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深、責之切
「長不大的教會」—這並非批評,而是深切期許教會趕快長大!
小時候爬上母親的梳妝台,擦脂抹粉學大人,但卻始終無法擺脫稚氣未脫的真實面貌,散發著「長不大」的尷尬氣味,然而許多教會卻也「長不大」而漫長地延遲成長。
神聖啟示的波瀾壯闊與領受方的相對貧弱不堪,二者有極其強烈的對比。人們通常並未準備好要迎接福音所帶來豐富的新世界,教會彷彿只是吃奶的嬰孩,對福音的認識從起初就是一知半解,這是一開始就出現的敗壞,在初代教會當中特別明顯,而在宣教地教會中亦經常可見。
這並非由於世上的聰明才智不足,原因在於,「基督教信仰最簡易的真理,對他們而言卻複雜難解,因為『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林前1:25)。」
本書完成於作者去世前兩年,可說是梅監務的封筆之作,檢視初代教會與台灣教會的相似特質,亦即對基督福音的膚淺了解乃至誤解,反映普世人性的限制,以地上的人之狹隘視野要認識天上靈性世界的困難,直到一些重要的歷史契機,人們才逐漸被福音真理啟蒙,但也在啟蒙中繼續受到人性牽制,處於時進時退的掙扎狀態中。基督教啟示與人們天然思維之間的距離,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遙遠。
如果有人覺得福音非常淺顯易懂,最好記得,這可是他承受了許多歷代信仰前輩,在上帝的靈帶領下,點點滴滴累積的成果。
作者簡介:
梅監務(Campbell Naismith Moody)
1865-1940,出生於蘇格蘭,成長於蘇格蘭自由教會,格拉斯哥大學文學碩士(M.A.),格拉斯哥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1895年來台宣教前後歷時29年(實際在台事奉大約18年),1924年返回英國,1928年獲得格拉斯哥大學頒授榮譽神學博士(D.D.)。
譯者簡介:
顧華德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圖資所、達拉斯神學院碩士。現專職翻譯。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部分的屬靈真理,是人的知性所能領悟,然而看似淺顯的屬靈真理,卻有深刻奧妙的內涵,並非一般人能夠輕易了解。
以發現或理性來面對啟示
不只一位作者曾主張,把「理性與啟示」與「發現與啟示」分開是一種錯誤,亦即當人面對啟示時,使用「理性」或「發現」並無差異。
其一,長久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每項「發現」都是「啟示」,因為除非上帝允許,就不會有任何發現;科學家或哲學家的發現,並不像普羅米修斯竊取天火般地偷取神聖知識,發現啟示是可能的。
其二,一切啟示都需用到理性,因為啟示可用理性的語言來陳述,況且任何宗教的先知或創始者都需要透過可理解的語言宣揚其真理,否則怎能贏取信眾呢?畢竟人們不會毫無根據地相信。因此,「發現啟示」與「用理性陳述啟示」相似,在以「發現」或「理性」面對啟示似無差異。
上述論證很吸引人而看似可信,且就某種程度是有效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如此。法瑪爾(H. H. Farmer)在《世界與上帝》(The World and God)書中深入探討「啟示」的專章中指出,「發現」所尋找的對象是被動的,發現者並不觸及任何具有主體性的位格(person),除非是以非常間接的方式,否則不面對任何有生命的存在(active being)。不過,在「啟示」中人所面對的,卻是一位對人發出命令並提供幫助的神聖位格(Person),「上帝每次向人啟示祂自己,都是當人處於必須用順服、信靠來回應的危機中;這可能發生在事件的開端或結尾,但必定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某個時間點。」
領悟屬靈奧秘
在此我們無需討論法瑪爾的主張是否適用一切啟示的個案,為了更加聚焦在本書主題,我們可說,在一定程度上,屬靈真理無須藉由啟示就能被人的知性領悟,不過神聖知識即使藉由語言表達,卻不失其奧秘本質。一個人可能在聽到極其淺顯的陳述後,卻仍然完全無法察覺其中的屬靈意涵。「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唯有屬靈的人纔能看透。」(林前2:14)屬靈知識即使穿上非常簡單的外衣,卻仍是奧秘;然而,其他知識則可能非常深奧難懂,卻只需勤學苦讀,就必能有所獲。
人們可能長期鑽研如何辨識「上帝聖靈的事」,但卻對其具有改變人的大能一無所知。常見的情形是,我們自幼學習、朗朗上口的真理,突然間對我們全然彰顯,彷彿在此之前我們從未明白過。不但如此,先前已經發現的真理,還會不時地在頭腦和心靈中得到更充分的揭示。而且,有時人在臨終剎那領受神聖真理的異象,相形之下,先前所有的一切知識全都顯得微不足道。
以我們對恩典與信心的瞭解為例,一個堅決倚靠自己的人,可能看輕任何指出我們處於更高力量之下的想法,然而他的輕視本身就顯示,他對恩典與信心的意義略有所知而選擇輕視,畢竟拯救是禮物的提示,無論多麼令人驚訝,也並非難以理解。
