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物理家《悖論》作者最新力作
★亞馬遜書店科普類書籍NO.1
★亞馬遜書店生物類書籍NO.1
★亞馬遜書店物理類書籍NO.1
★獨立報「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英國最受歡迎的科普作家,擬人化、譬喻式文風,輕鬆讀懂艱澀的量子力學
震撼科學界,
公開愛因斯坦、牛頓忽略的失落環節!
最前衛的「量子生物學」大膽主張:
量子力學,會不會就是「靈魂」的另一種說法?
當代最震撼的科學突破!
量子力學補足生物學的失落環節,生命之謎呼之欲出
神學、哲學、科學,終將握手言和……
生命,是宇宙最不可思議的現象。
明明構成人類、動植物的最基本原子,跟任何石頭都一樣,
為何在基因工程與合成生物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沒人能用無生命物質製造出生命來?
生命到底是什麼?僅是宇宙大爆炸後的化學作用產物?
還是被吹進了一口氣?因為靈魂注入?或者我思故我在?
一直以來,科學、神學、哲學界各說各話。
終於,近十年跨學科的「量子生物學」最前衛研究,找到了失落的環節,破解了生命之謎。
生命體跟機器不同,自動就能跑跳、呼吸、成長,候鳥能辨認方位,人類會愛恨、會思考⋯⋯
生物所展現的這些「生命力」,過去不管是生物學,或者愛因斯坦學說與牛頓力學,都只能描述現象,
卻在解釋「怎麼來的」以及「怎麼運作」時,遇上了瓶頸。
直到最新研究發現,在在都跟「量子力學」脫不了關係!
特別是歸功於量子力學的一些「詭異」的特性,
例如:粒子神出鬼沒,可同時出現在多處、能穿牆而過,以及相距千萬里還能彼此溝通。
作者善用擬人化手法,解釋艱澀的量子力學,非理科背景也能看懂。
用粒子跳華爾滋與搖擺舞,解釋「量子自旋」;
拿醉漢回家路徑以及城市淹水做比較,說明「量子漫步」的效率;
用彈奏吉他來說明嗅覺的原理。
我們也搭上作者想像的奈米潛水艇,潛入植物葉綠體的分子森林,
看激子如何瞬間漫步到反應中心,不損失任何能量。
並且最重要的,親眼目睹量子力學運用它「詭異」特性,
在地球上創造出第一個生命體的過程(為生命吹進一口氣?)。
以及,生命體又如何運用量子力學,來做到這些奇蹟:
.光合作用將光變生命能,轉換率百分之百(太陽能發電僅百分之七十)。
.基因自我複製出錯率僅十億分之一(相當於你抄寫一千本書,僅抄錯一個字)。
.加拿大帝王蝴蝶飛到墨西哥過冬,隔年可飛回同一棵樹,且歸鄉的並不是牠,而是牠的孫子。
.而人類「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的現象,人腦就是部「量子電腦」,運算力才會如此強大。
本書特色:
1.最尖端前衛科學研究成果,首度向普羅大眾公開。
2.打破藩籬,貫穿神學、科學與哲學,最具人性的科普之作!
