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唐紀七十八(西元九○○年)至後梁紀三(西元九一三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起上章涒灘(庚申 西元九○○年),盡重光作噩(辛酉 西元九○一年),凡二1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年,迄西元九○一年,載述史事凡二年。當唐昭宗光化三年至天復元年。兩年間京師再發政治地震,唐昭宗先是被宦官廢為太上皇,復辟後又被宦官劫持至鳳翔,皇帝成為權臣、諸侯手中的玩物,綱紀蕩然矣。禍皆起於崔胤盡誅宦官,神策軍中尉宦官劉季述發動宮廷政變廢唐昭宗為太上皇,立太子即皇帝位。崔胤策動左神策軍指揮使發動反政變誅殺劉季述,昭宗復辟,崔胤大權獨攬。昭宗用樞密使宦官韓全誨掌控禁軍以分崔胤之權,崔胤留鳳翔兵二千以抗宦官。此時朱全忠兵服河北諸鎮,身兼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四鎮節度使,自謂天下無敵。韓全誨外結李茂貞自保,崔胤所留鳳翔兵反為韓全誨所用。朱全忠與李茂貞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朝中南司崔胤、北衙韓全誨分別為其朝中代言人,水火不容。昭宗既無識人之智,又無乾綱獨斷之才,優柔寡斷,不納宰相韓偓之正言,苟且度日,等到朱全忠發兵西向,韓全誨劫持昭宗幸鳳翔,回天無術矣。朱全忠入長安,劫持百官送華州。兩個諸侯,一個劫天子,一個劫百官,朝廷分裂不全,標誌唐王朝實際已亡,禪代之舉,只待一個儀式罷了。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
光化三年(庚申 西元九○○年)
春,正月,宣州將1康儒攻睦州2,錢鏐使其從弟銶拒之。
二月庚申3,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中書令。 壬申4,加威武節度使王審知同平章事。 壬午5,以吏部尚書崔胤同平章事,充6清海7節度使。
李克用大發軍民治晉陽城塹8,押牙劉延業諫曰:「大王聲振華、夷,宜揚兵9以嚴四境,不當2近治城塹,損威望而啓寇心10。」克用謝之,賞以金帛。
夏,四月,加定難11軍節度使李承慶同平章事。
朱全忠遣葛從周帥兗、鄆、滑、魏四鎮兵十萬擊劉仁恭,五月庚寅12,拔德州,斬刺史傅公和。己亥13,圍劉守文14於滄州。仁恭復遣使卑辭厚禮15求救3於河東,李克用遣周德威將五千騎出黃澤16,攻邢、洺以救之。
邕州17軍亂,逐節度使李鐬18,鐬借兵鄰道討平之。
六月癸亥19,加東川節度使王宗滌同平章事。
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摶,明達20有度量,時稱良相。上素疾宦官樞密使宋道弼、景務脩專橫,崔胤日與上謀去宦官,宦官知之。由是南、北司21益相憎嫉,各結藩鎮為援以相傾奪。摶恐其致亂,從容言於上曰:「人君當務22明大體,無所偏私。宦官擅權23之弊,誰不知之!顧其勢未可猝除24,宜俟多難25漸平,以道消息26。願陛下言勿輕泄以速姦變。」胤聞之,譖27摶於上曰:「王摶姦邪,已為道弼輩外應。」上疑之。及胤罷相,意摶排己,愈恨之。及出鎮廣州,遺朱全忠書,具道摶語28,令全忠表論之。全忠上言:「胤不可離輔弼29之地。摶與敕使相表裏,同危社稷。」表連上不已。上雖察其情,迫於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復召還。丁卯30,以胤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摶罷為工部侍郎31。以道弼監荊南軍,務脩監青州軍。戊辰32,貶摶溪州33刺史。己巳34,又貶崖州司戶。道弼長流驩州35,務脩長流愛州36。是日,皆賜自盡。摶死於藍田驛37,道弼、務脩死於霸橋驛38。於是胤專制朝政,勢震中外,宦官皆側目39,不勝其憤。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崔胤外結朱全忠專朝政,排抑異己之大臣,昭宗既無識人之智,又無剛毅獨斷之才,日益淪落為權臣掌上傀儡。
