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探討宗教多樣性如何對現代社會產生影響,而現代社會如何回應宗教多樣性,並如何重新考量基督教在社會處境中與其它宗教的關係等問題。本書以宗教多樣性問題為核心,結合不同學科的視角解讀宗教多樣性的現象,並從宗教哲學、全球倫理、政治哲學和社會治理的維度,探究其所蘊涵的諸如寬容、人權、正義等問題。
本書倡導一種社會向度的宗教對話,並以此形成理解宗教多樣性兩種方式:一方面,宗教思想內部有著對差異中合一的渴求,為人類生活尋求共同的倫理價值;另一方面,從宗教多樣性的事實,到對其加以積極回應的多元主義,驅使著宗教寬容以及宗教自由,推動著一般意義上的良知自由。與之同時,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對於多元性的充分認可,也成為宗教多元繁榮的重要保證。
作者簡介:
謝志斌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上海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普林斯頓神學院及普林斯頓神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與倫理、公共神學、政治哲學;出版專著《公共神學與全球化:斯塔克豪思的基督教倫理研究》、《何為公共?為何神學?漢語公共神學的回顧與前瞻》、《多元與正義的社會:漢語基督教倫理的詮釋》、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ublic Religion in China、Moral Triumph: The Public Fac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主編《新教與現代性:凱珀、韋伯與特洛爾奇》,合編《跨學科研究與漢語神學》與「公共神學系列」。
章節試閱
導言
在人類生活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終極觀念,如耶和華、三一神、安拉、梵、道,等等。這就是宗教多樣性的事實:「在宗教信眾之間存在著關於教義、社會、政治問題上信念的差別,以及宗教實踐的差異」。宗教多樣性已成為現代社會一個顯著的重要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特定宗教內部,也表現在不同宗教之間;不僅表現在一個社會之中,也表現在國際社會之間。這種現象不僅愈來愈得到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也是現實生活中民眾(包括宗教信眾)和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包括與宗教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某些文化、政治衝突問題。社會學家柏格 (Peter Berger, 1929-2017) 提出以兩種多元主義的範式來界定現代性與宗教的關係:即不同宗教的共存以及宗教與世俗話語的共存,「這種共存同時存在於個人的內心以及社會空間」。宗教多樣性成了理解現代社會的一個一便是我們如何對界定我們生活的不同以及文化/宗教多元賦予意義」。
對於宗教多樣性 (religious diversity)—作為描述性之概念—的探究,目前看來,已覆蓋宗教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學科領域。學界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總體看來,基本上把重點放在宗教哲學的框架下,從宗教認識論的角度以及從得救的指向來理解不同宗教信仰之間(尤其是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之間)的關係,由此探討三種主要觀點(即宗教排他論、宗教相容論、宗教多元論)的差別及引發的相關討論。
對於在宗教多樣性的態度和回應上,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宗教多元主義的思想 (religious pluralism),從作為規範性的概念而言:「宗教多元主義,經常用來表示對於多樣性的接受甚至鼓勵」。這種多元主義以至相關的文化多元主義之進路已是現代社會思考、接受和處理宗教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取向,並成為政治哲學的一大思想動力,同時也是不少國家和社會在應對不同宗教時的理論支撐。在不同宗教共存的事實與背景中,宗教間的相遇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議題。「在諸宗教的差異性和它們恰恰今天也一再以激烈方式突發的對立關係中,它們的真正相遇何以是可能的?何種的合一是可能的?」對於宗教間相遇或宗教對話,潘尼卡 (Raimon Panikkar, 1918-2010) 特別指出,「對人類來說,人是對話之人:對話是人之必需」。 由此賦予宗教對話的本質特徵:必要性、開放性、內在性、語言性、政治性、神秘性、宗教性、整體性、未完成性。他尤其強調宗教對話的政治或公共特色,「宗教是整個人類的事務。宗教不可能與政治相分離」。這也是本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人類的宗教生活方式需要對話,而對話又必然地超出私人生活而涉及公共事務。
