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不會使我們幸或不幸,它只是提供材料和種子。
在藝術中,命運既是題材,也是靈感的源泉——它塑造了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也在每一幅作品中留下回應與質問:命運,究竟是選擇,還是無法逃避的安排?
本書從法國大革命時期大衛描繪的〈馬拉之死〉,揭開全書序幕。革命家馬拉浸泡在浴缸中,已氣絕傷亡,他被寫信向他救助的年輕女子所刺殺,胸口的血漬未乾,下垂的手上還握著鵝毛筆,這些栩栩如生的描繪讓死亡成為永恆的定格。
接著是〈良心的覺醒〉,畫中一名女子正從情人的腿上起身,彷彿打算終結這段關係,但貓兒卻在一旁玩弄籠中鳥,畫家藉此隱晦地告訴觀畫者:「妳恐怕還不能逃離這場關係。」
作者中野京子以獨特視角切入,帶領讀者細細咀嚼三十一幅歷史名畫中的細節、隱喻和情緒,逐層揭開畫布下潛藏的愛與恨、生與死、選擇與犧牲。每幅畫都不只是靜止的影像,而是一段故事的開場、一場命運的爆發點,最終成為畫中不朽的瞬間。
畫中的命運並非虛無的玄學,而常是「選擇」與「代價」的別名,它誠實示範著:在不得不的情境裡,人依然可以選擇姿態。在與命運的搏鬥中,人類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而藝術則是幫助我們理解並超越命運的重要力量。在本書中,你將看到:
人類如何在命運的枷鎖中掙扎、反抗,甚至妥協;
不同文化對命運的多樣詮釋;
命運如何塑造了藝術,藝術又如何回應命運。
德拉羅什〈斷頭臺〉
十六位修女走上斷頭台,她們臉色平靜,只以歌聲回應死亡。畫面靜謐如聖樂,卻是宗教迫害的血腥紀錄。
列賓〈手術室中的外科醫師巴夫洛夫〉
彼時的醫護人員都沒有戴手套與口罩,甚至還用木槌取代醫療器具!
林布蘭〈盧克麗霞的肖像〉
她用自盡的方式改變了羅馬共和國的歷史,卻也成為後世「女性貞節」的道德綁架象徵。
精彩推薦
郭怡汝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Junie Wang 東西縱橫記藝
Heng Hsiao 和你一起看畫的人_藝術YouTuber
王健安、戴郁文 「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節目主持人
高素寬 藝術開開門知名 Youtuber頻道、專職藝術家
張志龍 敦南藝術講堂 創辦人
Eli Lin 依萊 漫畫、插畫家
作者簡介:
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二〇一七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
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
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
部落格:「摘花者的房間」(花つむひとの部屋」
htpps://blog.goo.ne.jp/hanatumi2006
譯者簡介:
林巍翰
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現為全職日文譯者。目前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內容涵蓋歷史、政治、心理勵志、健康和科普等領域,期許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以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為目標。
章節試閱
當命運悄然降臨
一七九三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第四年,在動盪的這一年,以路易十六遭到處決揭開了序幕。隨後法國相繼對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宣戰,溫和派的吉倫特黨被逐出政壇,進入雅各賓黨的獨裁統治時期。但在七月,雅各賓黨的領袖馬拉(Jean-Paul Marat)被暗殺了。
