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學的感性與社會學的理性,
爬梳傳統客家女性的虛實形象,
重新詮釋現代台灣客家女性符碼《大英百科全書》說:「客家婦女是精力充沛的勞動者。」我們從客家文學之中,或是客籍作家筆下,女性多是勞動者、生產者及象徵大地之母形象的角色,可以看出過去客家女性操持家務,忙於田事、家事的既定刻苦形象,對於傳統客家女性教育更有四頭四尾的說法:
「家頭教尾」──養成黎明即起的習慣,從內外整潔,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家庭事務都料理得井井有條。
「田頭地尾」──播種插秧、駛牛犁田、除草施肥、收穫五穀,不使田地荒蕪。
「灶頭鍋尾」──燒飯煮菜、審別五味,兼須割草、打柴。
「針頭線尾」──縫紉、刺繡、裁補、紡織等女紅,樣樣都能動手自為。
隨著時代更迭,現代客家女性已有明顯的變貌,街頭巷尾都能看見她們的身影。然而在研究客家女性文學之際,卻未能在此類社會發展變動過程中,有著令人較為滿意與創新的詮釋。
長期關注台灣客家議題的資深媒體工作者張典婉,以自身感知出發,從文獻、文學文本中的呈顯,加上德國社會學者Norbert Elias對功能民主化所闡釋的理論,尋找潛藏在客家論述背後的優弱勢組構關係,並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學世界演變,探討台灣客家女性在承擔刻苦勤儉符碼的背後,還為台灣歷史發展的進程留下了什麼。
本書特色整合文學的感性與社會學的理性,從文獻、文學文本中的呈顯,加上德國社會學者Norbert Elias對功能民主化所闡釋的理論,尋找潛藏在客家論述背後的優弱勢組構關係,並探討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學世界演變,重新詮釋現代台灣客家女性符碼。
作者簡介:
張典婉
成長於苗栗頭份斗煥坪客家山村,世新編採,文化大學戲劇系,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曾經浪跡走跳各媒體,相信文字行腳中能走出生命的璀燦。
章節試閱
前言
何謂客家女性的真實面貌
隨著時代更迭,客家女性已經有著明顯的變貌,但是當我們在研究客家女性文學之際,卻不斷要面對屬於文學與社會研究對於客家女性的認知與論述,並未在此類社會發展變動過程中,有著令人比較滿意與創新的詮釋。在文學的文本與作品中,關於客家文學的論述,或關於客家女性的研究,至今仍然缺乏相對符合社會形態長程性發展變動的論述與認知。
關於此類認識的瓶頸,將在本書中提出,本書將試圖挑戰過去分析台灣文學時所慣用的性別與族群意識角色的二元對立方式,嘗試從人類相互依賴的角度,跳躍站立在弱勢的族群中──客族、女性,以人類整體,性別、族群與階級彼此相互依存的觀點,來研究與關懷本書的課題;以相對自主性高的社會優弱勢組構圖形,來架構性別與族群研究發展至今仍然無法突破的權限,嘗試以文學作品作為社會發展研究與驗證的資料與田野,來認識社會發展的真實存在。
我們首先要探討,在社會長程發展過程中,客家女性形象如何從藍布衫、戴斗笠,任憑風吹雨打的制式與刻板形象中解放,如何從客籍男性作家、女性作家,與新舊世代接軌的文學創作者意圖中,透過德國社會學家Norbert Elias的社會發展理論所指陳的社會功能民主化的社會進程觀點,以相互依賴團體彼此形成的優弱勢組構關係之相糾葛,探討弱勢組構如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因為團體權力落差的流動,主體自我所依賴的集體──被稱之為族群與性別的我族認知與認同價值──的變動,打破在客家論述中,長期以來佔領論述殿堂的本質論、二元對立論的單一範疇,而從權力變動的團體關係圖形,來探究優弱勢團體之間彼此的烙印機制,以及此類刻板印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變動的結構。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客家族群總是依賴於主流社會,向來擺盪在權力的邊緣:從早期台灣移民史中的閩客之爭,到客家人傍山而居;從日治殖民時期,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客家族群歷經渡台、皇民化運動、二次終戰與專黨獨大的統治,被迫在語言與生活形態上放棄原有的族群認同。而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在現代化台灣的發展當中,客家族群脫離原鄉到異地打拚,隨著經濟、政治、社會的劇烈變遷,一方面使得這一個島嶼上的客家族群,能夠有著前所未有的解放機會,脫離族群高度的生存制約規範,活出比昔日更加精彩的生命,但也如同其他弱勢團體一樣,在政治、經濟的優勢發展中,與原來的傳統脫離了關連性。
