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部分為現實主義,包含古典現實主義及結構現實主義。第二部分自由主義,包含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及新自由制度主義。第三部分反思主義,包含規範理論、後現代建構主義、女性主義及歷史社會學。第四部分社會學派批判性理論,包含馬克思主義、英國學派、亞洲學派及社會建構論。第五部分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包含權力轉移理論、外交政策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及全球治理。不同理論間有其共通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論辯過程中,往往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間的激盪,這些理論背後有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的思維背景,而透過實證經驗及理論間的建設性對話,可以增刪補遺,為學術社群帶來更多創見與精闢論述。
作者簡介:
(依章節順序排列)
蔡政文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
明居正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聖母大學政治學博士
包宗和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
鄭端耀
經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美國喬治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曾國祥
現職: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
徐斯勤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政治學博士
宋學文
現職: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創所所長暨兼任教授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事務與國際事務學博士
林炫向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博士
陳牧民
現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法政學院副院長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博士
莫大華
現職: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
黃競涓
經歷: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博士
汪宏倫
現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
洪鎌德
現職: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學歷: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
姜家雄
現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退休副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石之瑜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袁易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博士
吳玉山
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臺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博士
林碧炤
現職: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名譽教授
學歷: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國際政治博士
朱雲漢
經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學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曹俊漢
經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特聘教授
學歷: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
主編簡介 包宗和
現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治學博士
作者序
二版序
多年前五南同我洽談出版一本有關國際政治方面的書,後來時任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宋學文教授提及國內很少有專門針對國際關係理論的書籍,如果能邀集國際政治學界鑽研此一領域的學者撰寫專章,編輯成冊,將是美事一樁,我當時非常同意學文兄的看法。我隨後想到在臺大政治學系大學部及研究所碩博士班開授國際政治理論多年的蔡政文老師當年適逢七十壽辰,而目前在國內國際關係領域任教的教授也頗多是蔡老師的門生故舊,若能在老師生日前夕舉辦一場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將是獻給老師最好的壽禮,同時若能將會議論文編輯成書,對學界欲窺國關理論堂奧之妙的莘莘學子,或許會有一些幫助。學文兄也很支持我此一構想,在徵得蔡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我乃邀請幾位學界老友和蔡師共議整個研討會的架構,並由我一一敦請論文發表人和評論人。令我感動的是受邀學界先進在百忙中均慨允為研討會執筆或擔任評論,使會議規劃得以順利進行。討論過程中蔡老師提供不少寶貴意見,使我們這些執教多年的老學生獲益良多。
