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戰後建築史的光譜中,有些名字響亮地劃過天際,有些則如細水潺潺,悄然地塑造了城市的日常風景。離開眾聲喧嘩的首都圈向南方前進,台南,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城市?是古蹟美食、街巷漫遊,還是從容閒逸、時光緩慢的生活節奏?多年以前,我從外地來到成功大學建築系求學,課餘時鑽進中西區蜿蜒巷弄,尋找小吃與鐵花窗,曾在流線優美的圍牆前墊腳張望,想像屋內生活的樣貌。當時翻閱的是現代建築經典,卻未曾深究眼前風景究竟出自誰手。這些不經意的漫遊與身體經驗,卻悄悄滋養了我對空間與生活的感受力。
七月的台南,已進入盛夏,城市的景觀在強烈日光的照射下,顯得凹凸分明。走在街頭巷尾,一個轉身,便遇見一扇生動描繪動物的鑄鐵大門、跳舞的女孩鐵花窗、彷彿服裝摺邊的別緻陽台、或者明暗有致的拱廊。人們總津津樂道台南府城有一種悠然生活的氣質,出生於台南,並在當地生活、寫作四十年的作家葉石濤,如此的描繪台南:「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城市風貌與空間氛圍,創造了美好生活的想望?而又是誰,創造了台南的城市風貌?
她是誰?
「秀蓮!頑張って!」那位在田徑場上拔腿奔跑、追風的女孩,就是王秀蓮。
學生時代的她是田徑場上的飛毛腿,功課與運動表現都名列前茅。1948年,她成為台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建築系首屆八位女學生之一,也是首位完全接受本土建築教育,並考取建築師執照、獨立開業的女性建築師。自1956年起,她在台南執業超過半世紀,留下六百多件作品,其中超過一半是住宅,還包括旅館、商辦、校園、宗教與機關建築。
作者簡介:
出版社簡介
本會於民國48年(西元1959年),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本會於100年(西元2011年) 8月正式更名為臺灣建築學會。
本會自成立以來,歷經二十二任理事長、理監事會及全體會員之共同努力,已成為我國建築及相關學術領域中,歷史最久且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團體。目前會員近二千人,遍及各學校、各級政府、建築師界、各建築相關產業界等。本會成就深獲各界肯定,並於民國78、81、83、85、86、89、90、91、98、100、102、104年度多次獲內政部頒給全國性社會團體考核績優獎,本會榮獲105年度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獎、108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質獎、110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銀質獎及112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銀質獎。
本會歷年完成之研究甚多,涵蓋建築科技與材料、建築資訊、建築計劃、建築環境控制、建築發展規劃、建築管理與法規、建築技術與規範、建築經濟與生產、建築文化、建築教育、都市發展與環境等研究領域;未來將繼續探討建築相關之研究方向及研擬研究課題,以資建立完整之研究體系,促進全方位之建築發展。
本學會每年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同時也兼辦新建築材料、新建築設備的攤位展覽,青壯建築師的作品發表,分別由各大學建築系輪流主辦。
本學會以季刊方式出版﹝建築學報﹞及﹝會刊雜誌﹞,前者以學術論文為主,後者則以建築相關的時事議題為主,流通在產、官、學以及本會會員,同時也接受企業界的廣告贊助。
會刊雜誌經由理事長、出版委員會主委及各期特約主編精心策劃出版的「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每期各有主題,內容豐富精闢,是一本茶餘飯後適合闔家閱讀的一本好雜誌。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建築119期,是我擔任學會建築雜誌主編職的最後一期。三年多前曾光宗理事長邀約我在北車一談,之後我接下了當時稱為「台灣建築學會會刊」的主編一職。我跟理事長的想法便是要將這樣一個半內部刊物,逐步發展成季刊形式的外部專業雜誌,而其內容將會批判性地論及各種建築文化的議題。
幾年來被我"騷擾”拜託的老師朋友不計其數感謝他們的協助,也讓過去三年的編務相當順利。其中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編輯專題包含「建築轉譯以及再造歷史」(108/ 榮芳杰)、「攤開競圖制度的遊戲規則」(109/王進坤)、「結構–以挑戰為名」(112/ 陳冠帆) 、「漢寶德的理想建築教育」(115/ 黃奕智)以及「形式與知識的策展:建築書在設計中的關鍵角色」(118/ 漆志剛 )。
