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藝術家》雜誌創刊於臺灣文化藝術轉型的黎明,從關懷本土藝術出發,進而開拓觀照全球的視野。多年來《藝術家》雜誌以月刊的形式廣為發行,內容收錄各式書寫、評論、對話與賞析文章,見證了臺灣藝術在半個世紀之後逐步開闊的發展歷程,蔚為壯觀。
藝術家雜誌社自創刊後五十年以來,攜手藝術家、藝評家、作家與藝術史學者共同撰文並介紹藝術作品,留下關於藝術最貼近、也最深入的觀察與思索,由此造就《藝術家》雜誌每一期的內容都是對時代的閱讀,也是未來展開研究的重要節點。
本書收錄2025年6月7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的「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50周年歷史回顧講座」內容,針對每場不同的研討主題分別進行記錄整理,既可做為閱讀參考也做為檔案留存,以期與更多的朋友分享。此外,多位與藝術家雜誌雜誌社交往深厚的專家學者為《藝術家》雜誌寫下回憶、祝賀與期盼,擔任海外撰述的作者也分享各自多年來的經驗,無疑是珍貴且動人的印記。
作者簡介:
王庭玫
藝術家雜誌社資深編輯,統籌歷年來多本圖書的出版發行。
作者序
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
《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歷史意義
撰文/廖仁義
藝術雜誌是文化啟蒙盛開的花朵
人類社會自從公民意識抬頭以來,積極追求正確知識,公民教育也因而興起,不但重視學校教育,也重視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從此,藝術教育也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與社會教育都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在藝術的社會教育中,固然美術館與表演廳扮演重要的角色,藝術出版品也扮演不容忽視的角色,特別是藝術雜誌也成為公民社會藝術教育的知識載體。
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同時強調科學知識、民主知識與藝術知識的啟蒙,而在藝術知識的啟蒙工作方面,美學家狄德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在他之前,皇家藝術學院雖然也有御用的藝術評論,但是並不提供給民眾,而是只把符合體制的藝術家與藝術評論的觀點提供給皇室與貴族;但是,自從狄德羅開始撰寫《沙龍評論》以後,藝術評論開始檢討沙龍展的評審標準、藝術家入選與落選的對錯,並且提出重新理解藝術作品的觀念與觀點,更重要的是,這時的藝術評論的讀者已經從王公貴族擴大為民眾,當時的民眾會設法取得他的評論彼此傳閱。在這同時,狄德羅也邀集許多願意致力公民教育的知識家撰寫《百科全書》,成為公民社會知識啟蒙的載體。
19世紀以後直到20世紀,藝術知識成為公民社會的必要知識,已經是國際潮流。藝術出版品種類大增,分類更多更細,主要是藝術書籍與藝術雜誌,甚至於報紙都設有藝術新聞與評論的版面,或者每周一次的文藝專刊,例如《紐約時報》的文學增刊。因此,藝術雜誌成為藝術民眾定時期待的出版品。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積極吸收西洋知識,藝術教育興起以後也迅速出版藝術雜誌;中國從五四運動以後在蔡元培與魯迅的積極鼓吹之下,藝術學校散布各地,藝術雜誌也風靡藝壇。
台灣社會開始重視藝術知識是在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治台初期是武官總督,1910年代文官總督以後逐漸重視知識教育,藝術知識也逐漸萌芽。但是,美術教育與藝術教育受到重視,應該是第一代留日台灣藝術家屢次入選帝展帶來的鼓勵,而日後才會在1927年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開啟台灣美術蓬勃豐收的大時代。然而,即使當時台灣美術大放異彩,仍然沒有台灣人自己創辦的藝術雜誌,當時台灣社會吸收藝術知識主要還是依靠日本;至於殖民當局的《臺灣日日新報》,篇幅有限的藝術新聞,只能聊備一格。
1949年以後,台灣社會雖然處於戒嚴時期,文化雜誌卻能異軍突起,成為藝術評論的園地與藝術知識的載體,例如1957年創刊的《文星》雜誌曾經刊登許多藝術文章,傳遞著豐富的藝術知識,但遺憾的是,當時台灣仍有出版品檢查,尚未真正言論自由,《文星》也就在1965年被迫停刊了。然而,即使是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竟然出現了屬於自己的專業藝術雜誌:1971年《雄獅美術》創刊了,1975年《藝術家》雜誌創刊了。過去半個世紀,它們成為藝術知識的載體,豐富了許多人的藝術心靈,更重要的是,在言論尚未自由的社會條件中,它們證明藝術雜誌對於公民社會的日益成熟也曾做出不可低估的貢獻。雖然《雄獅美術》於1996年停刊了,但它二十五年篳路藍縷留下的足跡仍然讓人懷念。《藝術家》雜誌繼續跨進21世紀,迄今已經五十歲了,雖然年代已久,仍然致力於延續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鼓勵當代藝術。目前,台灣的藝術雜誌還有《典藏》與《藝術新聞》,也都各領風騷,充實公民社會的藝術知識。
最讓我們感到驕傲的是,台灣的藝術雜誌都是民間力量的開花結果,聚集著藝術寫作者,討論國際藝術潮流,評析藝術家與藝術作品,即使電子媒體日益強勢,它們也都能堅挺著旗幟,維護這個從啟蒙運動延續下來的文化價值。
台灣政治處境艱難,但藝術雜誌盛開知識啟蒙的花朵,我們應該感到驕傲!
