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作為展覽的構思與實踐者,
其任務不止將物件陳列於觀者眼前,
他們以知識為經、以關懷為緯,
織就一張連結博物館與人心的文化之網。
當代展覽百花齊放,不同類型的特展推陳出新,但我們應該如何領略一場展覽的精妙所在?
策展不只是展示、拼裝、擺放,而是一種展現知識的行動策略,藉此對世界提出新的視角與理解。經由策展人的腦與眼,架構出有意義的脈絡、隱含觀點的敘事,賦予每一件展品獨特的血與肉。
作者陳欣婷以專業策展人的身分,帶領讀者撥開以「策展」為名的迷霧,看懂「策展人」這個當代職業的角色,如何擘劃指點整個展覽場域。
本書同時以大英博物館作為田野調查的第一現場,透過《晚清百態》、《特洛伊:傳說與事實》等特展的具體案例呈現,訪談、剖析與反思該館策展人在當代展覽策略中的實踐方式。
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策略,展現了持續性的觀眾服務、關係經營與文化縫補工作。
於此互動之展覽場域中,主客體彼此交織、共同生成新意義。展覽的價值,唯有觀眾參與、情感投入之際,展覽方能彰顯其意義。
本書並非展覽研究或設計的操作手冊,而是一趟企圖撥開「策展」之名背後的迷霧,讓讀者看懂一種365 行之外、卻參與在當下時代精神書寫的姿態。最後,回望整體田野歷程中的發現,試圖勾勒策展之於當代的文化意涵。策展不僅是學術與美學的交會場,更是意義建構與社會價值轉譯的實踐。
佐以作者第一手的大英特展觀察藝思,讓讀者感受到藝術的殿堂不再那麼冷硬難解,隨著本書緩緩步入內行人的門道之中。
策展,是以展覽為語的研究與書寫,是與社會對話的藝術實踐。
而策展人,則是那位為展覽點燈、為物件賦聲,為世界翻譯意義與感受的靈魂召喚者。
★專業推薦
凱特‧希爾博士(Dr Katie Hill) 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總監
亞當・桑德斯(Adam Sanders)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前國際巡迴主管
黃光男 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台灣藝術大學前校長
馮明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鄭家鐘 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王榮文 華山1914文創園區董事長
蘇進強 文化總會前祕書長
蔡爾平 曾獲美國白宮大獎旅美藝術家
曾肅良 鑑定專家/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向 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作者簡介:
陳欣婷
花蓮長大,倫敦13年策展人資歷,與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等均有合作或研究經驗。從小學習古典芭蕾,倫敦大學與台北市立大學雙碩士(研究藝術創作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台灣藝術大學博士(研究大英博物館策展)、蘇富比學院證書。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會員與表創性藝術治療學會治療師與督導。
現任英國Invigor8 策展公司策展人、國王十字藝術社創辦人、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共同創辦人,策展藝術家包括楊三郎、蔡爾平、楊柏林、Okamoto Takashi、林舜龍、金根鴻與黃光男等。曾任英國ST ARTE策展人與華陽創投集團EIR。
章節試閱
一、策展的姿態
策展人「Curator」一詞,源自14世紀的拉丁語「Curare」, 原意為「照亮靈魂與精神」,最早是指照顧未成年者或精神病人。直到20世紀後期,「Curator」才被用於展覽策劃者,在博物館有館長的意思。
曾任歷史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近20年的館長黃光男先生曾說:「策展人的專業素養,是展覽成敗之關鍵所在。不僅應追求展覽品質與水準,亦須理解成本概念,在經費與成效之間取得平衡。展覽之理念應服務於大眾,而非高牆之內自語;展覽應真誠,使觀者成為主角,如此方能發揮其最大效能。」
