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美國VS.美國
國家之路 系列4 大國起落 現場直擊
美國vs.美國
失業潮排山倒海而來,「佔領華爾街」運動爆發,
全美三百萬人無家可歸,將近台北市人口九成。
美國,成了頂層一%的天堂,其餘九九%人的地獄;
但美國的軍事力、經濟力、創新力,仍是世界第一。
美國,正站在十字路口。大國的起落,將影響你我每個人的命運。
一個美國,為何兩極對立?這三十年來,美國做錯了哪些事?
《天下》現場直擊,看美國如何扯自己的後腿,也拖累全世界。
文/張翔一.吳挺鋒 研究/陳竫詒.辜樹仁 攝影/劉國泰
資本主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佔領」運動的現場,鼓譟著同一件事:人民反對分配不均,以及用錢賺錢的生產方式。
其中最明顯的抗議標的,就是資本主義的原始標記——銀行業,以及為銀行業護航的政府。
這個發展並不全然合理,但是,連英國央行(BOE)執行董事霍丹(Andrew Haldane)都坦承,二十世紀金融業的「有害發展」,都來自於銀行「打破資產負債表枷鎖」的渴望。
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靠借貸過日子;而且,還有人可以用「賣債」來賺錢(衍生性商品)。
發明這一切「創新」的,是美國銀行業者。這些發明不僅讓他們瞬間暴富,更鼓勵世人大膽地加入這個賺錢遊戲。
債上滾債,「有毒資產」滲透進亞洲、歐洲銀行,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而受害最深的,竟然是美國人民自己。
美國不僅成為全世界「欠債」最多的國家,更把製造業的工作大量外包,專心做起「銀行生意」:華爾街吸納全世界的資金,透過各樣工具(基金、債券等),投資到新興市場去賺取資本利得。
美國,更儼然像是全世界的「大銀行」,各國央行紛紛買下美國公債,把錢借給美國去玩金錢遊戲。
結果:美國失業率高漲、所得分配惡化、帝國實力大受影響。
短短華爾街盡頭的祖科提公園裡,十月大雪中,不斷滋長、蔓延的藍色帳棚,讓《天下》記者震驚:這簡直像是「災區」。伸手要煙、威脅不准拍照的襤褸街友,坐在光鮮華麗的投資銀行前面,拋來殺人似的眼光。
但是,轉個街角,到了舊銀行改裝、有著厚達七十公分的輪狀金庫鋼門,和故意外露銅牆鐵壁的Trinity Place餐廳,打著流行顏色領帶的白領,吃著一客一千五百台幣的三明治午餐。
到底,哪一個景象,是美國社會的真相?又或者,為什麼人民有那麼沈重的憤怒?
到底,經歷二戰、後冷戰,一路成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又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樣貌?
七○年代,美國企業高階主管平均收入,是最低工資勞工平均收入的四十倍。如今,這差距擴大到了四百倍。
「貧富差距快速惡化,並非市場運作的自然結果,而是有意識的政治選擇,」耶魯大學教授海克爾,和加州大學教授皮爾森,去年出版的《贏者全拿》一書直指。
「我有一個夢想,」是民權鬥士金恩博士感動了全世界的名言。
但是今天,這個美國夢,破碎了。
《天下》「國家之路」系列報導的採訪團隊,深入美國多個現場,記錄夢碎實境。
探究世界標竿的第一強國,過去三十年,在哪些關鍵時刻,做了哪些關鍵抉擇,讓美國一步步變成「贏者全拿」、資源集中在一%的人手中。
也嘗試回答,在這場美國人對抗美國人的三十年大戲中,哪些劇情,已經在台灣有了似曾相識的身影?