3.同時輕鬆搞懂量子力學,與生命之謎。
作者簡介:
理論物理學家、暢銷書《悖論》作者
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
英國知名物理學家,在英國薩里(Surrey)大學任教並進行量子力學的研究。他致力科學公眾教育推廣,主持過許多電視與廣播節目,其中《化學:一段揮發性的歷史》(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以及《渾沌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Chaos)都曾獲英國影藝學院獎提名,最受歡迎的還有BBC的科學節目《科學化的生活》(The Life Scientific)。2007年獲頒皇家學會的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獎,2011年榮獲英國物理學會的克耳文(Kelvin)獎,並曾獲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著有多本暢銷科普書籍,被譯為二十種語言,包含《踏入宇宙的一小步:黑洞、蟲孔與時光機》與《悖論:破解科學史上最複雜的九大謎團》等。
TED演講影片:https://www.ted.com/talks/jim_al_khalili_how_quantum_biology_might_explain_life_s_biggest_questions?language=zh-tw
英國薩里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
約翰喬伊.麥克法登(Johnjoe McFadden)
英國薩里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編撰過許多分子生物學及系統生物學方面的教科書。過去二十年,潛心研究結核病與腦膜炎,他同時也是第一個發明腦膜炎分子測試的專家。著有《量子演化》(Quantum Evolution)一書,編有《人類天性:事實與虛構》(Human Nature: Fact and Fiction),同時也是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撰寫過有關基因改造玉米,迷幻藥和量子力學等議題文章。
譯者簡介:
王志宏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物理系博士,現為時空研究書苑專任講師。主要研究為宇宙的起源、黑洞以及廣義相對論。
吳育慧
英國南安普敦應用數學系博士,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碩士(沃夫森學院),通過高等數學資格,現為時空研究書苑負責人與執行長。主要研究為黑洞理論、重力波、廣義相對論。
吳育碩
國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助理,現為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為心肌細胞之訊息傳遞。
審訂者簡介
鄭永銘
畢業於台師大物理系、化學研究所,曾經擔任台北市教育輔導團資訊教育科輔導員,台北市教育局中小學創意競賽規劃委員,臺北市建國中學物理教師等職務,並經常出席全國中小學創意教學研習之講座,及海峽兩岸中小學資優研習營之講座。目前為公視「下課花路米」、「流言追追追」等節目的科學顧問。曾指導學生參加2008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榮獲2面金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李嗣涔|台大前校長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索非亞|《靈界的譯者》作者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彥宏|北一女生物老師
鄭永銘|前建國中學物理老師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羅焜哲|台南一中物理科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列)
「科際間的整合總讓人興奮!之前奈米科技使生物、物理、化學交會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想像,現在在量子的層級竟然還能持續碰撞激盪。這是一個全新領域的開端,就讓作者引領我們大步向前,看見生命無比燦爛的煙花。」──北一女生物老師 潘彥宏
【哲學界與小說家盛讚】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新領域來說,本書富啓發性的敘述,非常具有教育意義。」──格瑞林/英國暢銷哲學書作者
「量子世界的微小物體能影響包含人類在內的一般生物世界,這類著作我讀過很多,但本書提出了最清楚的詮釋。在如此生動又充滿智慧的敘述中,它闡明了我們的世界如何包含並充滿量子的奇妙特性。」──菲力浦・普曼/英國暢銷科幻作家
媒體推薦:
【各類型主流媒體&書評推薦肯定】
「物理學家吉姆・艾爾-卡利里和分子生物學家約翰喬伊・麥克法登,以極富說服力又睿智的方式闡述了這個非凡的領域……是對這項新興科學極其出色的探索。」──《自然》
「本書最好的風範就是它的論述──它明確又熱切地,提出了量子理論中一項重大的論點。」──《新科學人》
「這本令人震驚的書概述了一個幾乎無法存在的領域。它的論點是生命中那些次原子尺度難以描述的微小事件,對於人類或是動物的行為具有重大影響。」──週日電訊報
「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富有啓發性又迷人的譬喻和比擬……讓某些難以形容的概念變得可以理解。」──經濟學人
「一本開創性的書……有著令人著迷的結論……對於所有正在尋找新的研究領域且真正具原創性科學書籍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金融時報
「熱血沸騰……作者的寫作技巧帶領我們騰空飛起,穿越遊歷奇特、壯觀且尚未被開發的科學疆域。」──泰晤士報
「鍥而不捨就能成功:書末的章節探索了生命如何從初始的化學湯中浮現,這會讓你對這個世界產生敬畏……作者問了『生命是什麼』,讀完這本書,答案似乎非常明顯──超乎你所預料的奇特。」──觀察家報
「本書優雅地揭開人對看帶自然的全新視野。」──獨立報
「把讀者帶入革命性新典範,一場知性的前緣科學振奮人心之旅。」──書選
「戰勝闡述的難度,讓艱澀的元素栩栩如生,作者排除萬難,讓量子理論站穩腳步。」──科克斯書評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李嗣涔|台大前校長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索非亞|《靈界的譯者》作者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彥宏|北一女生物老師
鄭永銘|前建國中學物理老師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羅焜哲|台南一中物理科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列)
「科際間的整合總讓人興奮!之前奈米科技使生物、物理、化學交會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想像,現在在量子的層級竟然還能持續碰撞激盪。這是一個全新領域的開端,就讓作者引領我們大步向前,看見生命無比燦爛的煙花。」──北...