馬拉出生於瑞士,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瑞士人。他從十五歲起就在法國生活,並學習醫學。之後曾在倫敦開業行醫,然後再度返回法國,擔任法國國王弟弟阿圖瓦伯爵(Comte d'Artois)部隊裡的軍醫。
然而馬拉因反政府的言行,他的醫學論文始終無法獲得學術界的認同,這件事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腐敗王政的憤怒,最後辭去軍醫職務,去當個小鎮醫師。
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制被推翻,然而原本團結一致反對君主制的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和工人階級,開始出現分歧。馬拉站在工人陣營這一方,認為應該要監督革命的進程。他自行創辦政論報紙《人民之友》,猛烈抨擊資產階級,甚至因此曾被迫流亡國外。
回到法國後,馬拉依舊不改其犀利風格,對吉倫特黨(親資產階級)進行更甚於從前的嚴厲批判,並呼籲勞工階層要繼續採取行動。之後,馬拉當選國民公會議員,深受民眾愛戴,被譽為「最接近人民的革命家」。
但就在吉倫特黨人失勢,馬拉逐漸成為雅各賓黨的掌權者之一後,長年困擾他的皮膚病也日益惡化。他全身奇癢難耐,甚至無法穿著衣物,更別說出席議會了。每天他只能長時間浸泡在含有硫磺的藥浴中,躺在浴缸中撰寫與閱讀報紙上的文章,已成為他的日常。
七月十三日,馬拉收到一封來自名為夏綠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的陌生女子來信,信中寫道:「我是如此不幸,應該有資格請求您援助。」她聲稱自己從諾曼第的康城(Caen),長途跋涉至巴黎,是為了告訴馬拉,有一群逃到康城的吉倫特黨人正密謀發動叛亂,她希望馬拉能出面阻止。
這個消息對於想完全剷除吉倫特殘黨的馬拉來說,無疑是珍貴的資訊。在馬拉還沒來得及回信之前,科黛就已造訪馬拉的住處。當時是晚上七點左右,馬拉聽見從玄關傳來與他同居的情人拒絕科黛要求會面的爭吵聲,於是馬拉在屋內大聲喊道,讓人放她進來。
──這正是命運之門開啟的瞬間。
科黛出生於諾曼第的沒落貴族,全家僅靠一座小農莊的微薄收入過活。母親去世後,十三歲的科黛被送進修道院生活。雖然她看似對於修道院充滿勞動、祈禱與閱讀的規律生活感到滿意,但因為她閱讀的書籍,也有盧梭和普魯塔克的著作,所以她應該早已對政治和社會議題有所關注。
十年後,根據革命政府的規定,教會和修道院都收歸國有,科黛所在的修道院也遭關閉,於是她前往康城與姑媽一起生活,並在那裡認識了吉倫特黨的成員巴爾巴魯(Barbaroux,因為他容貌俊美,所以也有傳言兩人有過戀情,但此說並無明確證據)以及他的同伴。這些從巴黎逃到康城的吉倫特黨人,暗地裡和潛伏在其他城市的同志取得聯繫,謀劃捲土重來的反攻大計。
科黛的家庭雖然並不富裕,但畢竟還是貴族出身,因此對工人階層原本就缺乏認同,或許正因如此,讓她很容易接受巴爾巴魯等人的想法,並在閱讀反雅各賓黨的傳單後,很快得出了結論:如今革命主導權之所以從中產階級轉移到勞動階層,一定是雅各賓黨人,尤其是馬拉這個傢伙,在背後搧風點火造成的。
但科黛接下來展現的行動力,實在令人震驚。離開修道院不過短短兩年,年僅二十四歲的她,獨自策劃並執行了這次的暗殺行動。或許是在修道院中早已習慣保持沉默,科黛並沒有向姑媽或任何人透露過此事的隻字片語。
她搭了整整兩天的馬車抵達巴黎後,便立刻展開行動。她先投宿在廉價旅館,隔天買了一把刀子,接著就前往位於科德利埃街上的馬拉住所。但那次拜訪,科黛被警戒心重的馬拉的情人拒於門外。有了這次經驗,她決定改變計畫,她深知男人不擅長拒絕他人的求助,於是先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請求信給馬拉,並於隔天信件送達馬拉的住處時,再次登門拜訪。儘管這次馬拉的情人依然阻攔科黛進屋,但屋內的馬拉聽見爭執聲後同意她的求見,這次總算成功了。
前面提到,因為馬拉幾乎整天都泡在浴缸裡,所以這場會面也很自然發生在這個極為特殊的場所。科黛年輕貌美,想必應該讓馬拉卸下了心防吧。在只有兩個人的浴室裡,當時馬拉正把科黛敘述的內容,用鵝毛筆記錄下來(浴缸上架有一塊用來充當桌子的木板)。科黛突如其來的襲擊,讓馬拉一刀斃命。從刀刃從肋骨刺入直抵肺部的情況來看,她很可能事前已練習過刺殺的位置與角度。可以說這次行動,科黛做得的確漂亮。
當馬拉的家人聽到聲響衝進浴室時,只見胸口插著刀子的馬拉已經斷氣,而科黛則靜靜地站在原地,絲毫沒有要逃走的打算。
