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特色
一本族語學習者的心得報告;一位人類學者學習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四種族語的真實心路歷程!
內容簡介
從1980年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經過近20年的倡議,族語書寫系統正式於2005年確立;書寫系統公布迄今又歷20年,我們需要一本族語學習者的心得報告!本書是一位人類學者學習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四種族語的真實心路歷程,書中的四大主題包括:作者學習阿美、泰雅、排灣、布農等四種族語的起伏心境、以人類學者角度推斷語言與民族誌的又黏又斷、陳述族人自我民族學的族語力道,以及持續不斷開展族語與文化的學術想像。
「族語人類學」和「族語民族學」為作者的創用。前者指涉語言與文化之關係,它是人類學的旨趣之一,即自族語本身窺探可能的社會文化內在意涵,也有著人類身處生存競爭環境中的生活觀察。後者是指以充沛族語字詞句篇構成之論述,來架構出自身民族生命史面貌的一種新文體。
作者認為,南島語理論上有一古代同源祖先,不過,從分布在臺灣不同海拔的阿美、泰雅、排灣及布農等四族語言中,卻可發現,縱然四族的詞彙確有部分類同,但在互異的方面卻更形顯著,可說原民自同源先祖外移的那一刻起,便極力追求各分群的獨立自主,每到一地,即快速發展自我與在地的連結,其不斷創造出的新詞數量,也因此遠遠超過老祖宗賜予的同源詞彙。
書中有著如同小學生初入新語言世界的呱呱學語樣態,也有突發奇想的單詞內涵新發現,更有對於南島語千百年源頭的無邊無際靈想,以及不畏指點之人類學者老來的夢幻推斷。
作者簡介:
謝世忠
自幼拙於言辭,卻偏偏喜愛學習新的語言。「學了一個語言,就多了一份掌握新世界的機會」正是他的座右銘。在人類學知識大洋中徜徉了半世紀,依舊不改其新語言新世界之又浪漫又實務的遐思,於是,過往八年間,方有了浸淫於優雅大聲講聽寫唸原民族語的行動,繼而引來本書的出現。
謝教授從臺灣出發,直闖西雙版納、泰寮、北海道,再回到臺灣。二百多種學術與小品論著之後,四族語言心得接力。本書是他自少年詼諧返抵熟年調皮的歷程,敬請指教!
章節試閱
※節錄自本書〈臺灣南島語再想像〉一篇
(……前略……)
南島語理論上有一古代共同祖先。也就是說,一群人操用同樣語言,而他們經過時間的演進,變成了今日超過千種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況,還得經語言學的科學證據,才能獲知原來這些語言來自同一地方。千種以上的語言群體,卻早已忘卻同祖的過往事實。他們的來源神話或傳說,多半與理性客觀祖先探索無關,從而只是充滿超自然或虛幻世界構造的想像。從各族神話傳說內容,要上推尋覓南島客觀祖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唯獨依靠現代科學學術,方可稍稍理出些許蛛絲馬跡。
從臺灣的例子上來看,分居不同海拔地區的布農、泰雅、排灣、及阿美等四族,自詞彙比對,的確有部分可以找到類同處,語言學直接認證它們當屬同源。不過,單詞在語言溝通上,並不具實際功能,也就是說,有一些類同單詞是真的,但,無論其數量有多少,都難以依此來拉近不同語群間的距離,不同就是不同。今天所謂的詞語相近,不過是科學家找到的實驗室或研究場域裡的共識罷了。臺灣四族語言告訴了我們,原民自同祖外移的那一刻始起,即極力追求各個分群的獨立自主,亦即,到了一地,即刻快速發展自我與在地的連結,界定或形容新地方的新詞句不斷被創造,很快地,新創的部分,就遠離祖先套路了。我們似乎看不到各個支群堅持祖先種種語言傳承的跡象,新發明和新創造遠遠超過對祖先的依戀,於是,日子一久,就僅剩聊聊備格的幾個字彙,留待千百年後的語言學專業依此來提醒大夥兒同一家的趣味通知。