兩天研討會在臺大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除了請蔡老師以「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外,一天半的會議共分五個場次進行。第一場至第五場的主題分別是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反思主義、社會學批判性理論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共計有論文18篇,不同理論間也有不少難得的對話,展現出國際關係理論豐富的內涵。研討會最後在蔡老師感性的致辭氛圍中結束。
《國際關係理論》一書包含蔡政文老師的專題演講文字稿及研討會所有發表的論文。第一章為蔡老師撰寫的「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文中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簡要介紹國際社會的本質、國際政治的內涵、國際關係理論的種類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蔡老師認為主觀與客觀,反思與理性,後實證與實證間之爭辯將會持續下去,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有許多相通之處,惟後者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蔡老師認為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及身為中介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將是國際關係理論中三個最重要的理論。文中後半段論及台灣當前的處境,並將其與國際關係理論結合,為理論應用於實際建立論述典範。蔡老師認為若欲以理論來析論台灣的國際背景和未來外交方向,應從現實主義的角度思考,再輔以新自由制度主義及社會建構論。
第二章「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由明居正教授執筆,文中論及古典現實主義的核心概念,如人性、自然狀態、主權、國家、國家利益、權力平衡等。其中國家利益依明教授之見,可分為三類,生存安全、獨立自主為一類,政經利益為一類,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利益為一類。明教授認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間的辯論有助於吾人對國際關係知識的了解。古典現實主義雖受到批評,但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有其存續的背景,也發揮了認識國際關係的正面功能。
第三章為包宗和教授撰寫的「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全文首先論及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之關係和彼此間的對照,接著闡述結構現實主義的主要觀點,如能力決定結構(即大國數目),結構又決定國家行為。結構現實主義以Waltz的論述為代表,其所勾勒出的從無政府狀態到相對利得,到追求安全,到加入弱勢一方,乃至於造就權力平衡,標示出Waltz嚴謹的邏輯推論架構。而他有別於攻勢現實主義「權力極大化」的觀點,使其被歸類為守勢現實主義,主張的是「安全極大化」。惟不論守勢或攻勢現實主義,均以追求國家安全為目標,都歸屬於結構現實主義這個大家庭。而囚徒困境賽局中之相互對抗結果正表現出結構現實主義國家追求安全所形成的安全困境。包教授在文中也提及新自由主義對結構現實主義的挑戰以及後者在後冷戰時期所面對的實證壓力。而結構現實主義對批評者的主要反駁是國家內部的變化無法轉為國際政治結構的轉變,以及只要無政府狀態存在,結構現實主義就是主流理論。
第四章「搶救權力平衡理論」由鄭端耀教授撰寫,重點在描述權力平衡理論在冷戰結束後所遭逢的困境。為了挽救權力平衡理論,鄭教授主張從國際體系理論面、「權力」面以及制衡面等三個層面著手,即思考如何界定權力平衡,使其能轉型再生。鄭教授在文中提及新古典現實主義強調決策者認知這個因素,認為能否推動制衡政策應將國內因素納入思考,而非僅單純地專注於國際權力結構的影響。鄭教授並首度提及軟性制衡這個概念,即協助二等強權制衡美國,並認為權力平衡已從結構現實主義中鬆綁,走向多元。
第五章為曾國祥教授撰述的「古典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的對話」,文中提及現實主義/國家理性/反社會性與理想主義/自由主義/社會性間的辯論。古典自由主義人性論有兩個支柱,即殖民主義(或擴張主義)與懷疑主義(或自我安全),也正因為 Hobbes 有關自利及反社會的觀點同時構成自由主義人性論的重要內涵,故對 Hobbes 作為現實主義起源的說法提出了反思。曾教授認為 Hobbes 以恐懼、自保為基礎的人性論固然被視作現實主義的源頭,但也對自由主義有所啟發,即主權者之權威須經公民的同意。古典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似乎均從 Hobbes 承繼了什麼,但卻有不同的思維導向。譬如在現實主義的眼光中不和諧將導致衝突,甚至戰爭。古典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可能邁向世界公民體制,而戰爭只要正當(如符合公義原則),則是無妨的。古典自由主義的確較現實主義多一層理想主義色彩。
