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門地區 × 熱情書寫:走進一般人難以抵達的中亞五國,以真實親身經歷和第一人稱的視角,把陌生地區轉化為有溫度、有畫面的故事。
★ 圖文並茂,真實感十足:全書收錄大量實地拍攝照片,從清真寺、街景、市集、自然景觀到表情各異的動物與人,讓讀者彷彿跟著一起在路上。
★ 文化觀察 × 幽默筆調:不只是「去過」,而是「看懂」與「玩開」;透過國旗、神話、宗教、語言、建築、食物等面向深入觀察,搭配趣味吐槽、個人小劇場、旅行插曲,使知識閱讀不再枯燥。
★ 遊記感 × 知識性兼具:有故事、有歷史、有文化脈絡,也有荒唐好笑的旅程趣事,讓書讀起來像聽一位風趣朋友在講旅行的幕後花絮。
★ 為不了解中亞的人開門:這不是寫給「已經決定要去」的人,而是寫給那些從沒想過能去中亞、但看完就會想試試的人。
黃麗如 酒途旅人、天寒 微物旅人/旬印創辦人 強力推薦
「地球上的神祕盲點,卻藏著震撼心靈的風景與故事。」
中亞五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一片陌生的空白地帶。說它偏遠,是因為航班轉機繁瑣、簽證不便;說它神祕,是因為主流旅遊書鮮少著墨。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機會踏足這片廣袤的沙漠、草原與雪山之地,也因此更需要一本「敢走、敢說、敢笑」的旅人筆記,來為我們揭開它的面紗。
本書不是制式的旅遊指南,而是一封寫給夢想「離開舒適圈」的讀者的邀請函。從天山中的夢幻湖泊到沙漠中的擱淺漁舟、從草原牧群到絲路古城、從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帖木兒、蘇聯到二十一世紀……字裡行間處處是真實、有趣,甚至荒謬但迷人的中亞日常。這些看似遙遠、實則鮮活的畫面,來自作者用雙腳踩出來的路,用笑聲與溫度記下的觀察。
這趟旅程值得每一個有「冒險魂」的你去翻開它。
若你曾想過探訪古絲綢之路的遺跡、渴望在世界盡頭與猛禽對望,或只是單純好奇那片被遺忘的高原與沙漠到底有什麼魅力──那就從這裡開始,從這本書開始。
作者簡介:
宋佩芬
大約四歲吧,還不夠格上學的年紀,不懂事的小人兒就已忍不住門外世界的誘惑,常常趁著大人不注意時就自己開了門跑出去探險,讓大人傷透了腦筋,從小愛玩的基因就顯露無遺。
稍大發現書中世界的奧妙後,開始沉醉於浩瀚的文字天地裡,基於對中文的熱愛及對電腦的好奇,大學聯考時捨台大外文而選清大中語為第一志願,並如願得以接受中文的學術訓練和電腦的啟盟教育。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中語系,赴美進修獲圖書管理學及電腦學雙碩士學位,曾任職於美國微軟電腦公司擔任軟體設計工程師,之後決定以家庭為重離職,又因為「好為人師」的天性開始在中文學校「誨(or毀)人不倦」。
年輕時雖然因為工作及家庭的緣故無法隨心所欲地旅行,但從不放過任何假期出遊的機會,期許自己能身體力行古人的教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退休後每年約有半年時間到處趴趴走,有參加旅行團的、有與家人同遊的、有和朋友同歡的、也有享受孤獨之樂的,至今雖曾踏足不少有趣的地方,但世界何其大,總有看不完的新鮮事物值得探索。根據〈旅行者世紀俱樂部(Travelers' Century Club)〉所列的三百三十個國家及領地,目前去過將近一百四十個(超過一百個國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為自己加油!
章節試閱
1.0 概說
先來回味一段音樂吧:現在五六年級一輩的人對於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音樂「絲路」在八○年代曾引領風騷一事應該還有印象,這是當年喜多郎為日本NHK 製作的《絲路》紀錄片特集作的主題曲,以創新的合成樂譜出空靈而悠遠的樂音,像磁石一樣誘引著人一步步地挪向那神祕而遙遠的異域,腦海裡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這段紅極一時的音樂在當時造成廣大迴響,並且一舉讓喜多郎在國際上聲名鵲起。那一陣子「絲路」也成了熱門的話題,到底「絲路」在哪裡?又為什麼叫「絲路」?