現在的族人對他族的語言無感,也就是少有主動習得認識的動機,但,明明各族語言來自同一源頭,倘若有以祖先時空為要的思維,就應會產生多多接觸他族知識世界的需求,如今所見,情況剛好相反,各族各群各自為政,均行唯我語言為核心的「南島表現」。此一「南島表現」是極其微觀的「迷妳南島」,它只拘限於一個點狀範圍,相較於今日社會揭舉南島為名的傳媒或公私活動,根本不成比例。「超微南島」相對於「擴大南島」,前者是日常客觀事實,後者則屬特定短時的預算加持事實。當今臺灣,少有人看到此一景象,僅以籠統的多族多語的道德性化多元價值來定義臺灣的南島,只是那是一個空泛的存在,稍縱即逝,歡樂跳唱迎賓之後,又回到彼此不欣賞對方的超微「南島模式」。語言也因此各自學著,各自負責成敗結果,或者各自語言掌權者只會標示自我語言之雄偉,而沒有宏觀跨足他族語言世界的興趣。興趣養成當然不能勉強,但是,大家全都滿足於「超微南島」的現狀,以及享受南島祖先在此的幻覺風光,而從不用點力氣投入多一個語言的學習,以期踏步貼近認識祖源語言世界,想來,真的有些許失落。
考古學者常會以南島語詞彙中出現的共有動植物名稱,來推斷地理環境合於此等生物生存者,可能就是起源地。人類學家會以文化表現相近,來連結各方的關係,例如,南島語族群體的紋身文面習俗。而語言學研究者則多以出現之詞彙接近率的多寡作為關係遠近之判准。只是,動植物名稱指涉的地理範圍可能非常之大,那麼,宣稱某一大區域如東亞大陸南方加上大陸東南亞東部,是為南島起源之地,到底有何意義?畢竟,那是籠統空泛的說法,沒能有效解決祖源是操用同一語的一群人假設,因為,大亞洲東面過去數千年間,總有無數語言文化群體在此活動,根本很難去規範到一個史前特定語群之原始基地的所在。文化的接近推斷,也是問題很大。像前舉紋身文面之俗,單單臺灣大抵是1/3與2/3的對比,有紋身文面者較少,無者則占多數。臺灣以外南島地區情形差不多。因此,紋身文面顯然不是最多共享文化,更遑論各自紋文之舉的理由,天差地遠,實在無法單看有無紋刺表面來判斷。此外,像日本北海道愛努族先住民也有紋畫雙唇四周的文化,但,他們無關南島族系,而是北方民族的自我獨立系統。至於語言詞彙的類似詞表的提出,也不能幫忙解釋什麼,因為,就全數單詞數量來看,彼此似有接近性質者,根本仍是少數。大家常說lima是五,手也叫做lima,而原民各族稱法皆同。但是,從一數到十,為何單單lima/五雷同,其餘九個數字卻是南轅北轍?又,眼睛mata,也被認為通用各群。但,為何單單是眼睛,五官其餘卻大不同?是因為剛好與身體相連且天天使用的手與眼睛的關係嗎?這恐怕不易快速給個答案。縱使建議出一個解釋說法,可能也很容易被反駁之。
(……後略……)
※節錄自本書〈臺灣南島語再想像〉一篇
(……前略……)
南島語理論上有一古代共同祖先。也就是說,一群人操用同樣語言,而他們經過時間的演進,變成了今日超過千種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況,還得經語言學的科學證據,才能獲知原來這些語言來自同一地方。千種以上的語言群體,卻早已忘卻同祖的過往事實。他們的來源神話或傳說,多半與理性客觀祖先探索無關,從而只是充滿超自然或虛幻世界構造的想像。從各族神話傳說內容,要上推尋覓南島客觀祖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唯獨依靠現代科學學術,方可稍稍理出些許蛛絲馬跡。
從臺灣的例子...
