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變番邦,日本無頭鬃」這是1895年之後在臺南流傳的歌謠。當年日軍進逼臺南,劉永福搭船離去,殘兵苛索擾民,地方仕紳只好請英國傳教士巴克禮前去請日軍入城以維持秩序。日本人都剪短髮以維持儀容,而臺灣人受儒家倫常教誨,自詡禮儀之邦,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受日本統治後便須剪掉辮子,這首歌謠傳達的便是這樣怨歎無奈的複雜情緒。
作者簡介:
鄭道聰
臺南人,1993年成立赤崁文史工作室,主旨在倡導城市歷史保存工作;1999年主持神農街歷史空間再生計畫;2001年獲第三屆臺灣文獻獎傑出文獻推廣獎;從1998年至2018年擔任臺南市文獻委員。近年從事寺廟民俗及工藝調查研究。著作《台南城的故事》、《小西門》、《珍珠與薔薇》、《大臺南西城故事》、《紅城光影》、《台南小調三部曲》、《安平人》、《文化游藝--府城老神在在》、《臺南俗諺談》等。
章節試閱
前言
近二、三十年來,有許多乙未臺灣抗日的史料、譯本出版,讓想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人有更明確的資料,也釐清過去對這段歷史在理解上的一些盲點;再者,許多資料不再以抗日民族主義的史觀去解讀,有助於我們對於臺灣乙未抗日的對抗本質及當時戰亂的情形有更加清楚的認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整理1895年10日11日至21日在臺南地區發生戰鬥的過程及其歷史場域,並比較日軍在中北部與各地鄉勇對抗的異同之處,同時說明日本統治策略及南征過程,以及當時臺灣人民因為戰爭所承受的災難及痛苦。
臺灣乙未抗日源於1895年清廷割讓臺灣,起因1894年朝鮮王朝發生東學黨之亂,清廷派兵協助平亂,日本亦藉口護僑,派兵進入朝鮮,後日本海軍攻擊清軍運兵船發生衝突。8月1日兩國宣戰,清陸軍一敗牙山,再敗平壤;日軍一路渡鴨綠江,一路攻金州、陷大連。北洋海軍亦敗於黃海,潰不成軍,退守威海衛。清廷退而談和之時,日軍登陸山東,南下澎湖,清廷只得派李鴻章至日本談和。
1895年3月20日在日本下關春帆樓展開議和談判,雙方停戰之後主要談判割讓遼東半島與臺澎地區,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條約;5月8日兩國換約,條約第5款規定:
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出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又臺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臺灣,限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這款條約說明臺灣割讓後人民去留的期限及方式,以及交接的期程。當時,日本國會立刻調整內閣組織,增設臺灣事務局做為因應,並制定「勅令臺灣總督府條例」。派任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並於5月21日頒行「臺灣總督府假條例」(臺灣總督府暫行條列),並且調動近衛師團擔任臺灣守備隊,在沖繩會合準備以武力接收臺灣。
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清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只要經過雙方交接的手續,臺灣即是日人統治的領土。然而,割臺消息一出,臺灣臣民一片譁然、不解與激憤,紛紛上書朝廷反對割讓。反觀同被割讓的遼東半島,其去留由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免去割讓給日本,而臺灣及澎湖列島則是在清廷拒約無力,又無外援的絕望之下,最後臺灣官紳、人民只好商議自謀出路,以拒絕日本接收臺灣。此時,北部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中部有補用道員林朝棟、南部有欽命幫辦臺灣軍務閩粵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皆為清法戰爭立有功勳的抗法名將,而且自鴉片戰爭以來臺灣幾經外敵入侵,都是由官府與仕紳,結合鄉勇驅逐外患。因此,5月25日,臺人遂成立臺灣民主國,試圖抵抗日本派軍接收臺灣。
