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雞》首演於1943年,原作是張文環所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原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之後由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摶秋改編成舞台劇本。本劇可說是台灣早期新劇運動中,最受到矚目的演出,這全都得歸功於當時的一群熱血青年,像是音樂家呂泉生、畫家楊三郎等人。雖處在日本「皇民化運動」推行的高壓統治之際,他們還斗膽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並搬演這一齣在佈景、道具、服飾悉為中國文化色彩的話劇。更加特別的是,《閹雞》也是第一齣全部以台灣民謠作為配樂的舞台劇作品。作曲家呂泉生將採集來的台灣民謠重新編曲作為本劇演出時的音樂,如<丟丟銅仔>、<六月田水>等台灣民謠都是第一次以交響合唱曲的形式出現在舞台,這讓當時的觀眾得以在演出現場聆聽到「鄉音」親切的呼喚,自然而然觸動並凝聚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尤其是首演當晚,演出進行到一半時,劇院忽然停電,演出幾乎被迫停演,然而當時的觀眾中有人自動跑上舞台兩側,以手電筒的照明代替舞台燈光,要求繼續演出,讓全劇得以順利演完。這種表現民族意識的戲劇,令日本當局十分惱怒,第二天便下令禁止在演出當中演唱這些台灣民謠。但《閹雞》已寫下台灣戲劇史和音樂史最輝煌、最珍貴的一頁!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您的雲端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