「絲路」或稱「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遲至十九世紀後期才由德國旅行家兼地質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提出的,但「絲路」這個名稱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產生錯誤理解,認為這只是一條以運送絲為主的路;其實真的是誤會大了,所謂的「絲路」並不是單純的一條從A點到B點一筆畫到底的路,而是一張如蜘蛛網般四通八達的貿易網,連結歐洲與遠東,絡繹不絕的小販商賈穿梭往來這些地區的地方市集,交流貨物,互通有無;另外大家也千萬別誤解了,一般商賈也只是在鄰近的村落城市往來交易,並不是從絲路的起點走到絲路的終點,只有少數有特殊目的的人(如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法和馬可波羅東行等等)才會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歷經艱苦長途跋涉完全程。
既然絲路是運輸網,來往行人商賈奔波勞累免不了要稍停休息,當作運輸工具的馬匹駱駝等也需要喘息的機會,因此商隊驛站(Caravanserai)也就應運而生,這種驛站可不是一般的小客棧小旅店,它必須能同時容納並照料數十甚或數百隻牲口與貨物,補給客人旅程所需物資,滿足大商隊的各種需求,而且也必須講求安全,防止強盜侵擾,因此這種商隊驛站通常占地寬廣並有高牆圍繞,現在西亞及東歐仍可看到維修過的古絲路驛站遺跡。
中國歷史上與絲路最早牽扯上關係的名人就是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的張騫,西行目的是為了拉攏西域諸國來牽制匈奴,張騫為了這個外交使命可說是九死一生吃盡了苦頭,不過幾次出使也可算收穫滿滿,雖未必達成夾擊匈奴的主要任務,但至少敦親睦鄰的外交工作做得到位,對西域諸國與匈奴底細摸清了不少,除了為漢武帝提供不少戰略情報外,也大大促進漢朝與西域諸國的交流,另外張騫也從西域引進不少原本中國沒有的動植物品種,我們今天吃得到黃瓜、葡萄等蔬果還真得感謝張騫,而張騫帶回的物種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讓漢武帝哈得要死的稀有品種汗血馬。今日的汗血馬只存在於土庫曼斯坦這個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還將牠放在國徽的正中央,可見汗血馬受重視的程度。
雖說貨物流通是絲路形成的主要原因,種種的各地特色貨物靠著絲路這張蜘蛛網般密密麻麻的通道運往他處,但伴隨著運貨商人的移動,其他如宗教及文化等也隨著這個交通網傳播到各地,如佛教及回教也都是藉由絲路而傳到中國。唐朝高僧玄奘千里跋涉到天竺(今印度)求法,回來後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裡除了有豐富的遊歷見聞及各地風土人情外,其中記載的宗教流派及各地語言也成為中國佛教史及其他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玄奘的這次經歷也成為中國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原型。絲路迢遠又艱辛,除了有乾旱浩瀚的沙漠、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湍急的河流等等天險外,還可能會受到猛獸或壞人的侵擾,要走完全程總得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才能到達目的地,相信這些重重的困難也衍化成《西遊記》書中唐僧取經途中需要克服的九九八十一道難關,而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主要人物之一的神猴哈努曼(Hanuman)大概也是沿著絲路翻滾到中國來化身為《西遊記》書中家喻戶曉的孫悟空一路護持著唐僧去西天取經。
張騫與玄奘都是西行,而威尼斯出身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則正好相反,隨著當貿易商人的父親和叔父由歐洲的義大利經由絲路向東前往當時由蒙古人統治的中國,馬可波羅遊歷了一大圈回國後口述了《馬可波羅遊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記錄他的所見所聞,將中亞及中國介紹給歐洲,從而促進了東西方彼此的了解並加強了之間的貿易。
