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影評人暨電影工作者——黃國兆,曾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本書是黃國兆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結集了橫跨四十年兩岸三地重要電影的全面評論。
專業推薦:
「黃國兆兄出版新書《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打開目錄一看,年度跨越甚大,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精彩紛呈。當然,對香港電影論述之豐富更不在話下,可謂近年中港資料最豐富的華語電影文字論述了。」——吳思遠
「一篇評論文章之所以精彩,是作者能提出其他作者未有論及的觀點;……作者何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外兩個可能。一是,他學識淵博;二是,他非常用功做資料蒐集。兩者都值得尊重。能讀到這種境界的文章,是讀者的福氣。黃國兆就是這種作者。」——莊澄
「前輩黃國兆辦過火鳥電影會,曾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亦曾參與香港電影製作,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由他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結集成一部橫跨四十年的評論文集,既是難得,也甚具參考價值。」——陳志華,香港著名影評人
「黃國兆是香港著名影評人,曾擔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筆耕資歷超過半世紀,發表過的文章字數高達好幾百萬字。近年陸續分享他多年來的觀影心得,結集出版了三本影評集,深入分析介紹東西方的電影和影人,廣受好評。如今這本新作《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回歸主場,全面評論近40多年出品的兩岸三地重要電影,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收藏。」——梁良,台港資深影評人
「香港電影業寒冬之際,黃國兆前輩出版這本影評集,力抗不在乎電影與影評的浪潮,為華語電影史留下批評現場的印記。所謂批評現場是指,書中不僅有針對個別電影的真知灼見,更將電影放在展映、評獎現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節、金馬獎、金像獎、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深入分析。時間跨度從1981年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中國默片,探討電影資料館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繼承中國電影傳統的功能,以為至最新的香港電影。發表媒體從《南北極》、《電影雙周刊》、《亞洲週刊》到《城市文藝》,讀者能聽見獨樹一格的評論聲音,也看到紙媒逐漸式微的蹤跡。」——陳智廷,香港都會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黃國兆
資深影評人、電影工作者,自70年代與好友合作創辦火鳥電影會,先後出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香港藝術中心電影節目部經理、安樂影片公司業務發展總經理、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策劃等,亦曾投身電影製作,曾任副導、製片及監製。2010年執導劉以鬯同名作品《酒徒》,成為文學和電影界的話題。1998至2000年間擔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2009年獲法國政府文化部頒授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近年編著有《酒徒——從小說到電影》、《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遊歷電影.電影遊歷》、《東洋映画の鑑賞——日本電影筆記》、《從法國、康城看世界電影》、《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藝術及文學騎士眼中的法國電影》(即將出版)。
章節試閱
在北京看中國默片——談《西廂記》、《春蠶》、《大路》、《神女》
前言
筆者今年5 、6 月間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暢遊,除了參觀電影百花獎、觀摩中國影壇的新作和遊山玩水之外,最大的收穫和最令人興奮的節目,便是看了4 部20 、30 年代的中國電影,包括侯曜的《西廂記》、程步高的《春蠶》、孫瑜的《大路》和吳永剛的《神女》。這次能夠看到上述富有歷史參考價值的影片,主要得力於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王輝和許厚力諸先生熱心安排,謹在此致以衷誠謝意。