【注 釋】1宣州將 宣歙節度使田頵所遣之將。2睦州 州名,治所在今浙江建德東。3庚申 二月初二日。4壬申 二月十四日。5壬午 二月二十四日。6充 擔任。7清海 方鎮名,治所廣州。8城塹 城牆與護城的壕溝。9揚兵 顯示武力。10啓寇心 開啟敵寇進攻之心。11定難 方鎮名,唐僖宗中和二年(西元八八二年)夏州節度賜號定難節度,治所朔方,在今陝西靖邊白城子。12庚寅 五月初四日。13己亥 五月十三日。14劉守文 劉仁恭長子。曾任義昌節度使,後被其弟劉守光殺死。15卑辭厚禮 謙卑的言辭,豐厚的禮物。16黃澤 關名,在遼州遼山縣黃澤嶺,今山西左權東。17邕州 州名,治所在今廣西南寧。唐玄宗天寶十四載(西元七五五年)置邕州管內經略使,唐懿宗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18李鐬 原為神策大將軍,景福二年八月,嗣覃王為京西招討使,李鐬副之。光化二年,授嶺南西道節度使。19癸亥 六月初七日。20明達 明智達觀。21南北司 唐時稱宰相為南司,宦官為北司,因所居在宮禁的南邊與北邊,故有此稱。22務 專注;致力於。23擅權 專權。24猝除 突然消除。25多難 指國家眾多的災難。26以道消息 通過正常途徑逐漸消除平息宦官之禍。消,消減。息,生息增長。消息連用,指此消彼長,有一個逐漸的過程。謂宦官之惡,以漸殺其勢,則久而自消,為政之善,以漸培其根,則久而自長。27譖 說壞話誣陷別人。28具道摶語 崔胤把王摶向昭宗說的話,原原本本告訴朱全忠。29輔弼 佐助,此指宰相。30丁卯 六月十一日。31工部侍郎 官名,工部次官,員一人,正四品下。工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營造工程事項。32戊辰 六月十二日。33溪州 州名,治所在今湖南永順東。34己巳 六月十三日。35驩州 州名,治所在今越南榮市。36愛州 州名,治所在今越南清化。37藍田驛 驛站名,在今陝西藍田。38霸橋驛 驛站名,在今陝西西安東,近霸橋。39側目 橫目而視,形容忿恨。
【校 記】1二 原作「三」。據章鈺校,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三」,熊羅宿《胡刻資治通鑑校字記》同,今從改。2不當 原作「不宜」。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不當」,今從改。3救 原作「援」。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救」,今從改。
【語 譯】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
光化三年(庚申 西元九○○年)
春,正月,宣州將領康儒進攻睦州,錢鏐派遣他的堂弟錢銶去抵禦康儒。
二月初二日庚申,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任中書令。 十四日壬申,加威武節度使王審知為同平章事。 二十四日壬午,以吏部尚書崔胤為同平章事,充任清海節度使。
李克用大舉徵發軍中士兵和百姓修建晉陽城的城牆壕溝,押牙劉延業勸諫說:「大王的聲威震動華夏和四夷,應該出動軍事力量嚴守四方邊境,不該整修近處的城牆壕溝,既有損自己的威望,又開啟敵人的覬覦之心。」李克用對劉延業表示感謝,賞賜給他黃金與絹帛。
夏,四月,加定難軍節度使李承慶為同平章事。
朱全忠派遣葛從周率領兗州、鄆州、滑州、魏州四鎮的軍隊十萬人進攻劉仁恭。五月初四日庚寅,攻取德州,斬殺刺史傅公和。十三日己亥,在滄州包圍劉守文。劉仁恭又派遣使者用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到河東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周德威率領騎兵五千人從黃澤關出發,進攻邢州、洺州來救援劉仁恭。
邕州的軍隊叛亂,驅逐節度使李鐬,李鐬向鄰道借兵討伐平定了叛亂。
六月初七日癸亥,加東川節度使王宗滌為同平章事。
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摶,明智通達,寬宏大量,當時稱為良相。昭宗一向痛恨宦官樞密使宋道弼、景務脩專橫,崔胤每天與昭宗商議鏟除宦官,宦官知道他們的計畫。因此南司和北司相互更加憎惡嫉恨,各自勾結藩鎮作為援助,用來相互傾軋,爭權奪利。王摶擔心這樣會招致變亂,閒暇時向昭宗進言說:「君王應該致力於認清大局,無所偏袒。宦官專權的弊端,誰不知道呢!但是看他們的勢頭不能馬上消除乾淨,應當等待災亂漸漸平定,通過正常途徑逐步消除。希望陛下說話不要輕易洩漏這些想法,以加速奸人的變亂。」崔胤得知這些,就向昭宗進讒言誣陷王摶,說:「王摶奸詐邪惡,已成為宋道弼之輩的外應。」昭宗懷疑這話是否真實。到崔胤被罷免宰相的職位,認為是王摶排斥自己,更加痛恨王摶。到崔胤離開京城去廣州赴任,他就寫信給朱全忠,詳細告知王摶所說的話,要朱全忠上表章來辯論是非。朱全忠就向昭宗上表說:「崔胤不可以離開輔佐陛下的位置。王摶和宦官這些人相互勾結,共同危害社稷。」表章接連送上,沒有停止。昭宗雖然察覺其中實情,迫於朱全忠的勢力,無可奈何,只好把到達湖南的崔胤再次召回京城。六月十一日丁卯,昭宗以崔胤為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罷免王摶為工部侍郎,以宋道弼為荊南監軍,景務脩為青州監軍。十二日戊辰,又貶王摶為溪州刺史。十三日己巳,再貶他為崖州司戶。宋道弼長途流放到驩州,景務脩長途流放到愛州。這一天,全部賜他們自殺。王摶死在藍田驛,宋道弼、景務脩死在霸橋驛。於是崔胤掌控了朝政大權,勢力威震朝野,宦官們都側目而視,對崔胤非常憤恨。
