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冬保編著的《白蟻學(精)》是**本系統論述白蟻學基礎理論的中文書籍,也是反映白蟻學*新研究進展的專著。《白蟻學(精)》適用於白蟻學研究人員、白蟻防治從業人員、有害生物防治從業人員和海關動植物檢疫人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昆蟲學方向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也可參考閱讀。內容提要程冬保編著的《白蟻學(精)》是本系統論述白蟻學基礎理論的中文書籍,也是反映白蟻學研究進展的專著。全書分為7篇22章。作者系統地介紹了白蟻的形態、分類、生理生化、生物學特性、生態特性、危害與防治及白蟻學文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重點對白蟻的外分泌腺與資訊素通信、等翅目(白蟻)的分類體系、消化機理、無性繁殖、胚胎發育、群體融合、行為多型、發育路徑與品級分化、細胞內共生的細菌、白蟻的入侵生物學等領域研究成果進行了闡述。各章後的參考文獻及書末附錄可方便讀者進行進一步閱讀。 《白蟻學(精)》適用於白蟻學研究人員、白蟻防治從業人員、有害生物防治從業人員和海關動植物檢疫人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昆蟲學方向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也可參考閱讀。目錄前言形態篇 章 外部形態3 節 白蟻外部形態概述3 第二節 成蟲的外部形態3 第三節 其他品級的外部形態10 主要參考文獻11 第二章 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內分泌系統12 節 神經系統12 第二節 複眼和單眼13 第三節 觸角14 第四節 其他感覺器官15 第五節 內分泌系統16 主要參考文獻20 第三章 消化系統22 節 消化系統的組成22 第二節 工蟻消化系統比較解剖25 第三節 其他品級的消化系統31 主要參考文獻32 第四章 生殖系統34 節 雌性生殖系統34 第二節 雄性生殖系統36 主要參考文獻36 第五章 外分泌腺與資訊素38 節 白蟻的外分泌腺概述38 第二節 額腺39 第三節 腹板腺45 第四節 背板腺51 第五節 後腹板腺54 第六節 唾腺(下唇腺)56 第七節 白蟻的其他外分泌腺58 第八節 白蟻的資訊素60 主要參考文獻69分類篇 第六章 白蟻分類77 節 等翅目分類77 第二節 等翅目的系統發生84 第三節 中國的白蟻分類工作89 第四節 等翅目各科及部分亞科的檢索表(現生種類)98 第五節 白蟻分類學中的幾個熱點問題105 第六節 白蟻的分類方法107 第七節 白蟻的分佈111 第八節 白蟻屬名、種名的拉丁名及中文名稱114 第九節 等翅目分類概述119 主要參考文獻152 第七章 白蟻化石156 節 白蟻化石的類型及標本狀況156 第二節 白蟻化石種類概述159 第三節 白蟻化石的分佈特點及白蟻生存歷史的推測173 主要參考文獻175生理生化篇 第八章 白蟻的攝食類型、消化系統的組織學特點和內環境181 節 白蟻的食物與攝食類型181 第二節 白蟻消化系統組織學特點186 第三節 白蟻消化系統的內環境187 主要參考文獻189 第九章 與低等白蟻共生的原生生物191 節 低等白蟻共生原生生物的分類191 第二節 共生原生生物與低等白蟻的關係194 第三節 共生原生生物的作用197 主要參考文獻206 第十章 與白蟻共生的原核生物211 節 白蟻原核生物的研究方法211 第二節 白蟻腸道內原核生物的多樣性217 第三節 原核生物在白蟻腸道內的分佈和數量218 第四節 重要的原核生物及其貢獻220 第五節 原核生物之間的關係229 主要參考文獻230 第十一章 白蟻的消化機理235 節 白蟻對木質多糖的消化235 第二節 白蟻後腸內的有氧代謝和厭氧代謝254 第三節 白蟻對氮的代謝261 第四節 白蟻腸道共生生物活動及白蟻與其腸道共生生物的能量代謝過程264 主要參考文獻266 第十二章 白蟻腸道生境的演化及與共生生物的協同進化273 節 白蟻腸道生境及其演化273 第二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的協同進化276 第三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的共分支進化280 第四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之間的共物種形成281 主要參考文獻282 第十三章 白蟻的發育路徑285 節 白蟻發育路徑的基礎理論285 第二節 白蟻發育路徑的研究方法287 第三節 低等白蟻的發育路徑289 第四節 高等白蟻的發育路徑296 第五節 白蟻的品級分化299 主要參考文獻306 第十四章 白蟻的生殖生理309 節 白蟻生殖細胞的發育比較309 第二節 白蟻的胚胎發育311 第三節 白蟻的染色體數與性別決定316 主要參考文獻319生物學篇 第十五章 白蟻的生物學特性322 節 白蟻的品級322 第二節 白蟻的主要品級功能及品級比例325 第三節 白蟻的次級繁殖蟻和蟻后的膨腹現象328 第四節 白蟻的分飛333 第五節 白蟻的行為多型339 第六節 白蟻的防禦機制343 第七節 白蟻的巢寄生現象355 第八節 白蟻的露天覓食現象357 第九節 白蟻的無性繁殖現象359 