現場一:
紐約市中心
祖科提公園
十月三十日,週日凌晨六點,「佔領華爾街」運動第四十四天。
罕見十月雪,前夜突然來襲,紐約市政府趁機沒收取暖用的發電機。抗議群眾說不走就不走。搬來帳篷、紙箱,覆上聲援民眾捐助的毛毯、外套,度過零下五度的雪夜。
對比四周林立的高聳摩天大樓,「佔領」運動的心臟所在地——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突兀而悲涼。
祖科提在曼哈頓市中心,原本綠樹成蔭、朝氣蓬勃,如今變成了失業者、抗議者棲身的「帳篷城」。
官方數字是九%,已經是三十年來新高,一千四百萬失業人口,相當於台灣人口的六成。真實世界比官方數字更艱困,因為扣除臨時就業,美國失業率其實高達一五%。
數以百萬計、失去房子、失去工作的美國人,帶著僅有的家當,就近找個停車場或交流道底下,紮營而居。
於是,從加州、佛羅里達、到首善紐約,「帳篷城」在美國各地不斷冒出,堪稱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造鎮」運動。實際造訪的我們,著實不敢相信,這裡是世界第一的美國。
「要健保、要工作、要教育品質,要健康環境,」五十六歲的「佔領者」凱蘿,脖子上掛著標語,親切的臉龐,更像影集裡的慈祥大嬸。
寒風中,她吐著白氣,訴說自己的故事。
凱蘿原來是紐約州政府公務員,去年底被裁員,再也負擔不起在康乃迪克州獨棟房屋的貸款,搬進十二坪小公寓,和妹妹同住。
九月十七日,「佔領」運動開始。凱蘿每天上半天報到,從未缺席。下半天則趕到布魯克林橋另一端的長島,開始工時長達十小時的兩份打工:快餐店的服務生和租車公司的簿記員。
「他們說美國經濟正在改善,失業率在下降,GDP成長率在上升,但我知道,這些人都在說謊,」凱蘿平淡的語氣,比吶喊更沉重,「太多像我一樣的人,突然從平凡但安穩的生活,掉到沒有工作、沒有健保、沒有明天的深淵。一年了,我們還是看不到希望。」
朋友問她,打工至深夜,在家休息時間都不夠了,何苦天天來抗議,「我告訴她們,美國人理應擁有這些,」凱蘿指著標語,「我們沉默太久,現在是起身爭取的時候了。」
在離祖科提公園不到五十公尺,聖三一教堂旁的星巴克咖啡店,我們和六十歲的包爾(Thomas Ball)見面。
一頭灰白頭髮,高挑身材,穿著整齊的深色西裝,眼光流露睿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躍於華爾街或華盛頓的老練白領菁英。
前麥肯錫主管 開小黃度日
包爾的上一個工作是計程車司機,但他曾經是麥肯錫主管。
包爾畢業於知名學府紐約大學商學院,做過花旗、美國運通高級主管。「○七年左右,我離開工作了十幾年的麥肯錫,和朋友創立一支避險基金,本來覺得未來一片光明,誰知災難正要開始。」
和數以萬計的美國人一樣,過去三年,包爾的職涯發生戲劇性轉變,「遇上次貸風暴,基金非但整整一年募不到錢,更因槓桿操作,首批投資部位就賠了近百萬美元。」
包爾只好回華爾街找工作。但當時正值金融海嘯,華爾街大裁員,包爾靠著計量分析等專業才能,美林和一些投資銀行仍願意雇用他,但薪水只剩以前的一半不到。
新職就任不到半年,他又無預警遭到裁員。「忽然之間,世界不再是我認識的樣子,職涯、退休計劃全部走樣。」
在人生的最谷底,為了付中城高級公寓的房貸、和就讀特殊學校的女兒學費,包爾脫掉西裝,開起計程車,遠離朋友、遠離過去的社交圈,腦中只想著明天到期的帳單還付不付得出來。
包爾最後還是留不住中城區的房子,搬到皇后區公寓,加入目前就職的顧問公司,一切重新開始。■
現場二:
紐澤西州
