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1月手記
從地方走向世界
一個國家早期經濟資源高度集中在首都或最大城市,包括資本、人才、基礎設施、國際連結,之後漸漸透過產業鏈轉移、政策導向、人口流動與市場需求的外溢效應,帶動周邊區域或二線、三線城市的發展,這是城市發展的一般模式。台南自17世紀荷鄭時期起,是台灣最早的開發地,曾為清朝時期的首府,擁有大量古蹟、廟宇、巷弄,保留許多傳統空間元素。南科園區1997年設立,吸引台積電、聯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帶動就業人口,刺激住宅、商業區開發,周邊新市、永康、安南、新營、歸仁等區快速發展。2010年台南升格為直轄市後,積極推動「文化首都」定位,強調歷史、飲食與地方認同,透過《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為歷史街區保存提供法源基礎,賦予更多活化再利用的可能,舊城區透過街區再生、文創產業、夜市經濟,成為觀光亮點,並且以創新都市設計策略維護城市歷史涵構,在保護文化古蹟與發展科技園區之間取得平衡,在現代化進程中維持獨特的identity,實現經濟、社會與文化均衡發展,由「慢城」意象轉化為「科技+文化」雙核心的現代城市。
臺南市建築師公會自2008年開始舉辦「見築展」,到之後的「三年展」,一直致力於以展覽敘事與論壇活動,串聯不同世代的建築師與民眾,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不斷深化主題,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以在地性、互動性、大眾性與專業深度,展現持續增加的影響力;它不僅是一個展示建築作品的平台,更試圖作為城市文化思考與公共對話的場域;它在策展思考與藝術性方面有強度,視野也夠開闊,但要真正成為對城市建設與公共空間有實質助益的催化器,還需要在持續性、實踐性與大眾參與層面再強化,讓其成果能延續且觸發政策轉變、城市改造、人們DNA的變革,並且促成對城市設計、公共空間、社區共生等方面的長期對話,才能隨時間而累積、深化,持續發揮影響力。我們也衷心盼望這個經驗能不只在台南,更在各地開花,讓建築以昂首的姿態走入大眾的生活之中。
台南三年展的發展,已經從地方走向世界,台南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厚度,憑藉其文化深度與歷史肌理,可以塑造文化型全球城市的地位,讓設計展不只是展覽,而是城市再敘事的行動文化引擎,連結地方與國際設計網絡,讓在地產業、工藝、建築被重新詮釋成設計能量,創造文化旅遊與城市品牌效益。「以城市為展場」串聯小展點,讓參觀者「走進城市就是走進展覽」,邀請海外策展人以「外來觀點」重新閱讀台南,與國際設計學院、文化機構、策展人共同策展,甚至「讓居民成為共同策展人」、「街區導覽員訓練」,讓在地職人、學生、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配合論壇、座談、工作坊等活動,留下可持續的「社群平台」或「空間據點」,轉化為長期文化基礎建設;跨界對話、國際視野,結合影像紀錄、國際媒體合作,使展覽從靜態「看」進化為結合地方生活、特色店家的空間體驗,同時用永續、韌性、循環設計的國際語彙作包裝,建立跨文化共感。如此台南三年展可以作為城市文化思考與公共對話的場域,在「建築與生活」「地方與全球」「在地記憶與未來想像」之間取得關注與張力,建立國際設計展即城市品牌的地位。
總監 黃長美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