第六章「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由徐斯勤教授撰寫。文中首先提及新自由主義乃胎源自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之內涵包括國際社會秩序,如國際法、國際規則。全文深入剖析新自由主義,並釐清其內容,特重國際制度。新自由主義接受無政府狀態觀點,但認為除結構外,要納入過程,因而也重視國內因素。事實上,對個人主義的重視使國家內部因素抬頭,國家間的差異因此是存在的。徐教授認為新自由主義兼顧了新現實主義之體系因素及古典自由主義之國內因素。至於新自由制度主義則是新自由主義結合制度主義之結果,強調合作、制度、絕對利得、經濟及對對手意圖而非能力之考量。國際制度之功效在能維繫囚徒困境賽局中相互合作的局面,試圖擺脫因無政府狀態所造成的相互對抗安全困境。新自由制度主義一方面與新現實主義有其共同之處,但又和社會建構論有其扣合的地方。
第七章為宋學文教授撰寫的「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文中除詳細論述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特質和重要觀點外,特別強調新自由制度主義對新現實主義所具有的補充功能,兩者之間異中有同,相互對話。宋教授認為新自由制度主義乃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結合,有中介功能,重視「過程」而非「簡約」。本章的一大特色是列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理論光譜,使理論和理論間的關係位置得以清晰呈現。宋教授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評價是此一理論將導致全球治理概念的抬頭,使國際政治邁向法制化。
第八章「國際關係規範理論」由林炫向與陳牧民兩位教授共同撰述,文中首先述及規範理論受制於實證主義及國際政治國家生存至上的概念,而始終無法占據國際政治理論中的顯著地位。迨後實證主義,如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興起後,規範理論的地位乃日漸提升。而國內政治重要性日增,使國際關係倫理學逐漸受到重視,國際關係理論乃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林教授與陳教授提及規範研究以社群主義與世界大同主義為兩大傳統,表現在國際政治為義戰、人道干預及預防性攻擊。將正義原則從國內社會擴及國際社會的結果,就是對道德懷疑論與國家道德的抗拒。文中也介紹了國際關係學界之規範研究成果,惟對於規範理論試圖將國際關係帶入後西發里亞時代的企圖心提出了如何實踐的質疑,不啻提醒實證仍有其重要性。
第九章為莫大華教授撰述的「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文章重點在敘述後現代主義是一種知識論,也是一種方法論,它質疑國際關係的主流理論,排斥實證主義,提倡反基礎主義及多元論述。後現代主義學者將建構主義引進國際關係理論,並試圖解除諸如現實主義、自由主義等主流理論的正當化敘述。莫教授歸納出建構主義之中介理論特質,即它被定位為理性選擇理論與後現代主義間之理論,主流理論與批判理論間之理論,實證與後實證主義間之理論,以及理性主義與反思主義間之理論。莫教授直指後現代主義為激進建構主義,是以主觀意識形態主導理論,並進一步指出後現代主義應與建構主義結合為後現代建構主義,以避免無謂的爭執。莫教授也承認後現代主義受到批判,譬如此一理論缺乏實證主張,只是製造出另一種迷思。此外,後現代主義迄今仍未對國際關係學者產生深刻影響,也未對主流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第十章則是黃競涓教授撰寫的「女性主義/國關理論:若即若離抑或各行其道?」文中指出女性主義因受制於陽性特質主導的國關理論,長期受到排擠,被視為非正統的思維。1980年代中期女性主義富批判性與多樣性,對當下權力關係進行反思,提倡正義、平權等觀念。黃教授認為女性主義對國際關係的貢獻在於它揭開了國關的陽性特質,女性連結概念諸如少數族裔等常受到貶抑。女性主義試圖解構並批判主流理論,但其觀點又往往坐實女性為弱者的形象,顯現出其欲擺脫國關陽性特質的困境。黃教授認為女性主義應思考究竟應在國際關係中問一些女性主義問題,抑或應在女性主義領域中問一些國際關係問題。黃教授並主張在冷戰結束後,主流理論應與女性主義對話,但也承認女性主義在批判主流理論之際,仍無法與主流理論完全切割。黃教授對女性主義未來的發展仍寄予厚望。
第十一章「歷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邁向跨界新視域」由汪宏倫教授撰寫。汪教授首先指出歷史社會學受主流社會學排擠,此反使其能自成一家之言。而新現實主義的危機使歷史社會學有了發展的機會。本章的歷史社會學是以新韋伯學派為主軸。汪教授提及身為第二波歷史社會學的新韋伯學派將「社會」概念擴及國際,視國家為合法暴力壟斷者。此派論述被國關學者評為傾向現實主義。汪教授指出國際關係與歷史社會學的交集是國家與戰爭,後者使國關學者開始重視國內政治對外交、軍事的影響。相對於新現實主義,歷史社會學對國際關係的貢獻在於否定國家為「同樣的單位」,主張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密不可分,無政府與國際階層體系可以併存,體系與社會之關係是可以探討的。汪教授同時提及國關理論是以工具化方式解讀當前的歷史,因而形成理論隨事實轉變而互有起落的結果。歷史社會學則拒絕以工具化解釋當下歷史,而是將國關理論的預設問題化。歷史社會學將「歷史」和「社會」概念帶入國際關係,成為論述上的補充,而主流理論的非歷史預設前提是有問題的。歷史社會學為國關理論帶來了跨學科的刺激。第十二章「馬克思主義與國際關係的理論:歷史的回顧與當前的論述」由洪鎌德教授撰寫。