霍伯肯市
曼哈頓下城區,通往哈德遜河另一端的紐澤西州的電車站前,世貿雙子星大樓遺址,正在興建「自由塔」。
「愈是瀕臨破產的國家,愈愛蓋超級高樓,杜拜如此,美國也是如此,」三十六歲的李弗斯(Larry Livs)說。
李弗斯在曼哈頓水街的一家餐廳擔任經理。紐澤西出生的他,十二年前來到「大蘋果」追求美國夢。
○三到○七年,美國股、房市飆漲,錢來得快,李弗斯曾經有過「夢想成真」的短暫錯覺。
「那時候,我和朋友有一筆學生時代打工投資攢下的錢,想在下城開間小旅館。銀行告訴我們,沒問題,非常簡單,(自備款)一成資金就好,其他的他們來處理。」
建築在槓桿、熱錢和衍生性商品上的美國榮景,讓李弗斯從一個平凡的年輕人,儼然成為經營有成的旅館業新秀。
他拿旅館再抵押,又到雀兒喜區開了餐廳,並在附近租了約三十坪的高級公寓。鈔票源源湧入,跑車、美女、酒精、狂歡派對,一天接著一天。
「接下來的故事,你也知道的,就是回到殘酷的真實世界。」
火車進站,十五分鐘的路程後,我們來到霍伯肯市。這個冬日倍顯蕭瑟的小城邊,李弗斯如今和母親、與未婚女友生的兒子,住在不到二十坪的老舊公寓。
李弗斯波多黎各裔的母親,張開雙臂擁抱他,並對我們露出靦腆的微笑。「我兒子很努力,很聰明,但他還是沒有銀行聰明,他被騙了,」她用不甚流利的英語對我們說。
「我媽現在連我的薪水都不准我存銀行,因為我們的房子被銀行查封時,她嚇壞了,」李弗斯苦笑,一路開朗,像在敘述別人故事的他,此刻眼眶已然泛紅。
牆上英年早逝的軍人父親肖像前,李弗斯陷入沉思。他,和數以千萬計的年輕美國人,或許還有勇氣和鬥志,追求下一個「美國夢」,但那個夢究竟還存不存在,誰也無法回答。 ■
現場三:
紐約中城
聖巴索羅謬教堂
上午十一時許,公園大道上,歷史悠久的聖巴索羅謬教堂,開始午間賑濟。神職人員和義工,在教堂的一隅,端出熱騰騰的蔬菜清湯和麵包,供街友們裹腹。
教堂側門入口,二十餘位街友魚貫排成一列領餐。一身光鮮的中城上班族,紛紛掩鼻而過。
「歡迎!朋友!歡迎來到全世界最偉大而美麗的教堂,」衣衫略顯襤褸,兩頰久未修剪的花白鬍子隨風飄揚,與已逝巨星麥可.傑克森胞兄同名的藍迪.傑克森,對著我們大叫揮手。
「我本來有房子,有一台小貨車,幫連鎖超市開運蝦車,收入不錯,」傑克森指著教堂邊角落,一疊陳舊的紙箱和被褥,「但三年前到現在,就像你看到的,我是個街友,我的家就在這裡。」
「我還記得,三年前,老闆突然拿了一張支票給我,說公司要倒閉了,祝我好運,」傑克森回憶,「我想沒關係,再找就有。誰知道沒有任何職缺,大家都在趕人,沒有人在找人。」
傑克森指向教堂邊蹲坐的幾位街友說,「他們也一樣。朋友,像我們一樣的人,愈來愈多。」
「唉!這是事實,是美國政府必須正視的慘痛事實,」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政策中心,素雅簡潔的辦公室裡,投身街友研究超過十年的歐法赫提(Brendan O'Flaherty)教授嘆口氣,「全美國無家可歸的人,數量恐怕從未如此之多。」
最新的官方數字,無家可歸的人數超過兩百萬人。「換言之,在這塊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每一五○個人左右,就有一個人無家可歸,」但他認為實際數字遠高於此。
「我不想被解讀為批評自己的政府,但你可以這樣轉述我的話,」白髮蒼蒼,帶著金邊眼鏡的教授再次重重嘆氣,「當全國將近一%,整整三百萬人,住在街角、或帳篷裡,我想,任誰都會問,這個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天殺的問題?」 ■
