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定價:NT$ 500
優惠價: 79 折, NT$ 395
即將上市
鬼魅作為超自然的病因,一直和東亞醫學史平行發展,
處理魅病的藥物,也一直是療疫方劑中的一部分。
疾病是由邪氣和鬼神引起的觀念,在東亞根深蒂固,魅、鬼、疾也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所共享的歷史現象。魅疾與鬼病之所以是醫療史的側面,因為它們並不是東亞醫學傳統中主要的病因——七情與六淫——所造成。為魅所病,大體是因物怪直接侵擾人們的居處,或因人越界,而置於某種遭魅的特別情境下,以致身心不適。
由於在人們的觀念中,鬼、魅的分別不大,而醫籍中又往往鬼、魅同治,因此,《魅、鬼、疾:東亞醫療史的側面》所收錄的九篇論文,乃將魅病與鬼疾分為兩部分:清楚討論精魅這個範疇比較小的論文為第一部分,比較籠統討論鬼祟致病的日、韓論文為第二部分。鬼魅作為超自然的病因,一直和東亞醫學史平行發展,並沒有因為七情與六淫的病因觀而消失,本書希望能緊扣這些特點,藉由跨國合作,探索魅、鬼與疾的關係,及其衍生的各種醫療措施。
◆祝平一沿著魅為物怪的本義,探討宋代以前物怪引起的疾病與治療方式。
◆陳藝勻探討宋代道教除魅專家所使用的「鬼律」儀式如何模仿現世司法的追捕、考問、論罪與處罰的程序,使患者脫離魅物之影響,恢復健康。
◆程曉文以《夷堅志》分析宋代婦女魅病的醫療敘事,呈現疾病與性別權力的交織。
◆陳秀芬探討晚明《本草綱目》中除魅藥物的醫療與宗教意涵。
◆大形徹從日本史料中,填補了中國古代儺儀式中方相氏、侲子和鬼的圖像資料。
◆池內早紀子分析了從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病因論有從「鬼」到「蟲」的轉變。
◆金澔描繪了自高麗時代至十九世紀朝鮮治療疫病的變化。
◆金志玹探討了十九世紀末朝鮮漢陽(今首爾)的善書、扶乩信仰與驅邪實踐。
◆吳孟軒探討漢學家高延在《中國的宗教系統》對「魅」的討論,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萬物有靈論」如何塑造中國的宗教與醫療思想。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祝平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在於十七和十八世紀中國的耶穌會科學史、宗教史、醫學史以及科學史學。著有《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說地》(臺北:三民書局)及多篇學術論文。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排列)
祝平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在於十七和十八世紀中國的耶穌會科學史、宗教史、醫學史以及科學史學。著有《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說地》(臺北:三民書局)及多篇學術論文。
陳藝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級研究人員。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史、道教文化、宗教醫療。近年來投入臺灣宗教地景、道教符圖與醫療、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變遷調查等計畫,展開宗教與地方社會、數位人文研究相關議題。
程曉文(Hsiao-wen Cheng)
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專長為醫療史、宗教史、性別史,以及宋代思想文化。著有專書 Divine, Demonic, and Disordered: Women without Men in Song Dynasty China(華盛頓大學出版社,二○二一年)及論文數篇。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領域為明清醫療、身體與文化史。著有專書《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二○○九),其他成果發表於中英文學術期刊和論文集。研究主題涵蓋瘋人、瘋病、邪祟、蠱毒、人藥、養生、推拿、靜坐、情緒療法與宗教療法;目前持續探討明清保健手冊與民俗療法,及清末民初中西身心醫學的競合。
大形徹
文學碩士。曾就讀於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班,主修中國哲學,修畢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曾任大阪府立大學教授,現為該校名譽教授,並擔任立命館大學招聘研究教授。主要著作包括:《靈魂的所在:中國古代的靈魂觀》(角川書店,二○○○)、《不老不死:仙人的誕生與神仙術》(講談社現代新書,一九九二)。
池內早紀子
大阪府立大學人間社會系統科學研究科博士後。現為放送大學兼任講師,研究領域為醫學思想史。論文有〈《正統道藏》所收〈急救仙方〉中的「腹中之蟲」〉,見《東亞傳統醫療文化的多角度考察》(臨川書店,二○二四),以及〈針灸吉田流《蟲書》的成書過程〉,收於《從中古到近代:寫本與跨文化研究》(中西書局,二○二五)。
金澔
現任首爾大學亞洲中心教授,於首爾大學獲得韓國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研究朝鮮名醫許浚編纂的《東醫寶鑑》。曾任教於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與京仁教育大學。研究重點為宗教與國家權力之互動,特別關注韓國身分的心理文化基礎。除朝鮮醫學史外,他亦探討法律實踐如何塑造庶民情感。主要著作包括《許浚評傳》、《朝鮮王室的醫療文化》、《朝鮮的地方醫局:公共的實踐場》、《正祖的法治》、《丁若鏞的正義論》及《百年前的殺人事件》等。
金志玹
現任韓國首爾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她畢業於首爾大學宗教學系,並於日本京都大學取得文學碩士(二○○五年)與博士學位(二○一○年),專攻中古道教與修煉實踐。二○一○至二○一五年間,她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與綜合人間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道教、東亞宗教與身心問題。
吳孟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近現代全球史、宗教史與醫療史,研究關注跨文化交流與知識轉譯。著有From Christ to Confucius(Yale 2016),現正撰寫一本關於近代醫療與不信任之全球史專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祝平一、陳藝勻、程曉文、陳秀芬、大形徹、池内早紀子、金澔、金志玹、吳孟軒