我們這輩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影迷,對於外國的無聲片真是看得太多了,從德國的經典默片,到法國的前衛電影,以至最近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小津安二郎的一些出色喜劇。即使未看過佛烈茲.朗的《大都會》,茂瑙的《吸血鬼》,或者布紐爾的《一條安達魯狗》,最低限度也會認識差利.卓別靈、麥氏兄弟或者巴斯達.傑頓的作品。如果在外國攻讀電影或者居留過一段時間,那看到的外國默片就更多了。但中國的無聲片又如何呢?相信除了年過古稀的「祖父輩」有機會看過,年輕的、甚至50 歲以下的影迷,大概很難想像中國默片是甚麼樣子。
對於大部分電影觀眾來說,《馬路天使》、《十字街頭》、《迷途的羔羊》等等戰前的經典作品,都已經是「老掉大牙」的影片。我們甚至不敢相信,中國仍然擁有20 年代的無聲片。而在電影史書上看到的一些紀錄,就像革命紀念碑上那些殉難英雄的名字,那麼湮遠,那麼無可奈何。然而,電影這門藝術媒介畢竟是「活動影畫」,只要拷貝能夠保存下來,我們便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事物,以及當時叱咤風雲的男女演員(像《神女》中的阮玲玉!)雖然不一定是現實的重現,但總有幾分精神面貌能夠具像地再現於我們的視網膜上。
在進行研究工作的時候,電影比較其他藝術媒介更為不便,因為找尋原作觀賞往往極為困難。我們在談論、分析或評價某一電影作品之時,如果沒法找到原作來觀摩印證,未免流於空談。在其他文藝領域,例如音樂、繪畫、文學等方面,這個問題不算嚴重。我們要聽最冷門的音樂作品,在香港不難找到唱片或錄音帶;我們要觀賞某某畫家的名作,即使看不到真跡,最少亦可以看到複製品或印刷精美的圖片;我們要找茅盾的短篇小說《春蠶》來看,可說輕而易舉。不過,要看到從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春蠶》,那就殊不簡單。
現在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在北京看到的幾部中國默片,然後才說說自己對於保存中國電影文化的遺產、發揮電影資料館的功能、繼承中國電影的傳統等各方面的看法。
《西廂記》
民新影片公司在1927 年製作的《西廂記》,是由侯曜導演,林楚楚(飾紅娘)、李日日(飾鶯鶯)、葛次江(飾張生)等主演,與1940 年張石川導演的《西廂記》有所不同。後者由周璇演紅娘,慕容婉兒演鶯鶯,白雲演張生,而且還有風靡一時的主題曲《拷紅》,當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然而,在我來說,這部無聲的《西廂記》更為可觀。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看到的拷貝,據說是從荷蘭電影資料館交換回來,也即是說本來已經無法在中國找到尚存的拷貝。就這個配了法文解說字幕的版本看來,影片好像欠了結尾的部分;但映像的質素還算不錯,比起小津安二郎或溝口健二的一些日本「殘片」還要完整。
影片是在杭州西湖拍攝外景,靈隱寺、六和塔等風景名勝盡入鏡頭。據知中國影壇在1928 年以前仍未有燈光設備,即使是廠景也要利用戶外的陽光拍攝。這大概是這部影片大量採用實景的原因之一(攝影師是梁林光)。我們在上海時訪問了中國目前最老資格的攝影師黃紹芬,他說片中的書僮是他演的。我們因此特別留意書僮的角色,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把眼前的老先生(仍然十分強健哩)跟那個十二、三歲的小童扯在一起。畢竟,那是五十多年前的舊事!
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對侯曜這部《西廂記》沒有詳細的介紹,可能因為本片欠缺了進步的意識。我們跟程季華懇談是在觀看影片之前,所以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事實上,當時各製片公司競相拍攝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從《唐伯虎點秋香》到《昭君出塞》,從《楊貴妃》到《鐵扇公主》,以至《花木蘭從軍》、《梁祝恨史》、《哪吒出世》等等,數不盡的古裝片。《西廂記》只不過是整個風潮裏面的一點點浪花,故而未受注目。
不過,從影片的製作水準看來,這部《西廂記》應該是當時的嚴謹製作。雖然我們未看過其他同類的古裝片,但本片絕對不會是眾多粗製濫造的投機影片之一。這點是可以肯定的。影片無論取景、角度都有氣勢,場面堪稱盛大;調兵遣將的鏡頭比許多五十年代的粵語片還夠氣魄。一場白馬將軍與強寇孫飛虎的馬上拼殺,便頗有西方武士片中騎士決鬥的模樣。那時還未有《圓桌武士》和《劫後英雄傳》哩!侯曜又利用畫面重疊來增加打鬥的激烈,這在當時來說是很新鮮的意念。要談中國電影在技巧、技術上的發展,《西廂記》是一部不容忽視的作品。
在北京看中國默片——談《西廂記》、《春蠶》、《大路》、《神女》
前言
筆者今年5 、6 月間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暢遊,除了參觀電影百花獎、觀摩中國影壇的新作和遊山玩水之外,最大的收穫和最令人興奮的節目,便是看了4 部20 、30 年代的中國電影,包括侯曜的《西廂記》、程步高的《春蠶》、孫瑜的《大路》和吳永剛的《神女》。這次能夠看到上述富有歷史參考價值的影片,主要得力於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王輝和許厚力諸先生熱心安排,謹在此致以衷誠謝意。
我們這輩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影迷,對於外國的無聲片真是看得太多了,從德國的經典默...