現場四:
西岸.奧克蘭
封港大罷工
十一月三日,貨運往來頻繁的奧克蘭港,湧進了五千多名罷工抗議人潮。標語、演講四處可見,但一排排的貨櫃卻像積木一動不動。
奧克蘭是加州灣區失業率和犯罪率都高,警民關係長期緊張的區域。而全美「佔領」運動的第一個血腥鎮壓,也發生在奧克蘭。
為了避免血腥鎮壓重演,這次警方退到遠處,而代表「九九%」的群眾也有備而來。「妳看我的手上寫著電話號碼,這是全國律師協會的電話,如果警方再來一次,我馬上打這個電話,」一位年輕白人女性亮出她的手臂。
整個港區,頭一次這麼人聲鼎沸。「我們這些九九%的人,大概有九九%從來沒到過這兒。」
「憑什麼銀行可以買我們的國家?憑什麼我們要自認倒楣?」主唱者自編歌謠唱個不停,聽眾歡呼不絕於耳。
「我是護士,現在還有工作,主要有護士工會在挺著,但我鄰居的房子都被查封了,附近的圖書館也關閉了,下一代的希望在哪裡?」一名女姓回應我們的提問。
同樣在奧克蘭的小川廣場,帳蓬滿布,一名年輕黑人主動湊過來向記者要菸,但不願說他的名字,只說自己在轉角的旅館打工。
「這裡的服務業勞工,都只領最低時薪,而且工作很不穩定,就算有工作,也脫離不了貧窮,」洛芙薇(Jennifer Lovewell)是「西部服務業勞工協會」的幹部,協會的訴求很卑微,「服務業的低薪員工不該只能在吃與取暖上二選一,他們應該兼得。」
前一天,佔領運動發起了「換銀行」運動,結束銀行帳戶,轉存到非營利的信用合作社。
這個消費者抵制運動,逼得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宣布,從明年起,取消每月向客戶收取五美元手續費。
歐巴馬此次的連任口號已經從「改變」(Change)改成了「我們不能等」(We Can't Wait)。競選辦公室前貼著「工作計劃」(Job Plan),呼籲民眾支持,別再讓共和黨阻撓他的「創造就業法案」。
但現場的抗議民眾更急,他們不要只是小碎步的示好,無論是銀行的退讓,或歐巴馬的工作計劃,都還不夠。
這次,他們要自己找原因、開藥方,不願再輕易委託製造問題的人,來解決問題。 ■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大象相爭 踩死一堆螞蟻
文/編輯部
上週五,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下台。隔天,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辭職。一個月內,兩個歐洲元首,被歐債逼得下台。(見一九一頁)
其他等著要倒的,除了歐豬五國中的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外;「新小豬」還有:阿根廷、匈牙利、比利時。(見三十二頁)
月初,全球綜合實力最強、規模佔世界經濟總量八成以上的大國們,聚首G20峰會,商量如何拯救危機,卻都拿這些小國沒辦法。
上週末,美國總統歐巴馬,更在夏威夷緊追著胡錦濤不放,要求開放市場(TPP)、貶值人民幣。他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應該要表現得「更負責任」。
他的焦急,很真切。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德(Peter Diamond),就在《經濟日報》專訪中坦承,「美國這波經濟衰退,是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而且,很有可能陷入二次衰退,及「失落十年」的風險。
