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何以如此殘暴又使人痛苦?
同時,世界又何以能如此美麗?」
──韓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最新散文集
收錄「諾貝爾文學獎」致辭全文
◆
以冷靜又熾熱的文字縫合傷痛
講述愛與生命的文學宣言
從花園到書頁,從傷痛到和解,
韓江以最細膩靜謐的筆觸,
寫下關於生命質地的根本思索。
◆本書是韓江榮獲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後,最新出版的作品。收錄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致辭全文〈光與線〉,得獎感言〈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及茶杯捐贈感言〈小茶杯〉;還有三篇未發表過的詩作與散文:〈朝北的庭院〉、〈庭院日記〉、〈再多活一些時日),其中〈庭院日記〉是她在獲得真正全然屬於自己的第一個家後,所寫下的庭院植物觀察日記。全書共十二篇作品,搭配韓江自己拍攝的照片集結而成。
她的獲獎原因是「以強烈而詩意的散文直視歷史創傷,展現人性和生命的脆弱」,書中特別提到她創作《少年來了》與《永不告別》時的心境(〈光與線〉、〈出版之後〉),其書寫的光州與濟州43事件,雖然是關於韓國威權歷史的小說,但她在2024年12月發表獲獎感言時,適逢韓國總統短暫實施戒嚴,讓她的書寫格外顯得有現實意義。這也證明了不管文學寫的是過去歷史或想像的未來,都與我們當下的現在密不可分。
在這本散文集裡,詩與散文、日記與照片,錯落交織,重新找到了它們的位置。不管是自我剖析創作的緣起與幕後風景,或是詩作中那些對人性本質、對暴力與痛苦、對愛與希望、對溫暖生命的疑問與渴求,還是日記中聚焦日常感受,如光線方向、季節變化、泥土氣息、植物生長等細微觸感,讀者都可以跟著韓江的所思所想,深入探看其生命軌跡,她創作小說時的所思所感,書寫過程中對生命的提問與思考,她是從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出發、又在書寫過程中如何與自己對抗。透過韓江「詩意散文」與「無邊界書寫」交融,讓我們終於能夠直視這個充滿生命奇蹟與耀眼光芒的世界,並從中獲得安慰與力量。
◆
★回首過往,我閱讀與書寫文學的所有時光,似乎一直反覆經歷這種驚奇的時刻──透過名為語言的絲線,流入他人的肺腑,遇見他們的內在,以及將我視為重要且迫切的提問端出來,讓它們乘著那條線,猶如電流般朝著他人流去。
★陽光穿透樹葉時,會形成透明的嫩綠光澤。每當看到那光澤,我就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感受。那是一種彷彿被鏤刻在與植物共生的人類基因裡,近乎本質般的喜悅。……在這個小小庭院溫柔且沉默的懷抱中,每天、每一刻、每個季節,光以它變化的韻律改變了我。
★一個人能做到完全清白嗎?我們抗拒暴力的極限又能到哪裡?若有人為此拒絕隸屬於人類這個物種,他會遭遇到什麼樣的事?
★從第一本小說到近期的小說,在我所有提問中最深的那一層,會不會始終都向著愛呢?那會不會是我生命中最悠遠也最根本的低鳴?
◆
【全書特色】
◎收錄「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致辭全文、獲獎感言。
◎目前最正式且完整的散文集。可以從這本開始更輕鬆地接近她的文學世界,並且瞭解其創作時的心境轉折。
◎特別收錄八張作者拍攝照片,以及三篇未公開的詩作與散文,尤其是八歲時創作的一首詩,可一窺她早期文學萌芽的起點。
作者簡介:
韓江(한강)
1970年生,是亞洲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2023年,她以小說《永不告別》榮獲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梅迪西外國文學獎。2024年,韓江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白》(2018),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05)、《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把晚餐放進抽屜》(2013),以及《永不告別》(2021),散文集《光與線》等。
【漫遊者已出版韓江作品】
《素食者》
《少年來了》
《白》
《永不告別》
【即將出版】
《希臘語課》預計2026.03
《植物妻子》(短篇小說集)
譯者簡介:
簡郁璇
替作者說故事的人,譯有文學小說《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阿拉斯加韓醫院》、《關於女兒》、《地球盡頭的溫室》,以及繪本《爺爺的天堂旅行》、《怪獸特攻隊》、《鬱金香旅社》等逾百部作品。
臉書交流專頁、IG:小玩譯
章節試閱
出版之後
1
小說出版了。
不需要凌晨起來點亮燭火了。
不需要為了知道與世隔絕的家裡停電時,蠟燭火苗會有多亮,於是刻意遮住暖氣設備的感應燈、拔掉冰箱的電線了。不需要為了看巨人般的影子在天花板搖曳的模樣,因此手持蠟燭來回踱步了。每當燭光掠過時,也不需要去讀書背上猶如低語般浮現又淡去的書名了。
不需要將雪反覆握在手裡再鬆開,直到手指僵硬為止,只為了記住雪花在肌膚上頭融化的觸感了。不需要每次開始下雪時,就搭乘計程車奔向最近的一座山了。不需要在抵達山腳下時,為了雪停而感到失望了。不需要在登山客專用餐廳裡,野菜拌飯才吃到一半,就因為看到窗外再次下雪而起身了。不需要偏離登山步道,往森林裡、往更深處去了。
再也不需要讀資料了。不需要在搜尋欄位中輸入「屠殺」這個詞了。不需要為了親身感受坑洞內部,而側身躺在書桌底下了。當陽光灑落在每天行經的路旁山坡樹木之間,濃密綠蔭下的陰影顯得格外深沉時,也不需要聯想那裡有屍體逐漸腐爛的模樣了。
不需要哭泣了。
再也不需要以淚洗面了。
刮風的子夜時分,不需要再沿著河邊小路行走。
不需要再覺得比起生者,自己更接近死者了。
再也不需要放棄這部小說了。
不需要再等待從這部小說中解脫的日子了,也不需要在獲得自由後,不斷增加「想做之事」與「該做之事」的清單了。
2
變輕。
再變得更輕。
彷彿骨頭與皮囊內,什麼也不剩一樣。
黎明破曉前,我置身黑暗,想著如今我的小說猶如逐漸遠去的人。我們原本互相擁抱彼此,傾注生命忍受著彼此,但只剩我留在這裡了啊。
可是,「我」原本是誰呢?