劉仁恭將幽州兵五萬救滄州,營於乾寧軍40,葛從周留張存敬、氏叔琮守滄州寨,自將精兵逆戰於老鵶堤41,大破仁恭,斬首三萬級,仁恭走保瓦橋42。秋,七月,李克用復遣都指揮使李嗣昭將兵五萬攻邢、洺以救仁恭,敗汴軍於內丘43。王鎔遣使和解幽、汴,會久雨,朱全忠召從周還44。
庚戌45,以昭義留後孟遷為節度使。 甲寅46,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東川、武信軍4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
八月,李嗣昭又敗汴軍于沙門河47,攻5洺州。乙丑48,朱全忠引兵救之,未至,嗣昭拔洺州,擒刺史朱紹宗。全忠命葛從周將兵擊嗣昭。 宣州將康儒食盡,自清溪49遁歸。
九月,葛從周自鄴縣50度漳水51,營於黃龍鎮52。朱全忠自將中軍三萬涉洺水53置營。李嗣昭棄城54走,從周設伏於青山口55,邀擊,大破之。
崔胤以太保56、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位在己上,惡57之。彥若亦自求引去。時藩鎮皆為彊臣所據,惟嗣薛王知柔在廣州,乃求代之。乙巳58,以彥若同平章事,充清海59節度使。
初,荊南節度成汭以澧60、朗61本其巡屬,為雷滿所據,屢求割隸荊南,朝廷不許,汭頗怨望。及彥若過荊南,汭置酒,從容以為言。彥若曰:「令公62位尊方面63,自比桓、文64,雷滿小盜不能取,乃怨朝廷乎!」汭甚慚。
丙午65,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崔遠罷守本官,以刑部尚書裴贄66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贄,坦之弟子也。 升桂管為靜江軍67,以經略使劉士政為節度使。
朱全忠以王鎔與李克用交通,移兵68伐之,下臨城69,踰滹沱70,攻鎮州南門,焚其關城。全忠自至元氏71,鎔懼,遣判官72周式詣全忠請和。全忠盛怒,謂式曰:「僕屢以書諭王公,竟不之聽73!今兵已至此,期74於無捨75!」式曰:「鎮州密邇76太原,困於侵暴77,四鄰各自保,莫相救恤78,王公與之連和,乃為百姓故也。今明公果能為人除害,則天下誰不聽命?豈惟鎮州!明公為唐桓、文,當崇禮義以成霸業。若但窮威武79,則鎮州雖小,城堅食足,明公雖有十萬之眾,未易攻也!況王氏秉旄80五代81,時推忠孝,人人6欲為之死,庸82可冀83乎!」全忠笑攬式袂84,延85之帳中,曰:「與公戲86耳!」乃遣客將87開封劉捍入見鎔,鎔以其子節度副使昭祚88及大將子弟89為質,以文繒90二十萬犒軍。全忠引還,以女妻昭祚。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崔胤排斥右相徐彥若。朱全忠兵服成德節度使王鎔。
【注 釋】40乾寧軍 在滄州西一百里,因乾寧年間置此軍,故名。41老鵶堤 地名,在乾寧軍東南。42瓦橋 橋名,在涿州歸義縣南,至莫州三十里。今河北雄縣東南。43內丘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內丘,時屬邢州。44召從周還 滄州地勢低窪,久雨,難以駐軍,且欲救邢、洺,故召還。45庚戌 七月二十五日。46甲寅 七月二十九日。47沙門河 胡三省注疑當作「沙河」,即邢州沙河縣,縣治在今河北邢臺南。48乙丑 八月初十日。49清溪 縣名,原名新安、雉山、還淳。永貞元年(西元八○五年)避唐憲宗諱,改名清溪。縣治在今浙江淳安西北。時屬睦州。50鄴縣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磁縣南。51漳水 水名,源出山西東部,有清、濁二漳河,東南流至今河北、河南兩省邊境,合為漳河,又東流至大名入衛河。52黃龍鎮 鎮名,在今河北磁縣。53洺水 水名,源出太行山東麓,經河北永年流入滏陽河。一名南易水。54棄城 棄洺州城。55青山口 鎮名,在邢州青山縣西,今河北內丘西南。56太保 官名,三公之一,位次於太傅。