交代完基本的絲路定義及中亞跟中國的歷史淵源,就來歸納一下中亞之旅途中看到聽到的現今中亞幾國的一些資訊及各國異同。在這之前,先來分享一下到中亞國家進關的小資訊,進入任何國家的第一步就是過移民局及海關,如果是坐飛機入境,流程跟去歐美之類無太大差別,但如果是經由陸路,就要做好耐勞的心理準備。不過無論是搭飛機或乘車,都建議盡量輕裝簡行,雖說國際航線的行李限重通常至少二十幾公斤,但如要搭乘國內的短程飛機,總托運行李有限重,因此所能帶的行李基本就受限於這個數字。搭乘飛機還好,在機場拉著行李走很簡單,但如果是走陸路過邊界就要注意了,這裡可不像在美、加邊境旅客可以直接坐在車裡開到關卡處回答移民官幾個問題,頂多再到海關辦公室下車蓋個章即可繼續開車前行那麼簡單;在這裡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地陪、司機及座車,因此從一個國家的出關關卡經過中間地帶到另一個國家入關關卡,這一段距離無法乘車,(雖然有點無厘頭,但不知為何腦海中浮現台南孔廟「下馬碑」的影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只是把下馬改成下車),在這裡旅客得先下車自己提著行李依序排隊辦理出關,再提著行李走兩國之間長長一段凹凸不平的路,到另一國繼續排隊辦理進關,由於得自己搬運行李,因此行李重量可就大有干係了,強烈建議避免有輪子的厚重行李箱,因為拖著有輪子的厚重行李箱走那段長長凹凸不平的路絕對是自找麻煩!根據旅遊公司的行前建議資訊,我們特別為這趟中亞之行去買了雖有輪子但很輕便,可拉、可背或手提的行李袋,就算如此我們還是感覺有點吃力。(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缺乏鍛鍊,手無縛雞之力,不適應背包客式的跋涉,只覺苦不堪言,真是慚愧!)老實說,中亞行幾次從陸路過關的經歷算是我們幾十年旅行以來比較特殊的體驗,就連我們以前在非洲從盧安達走陸路過關到烏干達時或是在南美洲從智利翻越高原走土路到玻利維亞時也沒這麼辛苦,雖然一樣得下車拿護照給移民官蓋章後過邊界再上車,但至少行李不必卸下車自己扛過界。至於這些關卡的官員,雖不至於像俄國移民官一樣充滿教人不寒而慄的肅殺之氣,但也個個嚴肅不苟言笑,令人心懷忐忑。
1.5食物
我們的全陪導遊一再強調:想深入了解一個國家一定要去逛它的市場!因此,我們幾乎逛遍了所有旅途中大大小小的集市,而集市裡最大宗的販賣商品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的確,討論一方土地的文化,肯定無法略過美食。千百年來中亞歷經不少統治者,又位於絲路的樞紐位置,有不少不同的文化在此地交互衝擊,因此中亞食物也深受其他種族的影響,除了中國、印度、阿拉伯、土耳其、蒙古,還有後來的俄國和朝鮮都在中亞的飲食中或深或淺地插了一腳,醞釀出中亞食物特殊的多樣性,舉凡麵食、米飯、蔬果肉品料理,用豐富的香料調味烹煮出一道道獨具一格令人垂涎三尺的滋味,齒頰留香的餘韻更是在舌尖迴旋不去。
以下列出幾項較讓我印象深刻的食物,首先,集市裡滿滿是的各式乾果和堅果是中亞一大特色,也是每每我們造訪集市的第一站,滿缽滿盆的豪邁陳列很難讓人視而不見,撇開衛生考量,中亞這種隨手可試吃的擺設是不是顯得很親民?其實不但集市裡,連偏遠山區都找得到乾果堅果攤的蹤影,路邊常有人擺攤供來往人車選購。
另一個集市裡讓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攤位就是擺賣大餅啊烤饢啊等麵點類的攤位,印刻在麵餅上的花樣每家不同各有特色,有些製作麵餅的作坊就設在市場裡,那剛出爐時誘人的香氣簡直教人邁不開腳步,就像在台灣大家總喜歡算好麵包出爐時刻去採買,光是聞那新鮮出爐的溫暖味道就是一大享受。這裡的麵餅如烤饢等非常Q彈有嚼勁而且越嚼越香,紮實的手工讓人懷念起小時候眷村老兵手工揉的饅頭。我們在中亞時餐餐必有不同麵餅類,而且樣樣好吃,讓平常盡量少吃澱粉類的我抵擋不住誘惑連連破功,只能美其名曰:識「食物」者為俊傑。
既為遊牧民族,羊群似乎是少不了的,在鄉間不難看到牧人趕著一大群羊,車子也常因此被堵在羊群後。羊群阻街倒不是中亞特有,在歐洲旅行時也遇過幾次。記得有次秋天去冰島旅行時,適值農家把原在山上放牧的羊群趕回平地的畜舍準備過冬,一群羊在車子前屁顛屁顛地跑,壯碩的肥臀上下抖動,我頓時領悟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臀浪」啊!鏡頭拉回中亞,中亞的羊群不遑多讓,牠們可是有名的大尾巴羊,臀部及尾巴儲存著飽滿豐富的油脂,展現誘人的翹臀,不免令人想入非非眼前顯現另一波撩人的景觀,不過後來在大集市裡見識到羊肉攤子上剝完皮的羊臀,除了厚厚一層黃澄澄的脂肪教人嘆為觀止外,臀浪遐思立刻煙消雲散!