二戰以來,美國的「霸勢」跌至最低點。
美國沒落 最大的危險
小國的危機,能拖垮全球經濟。大國的危機,更影響人類的命運。
美國沒落最大的危險,不僅是全球最大市場、資金來源的緊縮,更是給世人對自由、平等價值觀的夢想與追求,最大的打擊。(見一○八頁)
當然,對台灣還有更實際的影響。
相對於新興大國,快速陷入弱勢的美國,在與新對手—中國的角力中,造成的「連帶損失」不小。
其中,最方便的目標,就是台商。
受美國貿易制裁擠壓的中國政府,報復對象當然就是美國公司。他們也深知,美國品牌的實戰部隊裡,站的全是台灣的生產大軍。
加上,中共領導「換屆」的氛圍, 突然嚴格的審核標準,除了讓「舊關係」儆醒,更趁機拉高中國發展的「新標準」。
十月中,可成科技蘇州廠遭停工的處分,就是例子之一。
《天下》主筆江逸之深入蘇州,探訪可成停工的過程。像偵探故事一樣的現場,一幕一幕地說明:台商在中國,也面臨必須轉型、轉心態的關鍵時刻。(見六十八頁)
轉動企業大機器,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是老經驗。《天下雜誌》日本館總編輯莊素玉,參加今年新潟縣舉辦的「盛和塾」,受稻盛「塾長」的親炙,並解析他如何讓驕傲、不負責任的日航組織文化,改變為「變形蟲」式的經營。(見一四八頁)
動亂的年代,國家、企業要避免被身邊的「大局」踩死,必須先把自己修煉成更靈活的螞蟻。 ■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的話
大象相爭 踩死一堆螞蟻
文/編輯部
上週五,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下台。隔天,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辭職。一個月內,兩個歐洲元首,被歐債逼得下台。(見一九一頁)
其他等著要倒的,除了歐豬五國中的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外;「新小豬」還有:阿根廷、匈牙利、比利時。(見三十二頁)
月初,全球綜合實力最強、規模佔世界經濟總量八成以上的大國們,聚首G20峰會,商量如何拯救危機,卻都拿這些小國沒辦法。
上週末,美國總統歐巴馬,更在夏威夷緊追著胡錦濤不放,要求開放市場(TPP)、貶值...
目錄
封面故事 國家之路系列 4
美國vs.美國
兩個美國 現場直擊
文/張翔一.吳挺鋒
富美國,頂層一%的天堂。
窮美國,其餘九九%的地獄。
一個美國,為何兩極對立?
這三十年來,美國做錯了哪些事?
《天下》現場直擊,
看美國如何扯自己的後腿,也拖累全世界。
誰讓金融業失控? 研究整理/陳竫詒.謝雨珊
美國夢碎 五個總統 吹破美國夢 文/吳挺鋒.辜樹仁
獨家專訪 花旗集團全球CEO潘迪特
華爾街反思 透明、謹慎、負責 回歸本業 文/張翔一
人才、科技、創意
黑暗曙光 美國皇冠上的三顆珍珠 文/吳挺鋒.張翔一
企業策略 三三三法則 教你匯率避險 文/黃昭勇
雙週焦點
美國首富比爾蓋茲
Leaders Talk 新興國的創新 幫助窮國的最新力量 整理/吳怡靜
數字說話 第三季全球IPO大減六成 文/賴建宇
e天下 蘋果戰將 推出創業代表作Nest 文/吳凱琳.陳紹謙
時事熱線 太陽能貿易戰開打 小國當心 文/吳挺鋒
邊境市場 炒熱景氣寒冬 文/黃昭勇
