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包含兩大部分:首先是談到靈修的傳統,探討不同的靈修傳統;其次是實踐的部分,並按照各主題探討。
回顧教會歷史,關於靈修操練有著千餘年的發展,而這些豐富的屬靈資源,卻在當代信徒的認知中如伸手不見的五里雲霧;作為耶穌基督所救贖的子民應該深刻思想,我們當代信徒的信仰背景、信仰源流與根本,其本身的血脈與羅馬公教和東方正教的發展歷史是不可分割。
本書提醒讀者,基督徒的靈修內涵,是承繼並接受了昔日上千年教會的整全傳承。
作者簡介:
周學信
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科主任,兼任系統神學教授;甫自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及華神神學博士科主任退休。周牧師也曾任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教務長暨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長與聖光神學院院長。
過去在伊利諾州惠頓研究所(Wheaton College Graduate School)主修大眾傳播碩士。
章節試閱
關於靈修的定義與內涵,需要仔細檢視兩者的差異。因為在基督教信仰的傳統中,提到「靈修」一詞本就因不同群體而頗具爭議,甚至因著定義不一,引發本質上的混淆。因此本章首先要釐清並分辨定義上的差異。因為在普世宗教中,除了基督教靈修外,尚有其他宗教的靈修;同時又有基於「人本思想」的靈修,有人將其歸納為「世俗的靈修」。為避免讀者混淆,我們必須先進一步認識何為基督教靈修、世俗靈修,與人文∕人本的靈修,以辨別其間差異。
省思消費心態的靈修
談及靈修,往往也會被包裝為行銷產業,淪為可定價的商品或服務。對於靈修神學,許多人帶著一種好奇的心,甚至以消費主義的心態來面對;因為當代信徒處於消費文化中,常常難以完全脫離這種思維。有些人參加靈性操練的群體,心態上像是去自助式餐飲(Buffet)尋找自己想要的,按己所需、依已所喜,滿足自己所有期待。在不知不覺中,教會生活也逐漸淪為眾多社會群體中的一環,成為尋求生命成長的選項之一,故此,許多人進入教會,也是為了在尋找某種自我需求的滿足。消費心態使教會不再是教會,而被視為舒緩生命難處、學習個人成長,與追求好生活的場所。就如同哈佛、耶魯等大學趨之若鶩開設「快樂學」、「幸福學」等熱門課程,即是當代此一趨勢極為明顯的表徵。當人們帶著這種消費精神來看待靈修,我們就必須有所釐清和分辨。誠如前言所述,靈修這行動本身即可能引發爭辯與混淆,面對這些爭辯和混淆的種種張力,我們更應當明辨慎思。
跳脫啟蒙運動自然神觀的錯謬
我們基督徒所信的神,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神。這樣的「神觀」與過去啟蒙運動所提倡的大不相同。啟蒙運動所持的其實是自然神觀,雖然承認神是萬物的創造者,卻將祂視為在完成創造之後就遠離世界的存在;祂不會與人類保持一種活潑的關係。怎麼說呢?神被視為跟製造鐘錶的工匠一般,造了鐘錶、上緊發條,就讓鐘錶自行運作。祂創造了這世界並賦予其自然律,使世界維持循環與秩序;啟蒙運動認為,神在設計好這一切之後,便暫時離開,就如同工匠離開鐘錶,走到街頭咖啡廳喝咖啡去了。在自然神觀影響下,神是與人保持距離的;但實際上,我們的神會持續與我們維持雙向互動的關係。
反思當代教會教導靈修的投入
直到如今,很多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也更接近這種自然神觀,他們覺得自己所喜歡的那位神在賜給人新生命之後,這新人就「已經搞定了、已經有了新生命」;接下來的日子,他們甚至可以向神說:「神啊,我自己來搞定。」所以,對這些基督徒而言,神就彷彿是自然神觀中的神,祂賜給我們新生命之後,我依舊做我的事、神繼續做祂的事,我們與祂之間沒有實質的互動。
談到跟神的互動,其實在教會的教導中,常強調我們必須要跟神保持一種豐富的關係、親密的關係;但很奇怪,大多時候這種教導卻無法具體地幫助弟兄姐妹進入一種跟神的親密關係中。實際上,許多信徒其實很害怕親密的關係,甚至對自己的伴侶和孩子都無法進入親密的關係,更何況要求他與那位看不到的神進入親密的關係中。即便情況如此,許多教會因著重視夫妻關係,為了要實際地幫助弟兄姐妹,使他們可以進入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於是規劃各樣的婚姻輔導造就課程。但教會似乎很少幫助弟兄姐妹去思想,怎麼跟神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很多時候,教會裡的教導也會給弟兄姐妹一種錯誤的印象,就是只在意那起初的、期待看到神在我們身上的行動;因此,教會界很看重佈道、很在意宣教,教會不僅委派專責宣教事工的長老,還會為那些在國內外或跨文化中傳福音的宣教士編列預算;這是我們極為關注的部分,所以挹注了豐富的資源。
然而,儘管教會全力投入在福音事工中,牧者也盡責引導弟兄姊妹定睛在神身上。但我們很少看到,長執們關心弟兄姐妹與神的關係,或積極地去思想有何方式可以幫助他們進入與神親密的關係。因為大多時候,我們只在意神在我們生命裡起初的工作,把神的恩典當作那起初的、一次性的動作,然後我們就停在那裡了,接下來就專注於佈道、重視歸正、重視宣教,這些投入其實都非常好,因那些陸續進入教會的弟兄姐妹也需要有好的聖經裝備;但有件事不能忽略,就是我們必須細思,弟兄姐妹如何去面對神?怎麼跟神進入一種親密的關係?
