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商業模式、企業策略、服務場域、消費心理、情緒模型與品牌共鳴等多元理論,構築企業價值傳遞與消費價值感知的互動框架。
作者從價值主張出發,揭示服務場域的語意建構與情境力量,帶領讀者深入理解顧客的情緒感知與認知結構如何塑造價值體驗。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裡,價值不再只是企業口號,而是能否與消費者心靈共振的關鍵。
本書引領讀者探索價值如何在情緒、體驗與認知中被感知、累積,並最終轉化為社群共鳴與文化再生。從品牌策略到服務創新,涵蓋餐飲、零售、家具、書店、電商到Web 3.0的跨產業案例,展現企業如何創造能感動人心、被分享與文化延續的價值。這不僅是一本理論專著,更是一部理解未來消費模式、洞察價值共鳴力量的行動指南。
作者簡介:
廖東山
現職: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 助理教授
學歷:
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商學院 管理博士/澳洲南澳大學 科技管理碩士
經歷:
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商學院 講師
作者序
修訂版序
企業價值主張與顧客價值感知之動態循環與文化共鳴
這本書的起點,其實不是理論,而是從一個長期的疑問開始。作為一位教學者與研究者,我長期關注企業如何設計他們的價值主張,如何建構服務場域,如何經營顧客關係,也不斷思考:這些努力,是否真的在顧客心中留下了什麼?而企業的聲音,在顧客的生活世界裡,又被如何聽見、理解、詮釋,甚至遺忘?
設計價值,不只是說服,而是共鳴
「價值」是管理學中最頻繁被使用卻少被細究的詞彙。太多時候,它成為簡報裡的口號、商業模式裡的填空,或顧客調查表上的選項。但在顧客實際的感知歷程中,價值從不是立即可見的概念。它需要被設計、被觸發、被記憶,甚至被再詮釋。這本書,正是希望從企業策略與顧客心理的雙重視角出發,搭建一條價值如何被生成、被轉化、被共鳴的橋梁。
這不是一本單向傳遞知識的書,而是一套思考的系統。每一章節都設計成一個問題的延伸、一種價值設計邏輯的拆解,或一場顧客心理歷程的還原。我們從價值主張的歷史演化出發,討論服務場域的語意與情境力,進入顧客的情緒感知與認知結構,再進一步探討價值如何在體驗過程中積累、轉化,最終成為一種可以被社群共鳴、被文化再生的意義系統。
這本書之所以名為《服務創新與管理》,不只是為了涵蓋服務設計、顧客經驗、創新策略等熱門主題,更是因為我相信「價值的共鳴」才是真正的創新。創新不是一項技術的突破或流程的最佳化,而是能否讓顧客在服務過程中,感受到這正是他所渴望參與、值得記憶、甚至願意成為其中一分子的價值世界。
因此,在AI 生成內容、Web 3.0 社群治理、ESG 永續實踐與XR 沉浸敘事逐漸成為現實的今天,「場域」已不再只是服務的場所,而是價值生成、信任建構與文化參與的舞台。企業不再是訊息的說明者,而是價值秩序的設計者與共生者。
這是一本為企業設計者而寫的書,也是為學習者而寫的書,更是為思考者而寫的書。它不試圖提供所有解答,而是希望與讀者一起提出更深的問題:我們正在傳遞的,是什麼樣的價值?它是否真的被感知?是否有共鳴?如果沒有,我們是否願意重來一次,但不是從訊息開始,而是「人」。
學習導引:本書的架構與閱讀方式
本書全書共分為四篇,循序鋪展一套價值從主張設計到感知共鳴的理論與實務模型:
. 第一篇〈從價值主張到價值感知〉(第一∼四章)為理論奠基,系統建構價值主張的定義、能力結構、場域配置與心理感知的基本架構,是理解全書的核心起點。
. 第二篇〈企業價值主張傳遞的動態理論基礎〉(第五∼八章)則從情緒啟動、認知結構、情緒動力與價值效價等心理層面出發,深入刻畫顧客如何在場域中感知、詮釋與記憶企業的價值主張,為第九章「動態價值轉化模型」提供心理與行為的完整理論根基。
. 第三篇〈轉化企業價值主張到消費者價值感知〉(第九∼十五章)是本書的核心篇幅,提出一套從企業價值主張出發,經過微觀情緒引導、中觀體驗節奏,到宏觀價值共鳴與文化再生的完整模型,並輔以多個企業個案深入分析其價值實作策略。
