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被效率綁架!揭開「時間管理」迷思 ★
★ 用「告別、交付、鬆綁」三大招,實踐時間「斷捨離」 ★
★ 找到理想節奏,用「時間協調」打造心底快活的人生 ★
時間總是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
好不容易有空,卻只想發懶耍廢?
真正想做的事,始終停留在「想做」階段……
問題或許不在時間太少,也不是努力不夠,
而是你是否想清楚:「我想過怎樣的人生?」
時間,不只是行事曆上的格子,更是人生選擇的縮影。
作者吉武麻子,曾在職涯、家庭、育兒間拉扯掙扎,
深切體會「時間不夠用」、「被時間追著跑」的疲憊與無力。
她提出三大方法,幫助你去蕪存菁,梳理時間,找回時間自主與餘裕:
▋告別 ──斷開焦慮、猶豫等無謂消耗
▋交付 ──事情多如麻?交給他人、工具或未來的自己
▋鬆綁 ──放下「必須」「應該」,讓時間流向真正重要的事
這不是一本教你塞滿行程、追求效率的時間管理書,
而是一套引導你主動設計時間與人生的整理思維。
學會「時間協調」,找到身心平衡的舒適步調,
跳脫忙碌與倦怠的惡性循環,讓工作、生活與夢想順暢運行!
作者簡介:
吉武麻子
時間管理師、TIME COORDINATE株式會社代表董事。
1981年生於神奈川縣。大學畢業後任職旅行社,26歲赴韓國留學,隨後在當地法人擔任選角指導,長年過著全年無休的忙碌生活。返國後,從自身在職涯與人生階段轉變中的掙扎體悟出發,發想出「時間協調術」,協助人們兼顧生活品質與工作表現,同時保持身心不疲憊。迄今已為超過4,000人提供專業指導。除了開設講座與課程外,亦擔任企業講師與媒體專欄作家,並設計販售「時間協調手帳」。
著有《實現夢想的小目標時間管理術》,監修百萬暢銷書《人生很長,你得學會與「時間」打好關係》等。育有兩名子女。
譯者簡介:
麥壹
來自莎卡蘭部落。輔大日文系、政大日文所文學組畢業。曾在日商、科技業及食品業從事口、筆譯工作。
章節試閱
「沒時間」成了口頭禪?
──超過七成的人覺得被時間追著跑
「還有一堆事沒做,一眨眼就傍晚了!時間不夠用!」
「平常累到不行,週末只想耍廢,抽不出時間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明明覺得時間不夠用,結果一回神竟然滑了一小時手機……」
這些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有些人清楚知道自己經常把「沒時間」掛在嘴邊,也有人是後來才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但時間不像金錢那樣,能夠清楚看見減少的痕跡。即便一秒已經過去,時間仍彷彿理所當然般持續存在。正因如此,儘管我們明白時間的珍貴,也難免會有拖拖拉拉、虛耗時間的時候。
──為什麼會覺得「時間不夠用」?
說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呢?
一天固定二十四小時,「時間不夠用」多半是因為安排的事情超出二十四小時可完成的範圍。此外,也有些人明明時間充裕,卻總覺得自己沒能善用時間。這往往是因為把太多時間花在思考「我該做什麼」。在資訊龐雜、選項過多的時代,做決定也變得更加困難。
「沒時間」背後隱含兩種不同原因:一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二是「必須做的事情太多」。兩者乍看相似,實際上本質截然不同。
差別在於是否由自己掌握時間的主控權。如果是因為「想做的事太多」而導致時間不夠用,表示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想做、自己選擇去做,才陷入被時間追著跑的局面。但若是因為「必須做的事太多」而覺得時間不夠,則代表主控權不在自己手中,只能被迫應付,被時間牽著鼻子走。
如果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結果,只要重新調整時間的使用方式即可。我們會覺得時間不夠,是因為在這個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容器裡,塞進了太多事情。因此,只要重新檢視優先順序,聚焦於優先度高的事項,就能擺脫「總是被時間追著跑,無法掌控時間」的困境。
但若時間的主控權不在自己手中,光靠調整時間分配,並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有些行動,其實是出於在意他人眼光、受限於既定觀念,或歸咎於他人或環境,讓人覺得某些事「非做不可」。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以真正自主行動,最後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做,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你也為「不得不做」所苦嗎?