這裡提出宗教相遇與對話的場域問題,即柏格提出的社會空間向度。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在不同宗教之間存在著共同的關懷。「基督教信仰和每一種宗教的重大任務—教育和平、教育公義、教育愛造物主和造物作為」。這種宗教意義上的共同關懷是促進宗教對話走向社會、公共的一大動力。另一方面,各種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的力量推動著宗教的公共表述,
影響著宗教間之關係以及宗教對話的社會維度。「在關於宗教多元主義的研究中對於認可和規整的重視突出了對在公共領域中宗教表達多樣性的塑造、管理和控制」。宗教多樣性的表現、參與和影響,已超出宗教內部而走向廣泛的社會文化生活,無論在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全球範圍內。這種維度引申出本哈特 (Reinhold Bernhardt) 提出的「宗教間與社會—宗教的對話」(Interreligious and Socio-religious Dialogue):「他們的對話不需要限制在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議題,也可以處理共同的倫理、政治與社會問題」。在他看來,這種社會向度的對話可以「貢獻於宗教多元的社會的和平共存。它有助於處理衝突,阻止不同文化和宗教群體之間的抵觸,並促進社會的凝聚力」。
同時,宗教多樣性也作為政治問題出現。宗教多樣性不只是認識論層面的問題(就如從形而上學層面的挑戰性提問:「哪一種宗教是真的?」),它更有政治、社會層面上的涵義:「在宗教多元主義成為哲學問題從而成為哲學理論之前,它長久以來就是一個政治問題」。西方哲學為了回應歐洲的宗教戰爭和迫害,觸及了宗教多元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一個重要的議題便是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寬容、宗教自由的問題。如特里格 (Roger Trigg) 所指出的「關於宗教問題的爭議與衝突,讓我們集中關注寬容以及多樣性與自由的關聯」。他進一步指出,「宗教自由的要求意味著我們必須尊重並不共享的多樣宗教觀」。
在此基礎上,這種社會向度的宗教對話觸及的一個基本問題便是:宗教多樣性如何對社會產生影響,而社會如何回應宗教多樣性?在這種語境中,如何重新考量基督宗教與其它宗教以及社會的關係?本書以宗教多樣性問題為核心,結合不同學科的視角解讀宗教多樣性的現象,並從宗教哲學、全球倫理、政治哲學和社會治理的維度,研究其所蘊涵的道德、社會、政治問題。本書把宗教多樣性作為一種事實和現代多元社會中的一個合理化特徵,懸置不同宗教信仰間教義上的衝突和張力,從而理解宗教多樣性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位置、與政治價值的關係以及對宗教多樣性的治理等層面,涉及的主要議題有: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寬容、宗教多樣性與人權思想、宗教多樣性、全球倫理以及宗教對話、宗教多樣性與公共政治文化、全球視野下的宗教多樣性治理,並以此形成理解宗教多樣性的兩種方式:一方面從尋求宗教間對話和合作、為人類生活尋求共同和普遍的倫理價值;另一方面把不同宗教視為一個整體並考慮它與現代社會、政治的關係。
導言
在人類生活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終極觀念,如耶和華、三一神、安拉、梵、道,等等。這就是宗教多樣性的事實:「在宗教信眾之間存在著關於教義、社會、政治問題上信念的差別,以及宗教實踐的差異」。宗教多樣性已成為現代社會一個顯著的重要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特定宗教內部,也表現在不同宗教之間;不僅表現在一個社會之中,也表現在國際社會之間。這種現象不僅愈來愈得到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也是現實生活中民眾(包括宗教信眾)和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包括與宗教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某些文化、政治衝突問題。社...
