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經年為哪般?
深圳棄子取勢,香港如何急起直追?
彈丸之地,可否四兩撥千斤?
了解香港未來,不可不知河套
河套是港深界河——深圳河治理裁彎取直後產生的一塊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飛地」,圍繞這塊地的業權歸屬、發展定位、規劃配套,是一個橫亙40多年的漫長過程,頭緒繁雜、一波三折,背後則是更為恢弘的歷史場景:河套北側新興都會深圳在高科技產業上異軍突起,而南側香港歷經多年產業空心化、近年終在半推半就間決意急起直追,意欲攜手共建進擊的灣區矽谷。
究竟河套對香港未來意味着什麼?新界原居民多年來在這個一河兩岸合作發展的聚焦之地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兩地政府又是如何在中央政府協調下求異存同,終於使得河套港深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兩地攜手,尋求科技突圍的獨特載體和平台。作者張克科先生集多年來跟蹤、參與河套發展全過程之心得,作為學者型官員,他悉心研究項目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並在妥善保存的大量歷史資料基礎上,以口述史的形式寫出了圍繞「河套前生今世與深港合作」主題的簡體版專著,年前又應香港中華書局之邀,耗時數月數易其稿,將之大幅改寫為主題更為突出的繁體版文本《港深河套:飛地秘辛》,清晰展示過往40多年河套問題的關鍵節點和若干值得紀錄的故事,以及它對港深科技合作、雙城願景乃至大灣區未來的里程碑意義。該書是了解河套前身今世、進而了然北部都會區開發、港深科技合作全景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張克科,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長、深圳市科協專職副主席、深港產學研基地副主任、深港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等,長期關注、參與和主持深港跨境落馬洲河套發展研究,及福田-落馬洲河套協同創新發展等項目研究。
劉字濠,香港紫荊研究中心秘書長,兼任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副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三十年來,我有幸目睹作者推動深港合作的辛勤耕耘,敬佩作者為建立未來深港雙子城所作出的實際貢獻。三十萬字講述香港與深圳間的過去和現今,一路走來,點點滴滴,一個個親歷的故事,譜寫了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值得國人仔細閱讀。
——吳家瑋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美國首位華裔大學校長
張克科是落馬洲河套發展的重要推手,他有份把這片土地孕育為深港創科發展的搖籃。由他來談河套區的發展再適合不過,相信很難找到比他更熟識河套的人選了。今次他從“飛地”談起,的確是一個少有人了解的角度。
——黃錦輝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港深攜手奮進三十載,河套今已成為國家大戰略。書中生動如實地記載了大家參與的許多大事件、小故事,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我相信,深港科創協同發展終將實現一體化。
——邱達根 香港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名人推薦:三十年來,我有幸目睹作者推動深港合作的辛勤耕耘,敬佩作者為建立未來深港雙子城所作出的實際貢獻。三十萬字講述香港與深圳間的過去和現今,一路走來,點點滴滴,一個個親歷的故事,譜寫了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值得國人仔細閱讀。
——吳家瑋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美國首位華裔大學校長
張克科是落馬洲河套發展的重要推手,他有份把這片土地孕育為深港創科發展的搖籃。由他來談河套區的發展再適合不過,相信很難找到比他更熟識河套的人選了。今次他從“飛地”談起,的確是一個少有人了解的角度。
——黃錦輝 全國政協委員、...
推薦序
黃錦輝推薦序:
得來不易的落馬洲河套區發展
張克科是落馬洲河套發展的重要推手,他有份把這片土地孕育為深港創科發展的搖籃。由他來談河套區的發展再適合不過,相信很難找到比他更熟識河套的人選了。今次他從「飛地」談起,的確是一個少有人了解的角度。
河套區這片87公頃的土地,見證了深港兩地獨特的合作歷程。河套區土地範圍原來屬於深圳市。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攜手治理深圳河。治理工程峻工後,新舊河道之間形成了一塊位於深圳河以南的河套區土地。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日,國務院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以新河中心線作為港深兩地的區域界線。這塊河套區土地,歸屬權仍然屬於深圳,但將管理權交給了香港特區。河套區就成為了深圳的一塊「飛地」。經過20年,到了2017年港深兩地政府才正式簽署了《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確認了深圳河治理過程中因河道改變分別劃入對方土地的歸宿,河套的業權歸香港政府。從治理深圳河,到確立土地權屬,當中經歷種種曲折與「秘辛」,克科在書中一一道來。
河套區一直是香港創科界心中的熱土。早於20多年前,筆者與多位創科界好友已倡議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創科產業。一來該地為新土壤,不受原有規劃限制;二來鄰近深圳,可產生協同效應。所幸當時政府接納建議,如今這一願景已透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逐步實現。
筆者與克科因深港創科合作而結緣,多年來在河套區發展方面交流甚多,對其規劃與建設均極為上心。我們樂見河套區成為北部都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新田科技城聯動擴展發展空間。河套區與新田科技城,將成為香港未來「南金融、北創科」發展佈局中的點睛之筆。