這場日本接收臺灣的過程,從1895年5月29日近衛師團在臺灣北部澳底(新北市貢寮區)登陸作戰開始;至10月21日南進軍第二師團進入臺南城為止,前後戰鬥將近5個月之久。日軍入臺之後持續進行攻防、追擊、掃蕩的軍事行動,引起各地鄉民激烈對抗,由於疾病及水土不服,日軍傷亡的程度遠超出原先的預期。整個臺灣西部幾乎都有武裝反抗成為戰場,日軍的軍事任務從桃園、新竹一路到彰化、雲林,都是以近衛師團為主力;最後準備進入嘉義、臺南地區才重組南進軍,增加第二師團及混成第四旅團,分三路進行總攻擊。
在以往的文獻中,對中、北部地區鄉民抗爭記載較為詳細,近代許多研究主題皆以中北部客籍鄉民的反抗及彰化會戰為重點,而較少描述日軍在急水溪、曾文溪流域與鄉民戰鬥的情形,因此本書著重於說明臺南鄉勇組織的反抗過程及重要事蹟。這場在臺南雙方的對抗從1895年10月11日至21日,臺南聯庄鄉勇及庄民遭遇慘烈傷亡。實際上,這場戰役在臺南當地亦留下許多地方文獻、傳說、紀念祠廟,甚至保留在後代子孫的記憶中,本書因而能夠盡量地去追溯這場戰役的歷史。本書所調查的場域,即是以日軍在這段期間,行軍路線所發生的戰鬥為主,在今仁德保安附近也有零星的遭遇戰,但並無民間的紀念祠廟。
本書首先簡述「馬關條約」割讓臺灣造成的影響,包括總督府在接收臺灣、宣布始政、軍事行動時發布的諭告,以對照日軍南下之後,各種軍政的舉措;本書描述的戰鬥內容從彰化及八卦山之役談起,繼而嘉義之役,以此切入分析戰爭從北到南的延續性以及各層面的影響,對應後來南進軍及鄉勇雙方在進入急水溪、曾文溪戰鬥狀態的異同,包括軍隊編組、武器系統、作戰方式,以及死傷的情形等。本書的重點在於整理日軍逼進臺南之時城裡的狀態,還有發生戰鬥衝突的區域,以及鄉民為紀念抗日殉難者所建的祠廟,經過普查共有22間。最後以探討戰爭慰靈的意義作為結論。本書旨在還原、建構當時歷史場域,以追念前人面對割讓之變,保護鄉土不畏犧牲的精神。
由於本書內容引用許多文獻及書籍,尤其是《攻台戰紀》、《攻台見聞》、《征臺始末》、《乙未之役隨軍見聞錄》等,鉅細靡遺提供日軍在本區域作戰時遭遇的情形,並且有詳實的作戰地圖,得以比對日期、路線以進行田野工作。特別是《乙未之役外文史料編譯》,收錄了臺灣割讓時政治及經濟的報告,以及選譯日軍戰鬥詳報、新聞報導,並且從許多日本軍士的日記及家書,讓我們得以更深層地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所見所聞。當時身處戰場中的日本軍士面對炎熱氣候及風土病,還有一波又一波鄉民不屈的反抗,1895年這一場戰爭對抗的雙方人員,都具備相當勇氣面對戰爭的無情。
前言
近二、三十年來,有許多乙未臺灣抗日的史料、譯本出版,讓想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人有更明確的資料,也釐清過去對這段歷史在理解上的一些盲點;再者,許多資料不再以抗日民族主義的史觀去解讀,有助於我們對於臺灣乙未抗日的對抗本質及當時戰亂的情形有更加清楚的認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整理1895年10日11日至21日在臺南地區發生戰鬥的過程及其歷史場域,並比較日軍在中北部與各地鄉勇對抗的異同之處,同時說明日本統治策略及南征過程,以及當時臺灣人民因為戰爭所承受的災難及痛苦。
臺灣乙未抗日源於1895年清廷割讓臺灣,起因18...
作者序
干戈滿地孤城險
「干戈滿地孤城險,波浪兼天巨艦撞。羨殺餘姚吳季子,星旗隊裡換雲幢。」這首詩是1895年乙未時臺南進士許南英擔任籌防局統領所寫的詩,描述臺南城面對著日軍的進逼,已經面臨危急的狀態,卻見到那些掌權者棄職離走,使得壯麗的軍旗徒留雲彩般的陣仗。這首詩寫出當時情勢危急卻無力再支撐的局面。
當時日軍重組南進軍,以精銳之師進入臺南地界,卻在急水溪及曾文溪流域遭到地方鄉民激烈抵抗,日方文獻記載這是登臺以來所未曾遇過的戰況,迫使日軍採取激烈的手段進行掃蕩。前後十天至少發生40次以上不同程度規模的遭遇戰、突擊戰、對抗戰、清剿戰,而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至今仍可追查到至少有22間在戰場掩埋殉難鄉民而建的祠廟。