客家文化規範的保存,在面對社會發展與社群關係脫落的急迫性時,卻不由自主地會碰觸到客族女性主體感知的傷辱。作為客家女性,在社會發展的主體感知逐漸纖細與敏銳之際,過往必須承擔作為客家族群一員的我族認同,便成了客族女性愛恨交織的課題。要求客家族群價值的抬升,其實就是要以客族男性為尊;而此類以男人為尊的社群建構方式,其實也就是客族女性的制約所在。諸如此類的矛盾議題,即在如何抬升族群文化的價值、強化客族的我族認同的同時,客家女性又往往被男性主體犧牲成為邊緣人,附屬在以男性為主的客族社群關係之下,使得客家女性面對政治、經濟、社會變革時,成為沒有聲音的隱形人。
客家女性真的是沒有聲音,沒有自我影像訴求的一群非人嗎?面對傳統重擔──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勞力與生活重責──客家女性除了客家男性所讚揚的美德與刻苦之外,在台灣社會發展中曾經留下什麼?在承擔刻苦勤儉符碼的背後,客家女性真是如此嗎?或者只是一條用力工作的母牛?本書將從台灣文學切入,檢視台灣客家族群在其長程的歷史與社會變遷中,如何展現男女性的對待方式,以及客家女性長期在客家男性與社會制約中,如何被建構成歷史包袱下的女性形象,而呈現在女性作家筆下。
筆者自小生活在客家村,由童年到青少年,目睹台灣社會由農業到工業,由美援時期的困窘,到工業社會的快速輪轉,傳統農村結構的價值觀轉向追求城市化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亦走過語言、政治氣氛單一化的年代;願將個人參與變動過程與在研究場域中的觀察和分析,互作印證,在社會學的領域中,為客家女性研究盡一份心力。
前言
何謂客家女性的真實面貌
隨著時代更迭,客家女性已經有著明顯的變貌,但是當我們在研究客家女性文學之際,卻不斷要面對屬於文學與社會研究對於客家女性的認知與論述,並未在此類社會發展變動過程中,有著令人比較滿意與創新的詮釋。在文學的文本與作品中,關於客家文學的論述,或關於客家女性的研究,至今仍然缺乏相對符合社會形態長程性發展變動的論述與認知。
關於此類認識的瓶頸,將在本書中提出,本書將試圖挑戰過去分析台灣文學時所慣用的性別與族群意識角色的二元對立方式,嘗試從人類相互依賴的角度,跳躍站立在弱勢的族...
推薦序
探看客家女性的另一種面貌
葉菊蘭(時任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
對典婉的印象是媒體人、作家,對婦女、環保有高度熱誠的工作者,在這本書中,她把這些特質反映在字裡行間的抽象思考。
「過去知識不夠普及的年代裡,關於客家的論述與主體,大半被男性所掌握,女性能為主體的可謂少之又少;女性研究者不多見,而這些擁有發言權的男性在把女性當作書寫對象時,多半受制於潛意識把自我心中對女性的要求當作典範標竿,使之浪漫化、無我化,亦即對於客家女性做出過高與嚴苛的期待,這也導致我們從文字與影像中看到的客家女性形象,清一色都是「勤儉、操勞」,呈現出「大地之母」的單一刻板面貌,而忽略了客家女性在時代中的多元面貌。
這個現象隨著民主改革與女性自立自強、追求知識,而有所改變,這在典婉研讀社會學碩士學位的過程中可以窺見,也就是在這一本以其碩士論文為基礎的新作中,我們可以見證她努力嘗試整合文學的感性與社會學的理性雙重的辨證,以西方的歷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對於本土的客家文學與文化形象進行深刻的反省與批判。同時,並未跌入橫向移植與濫用西方理論的文化殖民陷阱。
就客家女性的省思而言,典婉從數十本客家的文學著作中,爬梳出前人建構客家女性的虛虛實實形象,拆解作家與其時代不同社會階層的權力關係結構,這是個創新的論述觀點,她的省視與批判,也映照出客家女性的新面貌,有其時代上的意義,更打破客家論述長期以來的一元性,讓客家文化意義更豐富。
筆者到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任職後,對於客家的研究與出版,一直抱持鼓勵的態度。為典婉寫序的同時,也期待有更多關於客家的著作,能夠豐富台灣的多元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可以開出火樹繁花。
探看客家女性的另一種面貌
葉菊蘭(時任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
對典婉的印象是媒體人、作家,對婦女、環保有高度熱誠的工作者,在這本書中,她把這些特質反映在字裡行間的抽象思考。
「過去知識不夠普及的年代裡,關於客家的論述與主體,大半被男性所掌握,女性能為主體的可謂少之又少;女性研究者不多見,而這些擁有發言權的男性在把女性當作書寫對象時,多半受制於潛意識把自我心中對女性的要求當作典範標竿,使之浪漫化、無我化,亦即對於客家女性做出過高與嚴苛的期待,這也導致我們從文字與影像中看到的客家女性形象,清...