除了主控權的差異外,這兩種狀態在心境上也有明顯不同。當面對「想做的事」時,我們通常懷抱著積極、喜悅、輕鬆等正向情緒;而面對「不得不做的事」,則容易感到消極、痛苦、麻煩與沉重的壓力,這些負面情緒通常也會隨著時間累積,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狀態下行動,即使勉強自己前進,也往往提不起勁,就像一邊踏著油門,一邊踩著剎車。
長期背負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會造成什麼後果呢?不難想像,那就像一直背著沉重的包袱前行,讓人身心俱疲,越走越辛苦。因此,我們有必要找出「不得不做」背後的原因,並採取適當的調整對策。
「不得不做」的想法背後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 受人之託
◎ 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
◎ 身為父母、丈夫或妻子,本來就應該這樣
◎ 不想被討厭
◎ 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必須先完成某些事
……「不得不做」背後隱含著各式各樣的心情。
每個人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們要先釐清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並有意識地將時間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本書將介紹具體的實踐方法,重點在於先建立「主動掌握時間控制權」的意識,再逐步增加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時間。
你是否有「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
有沒有一些事情,你總是想著「等有時間再做」、「等眼前的事忙完再說」?也許是打掃家裡、讀書、學瑜珈、收集新企劃資料、去看場電影……再列舉下去可能永遠說不完。
不如現在就把這些「想做的事」一一寫下來吧!接著,誠實地問自己:我對這些事情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比方說:
◎ 我其實沒那麼想打掃家裡,只是覺得掃一下好像比較好。
◎ 我對瑜珈並沒有特別感興趣,只是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做,加上覺得對健康有益,所以才想試試看。
像這類「做比較好」、「姑且試試看」的事情,雖然還不到「無論如何都想做」的程度,卻常被我們歸類為「想做的事」。或許正因為不是出自真心想做,所以才會一直擱著,遲遲沒有實現。
又或者,有些事情確實是你真心想做,但就是沒有付諸行動。
例如:
◎ 想搬去鄉下生活,但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
◎ 想為新企劃蒐集資訊、擬定方向,但抽不出完整的時間。
如果沒有實際行動,這些「想做的事」就會一直停留在「想做」階段。
當你發現自己「想做某件事卻一直沒去做」時,不妨從「我真的很想做這件事,但是……」這句話開始,試著找出你「給自己的藉口」(沒去做的理由)。
一提到「藉口」,可能會讓人下意識地想逃避、不願正視,但如果你真心希望「想做的事」能有所進展,就必須誠實面對這些藉口。當你釐清了自己「想做卻沒去做」的真正原因,也就更容易看清下一步該怎麼做。
不過,請記住:面對自己找的藉口時,不要責怪自己。有些人在這時會說:「被迫正視那些自己還沒做到的事,真的很難受。」其實你完全沒必要覺得「只有我做不到」。
「沒時間」是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藉口,幾乎每個人都說過:「我真的抽不出時間……」「最近實在太忙了!」久而久之,「沒時間」就成了最方便的擋箭牌,用來合理化自己沒做到的事。那些原本想努力完成的事,卻因為「沒時間」而放棄,真的很可惜。
所以,我們更應該停止把時間浪費在責怪自己或怪罪他人,將時間用在實際行動上,試著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吧!
放手就是任性?如何自在放手?
對於「放手」這件事,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內疚,覺得「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推給別人」或「因為不想做就不去做,好像很糟糕」。不善放手的人不在少數。
學會放手,第一步是覺察,再來是坦然面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情緒,並逐步放下。
──別輕易忽視「不舒服」的情緒
即使意識到自己「心裡不舒服」或「其實不想做」,我們通常仍會選擇擱置,暫時不去面對。「只要熬過這段時間,應該就能好轉」、「忍一忍就過去了」、「覺得煩躁也許只是心理作用」、「交給別人做可能更麻煩」、「畢竟是對我很照顧的人提出的請求」……諸如此類的理由不勝枚舉。因此,在覺察到這些感受之後,接下來的行動便成了能否真正擺脫無謂時間束縛的關鍵轉捩點。
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後,重點在於不要忽視它。試著進一步拆解:究竟是什麼讓你感到不舒服?
