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家Artist 2025年春季號 第25期
七月的香港,炎熱如常。雖受颱風「韋帕」影響,給香港帶來颶風暴雨,天文台亦發出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依然如火如荼,維港的美好更添書卷馨香。這場作爲展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樞紐魅力的城中文化盛宴,也讓市井的煙火升騰爲文明對話的載體,拉開了一場創意與文化交流的溫暖圖景。
而在依山而建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亦有許多低調樸實的建築,屹立其中的大學文物館背後就藏有不少巧思。1971年正式開幕的文物館,是香港首座專爲展覽文物而建的博物館建築。其舊館舍沿襲傳承嶺南文化風範,將展廳設於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池塘後方,以呼應古代四合院於庭院深處供奉傳家珍寶的傳統。適逢早前文物館新翼羅桂祥閣與及利孝和陸雁群伉儷展覽廳落成啟用,本刊邀請到姚進莊館長撰寫〈形隨機能〉,向讀者介紹這一方玲瓏天地從設計到落成的掌故,同時回溯大學博物館職能的演變。相信憑藉深厚的策展經驗和日益豐富的館藏,未來這座新晉的文藝地標將不僅爲對藝術史有興趣的觀衆提供資源,亦能引起更多大衆對藝術品的共鳴。
無論是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還是當代藝術家先鋒前衛的探索,藝術始終是人類想象力最自由的表達,承載着對美和未知永恆的追尋。這個夏天,熱浪依舊在空中盤旋,但今夜不妨在香江駐足、抬眸,感受這熾熱與靜謐交織的夜晚,與古今藝術家們開啟一場天馬行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