回顧禁忌與封閉,前瞻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歷史意義
《藝術家》雜誌創刊於1975年6月,2025年6月已經是50周年了,紮紮實實出版了600期。
《藝術家》雜誌50周年,意味的不只是它的年紀,也不只是它自己的五十年歲月,更重要的是,這個五十年意味著整個台灣社會共同的五十年,尤其是台灣藝術的五十年。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藝術家》雜誌50周年承載著許多層次的意義:第一,它承載著台灣藝術(特別是台灣美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歷史脈絡;第二,它承載著台灣藝術的創作與展演的歷史脈絡;第三,它承載著台灣藝術的研究與書寫的歷史脈絡。
第一個層次:從1975年到2025年,正好兩個二十五年、跨越兩個世紀,第一個二十五年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後期、國家建設現代化與本土化轉向、民主運動與解除戒嚴、總統與副總統民選,直到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如今回顧,似乎正向前進,但事實上,曾經驚滔駭浪,風雲詭譎,仍然是有志之士突破言論禁忌而入獄的年代。就在更早之前《自由中國》與《文星》雜誌被查禁、主事者被捕入獄的陰影之下,《雄獅美術》與《藝術家》雜誌前後創刊,仍然是在言論自由尚未成熟的條件中艱險前進。當時的困難,箇中的滋味,我們不難想像。2000年以後,固然言論禁忌大幅突破,然而媒體環境丕變,電子媒體興起,紙本媒體頓成弱勢;即使如此,《藝術家》雜誌仍然秉持著傳遞藝術知識與訊息的專業態度,繼續得到社會信任,才能持續至今做為藝術喉舌。
第二個層次:過去這五十年歲月,台灣藝術經歷許多潮流與事件,最初1970年代鄉土文化運動、當代藝術思潮、1980年代第一波美術館時代、科技藝術與跨域藝術、文資保存與創意產業,以及第二波美術館時代。如今回首,這一切潮流與事件,彷彿是上天的恩賜,但事實上,它們幾乎都是藝術家天真浪漫、不計得失的成果,藝術家甚至不知道言論禁忌,敢於創新挑戰,因而開創了更多的自由。我們甚至可以探問,到底是解除戒嚴給予藝術家自由的空氣,或者是藝術家對於自由的嚮往曾經有助於解除戒嚴?面對著當時藝術創作與展演的自由多元,除了藝術家,藝術媒體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這個充滿挑戰與創新思維的時期,《藝術家》與《典藏》雜誌提供論述表達的場域,功不可沒。
第三個層次:台灣藝術的研究與書寫,原本是一片荒漠。二次戰爭結束以後、受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及戒嚴時期的壓抑,台灣藝術的歷史研究成為禁忌,使得台灣社會遺忘台灣藝術曾經有日本時代,更別說曾經有清領時代以及原住民族藝術。當然1950年代王白淵的台灣美術史書寫也被遺忘。直到1975年《藝術家》雜誌創刊以後,謝里法的「日據時期台灣美術運動史」連續刊載,以及日後專書出版,台灣美術及其歷史的書寫才開啟序幕。此後的時期,非但更多台灣美術史研究成果陸續完成,而且也影響各級研究與教育機構開設台灣美術及其歷史的部門與教學課程。2000年以後在文建會與文化部的支持之下,國立臺灣美術館負責「台灣美術家傳記叢書」的指導業務,而出版的業務前期曾經委託《雄獅美術》,後期則是委託藝術家出版社。2017年文化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編列經費,積極鼓勵台灣藝術史研究與書寫,成果有目共睹,而其中《藝術家》雜誌一直熱心參與。
基於上述三個層面的意義,《藝術家》雜誌50周年相關活動的重點,並不在於紀念與慶祝,而是在於回顧與前瞻,回顧過去的禁忌與封閉,前瞻未來的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已經從屬於一群人,成為屬於台灣社會每一個人,它承擔著更多的社會期許。
「我們一起走向60周年!」:《藝術家》雜誌繼續邁步前進
《藝術家》雜誌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文化資產,它不只是晚近十年參與者的成果,而是過去五個十年的參與者的成果。參與者除了雜誌社的創辦人與歷代的編輯,也包括前後時期許許多多的作者與讀者。因此,《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相關活動,就必須整理與呈現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每一個世代的經驗與觀點,進而做出回顧與前瞻。