收藏
優惠價: 79 折, NT$ 395 NT$ 500
即將上市
鬼魅作為超自然的病因,一直和東亞醫學史平行發展,
處理魅病的藥物,也一直是療疫方劑中的一部分。
疾病是由邪氣和鬼神引起的觀念,在東亞根深蒂固,魅、鬼、疾也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所共享的歷史現象。魅疾與鬼病之所以是醫療史的側面,因為它們並不是東亞醫學傳統中主要的病因——七情與六淫——所造成。為魅所病,大體是因物怪直接侵擾人們的居處,或因人越界,而置於某種遭魅的特別情境下,以致身心不適。
由於在人們的觀念中,鬼、魅的分別不大,而醫籍中又往往鬼、魅同治,因此,《魅、鬼、疾:東亞醫療史的側面》所收錄的九篇論文,乃將魅病與鬼疾分為兩部分:清楚討論精魅這個範疇比較小的論文為第一部分,比較籠統討論鬼祟致病的日、韓論文為第二部分。鬼魅作為超自然的病因,一直和東亞醫學史平行發展,並沒有因為七情與六淫的病因觀而消失,本書希望能緊扣這些特點,藉由跨國合作,探索魅、鬼與疾的關係,及其衍生的各種醫療措施。
◆祝平一沿著魅為物怪的本義,探討宋代以前物怪引起的疾病與治療方式。
◆陳藝勻探討宋代道教除魅專家所使用的「鬼律」儀式如何模仿現世司法的追捕、考問、論罪與處罰的程序,使患者脫離魅物之影響,恢復健康。
◆程曉文以《夷堅志》分析宋代婦女魅病的醫療敘事,呈現疾病與性別權力的交織。
◆陳秀芬探討晚明《本草綱目》中除魅藥物的醫療與宗教意涵。
◆大形徹從日本史料中,填補了中國古代儺儀式中方相氏、侲子和鬼的圖像資料。
◆池內早紀子分析了從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病因論有從「鬼」到「蟲」的轉變。
◆金澔描繪了自高麗時代至十九世紀朝鮮治療疫病的變化。
◆金志玹探討了十九世紀末朝鮮漢陽(今首爾)的善書、扶乩信仰與驅邪實踐。
◆吳孟軒探討漢學家高延在《中國的宗教系統》對「魅」的討論,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萬物有靈論」如何塑造中國的宗教與醫療思想。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祝平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在於十七和十八世紀中國的耶穌會科學史、宗教史、醫學史以及科學史學。著有《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說地》(臺北:三民書局)及多篇學術論文。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排列)
祝平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在於十七和十八世紀中國的耶穌會科學史、宗教史、醫學史以及科學史學。著有《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說地》(臺北:三民書局)及多篇學術論文。
陳藝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級研究人員。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史、道教文化、宗教醫療。近年來投入臺灣宗教地景、道教符圖與醫療、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變遷調查等計畫,展開宗教與地方社會、數位人文研究相關議題。
程曉文(Hsiao-wen Cheng)
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專長為醫療史、宗教史、性別史,以及宋代思想文化。著有專書 Divine, Demonic, and Disordered: Women without Men in Song Dynasty China(華盛頓大學出版社,二○二一年)及論文數篇。
陳秀芬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領域為明清醫療、身體與文化史。著有專書《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二○○九),其他成果發表於中英文學術期刊和論文集。研究主題涵蓋瘋人、瘋病、邪祟、蠱毒、人藥、養生、推拿、靜坐、情緒療法與宗教療法;目前持續探討明清保健手冊與民俗療法,及清末民初中西身心醫學的競合。
大形徹
文學碩士。曾就讀於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班,主修中國哲學,修畢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曾任大阪府立大學教授,現為該校名譽教授,並擔任立命館大學招聘研究教授。主要著作包括:《靈魂的所在:中國古代的靈魂觀》(角川書店,二○○○)、《不老不死:仙人的誕生與神仙術》(講談社現代新書,一九九二)。
池內早紀子
大阪府立大學人間社會系統科學研究科博士後。現為放送大學兼任講師,研究領域為醫學思想史。論文有〈《正統道藏》所收〈急救仙方〉中的「腹中之蟲」〉,見《東亞傳統醫療文化的多角度考察》(臨川書店,二○二四),以及〈針灸吉田流《蟲書》的成書過程〉,收於《從中古到近代:寫本與跨文化研究》(中西書局,二○二五)。
金澔
現任首爾大學亞洲中心教授,於首爾大學獲得韓國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研究朝鮮名醫許浚編纂的《東醫寶鑑》。曾任教於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與京仁教育大學。研究重點為宗教與國家權力之互動,特別關注韓國身分的心理文化基礎。除朝鮮醫學史外,他亦探討法律實踐如何塑造庶民情感。主要著作包括《許浚評傳》、《朝鮮王室的醫療文化》、《朝鮮的地方醫局:公共的實踐場》、《正祖的法治》、《丁若鏞的正義論》及《百年前的殺人事件》等。
金志玹
現任韓國首爾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她畢業於首爾大學宗教學系,並於日本京都大學取得文學碩士(二○○五年)與博士學位(二○一○年),專攻中古道教與修煉實踐。二○一○至二○一五年間,她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與綜合人間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道教、東亞宗教與身心問題。
吳孟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近現代全球史、宗教史與醫療史,研究關注跨文化交流與知識轉譯。著有From Christ to Confucius(Yale 2016),現正撰寫一本關於近代醫療與不信任之全球史專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