主要參考文獻361形態篇 第十六章 蟻巢367 節 蟻巢的類型及功能367 第二節 等翅目各科蟻巢概況369 第三節 蟻巢的建造373 第四節 蟻巢結構的進化375 第五節 蟻壟的結構、功能及發展376 第六節 羅盤壟的研究進展384 主要參考文獻386 第十七章 菌圃及共生真菌388 節 菌圃388 第二節 蟻巢傘390 第三節 炭角菌404 主要參考文獻406 第十八章 白蟻細胞內的微生物407 節 生活在白蟻細胞內的細菌407 第二節 白蟻胞內細菌進化起源的研究408 第三節 白蟻胞內細菌的系統發生410 第四節 胞內細菌對寄主蜚蠊和白蟻代謝的可能影響411 第五節 從胞內細菌推斷白蟻的進化412 主要參考文獻413 第十九章 白蟻的生態特性415 節 白蟻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415 第二節 環境因素對白蟻的影響421 第三節 白蟻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424 第四節 白蟻對碳迴圈的影響和溫室氣體的排放435 第五節 白蟻的覓食生態440 第六節 白蟻群體的繁殖系統與群體融合445 第七節 白蟻真社會性的進化451 主要參考文獻454防治篇 第二十章 白蟻的危害及防治461 節 白蟻的危害461 第二節 有害白蟻的種類及分佈465 第三節 中國古代關於白蟻的記錄470 第四節 新中國白蟻防治歷程及其防治研究成果473 第五節 房屋白蟻的檢測475 第六節 房屋白蟻的防治478 第七節 農林白蟻及水利工程白蟻的防治488 第八節 白蟻的生物防治496 第九節 白蟻的綜合治理498 主要參考文獻500 第二十一章 入侵白蟻與白蟻檢疫502 節 入侵白蟻502 第二節 中國的白蟻檢疫509 主要參考文獻514文獻篇 第二十二章 白蟻學文獻519 節 白蟻學圖書519 第二節 白蟻學期刊524 第三節 白蟻學文獻檢索資源529 第四節 有關白蟻學的會議文獻532 第五節 學位論文的檢索533 第六節 白蟻防治有關標準534 第七節 互聯網上的白蟻學資源536 主要參考文獻541附錄543 附錄1 等翅目屬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43 附錄2 等翅目停用屬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48 附錄3 等翅目停用科及亞科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51 附錄4 等翅目常用種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52索引557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程冬保
定價:NT$ 1029
限量商品已售完
程冬保編著的《白蟻學(精)》是**本系統論述白蟻學基礎理論的中文書籍,也是反映白蟻學*新研究進展的專著。《白蟻學(精)》適用於白蟻學研究人員、白蟻防治從業人員、有害生物防治從業人員和海關動植物檢疫人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昆蟲學方向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也可參考閱讀。內容提要程冬保編著的《白蟻學(精)》是本系統論述白蟻學基礎理論的中文書籍,也是反映白蟻學研究進展的專著。全書分為7篇22章。作者系統地介紹了白蟻的形態、分類、生理生化、生物學特性、生態特性、危害與防治及白蟻學文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重點對白蟻的外分泌腺與資訊素通信、等翅目(白蟻)的分類體系、消化機理、無性繁殖、胚胎發育、群體融合、行為多型、發育路徑與品級分化、細胞內共生的細菌、白蟻的入侵生物學等領域研究成果進行了闡述。各章後的參考文獻及書末附錄可方便讀者進行進一步閱讀。 《白蟻學(精)》適用於白蟻學研究人員、白蟻防治從業人員、有害生物防治從業人員和海關動植物檢疫人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昆蟲學方向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也可參考閱讀。目錄前言形態篇 章 外部形態3 節 白蟻外部形態概述3 第二節 成蟲的外部形態3 第三節 其他品級的外部形態10 主要參考文獻11 第二章 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內分泌系統12 節 神經系統12 第二節 複眼和單眼13 第三節 觸角14 第四節 其他感覺器官15 第五節 內分泌系統16 主要參考文獻20 第三章 消化系統22 節 消化系統的組成22 第二節 工蟻消化系統比較解剖25 第三節 其他品級的消化系統31 主要參考文獻32 第四章 生殖系統34 節 雌性生殖系統34 第二節 雄性生殖系統36 主要參考文獻36 第五章 外分泌腺與資訊素38 節 白蟻的外分泌腺概述38 第二節 額腺39 第三節 腹板腺45 第四節 背板腺51 第五節 後腹板腺54 第六節 唾腺(下唇腺)56 第七節 白蟻的其他外分泌腺58 第八節 白蟻的資訊素60 主要參考文獻69分類篇 第六章 白蟻分類77 節 等翅目分類77 第二節 等翅目的系統發生84 第三節 中國的白蟻分類工作89 第四節 等翅目各科及部分亞科的檢索表(現生種類)98 