作者序
吳思遠序
黃國兆兄出版新書《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打開目錄一看,年度跨越甚大,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精彩紛呈。當然,對香港電影論述之豐富更不在話下,可謂近年中港資料最豐富的華語電影文字論述了。
讀國兆兄的文字,不也感嘆萬千。例如那篇〈訪凌子談《原野》——曹禺無人敢碰的劇本〉,帶我回憶當年,凌子委托張天河(張弓)邀請我上北京看《原野》試片。記得那時由香港直飛北京的航班都不多,我是先到廣州再轉飛北京的。在北京試影室,凌子陪我看了這部拍得很不錯的電影,更令我驚訝的是《原野》當年居然被禁止上映!凌子導演(葉向真)還是葉劍英的女兒呢!
國兆兄也收羅了不少由1981 至2024 年評論台灣及香港電影的文章,以及各種電影獎項活動的介紹和人物專訪。打開此書,可以說中港台的近代電影史長卷就呈現眼前。
這幾十年來,香港電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從年產三百多部,叱咤一時的電影黃金歲月,淪落到如今每年三十多部的淒涼境地,而內地票房卻增長至五百多億元!希望你能從本書一系列的論述和評論中探索到一些蛛絲馬跡。
國兆兄專攻電影,文章立論客觀,可讀性強,喜歡電影的朋友萬勿錯過。在此特向大家推薦,是為序。
吳思遠
吳思遠序
黃國兆兄出版新書《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打開目錄一看,年度跨越甚大,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精彩紛呈。當然,對香港電影論述之豐富更不在話下,可謂近年中港資料最豐富的華語電影文字論述了。
讀國兆兄的文字,不也感嘆萬千。例如那篇〈訪凌子談《原野》——曹禺無人敢碰的劇本〉,帶我回憶當年,凌子委托張天河(張弓)邀請我上北京看《原野》試片。記得那時由香港直飛北京的航班都不多,我是先到廣州再轉飛北京的。在北京試影室,凌子陪我看了這部拍得很不錯的電影,更令我驚訝的是《原野》當...
目錄
吳思遠序
莊澄序
自序
中國電影綜論/短評
Side A(綜論)
《原野》——文革以來最出色的中國電影
在北京看中國默片——談《西廂記》、《春蠶》、《大路》、《神女》
訪凌子談《原野》——曹禺無人敢碰的劇本
記巴黎「中國電影回顧展」
淺談30 年代中國電影的攝影和錄音技術概況
談第11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展出的中國電影
白樺、許鞍華談今天國內和國外的電影
《神鵰俠侶》再戰江湖
《太陽照常升起》
《功夫熊貓》對中國電影事業的啟示
《南京!南京!》——以電影書寫歷史
《紅高粱》——從小說到電影
悼蜚聲國際的西藏導演萬瑪才旦
談《長安三萬里》與中國動畫
從《熱辣滾燙》說起
Side B(短評)
《老井》——意境深邃的影像
《春桃》——小人物悲喜劇
《大太監李蓮英》——借古不諷今?