過去每逢十年,曾經舉辦《藝術家》雜誌的周年活動,規模大小不一。我們印象比較清晰的是40周年的時候,高雄市立美術館曾經為《藝術家》雜誌舉辦展覽,並出版了《與時代共舞:《藝術家》雜誌40年×台灣當代美術》展覽圖錄,同時藝術評論家倪再沁也抱病規畫出版《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篇幅巨大,視野壯闊。或許也是因為當時已經呈現豐富的歷史成果,50周年的時候何政廣社長不想勞師動眾。然而,50周年畢竟是偉大的週年,放眼世界,長壽達到五十歲的藝術雜誌極為罕見,尤其對於台灣這個曾經處於戒嚴時期長達四十年而民主道路坎坷的地方而言,這是一個難得而值得驕傲的奇蹟,因此,許多人跟我一樣,認為我們不可不為50周年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事實上,過去50年的歲月中,何社長曾經經歷許多事情,其中包括作者文章碰到禁忌的困擾,也曾受邀到其他國家創辦《藝術家》雜誌,卻都不曾阻礙他堅持在台灣繼續走下去的信念。這個雜誌,不但為藝術在台灣社會開拓了日益寬廣的發言空間,也在其他思想與言論仍受限制的地方成為看見世界的窗口,那個地方許多大學會以擁有出版至今完整的《藝術家》雜誌感到無比光榮。這些事情,何社長胸襟寬闊,選擇低調,不願大聲嚷嚷。
籌備《藝術家》雜誌50周年活動,我們一方面得到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支持,得以舉辦歷史講座,二方面也因為講座能夠現場參與的人數有限,為增加更多作者的參與,雜誌社編輯部邀請更多作者撰文發表於《藝術家》雜誌第601期。大家計畫,在歷史講座結束之後,再將講座內容與雜誌專文整合彙編,出版一本《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專書。
「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藝術家》雜誌50周年歷史回顧講座」,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與藝術家雜誌社協辦,已經於2025年6月7日舉行。這次講座,依照不同時代主題與歷史脈絡,將一天的時間分為四場:第一場「《藝術家》雜誌創辦初期的歷史回顧」,第二場「《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美術史重建」,第三場「《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當代藝術」,第四場「《藝術家》雜誌邁向未來的腳步」。每一場次,一位主持人與四位主講人,總共只有90分鐘,每人只有15分鐘,就像接力賽跑,但由於史博館研究組事先請主講人準備簡報電子檔,因此每人發言內容豐富詳細,使得這次的講座活動達到高程度的知識性與說明性。針對四個場次的發言內容,雜誌社編輯部也安排了編輯人員,記錄整理成為文字,刊登於第602期雜誌,也收錄於50周年專書。
《藝術家》雜誌既然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文化資產,50周年的意義就不在於紀念與慶祝,而在於回顧與前瞻。基於前瞻,我們期待,《藝術家》雜誌不但能夠記錄過去,也要能夠陪伴當代的藝術族群:藝術家、藝術作者、藝術讀者與藝術民眾,大家一起邁向下一個十年。這次講座來了許多舊雨新知,大家不但感懷往昔,也平添更多對於未來的夢想。在眾人的祝福聲中,何社長才靦腆開了金口:「我們一起走向60周年!」
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
《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歷史意義
撰文/廖仁義
藝術雜誌是文化啟蒙盛開的花朵
人類社會自從公民意識抬頭以來,積極追求正確知識,公民教育也因而興起,不但重視學校教育,也重視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從此,藝術教育也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與社會教育都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在藝術的社會教育中,固然美術館與表演廳扮演重要的角色,藝術出版品也扮演不容忽視的角色,特別是藝術雜誌也成為公民社會藝術教育的知識載體。
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同時強調科學知識、民主知識與藝術知識的啟蒙,而在藝術...
