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五十了,投身臺灣出版產業,五十年共出版了九千種書,至今仍與時俱進,活躍在舞臺上。
五十年的出版長路,遠流始終以好作家、好作品承載時代與人心。以文字與圖像的觸動、思想與閱讀的餘韻,融匯於大眾的五感經驗,為心靈開啟無數窗口,眺望知識的悠長脈流。本期將翻出遠流人壓箱寶的老照片,訴說書與人的故事,亦由作家IP、數位與合作出版等,探看產業背景與趨勢。不僅回顧歷史,更希望每位讀者深層地再感受、再記憶、再閱讀。
遠流五十,不只是一次回顧,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相信,無論載體如何變化,內容的價值與人心的連結將永遠是出版的核心。這個專題,是我們獻給所有讀者的一份禮物,共同為臺灣出版史留下的珍貴紀錄。我們期待與您一同,繼續這場美好的旅程。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臺北Reels ◆楊富閔
孟若的抉擇 ◆章緣
第十幕:孤島迷霧——再淺論蘭嶼貯存場 ◆夏曼.藍波安
【本期專題】遠流五十.五感全開
遠流五十.五感全開——寫在創社五十周年專題之前 ◆遠流五十小組
迴盪在書頁間的人文記憶——五十張照片,說遠流五十故事 ◆廖宏霖
江湖,還有人嗎?——在百年金庸,看見無盡江湖 ◆周悌
五十年的變與不變 ◆小野
從《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到《思考中國》,漫談歷史讀寫與記憶的建構——「遠流五十.歷史專題講座」側記 ◆呂珮綾
數位出版的創新、發展與考驗——遠流數位閱讀事業部總監王逸麟訪談側記 ◆王晨宇
大學與民間出版社合作的新模式 ◆蔣竹山
編構土地的歷史記憶——陳郁秀教授專訪側記 ◆黃心昀
「鈴鈴鈴……」開始繪本之路 ◆王春子
光陰地圖的緣分 ◆吳家德
真的很會等 ◆廖瞇
遇見遠流,遇見「我的編輯」 ◆洪芳怡
人是最關鍵的 ◆洪愛珠
從講師到作家——一場疫情低潮,打開我人生的新頁 ◆曾培祐
三十年寫作夢的甘泉綠洲 ◆莫里斯
遠流五十周年,生日快樂! ◆小湛
出版社是作家的強大後盾 ◆無糖律師
【人物春秋】
我們在談論瞬間的真實與自由——專訪黃元懋《山丘上》 ◆鄭亦芩
老頑童走了──懷念寧可 ◆胡坤仲
為理想而活 奮鬥不懈的寧可老爸 ◆寧忠湘
從牛斗山走向國際漢學的鄭清茂 ◆須文蔚
苦楝花開滿樹,玉蘭清香猶在──鄭清茂教授的東華善因緣略記 ◆吳冠宏
萬川入海:鄭清茂老師與他的翻譯 ◆廖肇亨
王爺.公子.大俠──趙衛民老師在淡江 ◆殷善培
溫厚自在的詩哲──緬懷趙衛民教授 ◆范銘如
【作家關懷列車】
寫作如燈,一代作家的長夜未盡──訪王鼎鈞.趙淑敏.趙淑俠.施叔青.洪素麗 ◆鄭亦芩
橫渡時代長河,照見歲月深處的靈思——訪碧果.張默.陳英雄 ◆高湘寧
【談文論藝】
懷念鄭南榕兼論當下臺灣的言論自由問題 ◆黃英哲
也談「坐得住」與「走得動」 ◆韓秀
【我們的文學夢】
從「沉思者」到「小飛俠」──林世仁的文學夢 ◆林世仁
【書的世界】
熔岩下的星圖——讀郝譽翔《七星物語》 ◆蕭義玲
人鬼.殊途.同歸——讀湖南蟲《水鬼事變》 ◆余欣娟
海道三部曲: 歷史凝視下的時間維度探險──讀曾昭榕《披星桴海》 ◆黃海
島嶼歷史的動人縮影 ◆郝譽翔
身處極南冰原,直面內心冰山 ◆李欣倫
三味詩──序薦康原《福爾摩沙的海牛》 ◆路寒袖
既是最微弱的燭光,也是最鋒利的解剖刀 ◆向陽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北美、澳門 ◆李秀臻、陸奧雷
【草原副刊】
田園詩人 ◆紀小樣
深秋的蜂蜜 ◆陳少
不是家,也不是國──致詩人RefaatAlareer(1979.9.23~2023.12.7) ◆劉哲廷
一個「陌生人」的旅行 ◆王崢
【銀光副刊】
愛是我的一切◆夐虹
馴養幼犬 ◆鍾玲
在高樓裡親近大自然——四時自來的聲光競演 ◆劉光能
躺,亂想 ◆靈歌
遠方有樹——致在高雄的詩仁黃漢龍 ◆向明
請問莊子,您在哪裡?——成為山的理由 ◆黃漢龍
私語錄 ◆林文義
《九彎十八拐》,江湖再見! ◆蘇麗春
【編輯室報告】
【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遠流五十了,投身臺灣出版產業,五十年共出版了九千種書,至今仍與時俱進,活躍在舞臺上。