章節試閱
生命詭祕的笑
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柴郡貓會突然消失,只留下牠露齒的笑容,這刺激愛麗絲注意到她「通常看到沒有笑容的貓,但從沒看過沒有貓的笑容」。很多生物學家感到類似的困惑,儘管他們已經知道熱力學怎麼在生物中運作,以及基因如何將形成細胞所需要的每一個步驟編碼,然而生命是什麼這個謎,仍舊對著他們露齒一笑。
我們的問題在於,每個生命細胞裡的生化反應實在太複雜。化學家人工製造出胺基酸或是糖類,幾乎每次總是只能合成單一個產物。他們必須小心控制反應所需的實驗條件,像是不同成分之間的濃度和溫度,來讓目標合成物可以最有效率地進行。這任務並不容易,而且需要小心控制許多不同儀器內部的實驗條件,例如訂做的燒瓶、冷凝器、分離器、過濾裝置和其他精密的化學儀器。但是每個你身體內的生命細胞,卻可以在一個僅有幾百萬分之一微升(註:一微升的水,體積是一立方毫米。)液體的反應室裡,持續不斷合成成千上萬不同的生化物質。所有這種種反應如何同時進行?還有,在這微小的細胞裡要怎麼協調所有這些分子的行為?這些問題是系統生物學(system biology)這個新的科學所關注的,但是我們可以很公正地說,答案仍然是個謎。
另一個生命的謎團是終有一死。化學反應的一個特點則是它們總是可逆的。我們可以寫下一個化學反應的方向:基質 → 產物。但是實際上逆向的反應:產物 → 基質,也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只不過在某一組定好的環境條件下,會導向其中一個方向。但是,總是有可能找到另外一組條件,讓逆向的化學反應發生。例如,化石燃料在空氣中燃燒,基質是碳和氧,而單一的產物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一般認為這是不可逆的反應,但是某些型態的抓碳技術,正嘗試逆轉這個反應過程,藉著外加能量去驅動逆向反應。例如,伊利諾斯大學的瑞奇・馬賽爾(Rich Masel)已經創立了一個公司——二氧化物材料公司(Dioxide Materials),目標是利用電能將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轉變成汽車的燃料。
生命卻不一樣。沒人發現過任何條件能讓反應方向變成:死細胞 → 活細胞。就是這個難題,讓我們的祖先提出靈魂這個想法。我們不再相信細胞擁有某種靈魂,但是當細胞或人死去時,究竟是什麼東西不可逆了?
