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世界想像與社會,都是經驗和心態的融合體,它們都難以擺脫經驗的糾纏,也難以不作為心態而具有某種“創造力”。基於這一思想,作者直面20世紀以來個體主義思潮的支配地位,試圖基於中國歷史經驗,揭示社會科學“中國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以更綜合的方式呈現中國式的社會觀,特別強調禮儀對我們重新思考“國族”與“天下”之間歷史矛盾的意義。
作者將零散的講課雜錄與述評結為一集,使之帶有“綜合(或混雜)文本”的風格,並以這種文風和心態來克服人文學與社會科學、文明與知識之間的緊張關係。
作者簡介:
王銘銘,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著有《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1998)、《逝去的繁榮》(1999)、《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2005)、《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2005 )、《西學人類學思潮十講》(2005)《走在鄉土上》(2003、2006)等人類學作品,亦著有《漂泊的洞察》(2003)、《無處非中》(2003)等學術思想隨筆。
目錄
自序
致謝
卷一歷史
命與歷史
“在歷史的垃圾箱中”
列維一斯特勞斯的憂鬱
卷二符號與世界想像
分類
薩林斯與西方認識論的考據
符號人類學與中國“象論”
天象與人類學
物與地之思
人為何物?
國學的“疆域”與世界價值
《中國古代神話》序
(附:神話對於我們時代的意義)
卷三近代文明進程
關於國家的人類學
文字、地圖、博物館
說“文明”
卷四社會
作為“陌生人”的人類學家
中國之現代,或“社會”觀念的衰落
“村莊窺視法”的譜係
從江村到祿村
經驗史與心態史
反思年來的中國人類學
非洲努爾人的裂變與中國封建論的“反撥”
卷五禮儀天下
從禮儀看中國式社會理論
何為藝術的社會性
“中間圈”
附錄
我想像中的人類學(答問)
知識分子與“遠方之見”(答問)
迫力下的社會科學需要詼諧(答問)
參考文獻
索引
自序
致謝
卷一歷史
命與歷史
“在歷史的垃圾箱中”
列維一斯特勞斯的憂鬱
卷二符號與世界想像
分類
薩林斯與西方認識論的考據
符號人類學與中國“象論”
天象與人類學
物與地之思
人為何物?
國學的“疆域”與世界價值
《中國古代神話》序
(附:神話對於我們時代的意義)
卷三近代文明進程
關於國家的人類學
文字、地圖、博物館
說“文明”
卷四社會
作為“陌生人”的人類學家
中國之現代,或“社會”觀念的衰落
“村莊窺視法”的譜係
從江村到祿村
經驗史與心態史
反思年來的中國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