馬拉被暗殺後的第三天,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大師大衛,接到國民公會希望把此次事件繪製成紀念畫作的委託。大衛也是雅各賓黨人,曾投票贊成處死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期間是安全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大衛和雅各賓黨的最高領導人羅伯斯比(Robespierre)的意見一致,他們認為應該將馬拉神格化為殉道者,以推進革命的進程。然後,大衛在親眼目睹已經開始腐爛的馬拉遺體前進行素描,並於三個月後完成了傳世大作〈馬拉之死〉。
大衛將歷史性的一幕,以凍結般的靜止方式,使其成為永恆,這種作畫技巧最適合用來描繪死者。在這幅畫中,大衛對馬拉進行了極大的美化。馬拉和丹東一樣,都因其貌不揚著稱。但在這幅畫裡,馬拉原本突出的雙眼,如今已安詳地合上,而且還有著不似五十歲中年男子會有的健美肉體與光滑肌膚,但事實上,他全身已經布滿紅疹。據說馬拉的舌頭本來是吐出來的,但大衛並未如實畫出來,不然畫面應該會挺可怕的吧。
那隻無力下垂的手臂,使人聯想到〈聖母憐子像〉(Pietà,也稱為〈聖殤〉)中,聖母抱著耶穌遺體哀悼的畫面。馬拉右胸的傷口並不深,流出的血也不多。傷口的位置和十字架上的耶穌被羅馬士兵用槍刺擊(為了確認耶穌是否已經死亡)之處相仿。白色的布料也像纏繞在耶穌身上的裹屍布。這一切,無不展現出畫家大衛對於構圖的精心計算。
做案的凶器,被低調地置於畫面左下角,滿是鮮血的刀尖,看上去就令人感到不安。架在浴缸上的木板,覆蓋著馬拉平時常用的綠色毯子。放在毯子上的左手,還握著科黛寄來的信件。指尖已經發黑,信紙也血跡斑斑,但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信紙上的日期和簽名,以及那句「我是如此不幸,應該有資格請求您援助。」
日後將為拿破崙英雄化立下大功的大衛,其實早在這幅畫中,我們就已可以看到他展現出藝術的才能。
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人們,他們的命運就像一葉搖搖晃晃的扁舟,就連死後的遺體也無法倖免。
羅伯斯比藉著馬拉遇刺為由,大肆逮捕吉倫特黨人,將他們送上斷頭台。但就在隔年,也就是一七九四年,羅伯斯比也在「熱月政變」中落得同樣下場。與此同時,原本埋葬於巴黎先賢祠(法國偉人的陵墓)內的馬拉遺體,也一併被遷了出去。
另一方面,曾發誓要和羅伯斯比生死與共的大衛,卻因東躲西藏而得以逃過一劫。過去曾是反對階級的革命派,在拿破崙稱帝後卻成為宮廷畫家,並在畫壇上擁有極大的權勢。然而,長壽的大衛在日後又經歷了拿破崙政權的垮台以及王權復辟,這讓他無法繼續待在法國,只能流亡到比利時,最後客死異鄉。
回頭來看科黛的命運。
科黛在暗殺馬拉後當場遭到逮捕,並迅速被判死刑,短短幾天後便上了斷頭台。因為當時馬拉在巴黎的聲望如日中天,所以科黛在被送往刑場時,不僅遭到群眾的謾罵與唾棄,甚至在科黛被斬首後,當劊子手將她的頭顱高掛示眾時,劊子手的助手還打了她的頭顱一巴掌(想當然耳,這種行為引起了群眾譴責的噓聲)。
身後會遭遇到這樣的對待,似乎早就在科黛的意料之中。行刑前,她在牢裡始終保持冷靜,不僅對犯行毫無悔意,相反地,她可能把自己視為英雄,並堅持要留下個人的肖像畫,這是她臨死前唯一的願望,而她的要求也被允許了。但負責執筆的畫家畢竟不是大衛那樣的大師,畫中科黛模糊的臉孔只顯得平凡溫順,毫無魅力可言。科黛雖然無法看到這幅畫的成品,但應該看過素描,想必她對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和身影,應該會很滿足吧。
科黛彷彿就像歷史上那些「想藉由殺掉名人,使自己也成為名人」的典型代表,不久,她還獲得「暗殺天使」(L'ange de L'assassinat)的稱號。在革命、內亂、復辟不斷循環往復的法國,「昨天的罪犯是今日的英雄」這種事一點也不足為奇。
之後,科黛也成為許多畫家的創作題材。在這類畫作中,要數十九世紀中葉,由波德里所繪製的〈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最廣為人知。