這時也許你會想到:那麼最近所公開的那些人造生物的科技又是什麼?這些科技的實踐者一定掌握了生命之謎的答案吧?最有名的人造生物實踐者應該是基因組序列的先驅克萊格・凡特(Craig Venter),他在2010年引發了科學風暴,他宣稱已經創造出「人造生命」。他的研究成果登上世界各地的頭條,而且點燃人對於逐漸增長的人造生物種族會占領地球的恐懼。但是凡特和他的研究小組所做的,只是去修改一個已經存在的生命的形式,而不是真的創造出新生命。他們的工作是先合成DNA,並將一種會造成山羊疾病的細菌病原體,稱為「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的整個基因碼編入DNA。然後將他們的合成DNA基因組注射到活著的細菌細胞中,並且非常巧妙地控制說服細胞去取代它原來的染色體。
這個研究毋庸置疑是項技術上的精心傑作。細胞的染色體包含180萬個基因的字母,而所有的字母必須以精確的序列串在一起。但是本質上,這些科學家所做的是執行了轉化而已,那些轉化我們本來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到,我們便轉化食物內的化學物質到我們的肉體。
凡特和他的小組成功合成注射取代細菌自身的染色體,開啓了人工生物全新的領域,這部分我們在最後一章會再談。那可能提供了更有效率的方式,讓我們製造藥品、培育作物或是消滅汙染源。但在這些或是其他類似的實驗中,科學家並沒有創造新的生命。儘管我們有了凡特的成就,生命本質上還是很神祕,並且持續對著我們露齒一笑。諾貝爾物理學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堅信:「我做不出來的東西,表示我不懂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懂生命,因為我們還不能製造它。我們可以混合生化物質,可以把它們加熱,可以用光照射它們,甚至可以像瑪麗・雪萊所描寫的科學怪人一樣,用電力賦予它們生命。但是我們唯一可以製造生命的方法,是將生化物質注入已有生命的細胞,或者是吃掉它們,讓它們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為什麼我們仍然不能履行一個幾百萬兆最低階細菌每秒都可以輕鬆完成的工作?這是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七十多年前所思考的問題,而且他那令人吃驚的答案,便是這本書核心的內容。
規則一路往下
讓薛丁格感到好奇的問題,是遺傳這個神祕的生命過程。讓薛丁格納悶的是,究竟是什麼法則,讓遺傳忠誠度這麼高?換句話說,一模一樣的基因複製品,如何可以幾乎原封不動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
薛丁格很清楚,這些精確且可以重複驗證的古典物理與化學的定律事實上是個統計的定律,例如隨機運動的原子和分子是熱力學的核心。這意味著它們只有在平均後的結果才是真實可靠的,因為其中牽涉到非常多粒子的交互作用。回到我們撞球桌的例子,一顆球的運動是完全無法預測的,但是丟了很多球在桌上,而且讓它們隨機碰撞約一個小時,你可以預測幾乎所有的球都會掉進球袋裡。熱力學的運作是這樣的:一群原子的平均行為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單一個分子的行為卻不行。薛丁格指出,統計定律(例如熱力學所遵循的),無法精確描述只有少數粒子所組成的系統。
舉例來說,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和雅克・查爾斯(Jacques Charles)在300年前所提出的氣體定律,描述了在氣球裡的氣體體積,如何隨著加熱而膨脹或是冷卻而收縮。這個行為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法則來描述,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理想氣體定律。一顆氣球遵守這些有條理的定律:你加熱,它會膨脹;你冷卻它,它就會收縮。它遵守著這些定律,儘管事實上它的內部充滿了數兆顆分子,而單一顆分子都像是沒有秩序的撞球,彼此之間有著完全隨機的碰撞運動,並且被氣球壁反彈回來。所以,到底這些沒有秩序的運動是如何產生有秩序的法則?