企業超乎於個人,匯聚眾人心智,興衰榮枯,影響深遠,是何等大事。企業如何能可長可久,永續經營?正確的理念,優質的文化,靈活的組織,稱職的人才,有以致之。
十年前2015,《文訊》製作「遠流四十」專題,整整120頁,記錄了遠流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出版品,編輯與作者互動的故事。而新近這十年,臺灣出版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帶動,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跨界的合作與數位化的轉型,更讓企畫內容、行銷通路、發行模式各方面有了巨大變化。
同時,華山文創園區的風生水起,更讓遠流的「內容知識」有了「實感體驗」的支持與交融,讓出版行為產生了更多可能性。更因為數位浪潮下,傳統的出版疆域面臨崩解,但也催生了突破的新觀念和行動。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搭建了一個開創、開放的舞臺,編輯大膽提案,公司大膽投資,讓遠流成為「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如果說「尋找臺灣最聰明的腦袋,出版他們的智慧財產」是王榮文成功的關鍵,毋寧說他更重視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互信與情誼。黃春明、吳靜吉、鄧維楨、李敖、柏楊、金庸、曾志朗、洪蘭、林懷民、詹宏志、周浩正、郝廣才、莊展鵬……哪一位不是當代臺灣優秀的作家、編輯或學者?出版家與編輯人、作者,互相尊重、欣賞,在專業和才能上互補,就可以造就出最好的作品。
王榮文認為,臺灣近幾十年的出版歷史需要妥善留存,他曾呼籲成立「出版產業博物館」,來呈現相關的人、事、物。應該也是這樣的想法,促使了「五十張照片,說遠流五十故事」,成為此次「遠流五十」周年慶專題活動的焦點。
王榮文對史料十分敏感也十分珍惜,幾十年來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出版史料。我有幸參與遠流第一場「選照片討論會」,看到一疊疊、一袋袋實體的老照片,以及掃瞄建檔的數位檔案照片。王榮文一張張與同仁們分享,那些關鍵性的歷史時刻,那些成功、失敗的榮光與挫折,當時這個人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我在一旁聆聽,心往神馳,深受感動。相信這五十組照片與文字所呈現的,不僅是遠流生動精采、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歷史,更是所有遠流人共同的生命記憶。
作為武俠文學泰斗金庸數十年的好友,王榮文深以為榮。為籌備百年金庸特展,由金庸夫人捐贈的文物,於2024年6月正式開箱。「臺灣金庸館」是王榮文戮力推動中的重大建設,為早日實現這個夢想宏願,2024年他就親自率領團隊,完成了《金庸作品集》修訂版及新修版、「金庸百年傳奇:對話.反思.超越」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了「華山武俠藝術節」和為期五個多月的「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特展等系列活動。
王榮文曾說,他沒有當過一天員工。1975年,26歲的他投入出版,一開始就是老闆了,聽起來令人羨慕。但他必須時時站在浪尖、風口上,毫無閃躲餘地;必須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調度財務、應對危機,無暇喘息、蹉跎、怨嘆。遇到關鍵時刻,他要立刻作出決定,採取行動,大至公司發展、組織調整,小至人員去留、同仁心情照顧……
半個世紀過去,歲月流逝,無情風霜,只在他身上留下些許痕跡,他樂觀如赤子般的燦笑依舊,凡事依然保持敏銳的觀察與好奇。他帶領一群同樣熱愛「分享好故事與好知識」的夥伴們,探索一個又一個未知的出版可能。也許從當年王榮文起心動念投身出版的那一刻起,就未改初衷,相信今後他將持續帶領遠流,帶領華山,邁步前行。