這段事蹟寫成這本書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教授,沒有他的倡議及指導不會有這個調查研究計畫。在2015年謝國興與呂理政共同撰寫《乙未之役隨軍見聞錄》一書,當時他就向我提及臺南有許多乙未戰場的遺跡需要去訪查,因為他住臺北,無法安排時間再到臺南進行田調,所以希望我能接手做此事,他的一席話讓我想起很多事。
我想起1997年,那時臺南縣辦理「鹽水製糖一百年」,我協助文史工作,訪查到鹽水菜園仔公就是乙未抗日殉難義勇的紀念祠;又在八角樓看到「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之石碑,採訪葉爾修先生提到戰後政府一紙公文要拆除日本時代的紀念物時,他用水泥石灰糊上碑文,逃過被拆除的命運,過了三十幾年後臺灣解嚴,他又一字一字的將水泥揭開現出原文恢復石碑原狀。他說在日本時代每個人經過八角樓都需脫帽鞠躬致敬;到了戰後它卻變成殖民恥辱的象徵;現在舉辦全國文藝祭,政府鼓吹社區營造又成為地方文化的指標。葉老先生或許無法思辨八角樓在不同時代如何會背上民族主義的包袱,但知道八角樓的存在見證不同政治時空與地方歷史共生,所以他的直覺就是能夠保存就儘量留住原樣,因為這是他的生命記憶。
後來長榮大學黃肇新老師邀我參加臺南縣社區營造輔導團隊,負責臺十九線以西及臺十七線兩側的社區,包括鹽水橋南、北門錦湖、學甲紅茄、佳里北頭洋、七股篤加等二十幾個社區,這些都是1895年日軍進入臺南各地鄉勇群起抵抗的地區。社區內有些小祠被指稱是紀念當年殉難人士的地點,祭祀對象多以忠勇公、忠義公、義勇公或萬應公稱之,而且父祖輩交待得在祭祀日前去祭拜不可偏廢,因為其中有祖先之靈。這些事情那幾年我曾詳查各種資料,但都說法不全無法佐證。
這樣一晃幾十年,由於好友謝國興的提示與鼓勵,我向文化局提出「乙未抗日臺南戰事場域及史蹟調查案」得到支持開始展開此一工作。由於近十幾年來各項日本的史料被翻譯解讀出版,也有許多著作論述乙未抗日的過程,使得資料的收集較早期完整且脈絡清楚,但是各類書籍報告的爬梳彙整,還是繁雜。感謝特助潘鵬文、黃雪芳;一同進行田野調查的周芷茹、潘瑩真,她們倆位田調回來還要一頭埋進書堆及電腦之中,將所有的資料比對清楚並檢視圖片歸檔分類以利書寫;還有協助打字、校對的楊雅萍及李幼軒;文稿完成幫忙校對的鄭采芩、鄭朵棻。
這本書先進行調查,再進行編纂計畫,感謝審查委員臺南大學戴文鋒教授、成功大學陳文松教授、臺灣歷史博物館陳怡宏研究員,他們細心的審閱,清楚的一一提出指正,而提升書的內容及可讀性。
有一些機緣和巧遇,在尋訪中有幾個地點似乎就是被無形的力量引導至現場,至今回想不可思議;還有要感謝的人很多,只好等書籍出版後再一一贈書致謝了。
寫於2025年元月
干戈滿地孤城險
「干戈滿地孤城險,波浪兼天巨艦撞。羨殺餘姚吳季子,星旗隊裡換雲幢。」這首詩是1895年乙未時臺南進士許南英擔任籌防局統領所寫的詩,描述臺南城面對著日軍的進逼,已經面臨危急的狀態,卻見到那些掌權者棄職離走,使得壯麗的軍旗徒留雲彩般的陣仗。這首詩寫出當時情勢危急卻無力再支撐的局面。
當時日軍重組南進軍,以精銳之師進入臺南地界,卻在急水溪及曾文溪流域遭到地方鄉民激烈抵抗,日方文獻記載這是登臺以來所未曾遇過的戰況,迫使日軍採取激烈的手段進行掃蕩。前後十天至少發生40次以上不同程度規模的遭遇...
目錄
市長序:探索歷史真相 了解臺南先民故事
局長序:記錄城市一段重要歷史記憶
推薦序:舊議題新視角-臺南的乙未抗日
作者序:干戈滿地孤城險
壹、前言
貳、臺灣總督府接收臺灣初期的統治原則及軍事行動
參、1895 年臺灣民主國的運作及臺南籌防
肆、日軍進入臺南戰場前的時局情況
伍、最後一擊
陸、歷史場域及記事
柒、綜論
捌、參考資料
玖、附錄
市長序:探索歷史真相 了解臺南先民故事
局長序:記錄城市一段重要歷史記憶
推薦序:舊議題新視角-臺南的乙未抗日
作者序:干戈滿地孤城險
壹、前言
貳、臺灣總督府接收臺灣初期的統治原則及軍事行動
參、1895 年臺灣民主國的運作及臺南籌防
肆、日軍進入臺南戰場前的時局情況
伍、最後一擊
陸、歷史場域及記事
柒、綜論
捌、參考資料
玖、附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