當氣球被加熱,空氣分子振動更快,這保證它們彼此的碰撞以及與氣球壁的碰撞會更用力。這些額外的力,會造成氣球的彈性表面更多的壓力(就好像它在玻爾茲曼的撞球台時,對可移動的接力棒所做的事),讓氣球膨脹。膨脹的量會和你提供多少熱有關,而且是可以完全由氣體定律來精確預測和描述。重點是單一個物體,像是氣球,嚴格遵守著氣體定律,因為它連續有彈性的表面所產生的規則運動,是由數量龐大的粒子之不規則運動所產生的。這就像薛丁格所說的,規則源自於不規則。
薛丁格認為,應該不是只有氣體定律可以從極大數量的統計性質推算出它的精確性,而是所有古典物理和化學的定律(包含流體力學或是化學反應的定律),都應該基於這個「極大數量的平均」或是「規則源自不規則」的原理。
雖然充滿幾兆顆空氣分子普通大小的氣球會遵守氣體定律,但是一個只能有少量空氣分子的微小氣球卻不遵守。這是因為即使在一個穩定的溫度,這些少量的分子在小氣球內偶爾會隨機一起向外運動,導致氣球膨脹。同樣的,氣球分子偶爾會隨機的一起向內運動,導致氣球收縮。因此,一個很小的氣球,其行為是非常不可預測的。
有賴龐大數量才能產生規則性和可預測性,這在其他方面也時常遇到。舉例來說,美國打棒球的人多於加拿大人,但是加拿大玩曲棍球的,多於美國人。在這樣一個統計的「定律」下,我們可以對這兩個國家做出一些預測。例如美國會比加拿大進口更多棒球,而加拿大會比美國進口更多曲棍球。這樣一個統計定律,用在成千上百萬居民的國家,具有可預測的價值;但是曲棍球和棒球在一個小鎮的買賣狀況,例如明尼蘇達或是薩克其萬,它就無法精確預測了。
薛丁格不是只觀察到古典物理的統計定律在微觀尺度上不能成立,他做得更深入:他精確量化這個衰退的情況,計算出偏離這些統計定律的大小,與粒子數目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一個有幾兆(百萬的平方)顆粒子的氣球,只會偏離氣體定律約百萬分之一。但是一個只有幾百顆粒子的氣球會偏離這個有規則的行為約十分之一。雖然這個氣球仍然趨於熱膨冷縮,但是它的行為無法被任何決定論的定律所描述。所有古典物理的統計定律,都受此限制:物體有大量粒子時,它們的描述成立,但是描述由少量粒子所組成的物體的行為時,就會失效。所以任何系統,如果要存在可由古典定律所描述的規則性和可靠性,必須具有非常龐大數量的粒子。
但是生命是如此嗎?它所展現的規則行為,像是遺傳的定律,可以歸類在統計定律嗎?當薛丁格沉思這個問題時,他推論出,這個支撐整個熱力學理論的「規則源自不規則」原理,不能去控制生命——因為有些非常小的生物實在是太小了,以至於不受古典定律掌控。
例如,在薛丁格寫《生命是什麼?》這本書時——那時已經知道,生物會遺傳是由基因所控制,雖然基因的性質仍是個謎——他問了個簡單的問題:基因是否足夠大到可由統計的「規則源自不規則」定律來推導它們複製的精確性?他估計,一個基因的大小,不會大於邊長300埃(1埃是0.0000000001公尺)的立方體。這樣的立方體可容納大約一百萬顆原子。這聽起來好像很多,但是開平方後只有一千。所以遺傳的不精確度(或說是「噪音」)大約是千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零點一。假如遺傳是基於古典統計定律,那麼它應該每一千次會產生一次錯誤(也就是偏離定律)。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基因可以忠實地遺傳給下一代,突變的頻率是每10億次少於一次。這個極高的忠誠度說服了薛丁格,讓他相信遺傳的定律無法建立在「規則源自不規則」的這個古典定律之下。他提出,基因更像是原子或是分子,是根據非古典並且奇特的科學法則,也就是他所協力建立的量子力學。
他第一次發表這項理論,是1943年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所做的一系列的演講中,而內容在隔年發表在《生命是什麼?》書中。他寫道:「生命有機體似乎是巨觀的系統,它其中一部分的行為非常接近……那些所有系統在溫度接近絕對零度、而且分子的不規則被移除時的行為。」我們之後很快就會發現,在絕對零度時,所有物體遵循的是量子定律,而不是熱力學定律。如同薛丁格所宣稱的,生命是一種量子的現象,使之能在空中飛行、用兩隻或四隻腳走路、在大海裡游泳、從土裡生長,或是閱讀這本書。
隔閡