既然中亞的羊長得肥碩滋潤,自然羊肉料理也是這裡不可或缺的一環。講到中亞的羊肉料理就絕不能錯過Beshbarmak(或拼為besh-baamak)這種麵,查了維基百科,居然把這麵翻成「別什巴爾馬克」,一看就知純粹只是音譯,詰屈聱牙,讓人摸不著頭腦,全然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東。其實Beshbarmak這個字的原意是「五根手指」,至於為什麼叫「五根手指」?有個說法是說因為遊牧民族習慣用手抓著吃,因此我個人覺得翻成「五指麵」肯定比不知所云的「別什巴爾馬克」傳神多了,吮指回味,多有肯德基炸雞的經典廣告詞「It’s Finger Lickin’ Good」的fu啊!不要瞧這五指麵看起來平淡無奇毫不起眼,但吃起來那個滋味呀真是好吃到爆,彈牙的麵、軟嫩的羊肉、鮮甜的湯,讓平日不喜羊肉的我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要不是基於禮貌,還真想直接把盤子端起來舔乾抹淨。不知是羊種的關係還是料理方法得當,這裡的羊肉吃起來沒有一向讓我敬謝不敏的騷羶味,只覺滿口鮮香。還有一道羊肉燉菜Dymdama,有人音譯為「迪姆拉馬」,是用切成大塊的羊肉、馬鈴薯、洋蔥、紅蘿蔔、蔬菜,還有大量香草香料調味,燉成一鍋色香味俱美的佳餚。除了養羊,馬也是中亞的重要牲畜之一,因此馬肉料理在中亞也很常見,五指麵也可以用馬肉代替羊肉,只是我沒吃過馬肉版,無法置評。中亞另有一出名的馬肉料理是馬肉腸(Qazı),這是用馬肉灌成類似香腸的形狀,煮熟後切片吃。俄國也有這道料理,之前去西伯利亞大城伊爾庫茨克旅行時,曾在市場裡看過製作過程,和傳統香腸不同,馬肉腸並不是用絞肉,而是將馬肉切成一條條長條狀直接結結實實的硬塞進處理過的腸子裡,可惜當時市場管控嚴格不能隨便照相,沒能留下紀錄。你問我馬肉腸好吃嗎?老實講,我只敢小試一口,感覺沒什麼滋味,吃不出個所以然來。
中亞的抓飯(Plov,即Pilaf)也是一絕,基本是以洋蔥胡蘿蔔炒香加上羊肉(或其他肉類)煸炒,加上浸滿噴香的肉汁及油脂的米飯,蒸煮翻炒成人間至味。中亞各地皆有抓飯,烹調方式大同小異各有千秋,或是配料稍微不同或是作法略有出入,但可以保證的是絕對都好吃。既然叫抓飯,望文生義,自然也是指用手抓著吃的意思,不過現在當然有提供餐具,不必真的吃得一手油。抓飯一端上桌,油脂的香氣直竄入鼻內,舀一匙入口,豐富的滋味馬上充斥口腔,粒粒飯粒彷彿在舌上跳耀,只能說因為太可口了,愈吃愈涮嘴,食客只顧得上大快朵頤,用狼吞虎嚥來形容也絕不為過,一下子就風捲殘雲盤底朝天,就算真的吃得一手油也是心甘情願啊!看著抓飯,吃過西班牙海鮮燉飯(paella)的人是不是有似曾相識之感?沒錯,據說西班牙海鮮燉飯就是從抓飯演化而來的,葡萄牙的類似版本華倫西亞飯(Arroz a la valenciana)極可能也是系出同源,因為華倫西亞飯也是海鮮燉飯,只是湯汁稍多了些。
除了食物,茶也在本地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除了正餐必有茶外,平常在公園還有專門的茶攤讓人休閒品茶吃小食,因此在不少地方能看到以大茶壺為裝置藝術的地標。
在中亞旅行,無疑可以充分體會大快朵頤的樂趣,不由得想起曾經在台灣見過的一句廣告詞:「吃比瘦更有福」,這句話拿來做為在中亞大吃大喝享受美食的藉口再貼切不過了,當真講得妙啊!