雖然這是個極端例子,但假設你發現自己「討厭所有家事」,若就此宣布:「我討厭做家事,從今天起我全都不做了!」那只是任性罷了。而且,家人也不太可能就此回應:「沒問題,全都交給我來吧!」這種想法不切實際。
話雖如此,也別一開始就認定「反正最後還是得自己做」、「講了也沒用」、「我自己做比較快」而壓抑真正的感受。否則你只會永遠被時間追著跑,別說追求舒適自在的時光了,煩躁和壓力只會越積越多。
如果只是把單方面的感受直接告訴對方,然後就置之不理,確實顯得任性;但一味壓抑情緒,也同樣是對自己人生不負責任的做法。
若你發現自己討厭所有家事,首先要把這份感受傳達給同住的人,接著提出協商與解決方案,這才是真正的「放手」。
──不放手的風險
如果總是把事情緊攬在自己身上,最終也可能讓周遭的人陷入不幸。因為不放手,形同剝奪了他人成長和發揮的機會。例如在家庭中,將家事逐步交由孩子負責,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工作上,管理層雖然明白培養部屬的重要性,卻常因「自己做比較快,品質也有保障」或「尚無合適人選可交付」等理由,而無法妥善分派任務,結果忙得分身乏術。從長遠來看,這不利於提升組織整體生產力,因此也可以說是沒有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若某項工作長期由特定人員負責,有時可能演變成除了當事人以外,其他人都一無所知的「屬人化」狀態,這也是一種潛在風險。
因此,有意識地主動放手,絕對不是任性。
「沒時間」成了口頭禪?
──超過七成的人覺得被時間追著跑
「還有一堆事沒做,一眨眼就傍晚了!時間不夠用!」
「平常累到不行,週末只想耍廢,抽不出時間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明明覺得時間不夠用,結果一回神竟然滑了一小時手機……」
這些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有些人清楚知道自己經常把「沒時間」掛在嘴邊,也有人是後來才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有限的。但時間不像金錢那樣,能夠清楚看見減少的痕跡。即便一秒已經過去,時間仍彷彿理所當然般持續存在。正因如此,儘管我們明白時間的珍貴,...
目錄
前言
第1章 時間排毒,把時間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沒時間」成了口頭禪?
你是否有「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
想做卻沒做,問題可能出在時間分配
過度重視「時間管理」會怎麼樣?
每個人感到舒適的時間節奏各不相同
第2章 區分「想做」和「不想做」,清理無謂的浪費
所謂「舒適時間」,就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整理「想做」和「不想做」
建議手寫整理「想做的事」
找出「想做的事」的三個方法
找出「不想做的事」的方法
減少花時間在「不想做的事」的三種方法
放下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可以帶來什麼?
放手就是任性?如何自在放手?
放手的訣竅:漸進式放手
不輕易犧牲的時間
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第3章 時間排毒(1) 告別
告別「時間不夠用」焦慮
告別對「省時、高效、TP值至上」的執著
告別「犒賞型『想做的事』」
告別「只顧眼前任務」
告別「拖延夢想」
告別「每天的待辦清單」
告別「年度目標」
告別「等哪天有空再做」
告別「高估自己」
告別「決定之後的猶豫」
告別「不需要的數位檔案」
告別「不知為何而做的事」
告別「為他人而活」
告別「時間小偷」
第4章 時間排毒(2) 交付
交給家電
交給擅長的人
交給同事、下屬、上司
交給家人、孩子
交給外部服務
交給數位工具
交給手帳與筆記
交給語言來實現
交給未來的自己
第5章 時間排毒(3) 鬆綁
鬆綁「應該如此」的執著
鬆綁「手帳必須用得完美」的迷思
鬆綁「早起晨活」的執念
鬆綁「行動前的心理障礙」
鬆綁「完美主義」的束縛
鬆綁對「最佳狀態」的期待
鬆綁「排太滿的行程」
鬆綁對「計畫」的執著
第6章 時間排毒,看見理想中的自己
「排出」浪費,「補給」有意義的時間
練習(1) 盤點你的角色
練習(2) 描繪「現在」、「理想」與「三年後」的自己
練習(3) 試著寫下「為什麼想成為那樣的自己」?
練習(4) 決定「一定要做」與「不做」的事
第7章 養成「時間排毒X自我回顧」習慣
每週回顧,確認「想做」與「不想做」的事
連結理想與現實的關鍵
手帳,「看」比「寫」更重要
五個回顧,幫助你舒適使用時間
設下期限與目標,執行到底,才能看見全新的風景
結語
參考書目
前言
第1章 時間排毒,把時間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沒時間」成了口頭禪?
你是否有「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
想做卻沒做,問題可能出在時間分配
過度重視「時間管理」會怎麼樣?
每個人感到舒適的時間節奏各不相同
第2章 區分「想做」和「不想做」,清理無謂的浪費
所謂「舒適時間」,就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整理「想做」和「不想做」
建議手寫整理「想做的事」
找出「想做的事」的三個方法
找出「不想做的事」的方法
減少花時間在「不想做的事」的三種方法
放下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可以帶來什麼?
放手就是任性?如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