然而,過去因政治爭拗而阻礙發展步伐,導致河套區多年來停滯不前。雖然河套香港園區三座建築將於今年啟用,但預計至2027年僅完成八座,明顯落後於國際競爭對手。這樣的延誤已令不少跨國科技企業轉投深圳、新加坡等已成熟的科創區,我們唯有急起直追才能重拾失落的時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了解過去的種種困難,方能更加珍惜今天得來不易的機遇。在《港區國安法》制訂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通過後,香港得以擺脫政治爭拗的糾纏,重新聚焦發展、奮勇向前。多謝克科多年來對港深河套發展的堅持與貢獻,正因有他這樣的有心人默默耕耘、辛勤種樹,深港創科合作才有機會在河套這片熱土上茁壯成長,讓後人藉以乘涼。
黃錦輝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邱達根推薦序
很多突破性新規,皆從無到有摸索出來
自上世紀90 年代起,有識之士已看出深圳河兩側土地的時代機遇,提出港深雙城合作發展該區域,藉兩地優勢互補,可發揮協同效應,成為經濟上的新增長點、科技上的創新點,以至制度上的突破點。
30多年來,不少政商界人士、工商業團體和專業機構均為此發出共同呼聲、更上下奔波。筆者自2000年後投身科創界,也積極帶領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及業內人士倡導相關政策。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諮詢、會議、調研、遞交建議,筆者深切感受到眾人的努力付出和殷殷期盼。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首次將港深河套地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兩地社會終於嚐到了奮鬥的果實。本書以生動的筆觸記述這段歷史,又披露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現今規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合作區),包括87公頃的香港園區及300 公頃的深圳園區,可算是初步實現了深港共同構建,疊加兩地優勢資源的理念。接下來,我們將迎來更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土地,落實上述理念所需的種很多突破性新規,皆從無到有摸索出來種創新和突破。
為了闡明河套合作區的定位和重點發展方向,國家在2023年發佈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2024 年,香港政府又在此基礎上發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四大方向全力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這些策略性文件從頂層設計的層面引領港深兩地設定共同目標,期望匯聚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科技企業及科研機構,促進上、中、下游全面發展和有機結合,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
雖然河套香港園區的面積不算廣大,但在香港特區政府的規劃中,未來它會與毗連的科創產業發展集群樞紐「新田科技城」協同發展,構成「產、學、研、投」高效協作,人才與創意蓬勃發展的科創生態圈。
不過,讀者應注意到,河套香港園區由2025 年便會正式進入營運階段,然而整個北部都會區及新田科技城的發展規模龐大,預計要到2029 至2033 年才有科創企業進駐。因此,率先進入河套香港園區的企業及科研機構必須與深圳方面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兩地優勢,開發新的科技應用場景或在產品研發、原型製作、產品設計、測試等高增值工序出所突破,才能夠奠定穩固基礎。進一步而言,它們的成功將促使河套成為內地與香港科創合作的示範區及先導區,同時把這些合作經驗和成果輻射到未來的新田科技城。
要達到這一遠景,眼前便有眾多挑戰需要克服。這是因為河套合作區由香港園區及深圳園區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而成,是國家唯一實現地理上橫跨兩種社會制度、經濟和司法體制,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重大合作區。兩地園區即使近在咫尺,卻有很多管理經驗上的空白需要以開創性的制度、政策創新,先行先試的膽識和方式去填補,包括物資、數據、資金和人員之間的流通,以至適用法規和支援措施等。
《香港園區發展綱要》在這方面提出若干跨境便利措施,筆者非但樂見其成,更鼓勵港深兩地政府「天馬行空」,勇於創新,借鑑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經驗,提供適當誘因、透過試點多作嘗試。事實上,橫琴與前海很多突破性的新規則、新制度都是從無到有摸索出來的。
其次,港深兩地政府要以開放的心態,鼓勵有興趣落戶河套的企業大膽提出便利跨境措施的要求,才能更「貼地」地推動制度革新。例如本港的生命健康行業一向提倡科研數據、科研物資和設備跨境流動,以及建立研發數據和專利互認制度。人才方面,本港不少科企均希望從深圳聘請中層和基本人員而毋須在內地設
立分公司。特區政府可利用河套香港園區「境內關外」的特殊優勢,靈活探討這些內地員工在招聘、稅務、社福保障等安排。
最後,港深兩地政府與科創業界可成立專責委員會,定期討論兩個園區的發展進度和其他共同關注的議題。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港深兩地必須要有一致的關鍵績效指標,以河套合作區作為試點,推動更多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嘗試,並以每一趟成功的案例突破以往政策上的瓶頸,然後盡快將經驗擴展至河套以外更大範圍的科創生態圈。
邱達根
香港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Innovate for Future(創科未來)召集人
慧科資本聯合創始人
荔園有限公司主席
黃錦輝推薦序:
得來不易的落馬洲河套區發展
張克科是落馬洲河套發展的重要推手,他有份把這片土地孕育為深港創科發展的搖籃。由他來談河套區的發展再適合不過,相信很難找到比他更熟識河套的人選了。今次他從「飛地」談起,的確是一個少有人了解的角度。
河套區這片87公頃的土地,見證了深港兩地獨特的合作歷程。河套區土地範圍原來屬於深圳市。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攜手治理深圳河。治理工程峻工後,新舊河道之間形成了一塊位於深圳河以南的河套區土地。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日,國務院發佈《中華人民共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