在基督教國家中,一個不太在意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承認,若沒有上帝他就做不了什麼,但他卻從未接受任何啟示,也不大明白自己所承認的究竟是什麼。若是他有誠意且並不為難地宣稱自己相信,然而他所謂的信仰,並非對啟示的回應,亦非任何使人與神聖位格契合的信靠,只不過是同意一些事實,或主張一些事實,如同只是出聲唸出正式或非正式的信仰告白而已,其實任何努力解釋與說明都無法使他充分瞭解信仰。這樣的人縱使有所眼見,卻仍無法領悟;除非上帝的靈啟發光照,他不會有任何進展。
漫長的屬靈嬰兒期
本書隨後的章節將顯示,即使屬靈的人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適當地理解恩典與信心的重要。使徒保羅直率地告訴哥林多信徒,他們是在基督裡的嬰孩;他們以及其他地方的基督徒,接連許多世代都仍是在基督裡的嬰孩;絕大多數教會的屬靈嬰兒期漫長地拖延,我們看著大大驚嘆不已。
對屬天然血氣的人而言,恩典與信心是一個奧秘,在教會歷史上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基督徒對此僅僅一知半解;世人看待主耶穌的態度,也出現類似情形。我們已經對基督教觀點習以為常,因此很難設身處地站在非基督徒立場著想。我們正確地說,耶穌其人其事是上帝的啟示;但如果我們想像,從耶穌基督降世起這啟示就像是一本已拆封的書,明白地攤開在世人面前,那麼我們就錯了。
顯然地,人的知性從耶穌的教導可獲得某種程度的認識,也大致上瞭解他的公開生活與內在性格,以及其受苦、死亡與復活。然而,大多數使徒時代的猶太人卻說,他們看到的並非上帝的啟示,乃是與此全然相反,他們確信耶穌是被咒詛的。大數的掃羅就是以此為由,追捕並懲罰那些追隨耶穌的人,並且自以為如此就是服事上帝。
愚拙的十字架
那時以及直到很久之後的外邦人,當聽到或讀到耶穌的事,都被其荒謬大大震驚,因為耶穌生前不像英雄,死時也不像英雄;而且他們不覺得有任何需求是耶穌能夠提供滿足的。
今日基督徒最感到訝異的是,即使對那些接受基督者—不論猶太人或希臘人,基督的榮耀都是被隱藏的,基督的卑微與軟弱依然是「絆腳的石頭和跌人的磐石」(羅9:33)。我們很有把握地說,這就是當時基督徒往往偏好諾斯底派異端的原因,那異端堅稱,屬天的基督不可能與低賤的世界有任何真正連結,祂只不過表面上看似過著凡人生活,並且與凡人一樣地死去。
那些古代基督徒的偏差認知,似乎離我們當前所關切的相當遙遠。果真如此的話,我們應當獻上感恩,因為歷經許多緩慢的階段,主耶穌的美妙漸漸地啟示給信仰前輩,而後傳承給我們。宣教師若前往未曾有這傳承的土地去宣揚福音,他所面對的不論男女,仍然認為基督與十字架的事,非常愚拙或毫無意義,他所遇到是遠超過原本所預期,但從我們所處的當下觀點來看,卻是更有啟發性。在那些最終對基督教表示歡迎的人們當中,至少在某些國家,對於基督的生平和性格並無濃厚興趣,這種情形也曾普遍出現在第一世紀。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嬰孩教會的漸漸成長,第二、三代基督徒逐漸成為教會主幹,又繼續在基督教世界的影響下,藉由文字作品、宣教師以及宣教師所培訓的弟兄姊妹,基督及其十字架不再讓人感到那麼奇特而陌生。
人性期待全能的上帝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基督教很早就開始在印度植堂,當地教會的存在已經遠超過一千年,理當不能期待他們看待耶穌的態度與初代教會一樣。但曾有一位印度人抱怨說,如果宣教師更強調耶穌的王權,而不是耶穌的受難與卑微,必定更容易被大眾接受。與此說法互相呼應的是,當中國的初信者被問說,基督如何拯救世人時,他們經常回答:以其大能大力拯救世人。
基督教最早期著作之一《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在為聖餐獻上感恩時,並未提到基督的死,卻用以下的話:「最重要的是我們感謝祢,祢是全能的。」(《十二使徒遺訓》,第十章)那些未受過恰當教導的信仰者,覺得上帝的軟弱與愚拙以及基督的卑微並沒有什麼值得誇口之處,反而寧可在基督身上看到,全能上帝從天而降、制伏魔鬼的權勢,或者全能的大君王,或者具有不受情感牽動的美德及絕對獨立的典範,或者智慧尊師、理性(道)的化身。
結語
古代教父的教會,與從他們傳承而出的年幼教會—如在中國宣教地的教會,這二者看待基督的態度,對恩典與信心的理解,其實非常相近(這一點將在第五、六章提到)。我們既然知道,連那些聰明、熱心又虔誠的人,也難以消化吸收聖經啟示,就當學會以更堅定的確信及更深的敬畏,承認聖經裡有神聖的啟示。
第一章 導論
部分的屬靈真理,是人的知性所能領悟,然而看似淺顯的屬靈真理,卻有深刻奧妙的內涵,並非一般人能夠輕易了解。
以發現或理性來面對啟示
不只一位作者曾主張,把「理性與啟示」與「發現與啟示」分開是一種錯誤,亦即當人面對啟示時,使用「理性」或「發現」並無差異。
其一,長久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每項「發現」都是「啟示」,因為除非上帝允許,就不會有任何發現;科學家或哲學家的發現,並不像普羅米修斯竊取天火般地偷取神聖知識,發現啟示是可能的。
其二,一切啟示都需用到理性,因為啟示可用理性的語言來陳述,況且...