遠流五十了,投身臺灣出版產業,五十年共出版了九千種書,至今仍與時俱進,活躍在舞臺上。
五十年的出版長路,遠流始終以好作家、好作品承載時代與人心。以文字與圖像的觸動、思想與閱讀的餘韻,融匯於大眾的五感經驗,為心靈開啟無數窗口,眺望知識的悠長脈流。本期將翻出遠流人壓箱寶的老照片,訴說書與人的故事,亦由作家IP、數位與合作出版等,探看產業背景與趨勢。不僅回顧歷史,更希望每位讀者深層地再感受、再記憶、再閱讀。
遠流五十,不只是一次回顧,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相信,無論載體如何變化,內容的價值與人心的連結將永遠是出版的核心。這個專題,是我們獻給所有讀者的一份禮物,共同為臺灣出版史留下的珍貴紀錄。我們期待與您一同,繼續這場美好的旅程。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臺北Reels ◆楊富閔
孟若的抉擇 ◆章緣
第十幕:孤島迷霧——再淺論蘭嶼貯存場 ◆夏曼.藍波安
【本期專題】遠流五十.五感全開
遠流五十.五感全開——寫在創社五十周年專題之前 ◆遠流五十小組
迴盪在書頁間的人文記憶——五十張照片,說遠流五十故事 ◆廖宏霖
江湖,還有人嗎?——在百年金庸,看見無盡江湖 ◆周悌
五十年的變與不變 ◆小野
從《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到《思考中國》,漫談歷史讀寫與記憶的建構——「遠流五十.歷史專題講座」側記 ◆呂珮綾
數位出版的創新、發展與考驗——遠流數位閱讀事業部總監王逸麟訪談側記 ◆王晨宇
大學與民間出版社合作的新模式 ◆蔣竹山
編構土地的歷史記憶——陳郁秀教授專訪側記 ◆黃心昀
「鈴鈴鈴……」開始繪本之路 ◆王春子
光陰地圖的緣分 ◆吳家德
真的很會等 ◆廖瞇
遇見遠流,遇見「我的編輯」 ◆洪芳怡
人是最關鍵的 ◆洪愛珠
從講師到作家——一場疫情低潮,打開我人生的新頁 ◆曾培祐
三十年寫作夢的甘泉綠洲 ◆莫里斯
遠流五十周年,生日快樂! ◆小湛
出版社是作家的強大後盾 ◆無糖律師
【人物春秋】
我們在談論瞬間的真實與自由——專訪黃元懋《山丘上》 ◆鄭亦芩
老頑童走了──懷念寧可 ◆胡坤仲
為理想而活 奮鬥不懈的寧可老爸 ◆寧忠湘
從牛斗山走向國際漢學的鄭清茂 ◆須文蔚
苦楝花開滿樹,玉蘭清香猶在──鄭清茂教授的東華善因緣略記 ◆吳冠宏
萬川入海:鄭清茂老師與他的翻譯 ◆廖肇亨
王爺.公子.大俠──趙衛民老師在淡江 ◆殷善培
溫厚自在的詩哲──緬懷趙衛民教授 ◆范銘如
【作家關懷列車】
寫作如燈,一代作家的長夜未盡──訪王鼎鈞.趙淑敏.趙淑俠.施叔青.洪素麗 ◆鄭亦芩
橫渡時代長河,照見歲月深處的靈思——訪碧果.張默.陳英雄 ◆高湘寧
【談文論藝】
懷念鄭南榕兼論當下臺灣的言論自由問題 ◆黃英哲
也談「坐得住」與「走得動」 ◆韓秀
【我們的文學夢】
從「沉思者」到「小飛俠」──林世仁的文學夢 ◆林世仁
【書的世界】
熔岩下的星圖——讀郝譽翔《七星物語》 ◆蕭義玲
人鬼.殊途.同歸——讀湖南蟲《水鬼事變》 ◆余欣娟
海道三部曲: 歷史凝視下的時間維度探險──讀曾昭榕《披星桴海》 ◆黃海
島嶼歷史的動人縮影 ◆郝譽翔
身處極南冰原,直面內心冰山 ◆李欣倫
三味詩──序薦康原《福爾摩沙的海牛》 ◆路寒袖
既是最微弱的燭光,也是最鋒利的解剖刀 ◆向陽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北美、澳門 ◆李秀臻、陸奧雷
【草原副刊】
田園詩人 ◆紀小樣
深秋的蜂蜜 ◆陳少
不是家,也不是國──致詩人RefaatAlareer(1979.9.23~2023.12.7) ◆劉哲廷
一個「陌生人」的旅行 ◆王崢
【銀光副刊】
愛是我的一切◆夐虹
馴養幼犬 ◆鍾玲
在高樓裡親近大自然——四時自來的聲光競演 ◆劉光能
躺,亂想 ◆靈歌
遠方有樹——致在高雄的詩仁黃漢龍 ◆向明
請問莊子,您在哪裡?——成為山的理由 ◆黃漢龍
私語錄 ◆林文義
《九彎十八拐》,江湖再見! ◆蘇麗春
【編輯室報告】
【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遠流五十了,投身臺灣出版產業,五十年共出版了九千種書,至今仍與時俱進,活躍在舞臺上。
