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200
優惠價: 9 折, NT$ 180
Back to Basics主題學習
中年的11個思考
揮別迷茫、焦慮,改寫人生劇本
到了中年,面對已經走過一半的人生風景,你是否曾自問:「接下來的幾十年人生,也要這樣過嗎?」工作難再燃起熱情、身體不如年輕健壯、親友衰老或離世,周遭的每一件事,都提醒你時間有限。這些變化堆疊在一起,讓中年工作者感到痛苦,卻也孕育了轉變的契機。人們開始向內探索內心真正的渴望,即便上半場已定,下半場仍能透過認識自己,找到幸福的關鍵。
企畫|麻愷晅 採訪.整理.撰文|《經理人》編輯部
美術|涂貴婷 攝影|侯俊偉 圖片來源|Dreamstime、Freepik
雕塑人生曲線
年齡,原本是客觀的生命量尺,計算著我們降生到世界的時間長度。然而,我們卻也因為存活於世,主動或被迫與許多人事物交織互動著,使得這些伴隨每個人一生的、只增不減的數字,不光是我們看了「很有感覺」,往往還會主動或被迫地跟旁人比。
就拿《富比士》(Forbes)雜誌推出的〈30 Under 30〉、《財星》(Fortune)雜誌製作的〈40 Under
40〉這類封面故事為例,根據我們當下的年齡段,還有當時的內在狀態與外在條件,我們被激起的感覺可能是成就感,因為我和他們一樣年輕有為;可能是拚搏感,有為者亦若是;也可能是焦慮感,相近的年齡段,人家已經到那裡了,我卻還在這裡;說不定還會有自卑感、自我嫌惡感、絕望感⋯⋯我這輩子大概這樣了吧。
我特別查了相關媒體有沒有製作過一些年齡更長的題目,還真的看到2021年起,《富比士》雜誌針對女性做了〈50 Over
50〉的選單,用意顯而易見,不要營造年齡焦慮,大器晚成人生一樣亮麗。
看到這些數字標題時,我有2個感覺,一個是數字愈大,涵蓋的人口數愈多,相當於拿半數或超過的人口比評,很難比較,意義也不大;另一個感覺是,怎麼沒人關注40~50歲這個年齡段呢?
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過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8階段」,將人的一生切分為8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核心衝突要解決。他將40~65歲劃分為中年階段,這個年齡段的主要課題是「生產感vs.停滯感」(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我的簡單理解是,這個階段的人,主要是個「給予者」(giver),在家庭、職場,甚至面向社會,都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一旦給不起或給出太多心力、腦力、體力、財力、影響力⋯⋯等等人生資本,就會萌生困頓或被掏空的感覺。
艾瑞克森的發展8階段裡,有5個階段都放20歲之前,主要是考慮到這是成長的奠基期與關鍵期。不過,像是20~40歲、40~65歲和65歲以後這樣的大群體,在面臨個體化與高齡化社會,也有學者做出更細緻的劃分。
無論如何,就以台灣人2024年人均壽命80.77歲,把人生對折一半,40歲以後的人,確確實實是或走或跑地來到了「人生中點」,統計學上,「來日」只會比「去日」少,進行「人生盤點」也是自然反應。
如果人生的橫軸是年齡,無論縱軸是什麼(財富、自由、快樂、成就等等),畫出的線條絕不可能一路向北,總有起落。但是,每一道線條的數量、長度、坡度和起伏,卻是可以自己塑造的。
總編輯
齊立文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優惠價: 9 折, NT$ 180 NT$ 200
Back to Basics主題學習
中年的11個思考
揮別迷茫、焦慮,改寫人生劇本
到了中年,面對已經走過一半的人生風景,你是否曾自問:「接下來的幾十年人生,也要這樣過嗎?」工作難再燃起熱情、身體不如年輕健壯、親友衰老或離世,周遭的每一件事,都提醒你時間有限。這些變化堆疊在一起,讓中年工作者感到痛苦,卻也孕育了轉變的契機。人們開始向內探索內心真正的渴望,即便上半場已定,下半場仍能透過認識自己,找到幸福的關鍵。
企畫|麻愷晅 採訪.整理.撰文|《經理人》編輯部
美術|涂貴婷 攝影|侯俊偉 圖片來源|Dreamstime、Freepik
雕塑人生曲線
年齡,原本是客觀的生命量尺,計算著我們降生到世界的時間長度。然而,我們卻也因為存活於世,主動或被迫與許多人事物交織互動著,使得這些伴隨每個人一生的、只增不減的數字,不光是我們看了「很有感覺」,往往還會主動或被迫地跟旁人比。
就拿《富比士》(Forbes)雜誌推出的〈30 Under 30〉、《財星》(Fortune)雜誌製作的〈40 Under
40〉這類封面故事為例,根據我們當下的年齡段,還有當時的內在狀態與外在條件,我們被激起的感覺可能是成就感,因為我和他們一樣年輕有為;可能是拚搏感,有為者亦若是;也可能是焦慮感,相近的年齡段,人家已經到那裡了,我卻還在這裡;說不定還會有自卑感、自我嫌惡感、絕望感⋯⋯我這輩子大概這樣了吧。
我特別查了相關媒體有沒有製作過一些年齡更長的題目,還真的看到2021年起,《富比士》雜誌針對女性做了〈50 Over
50〉的選單,用意顯而易見,不要營造年齡焦慮,大器晚成人生一樣亮麗。
看到這些數字標題時,我有2個感覺,一個是數字愈大,涵蓋的人口數愈多,相當於拿半數或超過的人口比評,很難比較,意義也不大;另一個感覺是,怎麼沒人關注40~50歲這個年齡段呢?
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過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8階段」,將人的一生切分為8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核心衝突要解決。他將40~65歲劃分為中年階段,這個年齡段的主要課題是「生產感vs.停滯感」(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我的簡單理解是,這個階段的人,主要是個「給予者」(giver),在家庭、職場,甚至面向社會,都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一旦給不起或給出太多心力、腦力、體力、財力、影響力⋯⋯等等人生資本,就會萌生困頓或被掏空的感覺。
艾瑞克森的發展8階段裡,有5個階段都放20歲之前,主要是考慮到這是成長的奠基期與關鍵期。不過,像是20~40歲、40~65歲和65歲以後這樣的大群體,在面臨個體化與高齡化社會,也有學者做出更細緻的劃分。
無論如何,就以台灣人2024年人均壽命80.77歲,把人生對折一半,40歲以後的人,確確實實是或走或跑地來到了「人生中點」,統計學上,「來日」只會比「去日」少,進行「人生盤點」也是自然反應。
如果人生的橫軸是年齡,無論縱軸是什麼(財富、自由、快樂、成就等等),畫出的線條絕不可能一路向北,總有起落。但是,每一道線條的數量、長度、坡度和起伏,卻是可以自己塑造的。
總編輯
齊立文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