在文章中,洪教授回顧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如唯物論、唯物史觀、階級論、國家消亡論均有所著墨。洪教授認為馬克思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貢獻在於對資本主義及其衍生行為的批判,而正統與官方馬克思主義又推演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和批判理論。新馬克思主義依據洪教授的分析包含了歷史唯物主義、世界體系論與批判理論,並進一步發展出依賴理論。由於馬克思主義欲推翻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所賴之資本主義,故被主流國關理論視為異數。惟馬克思主義透過反思主義的崛起,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第十三章為姜家雄教授撰寫的「英國學派」。文中首先敘明英國學派重點在研究「國際社會」,重視理性主義、道德、秩序、正義,為規範性之國際關係理論,它拒絕行為主義,依賴社會學方法。在英國學派眼中,國際社會是國際法、外交行為與國際組織的結合,行為受共同規則的約束。姜教授指出,英國學派的三個傳統是現實主義、理性主義與革命主義,其核心概念為國際社會,這包含國際體系與世界社會,前者接近新現實主義,後者則是以人類而非國家為本體,故國際社會與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及理性主義的秩序均有關聯。英國學派不啻等同理性主義加上國際社會,其指涉的理論聯結包括詮釋學、實證主義方法論及批判理論。姜教授認為英國學派與現實主義、建構主義及反思主義間之異與同應是值得探究的議題,Wendt曾認為英國學派是建構主義的先驅,即為一例。姜教授指出英國學派如何建立自己理論的特色,將是未來的挑戰。
第十四章為石之瑜教授撰寫的「文明與國際關係理論:亞洲學派的不/可行性」。石教授首先提到建構亞洲學派的構想,是源自英國學派的啟發。全文羅列出日本學派、中國學派、印度學派、澳洲學派、韓國學派、台灣學派、東盟學派等地方學派。日本學派以京都學派為代表,另有東京學派,特色為脫亞論與興亞論間之論辯。中國學派的根源則是天下觀,與西方主權觀形成對立和競爭。印度學派則兼具寬容與猜疑,耐性和謀略,試圖超越主權國家相互對立之二分法。澳洲學派關注的不僅在主權國家,也包含次國家基層社會。韓國學派則藉分裂問題及與中、日、美大國之關係探討文明的衝突與融合,在本體論上擺脫了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台灣學派則借用亞洲主義、自由主義、儒家思想、多元文化主義、和平主義及現實主義等不同話語,在主權外尋找身分。東盟學派則強調和諧、在地中心主義、不干涉主義及交往,將國際關係個人化、非正式化。石教授也致力探求這些地方性學派有無普遍適用性、相互類比性或啟發性。亞洲國際關係的共同選項是文明,惟石教授也承認對地方學派的未來發展尚難做出樂觀的期待。
第十五章「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建構主義世界」則是由袁易教授撰寫。袁教授認為建構論從社會學吸取養分,與現實主義、自由主義鼎足而三,強調規則、規範和身分,主張國際系統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結構,不只在物質方面,也包含觀念本體。袁教授在文中也介紹了建構論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Onuf認為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不可分,應建立起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間之橋梁,國際政治的本質為他治,而非無政府。Kratochwil則認為規則在決策中有其角色,應重視日常語言,並強調語言行為、規範及國際建制間之關係。Wendt則將建構論體系化,認為無政府乃國家所造成,英國學派是社會建構論的先行者。袁教授進一步指出,社會建構論指出了實證主義的侷限,並自我定位為「中間道路」,調和了理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矛盾,視國際社會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認為國際關係學者錯誤解讀了Hobbes的「自然法則」。社會建構論重視國際性,對物質注入了理念。袁教授在文中也指出社會建構論與主流學派不同,它走出後結構主義的死胡同,並與理想主義做出區隔。它將國際關係議程加以重設,將國關理論帶入哲學面,形成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轉向。
第十六章為吳玉山教授所撰寫的「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吳教授首先指出A. F. K. Organski有關支配性強權、一般強國、中等國家與小國的論述勾勒出權力移轉理論的架構,而霸權存在有助於國際體系的穩定。對霸權的挑戰則將造成不穩定的局面,此與權力平衡理論剛好相反。吳教授認為權力移轉理論與霸權穩定論非常近似。前者強調新舊霸權交替所產生的結構性衝突;後者則著墨霸權如何提供公共財以穩定國際經濟秩序。前者強調新舊強權之間的關係,後者則著重霸權與第二級強權間之關係。吳教授的一項重要論點是「意圖」將決定權力移轉理論的可信度,若二級強權無意挑戰霸權的地位,則即使實力接近,亦無損於穩定。譬如中國強調和平崛起,絕不稱霸,則不啻使其成為支持現狀強權,因而不會破壞國際秩序。將意志論帶入權力分析,將對權力移轉理論提供另類的思考。