漢代以後多為勳戚文武大臣加銜贈官,無實職。57惡 厭惡。58乙巳 九月二十日。59清海 方鎮名,即嶺南東道節度使,治廣州。60澧 州名,治所在今湖南澧縣東南。61朗 州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唐肅宗至德二載(西元七五七年)置荊南節度,領荊、澧、朗、郢等十州。自雷滿據澧、朗,又分置武貞軍節度。62令公 時成汭進中書令,故稱之為令公。63方面 專制一方,代指節度。64桓文 指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和晉文公。65丙午 九月二十一日。66裴贄 (?西元九○五年)字敬臣,懿宗朝尚書右丞裴坦之從子。後曾任尚書左僕射,致仕後被朱全忠所殺。傳附《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裴坦傳〉。67升桂管為靜江軍 升級桂管經略使為靜江軍,置節度使。治所桂州,在今廣西桂林。68移兵 自洺州移兵伐鎮州王鎔。69臨城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臨城。70滹沱 水名,出山西繁峙東之泰戲山,穿割太行山,東流入河北平原,在獻縣與滏陽河匯為子牙河,至天津市,會北運河入海。71元氏 縣名,縣治在今河北元氏。72判官 官名,唐代節度、觀察、防禦諸使都有判官,是地方長官的主要僚屬,佐理政事。73竟不之聽 竟不聽之。「之」為賓語前置。74期 期望。75無捨 不會放棄。意為將要蕩平鎮州的一切。76密邇 貼得很近。鎮州與太原僅隔一太行山,相距四百三十里。77侵暴 李克用自得河東以來,多次攻鎮州。78救恤 救助。79但窮威武 只是一味窮盡武力。80秉旄 握持旌旗,引申為掌握兵權。81五代 王家自王庭湊於唐穆宗長慶二年(西元八二二年)為成德軍節度使,中經王元逵、王紹鼎、王紹懿、王景崇及王鎔共五代。紹鼎、紹懿是兄弟,為一代。82庸 難道。83可冀 可圖。84袂 衣袖。85延 引進;接待。86戲 開玩笑。周式一番話,正確地分析了汴、鎮攻守的形勢,所以朱全忠轉怒為笑。87客將 主持招待賓客,掌通名贊謁。88昭祚 (?西元九一一年)王鎔之子。傳附《舊五代史》卷五十四〈王鎔傳〉。89大將子弟 大將梁公儒、李弘規之子各一人。90文繒 織有花紋圖案的絲織品,亦稱花絹。
【校 記】4武信軍 原作「信武軍」。嚴衍《通鑑補》改作「武信軍」,今據以校正。按,《舊唐書》卷二十上〈昭宗紀上〉載:「王建可兼劍南東川、武信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5攻 原作「進攻」。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無「進」字,今據刪。6人人 二字原不重。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重此二字,今據補。
【語 譯】劉仁恭率領幽州軍隊五萬人救援滄州,駐紮在乾寧軍。葛從周留下張存敬、氏叔琮防守滄州營寨,自己率領精兵在老鵶堤迎戰,大敗劉仁恭,斬下敵軍的頭顱三萬個,劉仁恭逃走退守瓦橋。秋,七月,李克用又派遣都指揮使李嗣昭率軍五萬人進攻邢州、洺州以救援劉仁恭,在內丘擊敗汴州軍。王鎔派遣使者勸幽州劉仁恭、汴州朱全忠和解,正趕上長時間下雨,朱全忠召葛從周率軍返回。
七月二十五日庚戌,以昭義軍留後孟遷為節度使。 二十九日甲寅,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任東川、武信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
八月,李嗣昭又在沙門河擊敗汴州軍,攻打洺州。初十日乙丑,朱全忠率軍救援洺州,還沒有到達,李嗣昭已經攻取洺州,捉住刺史朱紹宗。朱全忠命令葛從周率軍進攻李嗣昭。 宣州將領康儒由於軍中糧食吃完了,從清溪逃回宣州。
九月,葛從周從鄴縣渡過漳水,紮營在黃龍鎮。朱全忠親自率領中軍三萬人渡過洺水安營紮寨。李嗣昭放棄洺州城退走,葛從周在青山口設下埋伏,進行攔擊,大敗李嗣昭的軍隊。
崔胤因為太保、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的職位在自己之上,所以憎惡他。徐彥若也自己請求引退去職。當時藩鎮都被那些強臣所佔據,只有嗣薛王李知柔在廣州任節度使,於是徐彥若請求去替代李知柔。九月二十日乙巳,以徐彥若為同平章事,充任清海節度使。
起初,荊南節度使成汭由於澧州、朗州本來是他的屬地,被雷滿所佔據,多次要求把它們劃歸荊南,朝廷沒有同意,成汭心裡很怨恨。等到徐彥若路過荊南,成汭設置酒宴招待,漸漸說起此事。徐彥若說:「您是一方長官,地位高貴,自認為可以比作齊桓公、晉文公,但連雷滿這樣的小強盜都不能拿下,還要怨恨朝廷嗎!」成汭很慚愧。