目錄
序 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
──《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歷史意義 廖仁義……………….6
1
半世紀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雜誌50周年歷史回顧講座……………….10
藝術書寫的起點與延續──《藝術家》雜誌創辦初期的歷史回顧 曾筱如 ……………….12
紙上築史──《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美術史重建 羅珮慈……………….20
與台灣當代藝術並肩同行──《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當代藝術 高慧倩……………….28
台灣美術史的多彩實踐與想像──《藝術家》雜誌邁向未來的腳步 姜承妤……………….36
做為時代的稜鏡──回望《藝術家》雜誌2015-2025 蔣嘉惠……………….44
2
《藝術家》雜誌50周年文集………………54
耕耘與豐收──從0到50 ──《藝術家》創辦人何政廣訪談錄 陳長華………………56
風韻正,天真全──賀《藝術家》雜誌50周年慶 黃光男………………64
藝術寶庫──寫於《藝術家》雜誌50周年 陳郁秀………………68
共築台灣美術史基石──賀《藝術家》雜誌50周年 陳貺怡………………70
交陪半世紀 莊伯和………………72
因禪而致的因緣 林谷芳………………74
結緣《藝術家》半個世紀 黃冬富………………76
「五十而知天命」的跨越世紀美學──《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意義 潘襎………………78
《藝術家》雜誌50周年.台灣藝術史永恆不墜 蕭瓊瑞………………84
我看《藝術家》雜誌對當代藝術的關注 胡永芬………………90
《藝術家》雜誌50周年.陶藝專題 江淑玲………………94
一點回顧──《藝術家》雜誌五十年慶 陳英德………………96
穿越手稿到電腦書寫──《藝術家》雜誌50 周年誌慶 劉永仁………………100
《藝術家》與我 韓書力………………102
相知相惜,追夢築橋 劉煥獻………………106
走過五十年,見證一段與藝術共舞的旅程 陸潔民………………108
半個世紀的相隨──《藝術家》雜誌生日快樂 陸蓉之× 任智安………………110
書寫之後──《藝術家》雜誌五十年關於藝評的回顧 張晴文………………114
回望我的《藝術家》時光──編輯與寫作的和弦 陳寬育………………118
思想的匯聚,視野的承繼──專訪廖仁義談《藝術家》雜誌創刊50 周年 林志鴻………………126
城市事件.地方美術館 龔卓軍………………130
主流的口號.游擊的姿態──文化視野與永續政策匱乏下的科技藝術 邱誌勇………………136
2015至2025年之間台灣XR場景的一些觀察 王柏偉………………144
操演日常與徵召意識──現場藝術在台灣 莊偉慈………………150
3
附錄 /158
附錄1 《藝術家》雜誌50年封面集錦………………160
附錄2 《藝術家》出版社50年出版圖書及協力合作出版品………………178
附錄3 《藝術家》 50周年出版圖書著者(譯者)名單………………229
序 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與多元
──《藝術家》雜誌50周年的歷史意義 廖仁義……………….6
1
半世紀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雜誌50周年歷史回顧講座……………….10
藝術書寫的起點與延續──《藝術家》雜誌創辦初期的歷史回顧 曾筱如 ……………….12
紙上築史──《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美術史重建 羅珮慈……………….20
與台灣當代藝術並肩同行──《藝術家》雜誌與台灣當代藝術 高慧倩……………….28
台灣美術史的多彩實踐與想像──《藝術家》雜誌邁向未來的腳步 姜承妤……………….36
做為時代的稜鏡──回望《藝術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