第十七章為林碧炤教授撰寫的「外交政策理論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文中指出外交決策理論的十一個學派,它們分別是外交決策分析、心理學、官僚政治、政府部門、危機處理、國內政治、國關理論、社會建構論、多元啟發理論、經濟外交決策及各國外交政策。林教授指出冷戰時期現實主義之主導地位使外交決策不受重視,如今情勢已然改觀,十一項學派凸顯出外交決策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它甚至包含了認知與神經科學之跨領域研究。近年來多元啟發論(PH理論)的提出,使外交決策理論各學派間出現局部整合的現象。林教授指出外交政策的本質也在變,如從傳統安全擴及非傳統安全,且與內政無法切割,高層政治雖仍存在,但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到巧實力,均在變動中。此外,和公共政策的結合,決策的透明化、資訊化使得外交思維在改變,而共同治理則樹立了決策分享共享的概念,政治安全雖仍居主要地位,但議題已朝多元化方向發展。而整個決策研究已包含相當廣泛的層面,如個人生理、心理、知識、觀念、角色,它如決策菁英、知識社群、遊說團體、媒體、非營利組織、社會、行政體系、政治外交文化等,均成為研究的標的。
第十八章為朱雲漢教授撰述的「邁向21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超越與突破」。朱教授首先指出國際政治經濟(IPE)研究走向高度學院化與抽象化的結果,使其與實際政策的隔閡日增,也深化了美歐間的鴻溝。而IPE所遭遇的危機在於它已無法詮釋當今的國際現象,亟須超越「歐洲中心論」或「西方中心論」的思維。IPE屬意實證主義研究,忽視理念,朱教授認為美國經濟衰退,霸權地位動搖,中國的崛起,使得開放經濟體的政治(OPE)無法處理當前的國際政治,而必須建構全球性,跨文化的IPE理論。換言之,IPE理論須走出西發利亞情結,脫離無政府狀態的前提假設,朝向英國學派所指引的方向發展,即維持內涵的多樣性。朱教授也特別提醒非西方學者應避免學術上被西方理論殖民,應尋求建構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可能性。朱教授認為IPE不能迴避國際正義問題,故不應排斥規範性IPE理論。西方思維不能複製,中國「天下」所指涉的「無外」思想或許是解決西方敵我內外分裂模式的一種途徑。
第十九章「全球治理下國際關係的新思維:多元治理角色運作機制的分析」由曹俊漢教授執筆。全文強調國家以外因素日漸重要,並分從國家、跨國公司(MNCs)、非政府組織(NGOs)及政府間組織(IGOs)四個角色來分析全球治理。曹教授認為國家在全球治理中之角色在於如何達成協議任務;IGOs則為全球治理的啟動者及議題設定者;NGOs在全球治理中擁有可觀的發言權,可對國家內部造成影響。NGOs可對IGOs及國家進行遊說,並草擬協議,監測協議執行。跨國公司及典則也均在全球治理中有其重要地位。曹教授同時指出全球治理乃約束性與非約束性規範之結合,區域治理則是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一環,如歐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APEC等。
全書十九章中,第一章可視為導論,第二章至第四章歸屬於現實主義之範疇,第五章至第七章則歸屬自由主義範疇,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則屬反思主義範疇,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則屬社會學派批判性理論發展範疇,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則屬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範疇。
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功能在於提供知識的傳遞,工具的運用、研究的內涵及教學的素材。不同理論間有其共通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論辯過程中,往往也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間的激盪,譬如這些理論背後都有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甚或自然科學的思維背景。而透過實證經驗及理論間的理性與建設性對話,可以發覺彼此之不足,進而增刪補遺,為學術社群帶來更多創見與精闢的論述。
本書之完成,要感謝蔡政文老師的精神領導及為本書撰寫導論,感謝宋所長學文兄的初始提議以及所有在繁重教研工作下慨允參與討論及執筆之學界好友。也要感謝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以及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對研討會的鼎力支持。在行政支援方面則要感謝臺大行政副校長室盧曼珍秘書,臺大政治學系王辰元助教的協助,以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的允諾出書和在初版及再版過程中的悉心編校。最後,至盼這本兼具教學與研究雙重功能的專書能在國際關係理論界激起漣漪,使更多學者能投入這片豐盈而有待繼續灌溉耕耘的領域。
包宗和
識於國立臺灣大學
中華民國114年4月10日
二版序
多年前五南同我洽談出版一本有關國際政治方面的書,後來時任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宋學文教授提及國內很少有專門針對國際關係理論的書籍,如果能邀集國際政治學界鑽研此一領域的學者撰寫專章,編輯成冊,將是美事一樁,我當時非常同意學文兄的看法。我隨後想到在臺大政治學系大學部及研究所碩博士班開授國際政治理論多年的蔡政文老師當年適逢七十壽辰,而目前在國內國際關係領域任教的教授也頗多是蔡老師的門生故舊,若能在老師生日前夕舉辦一場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將是獻給老師最好的壽禮,同時若能將會議論文編...