在教會裡,弟兄姐妹有種既定的印象,就是基督耶穌為我死在十字架上,祂為我捨身,所以聖靈的工作就是來改變我,那麼往後我就好好地讀經,而教會就好好地教導主日學,這以外的部分就不需要做得太多,其餘的時間就是固定來作禮拜、穩定參加小組;但弟兄姐妹從來沒有好好地被教導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罪、如何面對自己那些上癮的、那些隱而未見的罪,也沒有真正學習如何過聖潔的生活、如何對神敞開、如何在神面前持續地靈命成長。就因為我們覺得弟兄姊妹只要勤讀聖經、學習聖經、上主日學,就會自然而然地像耶穌。但請讓我們深思!真的上過許多這樣的裝備課,就會讓自己更像耶穌?在此暫時先打上一個大問號。
關於靈修的定義與內涵,需要仔細檢視兩者的差異。因為在基督教信仰的傳統中,提到「靈修」一詞本就因不同群體而頗具爭議,甚至因著定義不一,引發本質上的混淆。因此本章首先要釐清並分辨定義上的差異。因為在普世宗教中,除了基督教靈修外,尚有其他宗教的靈修;同時又有基於「人本思想」的靈修,有人將其歸納為「世俗的靈修」。為避免讀者混淆,我們必須先進一步認識何為基督教靈修、世俗靈修,與人文∕人本的靈修,以辨別其間差異。
省思消費心態的靈修
談及靈修,往往也會被包裝為行銷產業,淪為可定價的商品或服務。對於靈修神學,許...
作者序
序言
本書的集成源於二○一九年蒙台北信友堂邀請,開設這系列神學講座。華人教會普遍偏好舉辦聖經講座,習於深入研讀聖經;而本次神學講座涵蓋許多神學議題,旨在帶領信徒進行神學思考。然而,反觀華人教會的傳統,不乏對神學的排斥或貶抑。但神學是基督徒信仰的精華,信徒唯有打下厚實的神學根基,才能有踏實的實踐。盼望本書的集成能更完整地呈現講座內容的全貌,深願眾信徒藉此得著造就。
全書主要分兩部分:一為靈修傳統的探討,前幾章自歷史出發,介紹各種靈修傳統;二為實踐的部分,按主題探討。在此提醒,許多人在思考靈修時,傾向快速進入實踐的內容;但實踐須建立在神學基礎上,因此本書將實踐內容置於後半部。
在設計這系列靈修的教導時,我心中有個夢想,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不單是增長屬靈的知識,更能將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體現在我們的抉擇、生活與家人及社會群體的互動中;更深的期待是,若主許可,能以「靈修會」的形式,實際操練本書所談內容;因這些屬靈操練都需付上時間的代價。
過去有神學生嘗試操練獨處與靜默,卻經歷一兩年仍無法進入安靜的境地;對於生活在事務繁瑣、步調繁忙、且充滿噪音的現代人,想必更不容易進入獨處和靜默的學習。
回顧教會歷史,靈修操練已有千餘年的發展,但這些豐富的屬靈資源對當代信徒而言猶如五里雲霧。這種史盲現象,或可追溯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神學家對當時天主教的激烈對抗所留下的歷史烙印。經過這段歷史激盪,歷代抗議宗信徒也對羅馬公教留下深刻的既定印象;這情結使人以避諱的心態產生盲點,甚至毫不猶豫地忽視羅馬公教在靈修觀點上的教導;與歷史作切割,令許多人的基督信仰彷彿從十六世紀重新起算。
然而,作為耶穌基督所救贖的子民,我們應該深思信仰的背景、信仰的源流與根本,其血脈與羅馬公教、東方正教的發展歷史不可斷裂。當代信徒既深信舊約的啟示是新約教導的根源,循此觀點,又怎能否定中世紀的靈修教導對今日信徒的助益?本書雖無法大篇幅地深入探究歷代教會的豐富屬靈操練,與論述各宗派發展中屬靈操練的歷史脈絡,但仍盼提醒讀者,基督徒的靈修內涵,實乃承襲上千年教會的整全傳承。
序言
本書的集成源於二○一九年蒙台北信友堂邀請,開設這系列神學講座。華人教會普遍偏好舉辦聖經講座,習於深入研讀聖經;而本次神學講座涵蓋許多神學議題,旨在帶領信徒進行神學思考。然而,反觀華人教會的傳統,不乏對神學的排斥或貶抑。但神學是基督徒信仰的精華,信徒唯有打下厚實的神學根基,才能有踏實的實踐。盼望本書的集成能更完整地呈現講座內容的全貌,深願眾信徒藉此得著造就。
全書主要分兩部分:一為靈修傳統的探討,前幾章自歷史出發,介紹各種靈修傳統;二為實踐的部分,按主題探討。在此提醒,許多人在思考靈修時,傾向...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靈性/靈修學:定義上的問題
第二章 基督教靈修學簡史
第三章 四種靈修學的型態
第四章 學習像耶穌:從屬靈操練開始
第五章 放慢腳步的操練
第六章 獨處與靜默的操練
第七章 默想的屬靈操練
第八章 祈禱的屬靈操練
第九章 操練的力量
後記 花香滿徑的靈修之旅
序言
第一章 靈性/靈修學:定義上的問題
第二章 基督教靈修學簡史
第三章 四種靈修學的型態
第四章 學習像耶穌:從屬靈操練開始
第五章 放慢腳步的操練
第六章 獨處與靜默的操練
第七章 默想的屬靈操練
第八章 祈禱的屬靈操練
第九章 操練的力量
後記 花香滿徑的靈修之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