作者序
作者序
歷史上教父時期的教會,就好像今日宣教地的教會,在神聖啟示的重任下蹣跚而行,因教會領受那帶來全然更新的基督教信仰,有如被大水覆沒般地難以承受。這本小書尋求在盡可能的小範圍內,簡潔清晰地呈現,神聖啟示的波瀾壯闊與領受方的相對貧弱,二者之間有極其強烈的對比。
為了避免佈滿註解起見,本書鮮少標記資料來源。許多引文已出現在《初代教會初信者的心思》(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一書;就相當程度而言,這本小書就是該書的精華;為了突顯本書重點,許多該書中的細節都已刪去,並增添其他相關細節。
筆者刻意不把希臘思想的影響納入此書的考量。固然討論主題應力求詳盡,但如此一來的話,對本書所設定的讀者卻過於沉重;而且更重要的是,那種做法往往使注意力侷限在希臘或猶太思想的特殊性,卻不易把注意力轉向更寬廣的人之通性。
已故的麥金托什教授(Professor H. R. Mackintosh)曾問過我,哈納克(Harnack)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當時我大吃一驚,因為像我這種初學者,顯然不適合評論那使眾人受益的權威學者所犯的錯誤。然而,我也不怯於回答:哈納克非常重視希臘的影響,並且幾乎獨鍾於此,因而忽略了一個明確的事實,既然出於異教背景的希臘基督徒可能誤解基督及其使徒的教導,那麼出身舊約的猶太基督徒基本上也沒有不同,而且所造成的問題並不見得更輕。
在此之外,哈納克並未見到,今日福音已傳播到長久以來從未聽聞福音的土地—尤其是中國,各地初信者表現出來的基督教信仰類型,與初代教會信徒相比,竟有令人驚訝地相似。在我抵達宣教地數月後,即漸漸看出這種情形;隨著我在宣教地的時日漸長,只有愈來愈覺得稀奇。
初信者的信仰與我所預期大不相同,在他們眼中新約是非常艱澀的經典;即使他們所接觸的是最簡化的基督教信仰,也覺得陌生古怪,與他們習慣的思維大不相同。值得每位讀者注意的是,基督教啟示與人們天然思維之間的距離,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遙遠。如果有人覺得福音非常淺顯易懂,最好記得,這可是他承受了許多歷代信仰前輩,在上帝的靈帶領下,點點滴滴累積的成果。
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
雷諾斯鎮(Lennoxtown), 1938
作者序
歷史上教父時期的教會,就好像今日宣教地的教會,在神聖啟示的重任下蹣跚而行,因教會領受那帶來全然更新的基督教信仰,有如被大水覆沒般地難以承受。這本小書尋求在盡可能的小範圍內,簡潔清晰地呈現,神聖啟示的波瀾壯闊與領受方的相對貧弱,二者之間有極其強烈的對比。
為了避免佈滿註解起見,本書鮮少標記資料來源。許多引文已出現在《初代教會初信者的心思》(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一書;就相當程度而言,這本小書就是該書的精華;為了突顯本書重點,許多該書中的細節都已刪去,並增添其他相關細節。
筆者刻意不...
目錄
編序 愛之深、責之切
導讀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上帝的愚拙
第三章 容易懂的福音
第四章 很簡單的拯救
第五章 並非唯獨恩典
第六章 亦非唯獨信心
第七章 天路歷程
第八章 附錄:當代人對耶穌的態度
附文:宣教學者梅監務早年記趣/基督教研究智庫編譯小組
封底詩:〈在嚴寒的冬天裡〉/加爾文
編序 愛之深、責之切
導讀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上帝的愚拙
第三章 容易懂的福音
第四章 很簡單的拯救
第五章 並非唯獨恩典
第六章 亦非唯獨信心
第七章 天路歷程
第八章 附錄:當代人對耶穌的態度
附文:宣教學者梅監務早年記趣/基督教研究智庫編譯小組
封底詩:〈在嚴寒的冬天裡〉/加爾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