薛丁格的書發表的幾年後,發現了DNA的雙股螺旋並且迅速帶動了分子生物學,這是一個發展蓬勃而且不涉及量子現象的學科。生物學家已經建立基因選殖(gene cloning)、基因工程、基因指紋分析(genome fingerprinting)、基因組測序(genome sequencing)等學說。大體上來說,他們安於忽略數學上具有挑戰性的量子世界。雖然偶爾會出現生物學結合量子力學的討論,但是大部分科學家都忘了薛丁格大膽的主張:關於生命得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的這個想法,許多人甚至還公開攻擊它。
許多當時被薛丁格的主張吸引,卻仍持懷疑態度的人,主要都是根深柢固相信,精巧的量子態無法存活在生命有機體中溫暖、潮濕的分子環境。就像我們上一章所討論到的,這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到現在還是很多),非常懷疑鳥類的羅盤是由量子力學所控制這類想法的主要的原因。你應該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討論這個議題時,說到物質裡的量子特性,會被龐大物體裡隨機排列的分子「洗掉」。隨著我們對熱力學的了解,現在可以知道這個消散的來源:它就是像撞球一樣的分子相互碰撞,也是薛丁格所說的「規則源自不規則」的統計定律的來源。散亂的粒子,只有在特殊的環境下可以重新排列去展現它們所隱藏的量子特性,而且通常很短暫。例如,我們已經知道身體裡散亂的自旋氫原子核,如何排列在一起產生一個「相干的」(coherent)核磁共振影像的訊號,這是利用量子自旋的特性——但是只有在外加一個巨大磁鐵製造出非常強大的磁場時能做到。只要磁場一消失,粒子會立刻受分子碰撞而再次變成隨機的排列,而且量子的訊號會變得散亂而且不可偵測。這個小心排列的量子力學系統被隨機的分子運動所瓦解的過程,稱為「退相干」(decoherence),而且它很快就消滅了巨大無生命物體中神祕的量子效應。
溫度會增加分子碰撞的能量和速度,所以退相干在更高的溫度下會發生得更快。但是不要認為這裡的高溫是指很熱的溫度。事實上,即使是室溫下,退相干幾乎瞬間就發生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一開始就認定,溫暖的生命體不太可能維持精巧的量子狀態。唯有物體降到接近絕對零度(就是攝氏-273度),這時所有隨機分子運動全部停止,所以避免了退相干的過程,量子力學才得以施展。我們之前引用薛丁格的那段話,意涵也就清楚浮現了。他主張,生命以某種不明原因,讓自己可以去執行那些通常只能在比任何生命物體的溫度低攝氏273度的環境才能執行的工作。
約當和薛丁格都認為,生命和無生命物體是不同的,而且繼續閱讀下去你會發現,生命體中所存在數量相當少且高度有規則的粒子,像是那些存在於基因裡或是鳥類羅盤裡的東西,可以對整個有機體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約當所說的擴增(amplification)以及薛丁格所說的規則源自規則。我們眼睛的顏色、鼻子的形狀、你性格的表現、你理解力的程度,甚至是你不健康的嗜好,事實上都是由正好46個有高度規則的超級分子:DNA染色體所決定的,而這些超級分子是你從父母那裡遺傳過來的。
在我們所知的宇宙中,沒有任何無生命的巨觀物體具有這種敏感度能處理物質的複雜結構——這是由量子力學而不是古典定律所支配的。薛丁格認為,這就是為什麼生命是如此特殊。2014年,薛丁格發表他的書的70年之後,我們終於可以體會,他對於生命是什麼所提出的非凡的答案中所蘊含的意義。
(摘自本書第二章生命是什麼?)
生命詭祕的笑
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柴郡貓會突然消失,只留下牠露齒的笑容,這刺激愛麗絲注意到她「通常看到沒有笑容的貓,但從沒看過沒有貓的笑容」。很多生物學家感到類似的困惑,儘管他們已經知道熱力學怎麼在生物中運作,以及基因如何將形成細胞所需要的每一個步驟編碼,然而生命是什麼這個謎,仍舊對著他們露齒一笑。
我們的問題在於,每個生命細胞裡的生化反應實在太複雜。化學家人工製造出胺基酸或是糖類,幾乎每次總是只能合成單一個產物。他們必須小心控制反應所需的實驗條件,像是不同成分...