昨天的我已經因為這本小說而變形,如今再也回不去了,因此我必須換個方式問:
現在的我是誰?這個如此空洞、赤裸的人兒。
3
閱讀的書反而比寫小說時要少了。無論是走路、伸展操或肌力運動,都做得比先前少。整個下午我都躺著聽音樂,甚至聽著洗衣機從開始運轉到最後。
寫在清單上的事全做完了。
我見了想見的人,讀了想讀的書,也看了想看的電影。
我心想著要找一天去看看仙遊島公園裡猶如廢墟般的造景,漫步於綠林之間,而我也確實去了一趟。
4
腦中浮現一個念頭─決心。
小說,再寫就行了。
唯有那是再次連結的方法。
可是,我是透過寫作要和什麼產生連結呢?是為了那只有書寫才能連結的某種東西,我才做好如此赤裸的準備嗎?是為了避免電流中斷在這凹凸不平的自我上頭嗎?
5
總之,日常的規律回來了。
每天我會固定讀一本詩集與小說,打算以文字的密度再次充電,我也會一天做兩小時的伸展操、肌力運動與步行,好讓我能再次長時間坐在書桌前。
不過,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卻只寫出一頁後,我才領悟到,現在要寫下一部小說,打從一開始就是在為難自己。我惦記著原本計劃寫成「雪之故事三部曲」的兩篇中篇小說,長久以來一直被擱置著,於是下定決心寫出第三篇中篇小說,好盡快將它們集結成單行本出版。但是,不覺得太冷了嗎?我不想再受凍了。
6
就在我打算放棄之際,出版社聯繫我,說要把我創作《永不告別》時所聽的音樂製作成介紹影片。我必須先把曲目清單將寄給出版社,所以挑選了十來首曲子,後來記起了我在二○一九年一月一度反覆聆聽的歌曲。那首曲子有這樣的歌詞:
我要站起來,
如同旭陽般升起;
我會不顧疼痛,
重複這個過程一千次。
初次聽到這首曲子的那天,我在月曆紙張的背面寫下1到1000的數字,黏貼於牆面。我心想著一天劃掉一個數字,活著一天就寫一天,如此重複一千次。我有太長的時間沒法睡覺,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做出了結論:剩餘的人生既無平靜也無希望,就只會變得愈來愈糟。但奇怪的是,小說繼續寫下去之後,我卻慢慢地活了過來。睡眠時間一點一點增加,做惡夢的次數也慢慢的少了。我明明在寫滿是鮮血、屍體與遺骸的小說啊,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二○二○年秋天完成初稿,慶荷在最後一幕點亮火柴時,我明白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小說,是熔化碎玻璃後,重新打造完整塊狀物的烈焰。
出版之後
1
小說出版了。
不需要凌晨起來點亮燭火了。
不需要為了知道與世隔絕的家裡停電時,蠟燭火苗會有多亮,於是刻意遮住暖氣設備的感應燈、拔掉冰箱的電線了。不需要為了看巨人般的影子在天花板搖曳的模樣,因此手持蠟燭來回踱步了。每當燭光掠過時,也不需要去讀書背上猶如低語般浮現又淡去的書名了。
不需要將雪反覆握在手裡再鬆開,直到手指僵硬為止,只為了記住雪花在肌膚上頭融化的觸感了。不需要每次開始下雪時,就搭乘計程車奔向最近的一座山了。不需要在抵達山腳下時,為了雪停而感到失望了。不需要在登山客專用餐...
目錄
光與線(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講稿)
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
出版之後
小茶杯(贈與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博物館的茶杯與訊息)
大衣與我
朝北的房間
(關於痛苦的冥想)
(眾)聲
極為小巧的雪花
朝北的庭院
庭院日記
再多活一些時日
光與線(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講稿)
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
出版之後
小茶杯(贈與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博物館的茶杯與訊息)
大衣與我
朝北的房間
(關於痛苦的冥想)
(眾)聲
極為小巧的雪花
朝北的庭院
庭院日記
再多活一些時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