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漫畫猶太教哥布林模式媽媽是房子兒童選讀零內耗溝通季暢銷讀冊選讀升職兵法五十歲後別教出混蛋更新粒線體
放入購物車

李爾王(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原著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2-11-05

ISBN/ISSN:986789723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成熟的作品,講述年老的李爾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但恩賜之前先要女兒聲言多麼愛他。大女兒二女兒都講出一番動聽言詞,小女兒則不願花言巧語,結果應得的國土被兩個姊姊分去,在毫無嫁妝的情況下嫁給賞識她的法國皇帝。李爾遜位之後受到大女兒二女兒虐待,最後在暴風雨中發瘋。小女兒聽到父王受虐,領兵入侵欲救李爾,最後兵敗遭擒。結局時小女兒遇害,李爾亦傷心而死。這齣悲劇另有一劇情主線,陳述葛勞斯特伯爵聽信庶子讒言,欲殺嫡子,但最後弄得雙眼被挖,孤苦伶仃之下,反受嫡子護持。這兩條劇情、兩家人物相互激蕩之下,更使此劇哲理深遠,幅度廣闊;莎翁詞藻之美角色之精,更不在話下。

作者簡介:

有關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生平的記載其實不多。他的父母是約翰及瑪麗‧莎士比亞(John and Mary Shakespeare),他的故鄉是沃列克郡「愛鳳河上的斯特拉福」小城(Stratford-upon-Avon, Warwickshire),以今日的車程計,離開倫敦大約三小時。

他的生日通常被定為1564年的4月23日,因為當地「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的教區日誌上曾經載明「約翰與瑪麗‧莎士比亞的長子威廉,在1564年4月26日受洗」,而當時的習俗是新生嬰兒應在出生後三天受洗。

威廉‧莎士比亞的家庭在當地頗有地位。他的父親是個成功的商人,專事羊毛生意,兼製手套。他的母親瑪麗‧阿登(Mary Arden)是地主之女,身份比約翰還高。約翰曾擔任好幾個當地的公職,在1568年並榮任市長。

威廉很可能在城裏的小學就讀,接受當時的一般教育,學習拉丁文、數學、《聖經》,以及一些遠古傳說與古典典籍。他並未接受大學教育,早年的事蹟也不為人知﹔但我們知道他在1582年的11月與比他大八歲的安‧哈塞威(Anne Hathaway) 小姐結婚,那時新娘已有身孕。次年五月他們的女兒Susanna出世,兩年後一對雙胞胎降生,名叫Hamnet 及Judith。Hamnet在1596年夭折,年僅十一,那時他父親早已離家,在倫敦從事戲劇生涯了。

1585至1592年這七年間通常被稱作莎士比亞「遺失的年代」(the lost years),有幾個不同的說法在莎學研究圈內流傳。一個比較浪漫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在Charlecote公園偷獵麋鹿時被公人追捕,因此逃離故鄉。另一傳說是他去了歐洲大陸,從事間諜工作或充任軍職。又有種說法,說他在Lancashire郡富貴人家當家庭教師,更有人說他參加劇團到處巡演。不管哪種說法接近事實,我們知道在1592年他已在倫敦,幹起日漸興旺的戲劇營生了。

莎士比亞年輕時必定在故鄉看過不少巡迴劇團的演出,因為當地的年報上登載不少1570及80年代的公演記錄。到了90年代,永久性的公眾劇場在倫敦紛紛建起,首先是1576年開張的「劇場」(the Theatre),接著建成的有「幕幃」(the Curtain)、「玫瑰」(the Rose)、「天鵝」(the Swan)﹔然後,著名的「環球」(the Globe)劇場在1599年建成營業。這些公眾劇場都建在倫敦市區之外,因為當時官方的看法是劇場裏充滿不道德的意識、舉止與人物,衛道之士覺得不應允許它們在市區營業。

當時的公眾劇場都有自己的劇團,也掛著贊助貴族的名號。莎士比亞參加的劇團叫做「宮內侍從大臣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詹姆斯一世在1603年登基以後,則改名為「皇上劇團」(the King’s Men),一直在環球劇場公演。他在1594年剛剛參加這個劇團時僅是演員身份,後來變成劇團的股東及「駐團編劇」。他也開始與一位富有的貴族贊助者訂交,那就是有名的Southampton伯爵(Henry Wriothesley, 3rd Earl of Southampton, 1573-1624),通常被認為是莎翁《十四行詩集》裏那位「詩人的美少年摯友」,也是他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董尼》與《魯克麗斯失貞記》呈獻的對象。

可是,莎士比亞的盛名多半在他的劇本上。他一共寫了38齣戲 ,這些作品大致分成四個時期:1590年代初期的歷史劇(若《亨利六世》)及早年喜劇(若《錯誤的喜劇》)﹔90年代後期比較複雜的歷史劇(若《亨利五世》)及一些角色鮮明的喜劇(若《如願》及《無事生非》)。第三時期在1600年開始,莎翁創作了幾個偉大的悲劇,也寫了些比較陰暗的喜劇,諸如《一報還一報》及《皆大歡喜》,通稱「帶問題的劇本」(“problem plays”)。最後時期,自1610年前後開始,莎翁的寫作興趣明顯轉移,最後的「浪漫劇」作品若《辛伯林》、《冬天的故事》及《暴風雨》者,就是最好的例子。莎學學者幾乎一致同意《亨利八世》及《佩里克利斯》是莎翁與John Fletcher(1579-1625) 共創的劇本。

莎翁在1611/12年退休,回到「愛鳳河上的斯特拉福」小城。那時他已相當富有,在城裏買下好幾處房產,包括現存的「新寓所」(New Place),當時是該城最好的府第。他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與誕生日子相同),享年52歲,兩天後葬在「三一教堂」,也就是當初他受洗的所在。雖然他的劇本在他在世時即已部份出版(都是些編印良的「四開本」),他的《全集》要到1623年的「第一對開本」方才出版,那時已無法由他親自修正了。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本書為中英對照全譯本,同時也是譯作者楊博士慎重節刪之後的演出版本。-英文劇本根據「新劍橋莎士比亞」版本,演出本則根據譯者親自執導,經資深演員在排練場千錘百鍊,通過正式演出,再經楊博士根據觀眾反應重新修訂之後的中譯結晶。-全劇節刪約五百行,節刪之處的中英文均以彩色字體標出,以利其他華文劇團搬演。中英對照的全譯,可供學生及學者對照研讀。-本書除譯作者自序及三篇名家的序言外,另有楊博士撰寫的兩萬字「導賞」,除記述中文演出的技術細節及近代《李爾王》演出的不同風格外,更詳細陳述此劇的...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