企業超乎於個人,匯聚眾人心智,興衰榮枯,影響深遠,是何等大事。企業如何能可長可久,永續經營?正確的理念,優質的文化,靈活的組織,稱職的人才,有以致之。
十年前2015,《文訊》製作「遠流四十」專題,整整120頁,記錄了遠流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出版品,編輯與作者互動的故事。而新近這十年,臺灣出版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帶動,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跨界的合作與數位化的轉型,更讓企畫內容、行銷通路、發行模式各方面有了巨大變化。
同時,華山文創園區的風生水起,更讓遠流的「內容知識」有了「實感體驗」的支持與交融,讓出版行為產生了更多可能性。更因為數位浪潮下,傳統的出版疆域面臨崩解,但也催生了突破的新觀念和行動。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搭建了一個開創、開放的舞臺,編輯大膽提案,公司大膽投資,讓遠流成為「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如果說「尋找臺灣最聰明的腦袋,出版他們的智慧財產」是王榮文成功的關鍵,毋寧說他更重視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互信與情誼。黃春明、吳靜吉、鄧維楨、李敖、柏楊、金庸、曾志朗、洪蘭、林懷民、詹宏志、周浩正、郝廣才、莊展鵬……哪一位不是當代臺灣優秀的作家、編輯或學者?出版家與編輯人、作者,互相尊重、欣賞,在專業和才能上互補,就可以造就出最好的作品。
王榮文認為,臺灣近幾十年的出版歷史需要妥善留存,他曾呼籲成立「出版產業博物館」,來呈現相關的人、事、物。應該也是這樣的想法,促使了「五十張照片,說遠流五十故事」,成為此次「遠流五十」周年慶專題活動的焦點。
王榮文對史料十分敏感也十分珍惜,幾十年來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出版史料。我有幸參與遠流第一場「選照片討論會」,看到一疊疊、一袋袋實體的老照片,以及掃瞄建檔的數位檔案照片。王榮文一張張與同仁們分享,那些關鍵性的歷史時刻,那些成功、失敗的榮光與挫折,當時這個人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我在一旁聆聽,心往神馳,深受感動。相信這五十組照片與文字所呈現的,不僅是遠流生動精采、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歷史,更是所有遠流人共同的生命記憶。
作為武俠文學泰斗金庸數十年的好友,王榮文深以為榮。為籌備百年金庸特展,由金庸夫人捐贈的文物,於2024年6月正式開箱。「臺灣金庸館」是王榮文戮力推動中的重大建設,為早日實現這個夢想宏願,2024年他就親自率領團隊,完成了《金庸作品集》修訂版及新修版、「金庸百年傳奇:對話.反思.超越」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了「華山武俠藝術節」和為期五個多月的「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特展等系列活動。
王榮文曾說,他沒有當過一天員工。1975年,26歲的他投入出版,一開始就是老闆了,聽起來令人羨慕。但他必須時時站在浪尖、風口上,毫無閃躲餘地;必須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調度財務、應對危機,無暇喘息、蹉跎、怨嘆。遇到關鍵時刻,他要立刻作出決定,採取行動,大至公司發展、組織調整,小至人員去留、同仁心情照顧……
半個世紀過去,歲月流逝,無情風霜,只在他身上留下些許痕跡,他樂觀如赤子般的燦笑依舊,凡事依然保持敏銳的觀察與好奇。他帶領一群同樣熱愛「分享好故事與好知識」的夥伴們,探索一個又一個未知的出版可能。也許從當年王榮文起心動念投身出版的那一刻起,就未改初衷,相信今後他將持續帶領遠流,帶領華山,邁步前行。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