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人工流產文集套書【台灣版 ╳全球版】
►► 台灣版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主編/採訪|吳曉樂
短篇小說|胡淑雯、張嘉真 詩|徐珮芬 劇本|鄧九雲
墮胎史|吳燕秋、梁秋虹 法律|陳宜倩 醫療|烏烏醫師
在選擇之前,她面臨怎樣的限制、偏見與掙扎?
在選擇之後,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命運的詮釋有很多種,我們想送給她,讓她成全自己的那一種。
「人工流產」是全世界數百萬女人共有的經驗,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亦有數萬名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或因為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人工流產經驗。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即是聚焦於此一女性經驗的跨領域文集,由作家吳曉樂擔任主編,廣邀多位活躍於當代文壇與學術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小說、詩歌、劇本、訪談、論文等多元形式,橫跨文學、法律、歷史、醫療等範疇,細膩描繪女性在面臨生育選擇時,自身的思索與感受,讓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經驗得以訴說,也重新思考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議題。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小說、詩歌、劇本。運用文學的各種體裁,或書寫墮胎經驗,或嘗試在不相通的經驗中,找尋最小公倍數;亦著眼於人工流產議題,開展出關於以前、以後的想像,還有關乎身體、他者的感受與思考;並建構場景,展開一場橫跨三代的對話與辯證。
輯二收錄十三位受訪者的真實故事,她們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但都曾在人生的不同處境下做出抉擇。也論及法律、歷史,既討論墮胎入罪、嬰靈興盛潮等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並從法規制定和性別政治的角度切入,討論刑法墮胎罪與優生保健法的演變和爭點,思考更健全的法律修訂之可能。亦收錄了醫療實務者提供的專業意見,說明人工流產的實務細節,以及考慮進行人工流產的妳可能會想知道的問題。
「世上有聆聽禁忌的樹洞,但若不相信自己說的話有去處,人們將澈底停止訴說。我期待這本文集作為一個引子,召喚更多樂意傾聽的心情。」——吳曉樂(本書主編/採訪)
【本書特色】
★ 胡淑雯、張嘉真,強強聯手,以小說帶來議題的不同切角;徐珮芬以詩歌探索身體感受與多元的生命經驗;鄧九雲打造戲劇舞台,在對白間進行思辨;吳曉樂歷時一年採訪十三位受訪者,記錄下當代人工流產經驗者的故事。
★ 學者陳宜倩從女性主義法學角度探討墮胎法規之爭點;吳燕秋、梁秋虹爬梳整理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烏烏醫師回答關於人工流產妳必須知道的各種問題。
►► 全球版
《她們的選擇:關於人工流產,作家們想說》
打破沉默,擺脫羞恥,挑戰汙名與禁忌
講述數百萬女性共有的深刻經歷
這是她的故事,妳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她們的選擇》是一本結合了詩歌、故事與散文的文學選集。主編安妮.芬奇耗費20年,蒐羅百餘篇以「人工流產」為題的各式作品,匯聚了16世紀至今,來自全球各地背景相異的作者群,寫下長期遭噤聲的人工流產故事。
本書收錄詩歌、劇本、小說、推特文、回憶錄、儀式與日記等多元形式的作品,以及來自美國、保加利亞、英國、芬蘭、印度、伊朗、愛爾蘭、肯亞、北愛爾蘭、巴基斯坦、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蘇格蘭、南非、蘇丹和敘利亞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聲音,探討階級、父權制、文化、政治、經濟及宗教如何影響我們對人工流產的理解和經驗。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心智」、「身體」、「情感」、「意志」與「靈魂」。「心智」探討人們如何做出終止妊娠的決定,以及在無法公開談論人工流產的時代和文化中,我們如何獨自承擔這項決定的重擔。「身體」聚焦於人工流產的身體經驗,這是普遍共通的,但在不同時代和文化中卻又如此不同。「情感」呈現了人工流產刻骨銘心的情緒層面,以及女性所共享的連結。「意志」則著眼於個人與政治的力量,以及做決定所需要的勇氣與決心。最後,「靈魂」將人工流產置於靈性的框架中,以詩歌、散文和儀式收束這本書。
人工流產是數百萬女性共有的真實經歷,卻長期被隱匿於陰影之中。這些作品以文學的力量撕裂沉默,呈現出她們的聲音。這是她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需要被述說的人工流產故事是不會放棄的。」 ——安妮.芬奇
「人工流產這回事,最終決定權只應該屬於子宮裡裝著胚胎的那個人,因為不論他人如何影響,要永遠伴隨這個決定活下去的是這個心智、身體、情感、意志和靈魂。」——安妮.芬奇(女性主義詩人)
「無論做決定的過程多麼地痛苦,充滿多少搖擺不定與自相矛盾,這都是我們的決定。」——Caitlin McDonnell(詩人、作家)
【各界迴響】
★ Kickstarter募資超額達標,近五百位贊助者捐書給全美各地的診所。
