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一八年,日耳曼天文學家克卜勒完成了他的曠世巨著──《世界的和諧》。有人是這麼形容這部作品:「一幅由科學、詩、哲學、神學與神祕主義編織成的宏偉宇宙景觀。」克卜勒用了五卷的篇幅,將他的和諧理論擴展到音樂、占星術、幾何學及天文學上,開創了天文學的新紀元,這其中還包括了你我耳熟能詳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簡言之,克普勒發現了行星如何沿軌道運行,他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將太陽系用數學結成一體,更加肯定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也為六十年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帶來了攸關重大的啟發。
作者簡介:
Johannes Kepler(克卜勒)
如果要把一個獎項授予歷史上最致力於追求絕對精確性的人,那麼這位獲獎者很可能就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克卜勒對測量是如此地著迷,以至於他甚至把自己出生之前的妊娠期精確到了分──二二四天九小時五十三分(他是一個早產兒)。因此,他在自己的天文學研究上所傾注的心血能夠使他制定出他那個時代最為精確的天文星表,從而使行星體系的太陽中心說最終為人們所接受也就不足為奇了。
Stephen Hawking(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也做了許多科學普及的工作,是享譽世界的科普暢銷作家。其《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被譯成四十種語言,銷售了數千萬冊,取得科學史寫作史無前例的成功。他後續出版的還有《胡桃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以及與索恩(Kip S. Thorne)等人合著的《時空的未來》(The Future of Spacetime)也都獲得極大的迴響。
一九四二年(伽利略去世後三百年)一月八日,史蒂芬‧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他起初在牛津大學學院學習物理,並在劍橋大學獲得宇宙學博士學位。自一九七九年起,他一直擔任著盧卡斯數學教授的職位。這個職位是遵照前大學議會議員亨利‧盧卡斯(Henry Lucas)的遺願於一六六三年設立的。首任者是伊薩克‧巴羅(Isaac Barrow),一六六九年由牛頓繼任。擔任該職位的人都被認為是當時最為傑出的思想家。
史蒂芬‧霍金教授致力於研究支配宇宙的基本定律,他與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起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隱含著時空起始於大爆炸、終結於黑洞的結論。該結果表明,必須把廣義相對論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另一偉大科學進展──量子理論統一在一起,他發現這種統一會導致這樣的一個結論:即黑洞不應當是全黑的,而是會不斷地發出輻射直到最終消失。另一個猜想是:宇宙在虛時間中是沒有邊緣或邊界的。
史蒂芬‧霍金擁有十二個榮譽頭銜,還獲得許多獎項與勳章,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在進行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家庭生活(他有三個子女和一個孫子),此外他還計畫做廣泛的旅行,並為公眾作演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