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家倩
收藏
定價:NT$ 570
優惠價: 79 折, NT$ 4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11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一天一豆漿 病夫不是我
現代讚揚抗老化、助減肥、
富含蛋白質和營養的健康聖品──豆漿
在百年前的中國人眼中
早已是滋養民族未來主人翁的救國解方
這是一部中國回應西方、亟欲現代化的飲食歷史
揭露人們對營養、科學、富強的想像與渴望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面對西方的洗禮,許多有志拯救國家於水火的知識分子,紛紛透過翻譯、留學等方式引進西方思想,試圖讓中國擺脫遭到海外勢力殖民的命運。有一批接觸到現代營養科學的人們認為,中國之所以會不如西方,是因為飲食出了問題,沒有攝取充足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中國人不僅幾乎沒有食用肉類,也不會飲用西方推崇的完美食物的牛奶,導致身體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連帶影響了整個民族的虛弱。為了找出分庭抗禮的辦法,眾人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土生土長、富含蛋白質的傳統黃豆製品──豆漿。
作者傅家倩老師透過「豆漿」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飲料,揭露黃豆自賑濟饑荒的救急糧食,躍升為餵養國家富強的「科學豆奶」,這段飲食、科學與民族交織的近代中國歷史。一顆不起眼的黃豆,在「科學」和「營養」的加持之下,搖身一變成為挽救民族未來的「中國版牛奶」,並藉由這層與牛奶之間的對應關係,展現中國如何回應西方現代性帶來的挑戰。
聯合推薦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皮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金魚 歷史作家
(依來函順序排列)
各方好評
《豆漿》講述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創新故事。面對中式膳食在蛋白質上的不足,人們沒有選擇全盤西化,而是以大豆研發出豆漿,使其能與牛奶分庭抗禮,成為一種「既中國又現代的食物」。這是食物史由小觀大、引人入勝的精彩傑作。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一本讓您喝得「飽」又喝得「營養」的好書,故事中那碗濃郁的豆漿,牽引出的是中國現代史上國家發展的重大飲食與科技問題。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豆漿」,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營養早餐飲品,竟然蘊含著龐大的歷史緣由與東西帝國爭競的故事,且聽作者娓娓道來,一起從一顆黃豆萌芽談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這是一本極佳的著作,適合關注飲食議題的讀者,特別是對黃豆感興趣的讀者。書中清晰地梳理了豆漿生產、營養科學家和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建構出食物、身體和國族認同的全新意涵與理解。
──《國際中國評論》(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豆漿》譜寫了一部關於這種飲料的個案研究,探討營養社運分子如何將其視為一項既現代又科學、具有國族建構意義的事業。
──《食物人類學》(Food Anthropology)
本書以引人入勝的筆觸,梳理了一九二○年代初至一九三○年代末中國黃豆的思想史,其關鍵之處在於作者成功挑戰了主流敘事──即黃豆毫無疑問對所有人都有益的普遍本質。
──《醫學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豆漿》呈現了動物奶與植物奶之間轉換的原型,儘管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生,並且可以說是更接近理想而非現實。本書追溯二十世紀初中國對於豆漿(即研磨黃豆製成的簡樸產品,也是中國早餐的常見元素)的新興熱忱。
──《全球飲食史》(Global Food History)
對於研究現代中國的歷史學家,以及任何感興趣於膳食如何受到歷史行動者形塑的讀者,本書是必讀之作……為亞洲研究及飲食研究的領域貢獻良多,藉由過去鮮少探討的豆漿歷史,為我們揭露人們如何試圖利用豆漿裡的營養,提升中國的民族地位。
──《亞太視角》(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作者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為我們譜寫了豆漿在中國的生動傳記……書中蘊含大量引人入勝的細節、耐人尋味的軼事,以及關於營養科學與中國民族主義之間糾葛的深刻討論。總而言之,不光是飲食史,本書也為現代中國的科學及醫學史作出寶貴貢獻。
──《醫學史通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巧妙勾勒出跨國網路、政治需求及社會環境如何讓豆漿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崛起,短暫登上「未來食物」的顛峰地位。
──《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作者出色地引領讀者認識中國歷史上眾多鮮為人知的圖像,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讓一般學術書籍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本書盡情探索了黃豆的世界,對於關心民國時期中國、飲食史及科學、科技及醫學史的讀者而言,極具吸引力。
──《H-Environment》
不論是專注在中國或放眼更廣闊領域的科學史學者和飲食研究者,本書都將成為他們的必備讀物。
──《東亞科學、技術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透過論證極強且令人信服的筆觸,講述民國時期到站時中國的營養科學與社會運動的發展,這段歷程讓許許多多的人認為不起眼的黃豆便是從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良方。
──《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作者簡介:
傅家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耶魯大學歷史博士,主要研究為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科學、醫藥保健與健康等領域。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豐富,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波蘭國父畢蘇斯基:從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影響二十世紀歐陸政局的關鍵人物》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傅家倩