作者序
〈代自序 族語課堂的前後〉
這不是一本正經八百的書。這並非一冊族語教科本。這當然屬於一份遠距於學術格式之外的出版。以上這三個「不」、「非」、「遠」,預知了閱讀是書的心緒準備,也就是只消輕輕鬆鬆翻閱,然後再稍稍回甘一下即可。當然,本書適合學習族語過程中遇著挫折者參考,也很期待非原住民籍學子,藉由筆者的鼓勵,一起加入擁有族語知識,積極詮釋族語內容,以及發掘族語與文化微妙關係的同好俱樂部。
十年前之時,不可能想像的到,竟有這麼一天,得以掌握機會與原住民族族語黏密接觸,也難以圓說為何會寫出如此一本難以歸類上架的書,而它卻也具備又表面嚴肅,又術語有名,又俏皮兩下,更又有著呼喚大家關心什麼大事的樣子。記得2017年離開美國奧瑞崗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一年禮訪教授任務之際,手邊正好完成了《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一書稿本,等著攜帶回國出版。那時認定這應是自己最後的原民議題著作了,於是所有參考書冊資料全數送給旅居波特蘭(Portland)的過去學生,自己空空兩手,頗有引退前的愜意。無料,這些年原民相關探討課題依舊密集報到,不時又重新回到執筆書寫之路,一直到今日的本書,還在繼續。如此這般,大概唯有緣分一說可以解釋了。自己和原民注定就在一起。
但是,再怎麼說,好像也輪不到由我來論說族語吧!? 或許是一方面自己常常陷入人類學者與在地語言關係的難解思考,另一方面剛好碰上了喜於學習新語言的興趣,聽到自己服務的學校準備開授原民族語課程,心情簡直興奮到難以形容。這下子有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了,筆者一向毅力超強,也太好面子,所以,一旦決定要做,就非達標不可。雖然那是一下海就是四年的學習計畫,但,喜歡它加上承諾不能不履行,於是,上路了,開始2018年9月啟航的四大族語修課之旅,直至2022年6月。那麼,所稱的「承諾」又是什麼?原來那是首次上課前夕,筆者有次當著多位學友面前,自誇要跟著在學大學生上課,且務必修滿所有族語課程,並於2025年6月7日生日當天新書發表《我學了四種族語》一書。大多數人類學教授退休後會總結出版一本大部頭民族誌或理論論說文集,但,我不要,我要讓自己的生活多樣多態,也亟欲促使人類學多采多姿。七年前就訂了書名,現在成真。
上述講的這些,正文裡或會多少再次述說,顯見那是多麼令自己高興的事情,也不吝一直吹噓打書。資深教授重回教室,想來就趣味十足,也感動多少友親。尤其課堂都是一早,雞鳴起床(筆者住新店安坑高地,深山林內,真的總是有人養雞),趕路塞車,深怕遲到,有如新鮮人般擔心老師罵人。單是這一點,內子就笑了足足四整年。當然不會只有笑,一定跟著緊張,總是早餐匆匆。那是美好的四年,長長的日子,卻也一下子走完。現在路過各個曾經單字一個個跟著老師唸讀的教室,無比想念,也深深感恩。族語老師們是多麼的努力,完全包容這麼一位老學生,真是千百個謝謝也難以表達心情。
特別感謝筆者得意門生之一的泰雅族才女李慧慧(Aho Batu)博士。她始終鼓勵多多,尤其在修習泰雅語的那一陣子,總是以族語寫e-mail,好讓我練習寫作。又有多次在筆者亟欲表現講幾句泰雅語而族人們卻聽得霧煞煞之際,她都能適時成功救援轉譯,化解尷尬。當然,這些年曾跟不少各族前輩友人請益,大家都慷慨應對,邊笑邊耐心解說我所迷惘之族語問題。突然間多了這麼許多新老師,自覺一下子年輕不少,愛膨風的教授,就自動變得謙遜不已。課堂內外,一直學習,那是超級幸福的時光,當下仍持續浸淫氛圍,拿起族語課本就快樂。
過去半世紀人類學生涯,當然收集儲存典藏大量相關書籍,家裡有小書房,也有大書庫,多係那些專著資料檔案等等。然而,自2018年以降,陸續增添的新書,全數都屬族語相關,還真不少,很快地,竟然進佔人類學老巢,一本本換成了各族語言與文化書冊。人家問,謝教授收集什麼?答曰:「原民族語書刊是也!」這些年,國內努力於撰寫整理教學族語相關專書者眾,中央與多個地方政府也不間斷支持有聲、網路以及一般出版,嘉惠學子甚多,筆者是其一。這些多是課堂基本訓練之後的營養補品,強而有力,也同等令人感念。
「多少可以聽講幾句」的喜悅滋味很難形容。回顧自己那些未有族語知識與技藝之前的原民書寫,真有許多是距離遙遠而不知覺,因為那是建立在「幾乎無法聽講幾句」的懵懂時段裡。如今的新時刻,引來巨大的反思意念,也興起重看重識原民文化的動機。本書有大半章節或與之有關。筆者起個頭,多方想像,期盼引來更多提問討論。那是關於人類學與民族學,以及原住民族學術的學術史回顧和未來發展前景的課題。大家在認識族語之餘,亦能更宏觀地檢視自我學術堅持與研究經驗,從而讓族語本身得以增添滋補要素,繼續取得課堂之外的鼓舞力量。
謝世忠 2025年4月13日
〈代自序 族語課堂的前後〉
這不是一本正經八百的書。這並非一冊族語教科本。這當然屬於一份遠距於學術格式之外的出版。以上這三個「不」、「非」、「遠」,預知了閱讀是書的心緒準備,也就是只消輕輕鬆鬆翻閱,然後再稍稍回甘一下即可。當然,本書適合學習族語過程中遇著挫折者參考,也很期待非原住民籍學子,藉由筆者的鼓勵,一起加入擁有族語知識,積極詮釋族語內容,以及發掘族語與文化微妙關係的同好俱樂部。
十年前之時,不可能想像的到,竟有這麼一天,得以掌握機會與原住民族族語黏密接觸,也難以圓說為何會寫出如此一本...