此時的法國,正值由拿破崙三世主政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當時馬拉被視為十惡不赦的大壞人,而科黛則被塑造成《聖經》裡的女英雄朱蒂斯(Judith)。畫中的科黛跟朱蒂斯一樣,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危,因而憑藉美貌接近敵人,然後趁其不備痛下殺手。但浴室的場景,更增添幾分曖昧與誘惑的氣息。
波德里的畫作裡,同樣借用大衛的構圖與道具,如木板、綠布、墨水瓶、鵝毛筆等。不同之處在於,波德里筆下的馬拉,胸口還插著刀子,身旁的椅子翻倒,木板有一半浸在浴缸裡,左手無力地抓住浴缸的邊緣,讓我們看到馬拉企圖掙扎抵抗的樣子。
與馬拉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靜靜站在窗邊的科黛,只是表情略顯緊張。她身後牆上貼著一張法國地圖,似乎在提醒觀畫者:「法國能夠有今天,都得感謝她啊。」
但科黛真的改變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了嗎?
恐怕未必。因為當時馬拉已經無法實際參與革命,就算沒有發生這起刺殺事件,羅伯斯比遲早也會清算吉倫特黨人。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科黛的刺殺行動,讓大衛留下了這幅傳世傑作。
多愁善感的英國人
正如提到音樂會讓人想到德國,提到繪畫會讓人想到荷蘭,英國也以戲劇和故事而聞名於世。
英國這樣的興趣與偏好也延伸到其他藝術領域,在美術方面,英國人對具有故事性的繪畫情有獨鍾。有「英國繪畫之父」之稱的十八世紀畫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正是故事畫的先驅與代表。
霍加斯的畫不以《聖經》和歷史故事為題材,而是一手包辦原作、腳本和導演的工作,藉由賦予畫中人物精準的表情和動作,僅靠畫面就將故事傳達給觀畫者(他的〈琴酒小巷〉(Gin Lane)和〈妓女生涯〉(The Harlot's Progress),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符合英國人感性的「會說故事的繪畫」傳統,發展淵遠流長,並在維多利亞時代(一八三七-一九〇一年)達到鼎盛。在這個表裡極度不一的矛盾時代,「性」雖然受到壓抑,但妓院的數量卻如雨後春筍般激增。儘管妓女和情婦受到責難,可是大量的小說和繪畫,卻不斷美化這些「誤入歧途的女性(墮落的女人)」的悲哀。
出生於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有推理小說女王之稱的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就曾藉她筆下的比利時名偵探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之口,如此諷刺她的同胞:「英國人的弱點就是多愁善感,但我和他們可不一樣!我是個有邏輯的人,不會像一般的英國人那樣,為年輕人的戀情,或對彌留之際的母親、孝順的孩子流淚。」。
克莉絲蒂所言甚是。
然而,她並沒有要否定英國人的這種「弱點」。
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是一名虔誠的清教徒(他曾三度造訪聖地巴勒斯坦),他試圖以繪畫呈現維多利亞時代的倫理和道德規範(亦即「以畫說教」),像這幅作品〈良心的覺醒〉,可稱得上是典型的「感傷式」故事畫。
乍看之下,這幅畫的畫面顯得相當凌亂,這正是英國繪畫的特色——相較於追求色彩和造型之美,它更重視主題性和敘事性。
室內有一對男女,男子坐在鋼琴前,女子微彎著腰。乍看之下,不太明白女子正在看什麼,但只要留意到畫面左上方的大鏡子,就能解開這個謎團。鏡中映照出女子的背影、男子的側臉,以及窗外的景象——在陽光照耀下的陽台欄杆、白薔薇,以及綠意盎然的樹葉。女主角正凝視著這一切,彷彿被深深吸引,想走到窗邊。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想,儘管知道了這些資訊,我們還是不清楚這兩個人的關係啊。頂多只能從畫的名稱〈良心的覺醒〉推測,女主角心裡一定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吧。
有意思的是,這幅畫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時,就連當時的專家也感到困惑,甚至還有人將之解讀為一對新婚夫妻或兄妹之間發生小口角的場景。