. 第四篇〈價值治理與服務創新的未來藍圖〉(第十六章)雖僅一章,卻以未來場域創新與價值治理為主軸,融合AI 代理場域、Web 3.0 共治信任、ESG 永續實踐與沉浸式敘事等趨勢,提出五項共鳴場域設計原則與企業角色重塑觀點,作為全書理論與實務的交匯終章。
建議讀者依照章節順序閱讀,並可視教學或研究需求,搭配各章附錄中的學習目標、課後討論與延伸閱讀資源。若您是設計師、創業者或服務經營者,也可從第九章開始,直接掌握價值轉化的操作模型與應用邏輯,再回溯各章理論深化。
無論您從哪一頁開始翻開這本書,都歡迎您參與這場價值對話,因為我們相信,真正能被感知與實踐的價值,不會只停留在書頁上,而會在您的場域裡,被實踐、被詮釋、被共鳴。
廖東山
2025年5月
於元智大學
修訂版序
企業價值主張與顧客價值感知之動態循環與文化共鳴
這本書的起點,其實不是理論,而是從一個長期的疑問開始。作為一位教學者與研究者,我長期關注企業如何設計他們的價值主張,如何建構服務場域,如何經營顧客關係,也不斷思考:這些努力,是否真的在顧客心中留下了什麼?而企業的聲音,在顧客的生活世界裡,又被如何聽見、理解、詮釋,甚至遺忘?
設計價值,不只是說服,而是共鳴
「價值」是管理學中最頻繁被使用卻少被細究的詞彙。太多時候,它成為簡報裡的口號、商業模式裡的填空,或顧客調查表上的選項。但在顧客實際的感知歷...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人性尊嚴思想發展史
(一)古希臘
(二)西塞羅
(三)基督教思想家
(四)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
(五)皮可
(六)普芬道夫
(七)康德
(八)席勒
(九)邊沁、叔本華與尼采
(十)拉薩爾與早期社會主義
(十一)1945年前的憲法
(十二)1945年《聯合國憲章》與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
(十三)德國反抗運動、各邦憲法與1949年《基本法》
(十四)其他國際規約
(十五)2000年《歐盟基本權利憲章》
(十六)歐洲以外的其他傳統?
第三章 人性尊嚴的各種見解
(一)自己利益之自我決定
(二)基本的社會地位、自我尊重與保護不受蔑視
(三)實現的經濟條件
(四)承認或形成的請求或產物?
(五)核心利益或權利之捆綁?
(六)空洞、可放棄的字眼或是虛幻?
(七)誰是人性尊嚴或人性尊嚴保障的主體?
(八)人性尊嚴是不可被侵害的?
(九)人性尊嚴必然不可衡量?
(十)人性尊嚴是普世的嗎?
(十一)人性尊嚴可否被放棄?
(十二)人性尊嚴是其他人權的基礎嗎?
(十三)人性尊嚴是否是一種人權?
(十四)人性尊嚴侵害者是否減損其自己的尊嚴?
第四章 人性尊嚴的各種適用
(一)人是否可以被終身監禁?
(二)是否可以對絕食抗議的人實行強制餵食?
(三)國家是否可以設置測謊器?
(四)是否可以擊落被恐怖分子挾持的飛機?
(五)著床前基因診斷與篩選是否會侵害人性尊嚴?
(六)是否可以對人進行基因改造?
(七)是否可以複製人?
謝辭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人性尊嚴思想發展史
(一)古希臘
(二)西塞羅
(三)基督教思想家
(四)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
(五)皮可
(六)普芬道夫
(七)康德
(八)席勒
(九)邊沁、叔本華與尼采
(十)拉薩爾與早期社會主義
(十一)1945年前的憲法
(十二)1945年《聯合國憲章》與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
(十三)德國反抗運動、各邦憲法與1949年《基本法》
(十四)其他國際規約
(十五)2000年《歐盟基本權利憲章》
(十六)歐洲以外的其他傳統?
第三章 人性尊嚴的各種見解
(一)自己利益之自我決定
(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