★ 催生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主編/採訪
吳曉樂
居於台中。喜歡鸚鵡。魂系遊戲玩家。著有《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致命登入》、《我們沒有祕密》、《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主編
安妮.芬奇(Annie Finch)
屢獲殊榮的女性主義詩人,著有詩集《咒語:新作與精選詩集》(Spells: New and Selected Poems)和《曆法》(Calendars)等,曾入圍Foreword年度詩集獎。她關於人工流產的儀式劇《與女神同行》(Among the Goddesses)獲得Sarasvati詩歌獎。
【作者簡介】
胡淑雯
台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著有短篇小說《哀豔是童年》、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主編並合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錄白色恐怖政治犯的遺書與家書。二〇一八至二〇二〇年,與小說家駱以軍、童偉格、陳雪、黃崇凱、顏忠賢等出版短篇小說實驗集《字母會》,已出版A 到Z 共二十六冊。另與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共四冊。
張嘉真
一九九九年生,高雄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從事劇情片編導、影視劇本及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著有短篇小說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周夢蝶詩獎及國藝會創作補助等。
二〇一九年美國佛蒙特工作室中心駐村藝術家。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您撥打給神的電話號碼是空號》,小說《晚安,糖果屋》。
鄧九雲
從二〇一五年開創結合文學、戲劇與當代藝術展演的「小說聚場」系列作品,關注於語言、情感、敘事在不同場域的內在調度。散文作品《我的演員日記》; 短篇小說《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女兒房》。以長篇小說《女二》榮獲第二十三屆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首獎。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學術專長包括性別法律及公共政策,女性主義之男性研究。開授「性別、婚姻與家庭專題研究」、「同志及性少數法律專題」、「性、愛情與法律」等課程。
吳燕秋
台灣墮胎史研究開創者。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史計畫、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輔仁大學、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等教學研究工作。曾任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顧問。
梁秋虹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歷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台灣性別史研究者,兼燕秋酒友。
烏烏醫師
一個長得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被新生兒爽朗的哭聲療癒、享受陪伴女性成為媽媽的過程。熱愛訓練推廣運動,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確知識與能量的人。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好孕做自己》。主持Podcast 節目:烏烏陪你聊。
譯者簡介:
聞若婷
師大國文系畢業,喜歡動物,因為牠們不會哭、不會笑、不會說話。譯作包括:《傑里科的書籍裝訂工》、《惡林》、《孤獨世紀》。
賜教信箱:michelle.translator@gmail.com
夏菉泓
台灣彰化人,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本語別科,曾擔任2016年東京自治區跨文化音樂祭網站中文編譯、《空港粉碎》日文譯稿校訂責任編輯,譯有《大笨蛋造反指南》、《美國神話的終結》等書。從事翻譯工作是因為太貪心,貪心旅行,貪心那些異國口音,貪心那些遙遠的風景,貪心想跨越阻擋自己的,貪心想在文字的世界裡擠進自己的身形。
合作請洽:szymborskalui@gmail.com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胡淑雯、張嘉真、徐珮芬、鄧九雲、吳曉樂、陳宜倩、吳燕秋、梁秋虹、烏烏醫師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人工流產文集套書【台灣版 ╳全球版】
►► 台灣版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主編/採訪|吳曉樂
短篇小說|胡淑雯、張嘉真 詩|徐珮芬 劇本|鄧九雲
墮胎史|吳燕秋、梁秋虹 法律|陳宜倩 醫療|烏烏醫師
在選擇之前,她面臨怎樣的限制、偏見與掙扎?