作者序
總序
基督信仰自唐代以景教為載體傳入華夏以來,便作為信仰「舶來品」而與中國本土思潮持續發生著衝突與融合,而思想界無論褒貶,始終對這一濫觴自近東、興盛於西洋的宗教抱有濃厚的興趣。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中國大陸人文學界為主體而興起的「宗教熱」浪潮當中,基督宗教就扮演了關鍵性的中堅角色,成為來自諸多學科領域的人文學者競相關注的研究對象。學者們開始留意到「基督信仰」(Christianity) 這一總稱實際所包含的三大傳統:天主教(Catholicism)、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 和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 各自的獨特性及彼此間的共融性,並傾向於統一採用「基督宗教」(Christian Religions) 這一短語加以總括;強調三大傳統以「基督」(Christ) 為核心信仰對象的總體宗教特性,用教會內部的技術性術語表達,便是「大公性」(catholicity)。
在「宗教熱」浪潮中,大中華區關於基督宗教的研究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架設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九九○ 年創刊,由劉小楓、何光滬等中國大陸著名學者主編的《基督教文化評論》,該刊在此次浪潮中首當其衝、先聲奪人,籲請學界從基督宗教的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出發,深入到其第三層面-思想層面當中,探索其精神淵源,以了解我們自身以及彼此相通的人類精神;一九九三年,遠在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卑詩)大學維真學院中國研究部的香港學者許志偉教授主編的《維真學刊》問世(二○○四年更名為《基督教思想評論》),嘗試推動基督神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遇與對談, 以及基督神學文化在中國的學術化和本色化(indigenization); 一九九四年,劉小楓、楊熙楠主編的《道風:漢語神學學刊》在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心研究部(現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復刊(前身為一九三四年創刊、一九七九年停刊的宗教神學半年刊《道風》),二○○○年又繼而更名為《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明確突出基督宗教研究相對宗教神學的多元性及相對教會建制的文化性,倡導「基督思想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溝通、宗教的學術研究與宗教文化的融合」,多年來貴為漢語基督宗教研究的領軍刊物,其長期標榜的「漢語神學」(Sino- Christian Theology) 理念成為大中華基督宗教思想研究的精神旗幟和標竿;一九九九年創刊,由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宗教學理論研究室)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強調國人所謂的「西學」與基督教觀念、學說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主張應藉助基督教文化理念以深入深層的中西思想對談;同年,由卓新平、許志偉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辦的《基督宗教研究》亦橫空出世,該刊將基督宗教三大教派的理解和研究,視為認識人類文明歷史和世界發展現狀不應也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而此一學術事業不但在中外思想的比較和交流上具有獨特意義,更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及世界全球化進程當中擁有著廣遠的前景。學刊更號召及支持在「兩千年來基督宗教思想文化發展所達到深度、廣度及其最新動向和對當今世界的回應」中開展相關的系統性學術研究;二○○六年創刊的台灣中原基督教大學宗教研究所《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則為後起之秀,同樣以振興「漢語基督教」為己任,主張基督教研究應密切結合當代漢語人文學諸領域的發展和問題意識,切入漢語思想界,以應對現代性(modernity) 帶來的挑戰,這樣,漢語基督教既參與了學院和思想建制,又維繫和集成了基督教思想的傳統。
在天主教思想學術方面,則有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的《天主教研究論輯》和義大利瑪柴拉塔利瑪竇研究中心暨香港原道交流學會主辦的《天主教思想與文化》,前者於二○○四年問世,後者則在二○一二年創刊,刊物年輕而具有活力,前景廣闊,未可限量。兩刊均倡導以天主教思想研究深化東西方文化與宗教的對談,並從多元角度、多元方法強化天主教在中國社會中的文化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多年以來,通過廣大學人的不懈努力,基督宗教思想研究成果斐然,相關著述浩如烟海,不勝枚舉。上述主要學術平臺,絕大多數依然活躍於學界,持續發揮著巨大的既有影響力和潛在生命力,作為大中華漢語基督宗教思想研究的晴雨錶, 可藉以一窺全貌。總體而論,大中華漢語基督宗教思想學術呈現出以下特色:
1. 通過對代表西方精神的基督信仰(借重具代表性的基督宗教思想家)的深入研究,深掘西方思想的精髓;
2. 以基督宗教思想傳統回應現代性處境下中國世俗社會思想領域的困惑與挑戰;
3. 藉助基督思想批判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基督宗教傳統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次會通、互補與融合;
4. 在與基督宗教這一他者持續對談的理論和實踐中,展示及反思東方(中國)宗教與思想文化傳統;
5. 以基督宗教思想研究為切入點,推動多元宗教比較和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6. 促進基督宗教的在地化、本色化發展和大公運動的勃興。
這些特色也勢必成為「基督宗教思想叢書」將要致力於推進和深化的重點。本叢書由「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香港原道交流學會」與「四川大學倫理學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具有基督新教背景,常年活躍於台灣漢語基督宗教學術事業;「香港原道交流學會」則是具天主教會背景,由香港教區聖職人員及平信徒組成的學術團體,近年來致力於推動大中華天主教學術事業及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四川大學倫理學研究中心隸屬於四川大學哲學系,依託其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優勢,致力於發展以政治哲學和宗教倫理學研究為主, 應用倫理學研究為輔的學科生態。三個學術單位的精誠合作, 不僅體現了基督宗教的共融精神和大公主義向度,而同時又擁有傳承及豐富中國文化、回應當代中國世俗化處境問題之共同願景。此外,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對於支持基督宗教的出版不遺餘力,也需表達感謝。區別於教會建制內向的教理抗辯性或曰護教性,「基督宗教思想叢書」更注重融合會通的外向的文化性與多元性,這也是本叢書的宗旨所在。冀望「基督宗教思想叢書」碩果纍纍,不斷為漢語基督宗教思想學術事業添柴加瓦。
總序
基督信仰自唐代以景教為載體傳入華夏以來,便作為信仰「舶來品」而與中國本土思潮持續發生著衝突與融合,而思想界無論褒貶,始終對這一濫觴自近東、興盛於西洋的宗教抱有濃厚的興趣。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中國大陸人文學界為主體而興起的「宗教熱」浪潮當中,基督宗教就扮演了關鍵性的中堅角色,成為來自諸多學科領域的人文學者競相關注的研究對象。學者們開始留意到「基督信仰」(Christianity) 這一總稱實際所包含的三大傳統:天主教(Catholicism)、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 和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 各自的獨特性及彼此間的共...
目錄
目錄
總序 v
導言 1
第一章 事實與解讀:宗教多樣性的現象 9
第二章 價值與觀念:宗教多樣性、宗教寬容與人權 23
第一節 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寬容 23
第二節 宗教多樣性與人權 42
第三章 尋求共同性:宗教多樣性、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59
第一節 宗教多樣性與全球倫理 60
第二節 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對話 66
第四章 宗教與政治之間:宗教多樣性與政治正義 79
第一節 羅爾斯論自由主義政治中的宗教學說的三個原則 80
第二節 桑德爾論公共政治中的宗教道德參與 100
第三節 公共政治語境中的宗教多元主義和宗教觀念 106
第五章 全球視野:宗教多樣性的多種治理 113
第一節 歐洲的宗教多樣性治理:英國與法國 114
第二節 北美洲的宗教多樣性治理:美國與加拿大 119
第三節 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宗教多樣性治理 125
結語 137
後記 141
參考書目 143
目錄
總序 v
導言 1
第一章 事實與解讀:宗教多樣性的現象 9
第二章 價值與觀念:宗教多樣性、宗教寬容與人權 23
第一節 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寬容 23
第二節 宗教多樣性與人權 42
第三章 尋求共同性:宗教多樣性、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59
第一節 宗教多樣性與全球倫理 60
第二節 宗教多樣性與宗教對話 66
第四章 宗教與政治之間:宗教多樣性與政治正義 79
第一節 羅爾斯論自由主義政治中的宗教學說的三個原則 80
第二節 桑德爾論公共政治中的宗教道德參與 100
第三節 公共政治語境中的宗教多元主義和宗教觀念 106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