事情發展至此,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實在忍不住了,他特別撰文在報上刊登,為亨特說明這幅畫想要傳達的訊息:這裡其實是情婦的家,女主角原本坐在金主腿上,這是她突然良心發現的一刻。畫中對室內環境的細緻描繪,正是解讀此畫的線索。
接下來,有請名偵探白羅,帶我們找出這些線索吧。
居家的家具與陳設看起來雖然都很新,但品味卻不太好。如果畫中的兩人是新婚夫婦,那麼除了新家具外,應該也還會摻雜兩人已經用慣了的舊家具,但這裡卻完全沒有。更關鍵的細節在女子的左手,雖然她戴了三枚戒指,但關鍵的無名指卻是空的,由此可知,這兩人並非夫妻,男子只是出錢包養這名女子而已。
男子並不住在這裡,從他把大禮帽隨意放在畫面中央偏左的小桌上可知,他應該才剛進到屋內不久。演奏鋼琴的左手,甚至連手套都還沒脫下來;而右手的手套則掉在女子的腳邊(這似乎暗示著她終將被拋棄,淪為社會底層的妓女,受盡折磨)。
和穿著正式的男子相比,女子的頭髮沒有經過整理,身上還穿著隨便的居家服。一般的良家婦女絕不可能在異性面前穿成這樣。或許女子的穿著就和家具一樣,反映出了男子的品味。看到這裡,這名男子來此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了。真是讓人感到不適的氣氛啊!
(那些說這幅畫的主題是新婚夫婦或兄妹拌嘴的專家們,他們是真的打從心裡這樣認為嗎?或許只是身為所謂的「正人君子」,所以選擇對這齷齪的一切才視而不見、裝作不知吧!畢竟在那個女性幾乎沒有工作機會的時代,只要是手頭稍微寬裕的男子,要包養年輕貧窮的女性,是輕而易舉的事。當時的男性如果在看這幅畫時,沒能注意到畫中所透露的任何細節,那只能說是不諳世事。)
畫中的男子嘴巴微開,應該是剛進屋裡,就讓情婦坐到自己的腿上,邊彈琴邊唱起歌來。男子長得並不英俊,容貌也不討喜,即便女子如被雷擊中般要起身時,他仍沉醉在自己的歌聲裡。放著大禮帽的桌上有一本教導寫作技巧的書籍,據此可以推估,女子看不懂樂譜上的文字,而男子想教她讀書識字。
鋼琴上的樂譜,是用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的詩《常常在靜夜裡》(Oft In The Stilly Night)所譜成的曲子。詩的內容是講述作者在寧靜的夜裡,想起過往純真無邪的人生。這是女子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在此刻,她突然對自己竟然如此卑微、身處如此醜陋的狀態,深感再也無法繼續忍受,於是毅然起身。她知道是該結束這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了!
她抬起頭,望向窗外,此時陽光彷彿神的恩寵般灑落下來。
她是否能獲得救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留給每一位觀畫者自行判斷。然而在畫面左下角,有一隻凶惡的貓正在玩弄一隻小鳥,這正是畫中這對男女彼此關係的隱喻。小鳥會就此孱弱,很快死去;還是會奮力逃脫貓的魔爪,飛出窗外,重獲自由呢……
亨特創作這幅畫時,是以安妮・米勒(Annie Miller)作為女主角的模特兒。這一年安妮十八歲,亨特二十六歲。
安妮出身於貧窮的勞工階級家庭,亨特第一次見到安妮時,她正在小酒館當服務生,之後受亨特之邀成為他的模特兒。不識字的安妮,後來成為亨特的情人 …(未完)
當命運悄然降臨
一七九三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第四年,在動盪的這一年,以路易十六遭到處決揭開了序幕。隨後法國相繼對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宣戰,溫和派的吉倫特黨被逐出政壇,進入雅各賓黨的獨裁統治時期。但在七月,雅各賓黨的領袖馬拉(Jean-Paul Marat)被暗殺了。
馬拉出生於瑞士,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瑞士人。他從十五歲起就在法國生活,並學習醫學。之後曾在倫敦開業行醫,然後再度返回法國,擔任法國國王弟弟阿圖瓦伯爵(Comte d'Artois)部隊裡的軍醫。
然而馬拉因反政府的言行,他的醫學論文始...