1.0 概說
先來回味一段音樂吧:現在五六年級一輩的人對於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音樂「絲路」在八○年代曾引領風騷一事應該還有印象,這是當年喜多郎為日本NHK 製作的《絲路》紀錄片特集作的主題曲,以創新的合成樂譜出空靈而悠遠的樂音,像磁石一樣誘引著人一步步地挪向那神祕而遙遠的異域,腦海裡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這段紅極一時的音樂在當時造成廣大迴響,並且一舉讓喜多郎在國際上聲名鵲起。那一陣子「絲路」也成了熱門的話題,到底「絲路」在哪裡?又為什麼叫「絲路」?
「絲路」或稱「絲綢之路」這個...
作者序
緣起
以前讀歷史地理時,中亞地區那些佶屈聱牙的地名總給人既陌生又神祕的感覺,幾千年來與中國牽扯不斷的歷史情結也成為讓人萌發想一探究竟的動機,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亞地區陸續被俄羅斯帝國占領,沙皇被推翻後,這些地區也併入蘇聯,領受共產統治洗禮,成為鐵幕後較少為人所知且一般人難以踏足的地方,也因此更增添了它的神祕性。長久以來除了地域性的交通不便外,政治上的因素更使得中亞成為一個閉塞而遙不可及的區域,自由世界鮮少有人有機會掀開它神祕的面紗一窺真面目。後來經過蘇聯解體後中亞諸國掙脫鐵幕各自獨立等等政局變遷,這幾個國家才逐漸開放,不過由於開放得晚,軟、硬體設備尚未臻完備,目前不僅鮮少出現在常出國旅行者的雷達上,更絕非初次出國旅遊人士的首選,除了俄國人外,遊客稀少。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看電視氣象報告時,幾乎都是直接略過中亞這一大片土地,彷彿這個廣袤的區域並不存在一般,也難怪大家對中亞感到陌生了。
因為神往歷史上的山川風土地理人文,稍稍有點冒險精神又想嘗鮮的老公和我兩人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前就興沖沖地報名了中亞之旅,想要追尋古人跋涉千山萬水的足跡,走訪那些神祕又遙遠的國度與古城。這個中亞之旅的行程基本就是英文國名裡有「斯坦(-stans)」的五個中亞國家,「斯坦(-stans)」這個語根就是波斯語裡「⋯⋯之地」的意思,例如「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就是指「哈薩克人之地」或「哈薩克人之國」,中亞的五個大種族就區分成了五個國家: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烏茲別克斯坦(或稱烏茲別克,Uzbekistan)及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不幸的是二○一九年底新冠疫情爆發而且越演越烈,許多國家關門戒嚴以防病毒傳播紛紛成了鎖國,中亞五國也不例外,我們的中亞之旅也一波三折一延再延,連續兩年被迫取消,第三年總算盼到有三個國家願意開始重新接納遊客,旅行公司便修改行程準備成行,但因為本來一開始的行程是五國(Five Stans),少了吉爾吉斯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兩國,本來就人數寥寥的旅行團又陸續有團員退團,最後居然只剩下愛玩又不知死活的老公和我兩人而已,旅遊公司詢問我們的意願,早就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去一探古絲路的我們深怕中亞行再次流產,雖說少了兩國,但我們想說可以日後再去一趟補足五國,所以立馬就投了同意票,旅遊公司也非常夠意思,不另加價就為我們辦了兩個人的私人團,而且全陪、地陪、司機及該有的行程、景點、表演等等一概照舊,真讓我們喜出望外。(後來想想,旅遊公司為我們辦了這一私人團就算不虧錢應該也沒什麼賺頭,基本上應該只是想留住當地的工作人員,不至於在疫情過後臨時找不到優秀的導遊司機等帶團。)更加幸運的是就在我們即將啟程前,又傳來第四個國家也解封了的消息,旅遊公司再次重新規畫了加入吉爾吉斯斯坦的新行程,哈利路亞!不過因為整個行程改來改去,飛行路線也因此被迫隨著變動,我們原本最早的規畫是從台灣飛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轉機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Almaty),行程結束後再從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Ashgabat)轉伊斯坦堡回台灣,但疫情當時台灣尚有嚴格的隔離政策,只好改成美國來回,也由於土庫曼斯坦尚未開放,改由烏茲別克的塔什干(Tashkent)轉伊斯坦堡回美,三番兩次更改機票,還被航空公司罰了不少大洋,真是有夠冤的,只好阿Q的自我安慰是共體時艱,補助航空公司的虧損捨我其誰啊!