在選擇之後,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命運的詮釋有很多種,我們想送給她,讓她成全自己的那一種。
「人工流產」是全世界數百萬女人共有的經驗,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亦有數萬名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或因為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人工流產經驗。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即是聚焦於此一女性經驗的跨領域文集,由作家吳曉樂擔任主編,廣邀多位活躍於當代文壇與學術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小說、詩歌、劇本、訪談、論文等多元形式,橫跨文學、法律、歷史、醫療等範疇,細膩描繪女性在面臨生育選擇時,自身的思索與感受,讓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經驗得以訴說,也重新思考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議題。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小說、詩歌、劇本。運用文學的各種體裁,或書寫墮胎經驗,或嘗試在不相通的經驗中,找尋最小公倍數;亦著眼於人工流產議題,開展出關於以前、以後的想像,還有關乎身體、他者的感受與思考;並建構場景,展開一場橫跨三代的對話與辯證。
輯二收錄十三位受訪者的真實故事,她們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但都曾在人生的不同處境下做出抉擇。也論及法律、歷史,既討論墮胎入罪、嬰靈興盛潮等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並從法規制定和性別政治的角度切入,討論刑法墮胎罪與優生保健法的演變和爭點,思考更健全的法律修訂之可能。亦收錄了醫療實務者提供的專業意見,說明人工流產的實務細節,以及考慮進行人工流產的妳可能會想知道的問題。
「世上有聆聽禁忌的樹洞,但若不相信自己說的話有去處,人們將澈底停止訴說。我期待這本文集作為一個引子,召喚更多樂意傾聽的心情。」——吳曉樂(本書主編/採訪)
【本書特色】
★ 胡淑雯、張嘉真,強強聯手,以小說帶來議題的不同切角;徐珮芬以詩歌探索身體感受與多元的生命經驗;鄧九雲打造戲劇舞台,在對白間進行思辨;吳曉樂歷時一年採訪十三位受訪者,記錄下當代人工流產經驗者的故事。
★ 學者陳宜倩從女性主義法學角度探討墮胎法規之爭點;吳燕秋、梁秋虹爬梳整理近代台灣墮胎史的各種面向;烏烏醫師回答關於人工流產妳必須知道的各種問題。
►► 全球版
《她們的選擇:關於人工流產,作家們想說》
打破沉默,擺脫羞恥,挑戰汙名與禁忌
講述數百萬女性共有的深刻經歷
這是她的故事,妳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她們的選擇》是一本結合了詩歌、故事與散文的文學選集。主編安妮.芬奇耗費20年,蒐羅百餘篇以「人工流產」為題的各式作品,匯聚了16世紀至今,來自全球各地背景相異的作者群,寫下長期遭噤聲的人工流產故事。
本書收錄詩歌、劇本、小說、推特文、回憶錄、儀式與日記等多元形式的作品,以及來自美國、保加利亞、英國、芬蘭、印度、伊朗、愛爾蘭、肯亞、北愛爾蘭、巴基斯坦、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蘇格蘭、南非、蘇丹和敘利亞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聲音,探討階級、父權制、文化、政治、經濟及宗教如何影響我們對人工流產的理解和經驗。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心智」、「身體」、「情感」、「意志」與「靈魂」。「心智」探討人們如何做出終止妊娠的決定,以及在無法公開談論人工流產的時代和文化中,我們如何獨自承擔這項決定的重擔。「身體」聚焦於人工流產的身體經驗,這是普遍共通的,但在不同時代和文化中卻又如此不同。「情感」呈現了人工流產刻骨銘心的情緒層面,以及女性所共享的連結。「意志」則著眼於個人與政治的力量,以及做決定所需要的勇氣與決心。最後,「靈魂」將人工流產置於靈性的框架中,以詩歌、散文和儀式收束這本書。
人工流產是數百萬女性共有的真實經歷,卻長期被隱匿於陰影之中。這些作品以文學的力量撕裂沉默,呈現出她們的聲音。這是她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需要被述說的人工流產故事是不會放棄的。」 ——安妮.芬奇
「人工流產這回事,最終決定權只應該屬於子宮裡裝著胚胎的那個人,因為不論他人如何影響,要永遠伴隨這個決定活下去的是這個心智、身體、情感、意志和靈魂。」——安妮.芬奇(女性主義詩人)
「無論做決定的過程多麼地痛苦,充滿多少搖擺不定與自相矛盾,這都是我們的決定。」——Caitlin McDonnell(詩人、作家)
【各界迴響】
★ Kickstarter募資超額達標,近五百位贊助者捐書給全美各地的診所。