目錄
推薦序 當命運悄悄入畫,看見名畫中的「難以如願」 郭怡汝
推薦序 讓命運現形的藝術之眼 Junie Wang
推薦序 圖像、命運與女性:走進中野京子的藝術世界 王健安、戴郁文
推薦序 從名畫中的小細節看穿大歷史 高素寬
推薦序 與命運正面相遇的瞬間 Heng Hsiao
1.當命運悄然降臨
【幫死神開門】大衛〈馬拉之死〉/波德里〈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
2.多愁善感的英國人
【情婦的逆襲】亨特〈良心的覺醒〉
3.令人驚訝的故事超展開
【美貌與長壽兼具】熱拉爾〈邱比特與賽姬〉/海爾〈維納斯王座前的賽姬〉
4.是預言,還是詛咒?
【神的代言人】米開朗基羅〈德爾菲女先知〉/柯里爾〈德爾菲女先知〉
5.性格決定命運?
【客死異鄉的悲劇】庫貝爾〈畫室〉/鴨居玲〈一九八二年 我〉
6.典型的無名小卒
【或許微不足道,但也可以舉足輕重】林布蘭〈以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
7.不幸家族的肖像
【當婚姻只是利益關係】竇加〈貝列里家庭〉/奧查森〈利益婚姻〉
8.「女人當家」的時代
【女性的憤怒】梅克内姆〈憤怒的妻子〉/布勒哲爾〈瘋狂的梅格〉
9.對「白色」的執著
【被洗白的雕像】阿爾瑪-塔德瑪〈費迪亞斯和帕德嫩神廟的飾帶〉
10.推理小說的重鎮果然名不虛傳
【大場面的寫實風俗畫】弗里思〈火車站〉
11.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既要,又要,還要】拉斐爾〈西庇阿之夢〉、〈優美三女神〉/鮑斯〈注視著迦太基的遺址的小西庇阿和波利比烏斯〉
12.被改編成歌劇的名畫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殉道者】德拉羅什〈斷頭台〉
13.男人的浪漫真可怕
【無可救藥的浪漫】霍利迪〈但丁和碧翠斯的邂逅〉/羅塞蒂〈受到祝福的碧翠斯〉
14.外科手術的今昔
【畫作中的醫學史】列賓〈手術室中的外科醫師巴夫洛夫〉/辛克利〈首次使用乙醚的手術〉
15.最好別讓女人等太久
【男人千萬要信守承諾】伯恩-瓊斯 〈寬恕之樹〉 /柯里爾 〈克呂泰涅斯特拉〉
16.浴血奮戰
【西班牙獨立戰爭的血腥歲月】哥雅〈1808 年5月2日〉/〈1808 年5月3日〉
17.政變始於貞節烈女之死
【烈女的自殺顛覆了羅馬王國】利皮〈盧克麗霞之死〉/林布蘭〈盧克麗霞的肖像〉
年表
推薦序 當命運悄悄入畫,看見名畫中的「難以如願」 郭怡汝
推薦序 讓命運現形的藝術之眼 Junie Wang
推薦序 圖像、命運與女性:走進中野京子的藝術世界 王健安、戴郁文
推薦序 從名畫中的小細節看穿大歷史 高素寬
推薦序 與命運正面相遇的瞬間 Heng Hsiao
1.當命運悄然降臨
【幫死神開門】大衛〈馬拉之死〉/波德里〈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
2.多愁善感的英國人
【情婦的逆襲】亨特〈良心的覺醒〉
3.令人驚訝的故事超展開
【美貌與長壽兼具】熱拉爾〈邱比特與賽姬〉/海爾〈維納斯王座前的賽姬〉
4.是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