《出嫁女》——死諫拒婚記
《狂》——靈與慾離經叛道
《血色清晨》——集體意識幫兇
《心香》——冷靜抽離的寫實
《邊走邊唱》——弦外音猶在
《香魂女》——女性命運多舛
《站直囉,別趴下》——深度喜劇辛辣
《背靠背,臉對臉》——辛辣政治諷刺
《炮打雙燈》——愛情不敵封建
《過年》——社會眾生相
《風雨故園》——文豪的幼年
《陽光燦爛的日子》——燃燒的青春夢
《二嫫》——寫實女性電影
《天注定》
《一步之遙》
《柔情史》
《大象席地而坐》
台灣及其他地區
台灣地區電影邀請展
《少女小漁》——感情五味瓶
易先生的天堂——談香港亞洲電影節幾齣影片
談李安的《色,戒》
由《爸媽不在家》勇奪金馬獎說起
不是影評——拉雜談《刺客聶隱娘》
第60 屆台北金馬獎頒獎禮賽後評
《富都青年》vs《金手指》
香港電影綜論/短評
Side A(短評)
《忌廉溝鮮奶》
《半邊人》——香港寫實電影難得之作
《英雄本色之二》——黑幫高層死而復生
《八星報喜》——大銀幕處境喜劇
《雪在燒》——處理手法見神采
《喋血雙雄》——營造歐陸情調
《豪門夜宴》——誠意見創意
《九一神鵰俠侶》——影像嘉年華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舊英雄新演繹
《審死官》——舊情節新包裝
《籠民》——悲劇的喜劇化
《武狀元蘇乞兒》——刀劍笑的浪漫
《廉政第一擊》——寫實爽朗明快
《唐伯虎點秋香》——瘋狂笑料泛濫
《白髮魔女傳》——宿命悲劇迷離
《新不了情》——忘情的演繹
《搶錢夫妻》——錢途與前途
《精武英雄》——中日的情仇
《達摩祖師》——光影內悟禪機
《晚九朝五》——世紀末性愛
《伴我同行》——帶笑的悲情
《重慶森林》——時間叢林迷宮
《金枝玉葉》——調侃同性戀
《梁祝》——舊瓶新酒脫俗
《紅玫瑰白玫瑰》——情慾使人凋零
《點指兵兵之青年幹探》——好劇本添新姿
《西遊記月光寶盒》——俚俗笑話哄堂
《金玉滿堂》——精粹廚藝拼盤
《給爸爸的信》——驚險中的親情
《和平飯店》——暴力與激情
《女人,四十》——都會主婦悲歌
《夜半歌聲》——舊劇本新包裝
《墮落天使》——可細「讀」的創新
《人間有情》——懷舊的傘中情
《寒戰2》
《一念無明》
《非同凡響》
《逆流大叔》
《淪落人》
Side B(綜論)
港台著名編劇邱剛健
英雄莫問出處——與張家振一席話
我看第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工業的隱憂
2005 年香港電影回顧
2006 年香港電影回顧
「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由《十分鍾情》說到鮮浪潮
香港電影的特性
二、三線國際影展對新導演的誘惑
從陳可辛的《投名狀》說起
2007 年香港電影回顧
香港電影,薪火相傳
電影跨越國界,推廣踏步不前
2008 年香港電影回顧
評電影獎評選機制
從電影《梅蘭芳》論藝術形象的塑造
2011 年香港電影回顧
2012 年香港上映的十大華語片
我眼中的邵逸夫爵士和邵氏公司
《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79-2013)》出版了
談邱禮濤新作《雛妓》
談杜琪峰的《三人行》
談近期兩齣香港電影:《梅艷芳》、《第一爐香》
第40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觀後感
香港電影新氣象(上):談《正義迴廊》、《過時.過節》、《窄路微塵》
香港電影新氣象(下):談《燈火闌珊》、《流水落花》、《白日青春》
我也來談《給十九歲的我》——香港電影工業向社會宣戰?
《公開試當真》的啟迪和迴響
談三齣香港城市電影——《臨時劫案》、《我談的那場戀愛》、
《武替道》
由《破。地獄》說到破紀錄
從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24 年得獎名單說起
第43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馬後炮
後記
華語電影鳴謝名單
作者—與電影有關之—簡歷
中外各大電影獎及電影節評審
吳思遠序
莊澄序
自序
中國電影綜論/短評
Side A(綜論)
《原野》——文革以來最出色的中國電影
在北京看中國默片——談《西廂記》、《春蠶》、《大路》、《神女》
訪凌子談《原野》——曹禺無人敢碰的劇本
記巴黎「中國電影回顧展」
淺談30 年代中國電影的攝影和錄音技術概況
談第11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展出的中國電影
白樺、許鞍華談今天國內和國外的電影
《神鵰俠侶》再戰江湖
《太陽照常升起》
《功夫熊貓》對中國電影事業的啟示
《南京!南京!》——以電影書寫歷史
《紅高粱》——從小說到電影
悼蜚聲國際的西藏導演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