新能源政策 看不見節能與安全 文/賴建宇
無薪假?老闆喊得太早了! 文/熊毅晰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美國首富比爾蓋茲
慎重提醒G20領導人,
搶救富國財政危機的同時,別忘了拉窮國一把。
競爭優勢
政經變遷 FTA卡位戰 台灣「卡」在哪? 文/黃靖萱
七年簽七個
快攻FTA 韓國的三個祕技 文/黃亦筠
中國換屆 景氣寒冬
特別企劃 轉型三把火
燒出台商新危機
台商突圍 可成、康師傅 最寶貴的一課 文/江逸之
經營解方 要生存 先搞懂中國「三個主義」 文/賴建宇
高層換屆 中國換屆第一波 金融三巨頭 文/辜樹仁
創新服務 6種節能魔法 實現行動綠生活 文/陶允芳
養工處南澳工務段段長 戴進富
服務小精靈 養路人 用生命守護蘇花公路 文/白詩瑜
金融圈 央行利率沒漲 房貸利息卻升? 文/黃昭勇
研華、全聯 教你怎麼「賣服務」 文/謝明玲
亞洲與
兩岸
日本經營之聖、日航董事長
亞洲大師 稻盛和夫:經營企業就是修行 文/莊素玉
經營管理
興采實業
億元俱樂部 咖啡渣+寶特瓶 織出神奇布料 文/許以頻
建立高效團隊
管理快易通 釐清4大問題 打造夢幻團隊 文/陳竫詒
P. 76
洪水樹(可成科技董事長)
今年是可成四十週年,營收獲利皆創新高。
蘇州廠停工事件,
給洪水樹上了最寶貴的一堂課。
P. 46
李焜耀(友達光電董事長)
面對即將來臨的不景氣
李焜耀除了率先對高階主管減薪外
也向政府提出工時帳戶制的建議
P. 148
稻盛和夫(日本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成為破產企業
日本航空的「改造之神」,
憑藉的是他一直堅持的利他之心。
全球 視野
拋面板、吃手機 索尼再出發 文/陶允芳
人與環境
血管瘤
個人健康 4個建議 拆解體內不定時炸彈 文/謝明玲
戳破「節能家電」的迷思 文/陶允芳
新潮醫生 林衡哲
人文反思 開出台灣文青的心靈處方 文/馬岳琳
Google執行董事長 施密特
迴響園地 台韓之爭 看誰先掌握使用者 文/白詩瑜
經濟學人
在天下
義大利危機:決定歐元成敗的關鍵 譯/吳怡靜
德國經濟 為何挺得住歐元風暴 譯/吳怡靜
泰國水災 全球米價喊漲 譯/吳怡靜
數位化書報攤 舊媒體的新機會 譯/陳竫詒
美日主導TPP 亞洲貿易戰升溫 譯/陳竫詒
全球經濟關鍵數字 譯/辜樹仁
off學
漫享.悠活
悠活誌 楓葉變裝 開啟高山嘉年華 文/朱家瑩
邰客上菜 幫豬肉按摩 不平凡的家常菜 口述/邰智源
漫享集 頂級白松露 天堂的滋味 文/劉秀英
專欄
南方朔 志氣經濟學:韓國 希臘
洪蘭 用iPhone,增IQ?
新聲代 主動?被動?決戰時間點
司徒達賢 科技大老為何恨母校?
面對35 一人獨爽 不是真快樂
高考改革 傷了農村孩子
編者的話 大象相爭 踩死一堆螞蟻 文/編輯部
封面故事 國家之路系列 4
美國vs.美國
兩個美國 現場直擊
文/張翔一.吳挺鋒
富美國,頂層一%的天堂。
窮美國,其餘九九%的地獄。
一個美國,為何兩極對立?
這三十年來,美國做錯了哪些事?
《天下》現場直擊,
看美國如何扯自己的後腿,也拖累全世界。
誰讓金融業失控? 研究整理/陳竫詒.謝雨珊
美國夢碎 五個總統 吹破美國夢 文/吳挺鋒.辜樹仁
獨家專訪 花旗集團全球CEO潘迪特
華爾街反思 透明、謹慎、負責 回歸本業 文/張翔一
人才、科技、創意
黑暗曙光 美國皇冠上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