第五節 白蟻分類學中的幾個熱點問題105 第六節 白蟻的分類方法107 第七節 白蟻的分佈111 第八節 白蟻屬名、種名的拉丁名及中文名稱114 第九節 等翅目分類概述119 主要參考文獻152 第七章 白蟻化石156 節 白蟻化石的類型及標本狀況156 第二節 白蟻化石種類概述159 第三節 白蟻化石的分佈特點及白蟻生存歷史的推測173 主要參考文獻175生理生化篇 第八章 白蟻的攝食類型、消化系統的組織學特點和內環境181 節 白蟻的食物與攝食類型181 第二節 白蟻消化系統組織學特點186 第三節 白蟻消化系統的內環境187 主要參考文獻189 第九章 與低等白蟻共生的原生生物191 節 低等白蟻共生原生生物的分類191 第二節 共生原生生物與低等白蟻的關係194 第三節 共生原生生物的作用197 主要參考文獻206 第十章 與白蟻共生的原核生物211 節 白蟻原核生物的研究方法211 第二節 白蟻腸道內原核生物的多樣性217 第三節 原核生物在白蟻腸道內的分佈和數量218 第四節 重要的原核生物及其貢獻220 第五節 原核生物之間的關係229 主要參考文獻230 第十一章 白蟻的消化機理235 節 白蟻對木質多糖的消化235 第二節 白蟻後腸內的有氧代謝和厭氧代謝254 第三節 白蟻對氮的代謝261 第四節 白蟻腸道共生生物活動及白蟻與其腸道共生生物的能量代謝過程264 主要參考文獻266 第十二章 白蟻腸道生境的演化及與共生生物的協同進化273 節 白蟻腸道生境及其演化273 第二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的協同進化276 第三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的共分支進化280 第四節 白蟻與共生生物之間的共物種形成281 主要參考文獻282 第十三章 白蟻的發育路徑285 節 白蟻發育路徑的基礎理論285 第二節 白蟻發育路徑的研究方法287 第三節 低等白蟻的發育路徑289 第四節 高等白蟻的發育路徑296 第五節 白蟻的品級分化299 主要參考文獻306 第十四章 白蟻的生殖生理309 節 白蟻生殖細胞的發育比較309 第二節 白蟻的胚胎發育311 第三節 白蟻的染色體數與性別決定316 主要參考文獻319生物學篇 第十五章 白蟻的生物學特性322 節 白蟻的品級322 第二節 白蟻的主要品級功能及品級比例325 第三節 白蟻的次級繁殖蟻和蟻后的膨腹現象328 第四節 白蟻的分飛333 第五節 白蟻的行為多型339 第六節 白蟻的防禦機制343 第七節 白蟻的巢寄生現象355 第八節 白蟻的露天覓食現象357 第九節 白蟻的無性繁殖現象359 主要參考文獻361形態篇 第十六章 蟻巢367 節 蟻巢的類型及功能367 第二節 等翅目各科蟻巢概況369 第三節 蟻巢的建造373 第四節 蟻巢結構的進化375 第五節 蟻壟的結構、功能及發展376 第六節 羅盤壟的研究進展384 主要參考文獻386 第十七章 菌圃及共生真菌388 節 菌圃388 第二節 蟻巢傘390 第三節 炭角菌404 主要參考文獻406 第十八章 白蟻細胞內的微生物407 節 生活在白蟻細胞內的細菌407 第二節 白蟻胞內細菌進化起源的研究408 第三節 白蟻胞內細菌的系統發生410 第四節 胞內細菌對寄主蜚蠊和白蟻代謝的可能影響411 第五節 從胞內細菌推斷白蟻的進化412 主要參考文獻413 第十九章 白蟻的生態特性415 節 白蟻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415 第二節 環境因素對白蟻的影響421 第三節 白蟻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424 第四節 白蟻對碳迴圈的影響和溫室氣體的排放435 第五節 白蟻的覓食生態440 第六節 白蟻群體的繁殖系統與群體融合445 第七節 白蟻真社會性的進化451 主要參考文獻454防治篇 第二十章 白蟻的危害及防治461 節 白蟻的危害461 第二節 有害白蟻的種類及分佈465 第三節 中國古代關於白蟻的記錄470 第四節 新中國白蟻防治歷程及其防治研究成果473 第五節 房屋白蟻的檢測475 第六節 房屋白蟻的防治478 第七節 農林白蟻及水利工程白蟻的防治488 第八節 白蟻的生物防治496 第九節 白蟻的綜合治理498 主要參考文獻500 第二十一章 入侵白蟻與白蟻檢疫502 節 入侵白蟻502 第二節 中國的白蟻檢疫509 主要參考文獻514文獻篇 第二十二章 白蟻學文獻519 節 白蟻學圖書519 第二節 白蟻學期刊524 第三節 白蟻學文獻檢索資源529 第四節 有關白蟻學的會議文獻532 第五節 學位論文的檢索533 第六節 白蟻防治有關標準534 第七節 互聯網上的白蟻學資源536 主要參考文獻541附錄543 附錄1 等翅目屬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43 附錄2 等翅目停用屬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48 附錄3 等翅目停用科及亞科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51 附錄4 等翅目常用種名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552索引557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