作者序
新版序
我們站在街頭巷尾
《台灣客家女性》要再版了,非常感謝玉山社魏淑貞社長邀約讓這本《台灣客家女性》重現,感觸良多,出書後這些年過去,不知不覺也從母親角色升級為客家阿婆。
客家女性書寫,是我長期關注的題材,當年源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論文,初衷是用現代觀點,重新論述客家女性的社會地位,為早年屈就男性賦與女性美德的客家女性發聲,嘗試用女性論述及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為文本,重新詮釋台灣客家女性符碼。
這麼多年過後,台灣社會在自由民主道路開出璀燦花朶,我們選出了第一位女總 統,社會認可同婚法,角色多元,性別主流深根於公共領域,女性從政關心社會參與比例提高,都是千禧年後的變遷,網路世代也取代了傳統文化符號,新興行業興起,社群網站取代了傳統傳媒力量。
活躍於山林田野間的客家女性,也隨著社會發展而有了不同面貌,半X半農的返鄕青年、地方創生、嚮往里山精神的客家青年……;客語創作歌手、藝術工作者、影視工作者……,投入的年輕 客家女性增加,都是千禧年後發生的改變。曾經被男性賦與高尚美德的客家女性,甚至被國外人類學家讚譽為忙碌得像頭母牛,長期貼在客家女性撕不掉的標籤,走過漫長歲月 ,二十一世紀有了當代詮釋及女性話語權。
在田野調查場域,遇過無數堅忍刻苦的客家女性,田野 、山林都有她們奉獻一生的身影 ,她們延續了男性賦與的美德實踐,相對昔日男性社會尊祟晴耕雨讀的正當理由,長久以來,客家女性的刻板印象變成了墓碑上 的「孺人」。
昔日工作中聆聽土地與人的溫度,是最引人入勝的題材,遊走影像製作,文字書寫外,最喜歡的是 還原了角落故事帶著光華的人與事。從媒體離線後,有機會進入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客委會工作,短短幾年,忙不完的客家事務,大家都在追趕被政權忽略冷落了五十年的族群,政黨輪替, 更多元的研究、活動深耕,喚醒客家意識。回首過去,客家在歷史上沒有缺席,只是讓昔日單一政權踐踏得失去了尊嚴及認同,也失去了話語權。
昔日單一政黨的政權壓抑,錯誤的文化走向,隨便搪塞的社團活動,讓客家留在刻板印象中,炒米粉、藍布衫、唱山歌及硬頸精神,與時代脫鈎,造成了社會對客家的疏離,那樣陌生又熟悉的場域,我小心翼翼在前輩作品中,抽離社會變遷下的客家女性身影,藉Norbert Elias的理論,交出論文,釋放客家文化中對女性長久制約,自己也有系統的梳理了客家女性論述。
欣喜是這些年有更多優秀學者及文化繼承者,發表了更寬廣的視野 ,多元的客家女性研究。
因為書寫《台灣客家女性》後,有機會參與了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的《貓仔走醒戲》劇編劇之一 ,四年前開始和客家女詩人一起走遍台灣許多客家庄,共同用母語朗讀的〈客家女聲〉,參與更多公共事務,也是出書後實踐自己的女力 。
我們揮手告別上一代客家女性被賦與的「四頭四尾」,新世紀的客家女性,應是活在街頭巷尾,充滿自信的生活在台灣,在各個角落發光發熱 ,像美麗的花朵四處綻放。僅以此心願送給每位曾經在這條路上同行的朋友們。
新版序
我們站在街頭巷尾
《台灣客家女性》要再版了,非常感謝玉山社魏淑貞社長邀約讓這本《台灣客家女性》重現,感觸良多,出書後這些年過去,不知不覺也從母親角色升級為客家阿婆。
客家女性書寫,是我長期關注的題材,當年源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論文,初衷是用現代觀點,重新論述客家女性的社會地位,為早年屈就男性賦與女性美德的客家女性發聲,嘗試用女性論述及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為文本,重新詮釋台灣客家女性符碼。
這麼多年過後,台灣社會在自由民主道路開出璀燦花朶,我們選出了第一位女總 統,社會認可同婚法...
目錄
推薦序 探看客家女性的另一種面貌
新版序 我們站在街頭巷尾
初版序 追尋的道路
前言 何謂客家女性的真實面貌
第一章 客家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形成
第二章 客家人是什麼?什麼是客家人?
第三章 台灣客家文學的定義
第四章 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的社會形象
第五章 從文本分析看客家婦女自我感知的覺悟
第六章 客家女性的原型
第七章 客家族群中的強勢特徵
第八章 女性發聲的年代
第九章 社會價值轉化
第十章 客家好女人?
後記 未來客家文學發展的可能
推薦序 探看客家女性的另一種面貌
新版序 我們站在街頭巷尾
初版序 追尋的道路
前言 何謂客家女性的真實面貌
第一章 客家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形成
第二章 客家人是什麼?什麼是客家人?
第三章 台灣客家文學的定義
第四章 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的社會形象
第五章 從文本分析看客家婦女自我感知的覺悟
第六章 客家女性的原型
第七章 客家族群中的強勢特徵
第八章 女性發聲的年代
第九章 社會價值轉化
第十章 客家好女人?
後記 未來客家文學發展的可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