一 我與打拳
緣起
站出空間來
先練站
呼吸
—a、說幾句「六字訣」 b、說幾句《科學內功》
每次打兩分鐘
設法獲得ATP
簡,但深邃
人人皆呼吸,然誰說得出精微之處
懂得練出放鬆,遠處傳來不良氣場的訊息,也一霎時就知道
副交感神經
其實看就看得出來
飯與藥。運動與練功
—a、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b、再說吃飯與吃藥
—c、把運動弄成練功 d、喝茶
—e、懂得覺察身體
要能鬆軟
練出中軸線
把刻痕練到平順
初期之練,皆是脊椎脊椎脊椎
鬆
內功之前,不妨先在外功上著墨
—a、爬 b、站 c、咳嗽
—d、氣 e、呵 f、氣與指甲
也談談手
傳統拳式亦會碰上時代新味
在走路中打拳
何謂健康
我的貧窮與我的養生
輯二 摸索太極拳
淺談養生
養生瑣談
談站樁
太極拳與忘我
淺說按摩
養生小言
太極拳詠懷
太極拳的練法
美好的生活,要
太極拳淺探
太極練法之再探
老來教拳之念
再談太極拳
自序 武藝少年
輯一 我與打拳
緣起
站出空間來
先練站
呼吸
—a、說幾句「六字訣」 b、說幾句《科學內功》
每次打兩分鐘
設法獲得ATP
簡,但深邃
人人皆呼吸,然誰說得出精微之處
懂得練出放鬆,遠處傳來不良氣場的訊息,也一霎時就知道
副交感神經
其實看就看得出來
飯與藥。運動與練功
—a、把吃飯弄成吃藥的訣竅 b、再說吃飯與吃藥
—c、把運動弄成練功 d、喝茶
—e、懂得覺察身體
要能鬆軟
練出中軸線
把刻痕練到平順
初期之練,皆是脊椎脊椎脊椎
鬆
內功之前,不妨先在外功上著墨
—a、爬 b、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