★ 催生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主編/採訪
吳曉樂
居於台中。喜歡鸚鵡。魂系遊戲玩家。著有《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致命登入》、《我們沒有祕密》、《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主編
安妮.芬奇(Annie Finch)
屢獲殊榮的女性主義詩人,著有詩集《咒語:新作與精選詩集》(Spells: New and Selected Poems)和《曆法》(Calendars)等,曾入圍Foreword年度詩集獎。她關於人工流產的儀式劇《與女神同行》(Among the Goddesses)獲得Sarasvati詩歌獎。
【作者簡介】
胡淑雯
台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著有短篇小說《哀豔是童年》、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主編並合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錄白色恐怖政治犯的遺書與家書。二〇一八至二〇二〇年,與小說家駱以軍、童偉格、陳雪、黃崇凱、顏忠賢等出版短篇小說實驗集《字母會》,已出版A 到Z 共二十六冊。另與童偉格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共四冊。
張嘉真
一九九九年生,高雄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從事劇情片編導、影視劇本及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著有短篇小說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周夢蝶詩獎及國藝會創作補助等。
二〇一九年美國佛蒙特工作室中心駐村藝術家。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您撥打給神的電話號碼是空號》,小說《晚安,糖果屋》。
鄧九雲
從二〇一五年開創結合文學、戲劇與當代藝術展演的「小說聚場」系列作品,關注於語言、情感、敘事在不同場域的內在調度。散文作品《我的演員日記》; 短篇小說《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女兒房》。以長篇小說《女二》榮獲第二十三屆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首獎。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學術專長包括性別法律及公共政策,女性主義之男性研究。開授「性別、婚姻與家庭專題研究」、「同志及性少數法律專題」、「性、愛情與法律」等課程。
吳燕秋
台灣墮胎史研究開創者。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史計畫、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輔仁大學、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等教學研究工作。曾任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顧問。
梁秋虹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歷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台灣性別史研究者,兼燕秋酒友。
烏烏醫師
一個長得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被新生兒爽朗的哭聲療癒、享受陪伴女性成為媽媽的過程。熱愛訓練推廣運動,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確知識與能量的人。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好孕做自己》。主持Podcast 節目:烏烏陪你聊。
譯者簡介:
聞若婷
師大國文系畢業,喜歡動物,因為牠們不會哭、不會笑、不會說話。譯作包括:《傑里科的書籍裝訂工》、《惡林》、《孤獨世紀》。
賜教信箱:michelle.translator@gmail.com
夏菉泓
台灣彰化人,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本語別科,曾擔任2016年東京自治區跨文化音樂祭網站中文編譯、《空港粉碎》日文譯稿校訂責任編輯,譯有《大笨蛋造反指南》、《美國神話的終結》等書。從事翻譯工作是因為太貪心,貪心旅行,貪心那些異國口音,貪心那些遙遠的風景,貪心想跨越阻擋自己的,貪心想在文字的世界裡擠進自己的身形。
合作請洽:szymborskalui@gmail.com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