目錄
代自序 族語課堂的前後
前 言 啟動寫作的先頭語
PART I ● 從「學了族語」至「學到族語」
原民魅力世紀光景
人類學的語言虛真
翻轉機會搭檔決心
第一年,阿美語試啼
第二年,泰雅語接棒
第三年,排灣語持續
第四年,布農語結業
PART II ● 「族語人類學」的文化嚮望
阿美語的簡難體驗
① d 很難發音
② mi 與ma 的雙關鍵動詞詞綴
③ pi 與sa 的次要動詞詞綴
④ 動詞+ 主語+ 受詞的典型直述句句法
⑤ 以o 來帶出所特別關注的受詞對象
⑥ to 與a 以及ci 或ca 與no 或ni
⑦ 人與非人的說詞區辨
⑧ 外來語不在少數
⑨ 近海生活詞彙較完整
⑩ 野菜名稱頗多樣
泰雅語的初登踏板
① 與眾不同的數字說法
② lokah 與lawkah 之爭
③ cyux 與nyux 帶頭起句
④ balay 的萬用
⑤ 母音弱化與字詞縮減
⑥ gaga 的說用場合
⑦ utux 的終身環伺
⑧ hoqil 的熟與死
⑨ Atayal、'tayal 與tayan
⑩ hongu utux 彩虹橋
排灣語的長句驚艷
① 不見阿美泰雅的格位標記
② dj、lj、tj 音的廣泛使用
③ 疊詞疊到引人畏懼的長字
④ 字根的短字原型
⑤ 總是黏在一起的話語
⑥ 詞綴運用的豐富性
⑧ kacalisian 的解釋
⑨ paiwan, sepaiwan 與penaiwanan 或penayuanan
⑩ 地方分群的語言差異
布農語的短促簡潔
① Q 與H 之別
② 少量的母音對比泰雅母音的弱化
③ 形容詞的有無之論
④ 媳婦的優位與戒心
⑤ Bunun 與bunun
⑥ samu 禁忌
⑦ 害怕與未來之傷
⑧ 高山大海與花蓮
⑨ 男女之別
⑩ 熊與豹的故事
PART III ●「族語民族學」的亦顯亦隱
「族語民族學」‧ 阿美篇
「族語民族學」‧ 泰雅篇
「族語民族學」‧ 排灣篇
「族語民族學」‧ 布農篇
PART IV ● 翻前閱往的後頭話
臺灣南島語再想像
起自族語盤旋而上
引用書目
代自序 族語課堂的前後
前 言 啟動寫作的先頭語
PART I ● 從「學了族語」至「學到族語」
原民魅力世紀光景
人類學的語言虛真
翻轉機會搭檔決心
第一年,阿美語試啼
第二年,泰雅語接棒
第三年,排灣語持續
第四年,布農語結業
PART II ● 「族語人類學」的文化嚮望
阿美語的簡難體驗
① d 很難發音
② mi 與ma 的雙關鍵動詞詞綴
③ pi 與sa 的次要動詞詞綴
④ 動詞+ 主語+ 受詞的典型直述句句法
⑤ 以o 來帶出所特別關注的受詞對象
⑥ to 與a 以及ci 或ca 與no 或ni
⑦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