倫敦V&A博物館前策展人凱瑟琳.普茲博士(Dr. Catherine Pütz)亦指出:「策展人乃是藝術家、展覽空間、贊助者與評論家之間的橋梁,亦如同一台翻譯機,翻譯他們彼此之語,促其理解與對話。」
學者DiMaggio亦曾於《藝術管理者》一書中指出,策展人應兼具三種能力:審美的眼、管理的手、與社會的心。
當代藝術界最炙手可熱的策展人, 英國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藝術總監,曾替巴黎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策過展覽的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表示:「20世紀的展覽史,很多展覽都是由藝術家完成,作為對藝術資源整合過程的策展,藝術家功不可沒」。
2011年,我移居倫敦。當時,大家對「策展人」一詞非常陌生。曾幾何時,當我於2020年疫情之年返台,卻赫然發現「策展人」已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人人談策展,人人想當策展人,好像帶著巴黎時尚光環的職業,說它Fancy也不為過。但究其真正對工作內容的理解,依舊相當模稜兩可,一知半解。
「策展人」這三個字,聽來是時尚的新興行業,其實骨子裡是舊詞新用。若從歷史往回望,當年這種「照顧」,從中世紀涵蓋監護未成年或是精神異常者的醫護人員,體現了對個體身心的關懷與守護。
到近代,「照顧」已轉向藝術作品或文化遺產等物件。策展人,猶如穿行於文明長廊的引燈者,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的靜默空間裡徘徊,是替藝術說話、成為藝術與學術價值的代言人。其職務是對展覽核心價值提出旗幟鮮明的觀點,並以其學術理論為基礎。
在當代,策展人透過展覽策劃,連結藝術作品與觀眾,啟發思考與共鳴。這種角色的轉變,反映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策展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權力結構的變化,展現了美學與社會結構在時代變遷中的動態關係。但其職責始終圍繞著「照料」與「守護」,只不過,其對象與方式隨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而是聚焦於「物件、觀眾、觀點或語境」。
策展人如今多了身分,既是藝術翻譯者,也是文化的擺渡人。策展人的責任,是站在歷史與當代的門前,不只是守候藝術,更是替民眾敲開那扇門的人。
我個人尤為鍾情於「照亮靈魂與精神」此一初義,聽來有些老派,但在我個人的策展歷程中,固然需承擔「照護」與「引導」之責,然我更傾心自喻為「渡船人」──如擺渡之舟,靜靜承載此岸之眾,穩妥航行於感知與思想的水域,引領至彼岸風景之處。在那裡,他們得以相遇美好,領略景致,銘刻記憶。而我,作為引渡之人,則如微光般退隱,無聲消逝。
然而,也有不乏批判的聲音。藝術評論家瓦德瑪‧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曾直言:「當我初次撰寫藝術評論時,世上根本尚無策展人之名號。如今,他們無處不在,穿梭於各大雙年展,說著晦澀難懂的藝術語言,掌握著超越藝術家創作之特權,主宰著整個藝術生態,還成了權力的代名詞。五千年來,人類的藝術從未倚賴策展人,如今,他們卻如門神般矗立其前,還得開口念咒,才讓你進去。」
策展人究竟是靈魂的照耀者?是權力的守門人?抑或在資源與話語之門外設下隱形的閾限?這個問題,或許沒有唯一解答。答案或許仍漂浮在那通往彼岸的渡口之上,隨時間、情境與文化交錯,緩緩浮現。
二、策展人的煉心術
我在倫敦做了十三年策展人,2020年歲首,值農曆新年之際,與無數海外遊子一樣返鄉團聚,卻因新冠疫情隨著全球化之網絡迅速蔓延而滯留台灣。人類足履月球、發明3G與5G等劃時代科技,彷彿跨越千年的文明門檻;然而,面對微不可見的病毒威脅,卻顯得無所適從。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仍在一次次的摸索如何面對病毒與重返秩序的軌道。