為什麼標題要叫「不負責任」?理由很簡單,因為中亞雖說只有五國,畢竟也是個廣袤無垠的區域,以我短短二十來天的行程實在也不可能看到全貌,所能分享的也只是導遊分享給我們的知識以及自己的旅行印象隨筆而已,這些有限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的理解難免有偏頗疏漏之處及管窺蠡測之嫌,就當成是分享個人的旅行經驗吧!萬一萬一真的因為言語直率令人覺得受到冒犯,還請大人不計小人過,就純粹認作是大媽的囈語或臆想吧!
緣起
以前讀歷史地理時,中亞地區那些佶屈聱牙的地名總給人既陌生又神祕的感覺,幾千年來與中國牽扯不斷的歷史情結也成為讓人萌發想一探究竟的動機,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亞地區陸續被俄羅斯帝國占領,沙皇被推翻後,這些地區也併入蘇聯,領受共產統治洗禮,成為鐵幕後較少為人所知且一般人難以踏足的地方,也因此更增添了它的神祕性。長久以來除了地域性的交通不便外,政治上的因素更使得中亞成為一個閉塞而遙不可及的區域,自由世界鮮少有人有機會掀開它神祕的面紗一窺真面目。後來經過蘇聯解體後中亞諸國掙脫鐵幕各自獨立等等政...
目錄
前言 緣起
PART 1 中亞諸國異同處
1.0概論
1.1語言
1.2政治
1.3種族與人民
1.4文化
1.5食物
1.6經濟
1.7宗教
PART 2 哈薩克斯坦
2.0中亞最大國──哈薩克斯坦
2.1哇──天山!
2.2蘋果的故鄉──阿拉木圖
2.3遊牧民族也吹風笛
2.4在洽倫峽谷研究十二生肖
PART 3 吉爾吉斯斯坦
3.0天山的國度──吉爾吉斯斯坦
3.1環湖皆山也──伊塞克湖
3.2馴鷹
3.3李白來自碎葉城?
3.4另類馬球
3.5天山腳下的首都比什凱克
3.6聖山之城奧什
PART 4 塔吉克斯坦
4.0帕米爾高原上的窮國──塔吉克斯坦
4.1亞歷山大大帝到此一遊──苦盞
4.2翻越帕米爾──從苦盞到彭吉肯特
4.3挖啊挖啊挖──粟特遺址及薩拉子目世界遺產
PART 5 烏茲別克斯坦
5.0雙重內陸國──烏茲別克斯坦
5.1中亞的沃土──費爾干納盆地
5.2蝦米!武則天來過撒馬爾罕?
5.3又,撒馬爾罕
5.4帖木兒的誕生地──沙赫里薩布茲
5.5迷人的古城布哈拉
5.6「啊!多麼痛的領悟」──古城希瓦
5.7國中之國的沙漠之舟
5.8舊鈔新幣上的塔什干
5.9塔什干的人間煙火
PART 6 土庫曼斯坦
6.0永久中立國──土庫曼斯坦
6.1大理石之城──阿什哈巴德
6.2湮沒在沙漠中的文明
6.3地獄門前走一遭
前言 緣起
PART 1 中亞諸國異同處
1.0概論
1.1語言
1.2政治
1.3種族與人民
1.4文化
1.5食物
1.6經濟
1.7宗教
PART 2 哈薩克斯坦
2.0中亞最大國──哈薩克斯坦
2.1哇──天山!
2.2蘋果的故鄉──阿拉木圖
2.3遊牧民族也吹風笛
2.4在洽倫峽谷研究十二生肖
PART 3 吉爾吉斯斯坦
3.0天山的國度──吉爾吉斯斯坦
3.1環湖皆山也──伊塞克湖
3.2馴鷹
3.3李白來自碎葉城?
3.4另類馬球
3.5天山腳下的首都比什凱克
3.6聖山之城奧什
PART 4 塔吉克斯坦
4.0帕米爾高原上的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