目錄
第一章 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蔡政文)
第一節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與種類
第二節 當前我國國際關係的研究方向
PART 現實主義
第二章 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明居正)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人性與國際關係
第三節 自然狀態
第四節 主權
第五節 國家
第六節 國家利益
第七節 權力平衡(權力均衡、權力均勢、BOP)
第八節 結論
第三章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包宗和)
第一節 前言: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的關聯和對照
第二節 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
第三節 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
第四節 新自由主義的挑戰
第五節 囚徒困境賽局與兩大理論
第六節 實證層面的挑戰
第七節 結構現實主義的辯述與反思
第八節 結論
第四章 搶救權力平衡理論(鄭端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搶救權力平衡
第三節 分析評論
第四節 結論
PART 自由主義
第五章 古典自由主義: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的對話(曾國祥)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主要論證
第三節 懷疑主義
第四節 格老秀斯
第五節 霍布斯
第六節 洛 克
第七節 康 德
第八節 永恆的困境
第六章 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徐斯勤)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
第七章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宋學文)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起源
第三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本質
第四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之發展
第五節 結論
PART 反思主義
第八章 國際關係規範理論(林炫向、陳牧民)
第一節 規範理論的復興
第二節 規範研究的層次與傳統
第三節 政治哲學家的規範理論
第四節 國際關係學界的規範研究
第五節 結論:作為實踐科學的規範研究
第九章 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莫大華)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建構主義內部的知識論分類
第三節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知識論
第四節 對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批評與讚美
第五節 國際關係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十章 女性主義/國關理論:若即若離抑或各行其道?(黃競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女性主義國際關係之歷史發展、貢獻與爭議
第三節 女性主義國關之研究導向與議程
第四節 女性主義國關學者之自我評估
第五節 結論: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之未來發展
第十一章 歷史社會學與國際關係:邁向跨界新視域(汪宏倫)
第一節 「意外的邂逅」:為什麼是歷史社會學?
第二節 新韋伯學派歷史社會學中的「國際因素」:戰爭與國家暴力
第三節 重新概念化「戰爭」與「國家」:現代性與組織化暴力
第四節 結論:邁向「國際關係/全球社會的歷史社會學」
PART 社會學派批判性理論發展
第十二章 馬克思主義與國際關係的理論:歷史的回顧與當前的論述(洪鎌德)
第一節 導言:馬克思主義不容於主流派國際關係理論的原因
第二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貢獻
第三節 馬派人士的帝國主義理論之產生與評析
第四節 西馬與新馬影響下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體系理論與依賴理論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三章 英國學派(姜家雄)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英國學派:源自何方?
第三節 英國學派:必也正名乎?
第四節 英國學派的核心內涵
第五節 結論
第十四章 文明與國際關係理論:亞洲學派的不/可行性(石之瑜)
第一節 從亞洲開展國際關係的地方性學派
第二節 活躍中的國際關係東亞學派
第三節 探討亞洲其他地方性學派的可能
第四節 省思亞洲國際關係的可行性
第十五章 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建構主義世界(袁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重新閱讀三本社會建構論之代表作:創立與傳承
第三節 奧努夫之《我們造就的世界》
第四節 克拉托赫維爾之《規則、規範和決策》
第五節 溫特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第六節 社會建構論的理論意義
第七節 結論:理論與實踐
PART 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延伸及超越
第十六章 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吳玉山)
第一節 權力轉移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權力轉移與其他層級理論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與其他現實主義流派的比較
第四節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權力轉移
第五節 結論:關鍵點在制度彈性
第十七章 外交政策理論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林碧炤)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外交政策的研究
第三節 外交政策的本質
第四節 外交政策的決策者
第五節 外交決策的結構及過程
第六節 外交文化
第七節 結論
第十八章 邁向21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超越與突破(朱雲漢)
第一節 導言
第二節 世紀之交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三節 蒼白面對歷史結構巨變
第四節 英國學派的啟示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九章 全球治理下國際關係的新思維:多元治理角色運作機制的分析(曹俊漢)
第一節 引言:從國際治理到全球治理
第二節 國家角色的重要性及其面臨挑戰
第三節 全球治理中國際組織角色的評量
第四節 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第五節 私部門對全球治理的協同作用
第六節 結論
第一章 國際關係理論與當前台灣國際關係應有的研究方向(蔡政文)
第一節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與種類
第二節 當前我國國際關係的研究方向
PART 現實主義
第二章 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明居正)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人性與國際關係
第三節 自然狀態
第四節 主權
第五節 國家
第六節 國家利益
第七節 權力平衡(權力均衡、權力均勢、BOP)
第八節 結論
第三章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包宗和)
第一節 前言:結構現實主義與古典現實主義的關聯和對照
第二節 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
第三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