作為策展人,我們反覆思索:在此不確定的時代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又應該準備什麼?縱使全球博物館與策展專業者皆積極投入線上知識的流通與共享,我們深知:數位化雖便利,但屏幕之隔終究無法替代親臨現場所帶來的觸動與凝視。無論博物館、文物或畫作面前,唯有身體的臨在,才能體驗歷史回聲與情感連結之價值。
有時候,沒有選擇反倒成了一種命運的慈悲。對我而言,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滯留於家鄉,意外的獲得一段沉澱自我的光陰。這段時光,讓我得以放緩步履,靜靜細嚼著十年間穿梭於異文化之間所積累的足跡與思索,最終完成博士學位,也重新凝視自身的價值與未竟之志。或許,正是時候,回望這片孕育我的土地,也是時候關懷自己的家鄉與土地。 亦是在此時,我觀察到一種現象的萌芽—「人人皆可成為策展人」。這個原本游離於傳統行業分類之外的當代表述,竟引發許多人由衷的好奇。無論是藝術圈內或圈外的朋友,都熱切的追問我在倫敦所歷練的策展工作煉「心」術。
藝術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它是一條漫長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是時光淬鍊與積澱。我從小學習古典芭蕾,舞蹈為我在12歲時開啟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自香港至倫敦,我五度投身學術,在返台之後則耕耘於藝術品牌與文化行銷的實務場域。從華山創意園區的整合行銷部經理、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到台北市立大學藝術品牌與行銷的講師,再至華陽創投集團的文創投資經理與駐點創業家等不一而足,每一段歷程皆為我鋪陳出不同的文化實踐路徑。而自2011年起,策展人的工作讓倫敦成為我第二個家鄉。
2009年,彼時我任職於華山創意園區,擔綱整合行銷部經理一職。於幾米《星空》特展的現場籌辦之際,王榮文董事長與李雨珊總經理首次對我言道:「妳不該僅止於行銷與品牌之位,妳應該走向策展人的道路。」這番話,如晨曦中微光,照亮我未曾預見的方向。2011年我移居倫敦時,華陽創投集團王家和與王韋中董事長,已將我原本從「文創投資經理」的頭銜,換成「EIR 駐點創業家」,同時中時媒體集團時藝多媒體林宜標總經理邀請任「英國策展人」一職,讓我的視野拉到不一樣的光景。
所謂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不僅讓我得以站在創業與產業交匯的最前線,也使我重新審視策展的本質。策展與創業本無二致,皆須從零構築,營運計畫書、風險分析、財務評估、藝術家風格與特色之研究、行銷策略等,無一可忽。每一場展覽如創業旅程,既是冒險,也是深思。這份交錯於藝術與商業、靈感與邏輯之間的張力,正是我願行終身的職志之路。
自2014年起,我擔任英國倫敦ST ARTE策展公司策展人暨亞洲區總經理,在這段橫跨時空的策展旅程中,我與一些英國博物館及當代藝術機構建立了不同對話與交流的脈絡。因應展覽策劃的需求,我曾短暫數月或半年暫居住於巴黎、布里斯本、佛羅倫斯、京都與東京等地,每一座城市皆如一本活生生的文化文本, 邀我逐頁翻閱、逐段體會。
期間,我拜訪與研究了將近四十座大小型博物館,從收藏定位、展示邏輯到觀眾互動,每一處細節皆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與共通性。這些跨文化的觀察與感知,讓我在美感與知識間的流轉中,體會到策展人並非單是敘事的編織者,更是意義的承載者與轉譯者。策展工作的本質,歸根究柢是一種「承擔」──對歷史的承擔、對觀眾的承擔、亦對未來的承擔。
所謂策展人的煉「心」術,於我而言,並非單指知識的積累與展示邏輯的編排,而是一種存在的姿態與心性的修煉。猶記得孩提時,父親常對我說:「一陣風起,不應設限其去處,而應全然接納再慢慢消化。」他盼望我能如風一般,具備流動的韌性與包容的力量,於生命歷程中靜靜蘊積,待時而發,以熱情灌注所選擇的專業,深耕而不悔。
這句話,成為我行旅世界與學術歷程中的內在指南。無論自花蓮鄉間走向藝術的殿堂,或從舞蹈學院轉入博物館策展領域, 那些偶爾迎面的懷疑與跌撞,並未使我退卻。反之,「風起」的信念早已深植我心,使我在學術旅途上總是勇於越界──成為跨學院選修最多的學生之一、從藝術創作、藝術教育、藝術拍賣與收藏、藝術治療、博物館學與策展等,取得多張專業文憑、參與競賽與各類證書課程,只因我始終相信,唯有敞開自我,才能承接風的方向,與世界共舞。