九月二十一日丙午,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崔遠被罷免相位,保留本來官職,以刑部尚書裴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裴贄,是裴坦弟弟的兒子。 朝廷升級桂管經略使為靜江軍,以經略使劉士政為節度使。
朱全忠因為王鎔和李克用相互勾結,調動軍隊去討伐王鎔,攻下臨城縣,渡過滹沱河,進攻鎮州城南門,焚燒它的關城。朱全忠親自到達元氏縣,王鎔害怕了,派遣判官周式到朱全忠營中請求講和。朱全忠非常生氣,對周式說:「我多次寫信告訴王公,他竟全然不聽我的勸告!如今我的軍隊已到達這裡,我希望不放過鎮州的一切!」周式說:「鎮州緊鄰太原,陷入被侵犯掠奪的困境,四方鄰鎮各求自保,沒有人互相救援撫恤。王公和李克用和好往來,就是為讓老百姓免受戰禍的緣故。如今您果真能為大家除去禍害,那麼天下還有誰不聽從您的命令呢?豈止是鎮州啊!您是唐朝的齊桓公、晉文公,應當崇尚禮義來完成霸業。如果只是一味窮盡武力,那麼鎮州雖小,但城牆堅固,糧食充足,您即使擁有十萬雄兵,也不容易攻下鎮州啊!況且王氏已經五代在這裡執掌兵權,時人推崇他們為人忠孝,大家都願為他們而死,難道可以圖謀取得鎮州嗎!」朱全忠笑著攬住周式的衣袖,請他進入帳中,說:「我是和你在開玩笑呢!」於是派遣客將開封人劉捍進鎮州城見王鎔,王鎔以他的兒子節度副使王昭祚及大將子弟作為人質,拿出有花紋圖案的絲織品二十萬匹犒勞朱全忠的軍隊。朱全忠率軍返回,並把女兒嫁給王昭祚為妻。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起上章涒灘(庚申 西元九○○年),盡重光作噩(辛酉 西元九○一年),凡二1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九○○年,迄西元九○一年,載述史事凡二年。當唐昭宗光化三年至天復元年。兩年間京師再發政治地震,唐昭宗先是被宦官廢為太上皇,復辟後又被宦官劫持至鳳翔,皇帝成為權臣、諸侯手中的玩物,綱紀蕩然矣。禍皆起於崔胤盡誅宦官,神策軍中尉宦官劉季述發動宮廷政變廢唐昭宗為太上皇,立太子即皇帝位。崔胤策動左神策軍指揮使發動反政變誅殺劉季述,昭宗復辟,崔胤大權獨攬。昭宗用樞密使宦官韓全...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六冊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西元九○○至九○一年 一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西元九○二至九○三年 六三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西元九○三至九○四年 一二七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西元九○四至九○六年 一七七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西元九○七至九○八年 二三五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西元九○八至九一一年 二九九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西元九一一至九一三年 三六五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六冊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 西元九○○至九○一年 一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紀七十九 西元九○二至九○三年 六三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紀八十 西元九○三至九○四年 一二七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 西元九○四至九○六年 一七七
卷第二百六十六 後梁紀一 西元九○七至九○八年 二三五
卷第二百六十七 後梁紀二 西元九○八至九一一年 二九九
卷第二百六十八 後梁紀三 西元九一一至九一三年 三六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