收藏
優惠價: 79 折, NT$ 450 NT$ 57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11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一天一豆漿 病夫不是我
現代讚揚抗老化、助減肥、
富含蛋白質和營養的健康聖品──豆漿
在百年前的中國人眼中
早已是滋養民族未來主人翁的救國解方
這是一部中國回應西方、亟欲現代化的飲食歷史
揭露人們對營養、科學、富強的想像與渴望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面對西方的洗禮,許多有志拯救國家於水火的知識分子,紛紛透過翻譯、留學等方式引進西方思想,試圖讓中國擺脫遭到海外勢力殖民的命運。有一批接觸到現代營養科學的人們認為,中國之所以會不如西方,是因為飲食出了問題,沒有攝取充足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中國人不僅幾乎沒有食用肉類,也不會飲用西方推崇的完美食物的牛奶,導致身體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連帶影響了整個民族的虛弱。為了找出分庭抗禮的辦法,眾人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土生土長、富含蛋白質的傳統黃豆製品──豆漿。
作者傅家倩老師透過「豆漿」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飲料,揭露黃豆自賑濟饑荒的救急糧食,躍升為餵養國家富強的「科學豆奶」,這段飲食、科學與民族交織的近代中國歷史。一顆不起眼的黃豆,在「科學」和「營養」的加持之下,搖身一變成為挽救民族未來的「中國版牛奶」,並藉由這層與牛奶之間的對應關係,展現中國如何回應西方現代性帶來的挑戰。
聯合推薦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皮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謝金魚 歷史作家
(依來函順序排列)
各方好評
《豆漿》講述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創新故事。面對中式膳食在蛋白質上的不足,人們沒有選擇全盤西化,而是以大豆研發出豆漿,使其能與牛奶分庭抗禮,成為一種「既中國又現代的食物」。這是食物史由小觀大、引人入勝的精彩傑作。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一本讓您喝得「飽」又喝得「營養」的好書,故事中那碗濃郁的豆漿,牽引出的是中國現代史上國家發展的重大飲食與科技問題。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豆漿」,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營養早餐飲品,竟然蘊含著龐大的歷史緣由與東西帝國爭競的故事,且聽作者娓娓道來,一起從一顆黃豆萌芽談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這是一本極佳的著作,適合關注飲食議題的讀者,特別是對黃豆感興趣的讀者。書中清晰地梳理了豆漿生產、營養科學家和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建構出食物、身體和國族認同的全新意涵與理解。
──《國際中國評論》(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豆漿》譜寫了一部關於這種飲料的個案研究,探討營養社運分子如何將其視為一項既現代又科學、具有國族建構意義的事業。
──《食物人類學》(Food Anthropology)
本書以引人入勝的筆觸,梳理了一九二○年代初至一九三○年代末中國黃豆的思想史,其關鍵之處在於作者成功挑戰了主流敘事──即黃豆毫無疑問對所有人都有益的普遍本質。
──《醫學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豆漿》呈現了動物奶與植物奶之間轉換的原型,儘管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生,並且可以說是更接近理想而非現實。本書追溯二十世紀初中國對於豆漿(即研磨黃豆製成的簡樸產品,也是中國早餐的常見元素)的新興熱忱。
──《全球飲食史》(Global Food History)
對於研究現代中國的歷史學家,以及任何感興趣於膳食如何受到歷史行動者形塑的讀者,本書是必讀之作……為亞洲研究及飲食研究的領域貢獻良多,藉由過去鮮少探討的豆漿歷史,為我們揭露人們如何試圖利用豆漿裡的營養,提升中國的民族地位。
──《亞太視角》(Asia Pacific Perspectives)
作者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為我們譜寫了豆漿在中國的生動傳記……書中蘊含大量引人入勝的細節、耐人尋味的軼事,以及關於營養科學與中國民族主義之間糾葛的深刻討論。總而言之,不光是飲食史,本書也為現代中國的科學及醫學史作出寶貴貢獻。
──《醫學史通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巧妙勾勒出跨國網路、政治需求及社會環境如何讓豆漿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崛起,短暫登上「未來食物」的顛峰地位。
──《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作者出色地引領讀者認識中國歷史上眾多鮮為人知的圖像,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讓一般學術書籍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本書盡情探索了黃豆的世界,對於關心民國時期中國、飲食史及科學、科技及醫學史的讀者而言,極具吸引力。
──《H-Environment》
不論是專注在中國或放眼更廣闊領域的科學史學者和飲食研究者,本書都將成為他們的必備讀物。
──《東亞科學、技術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透過論證極強且令人信服的筆觸,講述民國時期到站時中國的營養科學與社會運動的發展,這段歷程讓許許多多的人認為不起眼的黃豆便是從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良方。
──《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作者簡介:
傅家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耶魯大學歷史博士,主要研究為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科學、醫藥保健與健康等領域。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豐富,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波蘭國父畢蘇斯基:從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影響二十世紀歐陸政局的關鍵人物》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