自幼沉浸於古典芭蕾的咬牙與紀律之中。然於成長的花蓮鄉間,藝術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猶如晨霧般遙遠而模糊。那時的我,身體記憶著舞蹈的語彙,心靈卻渴望一種尚未命名的連結與可能。直到二十二歲那年,我來到倫敦大學,由黃明哲醫師與陳美俐夫婦帶著我走入初次的大英博物館,對我說著每一件文物承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與生命軌跡。
彼時彼地,所謂「跨界」並非異數,而是一種創意與自由的日常。博物館與科技、時尚與哲學、傳統與前衛之間不再有界線,而是在共振與交會中產生新的語言。
然而,在我們所熟悉的文化語境裡,「跨界」長久以來常被視為「不務正業」或「偏離正軌」的象徵。直至近年,「斜槓」一詞方才在台灣語彙中浮現,為這些複數身分與交錯軌跡,帶來些許正面想像的轉機。這段自花蓮到倫敦的遷徙,不僅是一場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對「正常」定義的鬆動與重構。
我所謂的策展人煉「心」之術,實則是一場關於勇氣與承擔的修行,是面對八萬四千種責任時,依然選擇挺身而出的決心。歷史與文化之浩瀚,猶如星辰海洋,深不可測;而策展人,需以自身的知識背景與美學偏好,於其中擇一脈絡切入,自展覽的論述鋪陳起筆,逐步構築意義的場域。策展人如橋梁,必須將每次展覽的視角、觀點的傳達、與藝術家靈魂中不易理解的小宇宙展現出來。策展人如「渡船人」,跟所有人在一起,當所有人安穩上岸,留下美好,最後,忘記策展人。個人的策展哲學是,讓藝術發聲,讓他人燦爛。
所謂策展人的煉心術,正是一種即使身處紛亂與晦暗,也依然要步出屬於自己康莊大道的信念。對於病毒當然只能俯首稱臣,但在古典芭蕾的訓練中,堅信沉寂與反覆深蹲的練習,都是為了未來起飛後的繁華。
在這場當代瘟疫的幽微之中,我有幸仍能留在家鄉台灣,持續策劃展覽,將藝術的溫柔與力量帶進人們的生命裡。於靜默與焦慮之間,透過展覽傳遞一縷美感與希望的光,能在艱難時刻仍得以傳遞的美麗力量,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無可取代的美麗。
一、策展的姿態
策展人「Curator」一詞,源自14世紀的拉丁語「Curare」, 原意為「照亮靈魂與精神」,最早是指照顧未成年者或精神病人。直到20世紀後期,「Curator」才被用於展覽策劃者,在博物館有館長的意思。
曾任歷史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近20年的館長黃光男先生曾說:「策展人的專業素養,是展覽成敗之關鍵所在。不僅應追求展覽品質與水準,亦須理解成本概念,在經費與成效之間取得平衡。展覽之理念應服務於大眾,而非高牆之內自語;展覽應真誠,使觀者成為主角,如此方能發揮其最大效能。」
倫敦V&A博物館前策展人凱瑟琳.普茲博士...
目錄
推薦序
博物館靈魂與價值的掌舵者 黃光男
文化擺渡人的初心 鄭家鐘
第一章 策展人的敘說:在信仰與實踐之間
一、策展即定位
二、策展人的煉心術
三、策展的姿態《特洛伊:傳說與真實》
第二章 田野觀察的進場之路
一、博物館與社會的演化
二、田野之前:為何選擇《晚清百態》特展?
三、進場之路
第三章 描摹文化巨獸:構築大英博物館之基本輪廓
一、大英博物館的簡史與治理
二、展覽的規律與節奏
三、大英博物館之財源脈絡與績效指標
第四章 策展現場的72天:《晚清百態》特展「與「現象學之互為主體」的田野觀察
一、《晚清百態》特展簡介
二、展覽策略分析:強化「互為主體性」之公眾溝通
三、策展與社會溝通之介面平衡
四、博物館溝通:未竟之事
第五章 博物館策展作為文化實踐的象徵力
一、展覽作為博物館經營的重要價值
二、田野中的發現與獲得
三、後記:不正常人類於田野中的行走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博物館靈魂與價值的掌舵者 黃光男
文化擺渡人的初心 鄭家鐘
第一章 策展人的敘說:在信仰與實踐之間
一、策展即定位
二、策展人的煉心術
三、策展的姿態《特洛伊:傳說與真實》
第二章 田野觀察的進場之路
一、博物館與社會的演化
二、田野之前:為何選擇《晚清百態》特展?
三、進場之路
第三章 描摹文化巨獸:構築大英博物館之基本輪廓
一、大英博物館的簡史與治理
二、展覽的規律與節奏
三、大英博物館之財源脈絡與績效指標
第四章 策展現場的72天:《晚清百態》特展「與「現象學之互為主體」的田野觀察
一、《晚清百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