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西元前313年-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則必爭」。因此主張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才可以為善。荀子也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即自然運行法則,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勸學篇第一、堯問篇第三十二),內容總結和發展了先秦哲學思想,是對先秦各學派一個批判性的總結;以民間文學形式宣傳為君、治國之道。而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張「禮治」。他積極鼓勵以禮樂制度來節制人之情慾,以克服人的惡性。
作者簡介:
謝墉
乃清代著名儒學家、畫家、藏書家。謝墉能詩善文,他的詩很有特色;書法宗鐘繇、王羲之,筆力遒勁,圓潤秀拔。他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安雅堂詩文集》、《書學正說》、《聽鐘山房集》、《謝東墅文集》、《四書義》、《食味雜詠》等,其中謝墉所撰稿本《聽鐘山房集》二十卷,《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著錄。謝墉治學嚴謹,治家有方,一門出了三位進士、七位舉人,至今仍被嘉善楓涇人引以為榮。
章節試閱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
作者序
序
荀子生孟子之後,最為戰國老師。太史公作傳,論次諸子,獨以孟子、荀卿相提並論,餘若談天、雕龍、炙轂及慎子、公孫子、尸子、墨子之屬,僅附見於孟、荀之下。蓋自周末歷秦漢以來,孟、荀並稱久矣。小戴所傳〈三年問〉全出〈禮論〉篇,《樂記》、《鄉飲酒義》所引俱出〈樂論〉篇,〈聘義〉子貢問貴玉賤珉,亦與〈德行〉篇大同。大戴所傳禮三本篇亦出〈禮論〉篇,〈勸學〉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見大水一則附之,哀公問五義出〈哀公〉篇之首。則知荀子所著,載在二戴記者尚多,而本書或反缺佚。
愚竊嘗讀其全書,而知荀子之學之醇正、文之博達,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羣儒,非一切名、法諸家所可同類共觀也。觀於〈議兵〉篇對李斯之問,其言仁義與孔孟同符,而責李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乃蘇氏譏之,至以為「其父殺人,其子必且行劫」。然則陳相之從許行,亦陳良之咎歟?此所謂欲加之罪也。荀子在戰國時,不為游說之習,鄙蘇、張之縱橫,故《國策》僅載諫春申事,大旨勸其擇賢而立長,若早見及於李園棘門之禍,而為「癘人憐王」之詞,則先幾之哲固異於朱英策士之所為。故不見用於春申,而以蘭陵令終,則其人品之高,豈在孟子下?顧以嫉濁世之政,而有〈性惡〉一篇,且詰孟子性善之說而反之,於是宋儒乃交口攻之矣。
嘗即言性者論之:孟子言性善,蓋勉人以為善而為此言;荀子言性惡,蓋疾人之為惡而為此言。要之,繩以孔子相近之說,則皆為偏至之論。謂性惡,則無上智也;謂性善,則無下愚也。韓子亦疑於其義,而為三品之說,上品、下品蓋即不移之旨,而中品則視習為轉移,固勝於二子之言性者矣。然孟子偏於善,則據其上游;荀子偏於惡,則趨乎下風,由憤時疾俗之過甚,不覺其言之也偏。然尚論古人,當以孔子為權衡,過與不及,師、商均不失為大賢也。
此書自來無解詁善本,唐大理評事楊倞所註已為最古,而亦頗有舛誤。向知同年盧抱經學士勘核極為精博,因從借觀,校士之暇,輒用披尋,不揆檮昧,閒附管窺,皆正楊氏之誤,抱經不我非也。其援引校讎,悉出抱經,參互考證,往復一終,遂得蕆事。以墉譾陋,誠不足發揮儒術,且不欲攘人之美,而抱經頻致書屬序,因舉其大要,略綴數語於簡端,並附著書中所未及者二條於左云。
乾隆五十一年,歲在丙午,六月既望,嘉善謝墉東墅甫題於江陰學使官署,時年六十有八。
序
荀子生孟子之後,最為戰國老師。太史公作傳,論次諸子,獨以孟子、荀卿相提並論,餘若談天、雕龍、炙轂及慎子、公孫子、尸子、墨子之屬,僅附見於孟、荀之下。蓋自周末歷秦漢以來,孟、荀並稱久矣。小戴所傳〈三年問〉全出〈禮論〉篇,《樂記》、《鄉飲酒義》所引俱出〈樂論〉篇,〈聘義〉子貢問貴玉賤珉,亦與〈德行〉篇大同。大戴所傳禮三本篇亦出〈禮論〉篇,〈勸學〉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見大水一則附之,哀公問五義出〈哀公〉篇之首。則知荀子所著,載在二戴記者尚多,而本書或反缺佚。
愚竊嘗讀其全書,而知荀子之...
目錄
第一卷
勸學篇第一
脩身篇第二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
榮辱篇第四
第三卷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第四卷
儒效篇第八
第五卷
王制篇第九
第六卷
冨國篇第十
第七卷
王覇篇第十一
第八卷
君道篇第十二
第九卷
臣道篇第十三
致仕篇第十四
第十卷
議兵篇第十五
第十一卷
強國篇第十六
天論篇第十七
第十二卷
正論篇第十八
第十三卷
禮論篇第十九
第十四卷
樂論篇第二十
第十五卷
解蔽篇第二十一
第十六卷
正名篇第二十二
第十七卷
性惡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第十八卷
成相篇第二十五
賦篇第二十六
第十九卷
大略篇第二十七
第二十卷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堯問篇第三十二
第一卷
勸學篇第一
脩身篇第二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
榮辱篇第四
第三卷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第四卷
儒效篇第八
第五卷
王制篇第九
第六卷
冨國篇第十
第七卷
王覇篇第十一
第八卷
君道篇第十二
第九卷
臣道篇第十三
致仕篇第十四
第十卷
議兵篇第十五
第十一卷
強國篇第十六
天論篇第十七
第十二卷
正論篇第十八
第十三卷
禮論篇第十九
第十四卷
樂論篇第二十
第十五卷
解蔽篇第二十一
第十六卷
正名篇第二十二
第十七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