建築相關的議題說不盡、也談不完,但是台灣建築學會作為發行單位,其內容不能太偏移,也必須連接”學會”的核心價值 - 學術、教育以及以台灣為本體的相關議論,並以此連接自己文化的過去並想望未來。自下一期(120期)開始,建築雜誌的主編將交棒到黃少妤老師以及宋立文老師手中;也期待這一份雜誌繼續為台灣建築文化的推廣及發展提供助力。
我任為主編的最後一期將由許家茵老師擔任客座主編,主題為「靜植南方 - 王秀蓮的建築風景」。這幾年透過「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以及幾位研究者的努力–包括許麗玉老師的專書,以及頻繁出現在許多和建築文化有關的展場中,王秀蓮這一位建築師的名子開始被知曉;甚至連我生於台南、長於台南的建築人,也直到最近才知道王秀蓮的建築和我生活是有密切連接。我家後巷內的一棟建築就是出於其手,而其先生林錫山先生和家中長輩也有熟識之緣。
感謝許家茵老師傾全力將所有資源用上,盡力描繪一位不只是蓋很多房子的建築師,而是一位生動、具母性體貼個性的建築師;整個文字內容已經超越雜誌報導的規格,而是一本專著(monography)。整個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為建築師及學者對於王秀蓮作品的觀察及評論;二為近幾年許多王秀蓮的建築物正逢改建、增建的過程。這些參與的建築師們以其親身體驗建築品質、深入研究,並提出不失原意的改造過程;三則為黃則維先生主持的一場對談專稿。這場聚會參與者都參與過王秀蓮建築的改造;在他們的描繪中可以感受到王秀蓮盡心讓建築成為具有「家感」的舒服載體,而他們的任務也在由原本的執行業務,演變為一場認識這一位台灣前輩建築師,以及面對時代變化下進行文化傳承的學習之旅。
1941台南教育會的成員加藤光貴編寫了一本名為「台南市讀本」的小冊,他在序言中寫道:「要正確的認識鄉土,必須發自於正確的鄉土愛精神」。而鄉土愛精神則是來自於認識這一塊土地的人、地、事、物。今天有機會透過這一刊物專題的出版,重新認識王秀蓮建築師以及她的作品,不只是台南人能真正認識「台南」的窗口,也是訴說許多過去在台灣奮鬥的朋友們如何打造台灣風景的故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建築119期,是我擔任學會建築雜誌主編職的最後一期。三年多前曾光宗理事長邀約我在北車一談,之後我接下了當時稱為「台灣建築學會會刊」的主編一職。我跟理事長的想法便是要將這樣一個半內部刊物,逐步發展成季刊形式的外部專業雜誌,而其內容將會批判性地論及各種建築文化的議題。
幾年來被我"騷擾”拜託的老師朋友不計其數感謝他們的協助,也讓過去三年的編務相當順利。其中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編輯專題包含「建築轉譯以及再造歷史」(108/ 榮芳杰)、「攤開競圖制度的遊戲規則」(109/王進坤)、「結構–以挑戰為名」...
目錄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靜植南方—王秀蓮的建築風景
導讀
5 靜植南方―王秀蓮的建築風景 /許家茵
12 秀蓮的另類自言自語 /王秀蓮
建築從業者談建築師
18 王秀蓮―御風建築家 /許麗玉
22 建築之於人:王秀蓮建築師的社福空間篇章 /林嘉慧
28 建築作為教育革新的媒介―三愛幼稚園的建築實驗 /彭竹慈
34 靜靜佇立的美學―王秀蓮的校園建築詩篇 /楊巧琳
41 引風入室,遮陽於廊―王秀蓮作品的科學與浪漫 /林子平
49 謙遜而堅實的參照―淺談王秀蓮的建築實踐 /朱弘煜
57 戰後台南建築的脊梁―從結構視角側寫王秀蓮的建築哲學 /杜怡萱
62 王秀蓮建築師捐贈文物在成大博物館 /蔡侑樺
67 靜植於聖域―王秀蓮宗教建築的信仰空間營造 /藍志玟
延續與轉化:王秀蓮建築的時代對話
72 南國再見,寫王秀蓮先生幾事 /劉國滄
78 菜寮化石館新舊對話記事 /廖偉立.陳圓圓
84 光落之處,動靜轉身―
進學國小正宗館改建記事,延續王秀蓮建築的空間精神 /林于暄、陳冠瑋
90 秀山繡面―那些年材料教我們的一些事 /曾郁涵、查少峪
96 空間之上,時間之下―跨代宅 /陳維剛
對談與致敬
102 相遇與對話―由使用與改建經驗談王秀蓮建築師 /黃則維
106 紀念秀蓮さん,以及她在台南的點滴 /徐岩奇
會務要訊
110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
廣告索引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靜植南方—王秀蓮的建築風景
導讀
5 靜植南方―王秀蓮的建築風景 /許家茵
12 秀蓮的另類自言自語 /王秀蓮
建築從業者談建築師
18 王秀蓮―御風建築家 /許麗玉
22 建築之於人:王秀蓮建築師的社福空間篇章 /林嘉慧
28 建築作為教育革新的媒介―三愛幼稚園的建築實驗 /彭竹慈
34 靜靜佇立的美學―王秀蓮的校園建築詩篇 /楊巧琳
41 引風入室,遮陽於廊―王秀蓮作品的科學與浪漫 /林子平
49 謙遜而堅實的參照―淺談王秀蓮的建築實踐 /朱弘煜
57 戰後台南建築的脊梁―從結構視角側寫王秀蓮的建築哲學 /杜怡萱...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