推薦序
【譯者序】 量子物理為生命現象,開啟全新視野
文/王志宏
《解開生命之謎:運用量子生物學,揭開生命起源與真相的前衛科學》是我從事科普翻譯工作的第一本書。剛閱讀到這本書的原文版時,便對書中所探討有關量子生物的內容所吸引。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如此大的興趣,主要是它探討了生物系統中存在的量子效應。量子理論的建立已經超過一百年,但是這個理論主要是應用在描述微觀的物質,例如原子、電子等。對於我們平常周遭所經驗到巨觀的物體,量子理論可以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你或許會想,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的物體所組成,既然量子是描述這些微小物體的基本理論,為什麼這些巨觀的物體卻不存在量子效應?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當我們所考慮的系統,粒子數目很多時,量子理論中的奇特性質便會很快地流失到周遭的環境中。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便格外吸引人。因為我們所經驗到的各種生命現象是包含著許多分子的複雜系統,但是書中所探討各種生命機制的運作卻依靠著量子的效應,這的確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
量子物理的創建者之一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在1940年代所發表的著作《生命是什麼?》一書中,便對生命中可能存在的量子現象提出深刻的見解。本書的作者從薛丁格的觀點出發,帶領讀者去了解許多生物系統中所存在的量子效應。從酵素的運作、植物的光合作用、嗅覺的機制、基因的複製、大腦的神經元傳遞,一直到生命的起源。從二十世紀開始,我們的科學研究在各個領域上都有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不可否認的,生命對於我們來說仍然充滿著許多未知。我們仍舊無法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最初的原始生命,所以生命的起源依然是個未解之謎。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嘗試了解生命的現象時,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因素?而生命中的量子現象是否正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重要關鍵?相信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發現解開這些謎團的線索。
在最近的十幾年內,量子生物領域才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在這個充滿未知的領域中,有太多奇妙的現象等待著人類去探索。我們可以想像也許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量子生物會帶給人類一個全新的視野來看待生命。這本書的作者吉姆・艾爾—卡利里以及約翰喬伊・麥克法登,分別是物理學和分子遺傳學的教授。在他們彼此專業的共同合作之下,才能以如此深入淺出的方式寫下這本跨領域的科普書籍。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要感謝兩位與我共同翻譯的吳育慧博士與吳育碩先生。我的學術研究是有關宇宙的起源、黑洞以及廣義相對論。然而本書中有許多生物相關的內容,並非我所熟悉的領域。為了要維持本書翻譯的品質,我特別邀請吳育慧博士和吳育碩先生加入本書的翻譯工作。這本書開拓了我們對生物系統的認識,使得我們對於生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而作者以專業的知識加上通俗流暢的文筆,讓讀者很容易就能進入書中,跟著他們展開一場豐富的科學之旅。
【譯者序】 量子物理為生命現象,開啟全新視野
文/王志宏
《解開生命之謎:運用量子生物學,揭開生命起源與真相的前衛科學》是我從事科普翻譯工作的第一本書。剛閱讀到這本書的原文版時,便對書中所探討有關量子生物的內容所吸引。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如此大的興趣,主要是它探討了生物系統中存在的量子效應。量子理論的建立已經超過一百年,但是這個理論主要是應用在描述微觀的物質,例如原子、電子等。對於我們平常周遭所經驗到巨觀的物體,量子理論可以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你或許會想,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的物體所組成...
作者序
1.序論
今年,歐洲嚴寒的冬天提早到來,夜晚的空氣如此寒風刺骨。年輕的知更鳥心中一直深藏著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先前還模糊不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日益增強。
過去幾個禮拜以來,知更鳥吃了許多昆蟲、蜘蛛、小蟲、莓果,而這些食物量遠超過牠平常的食量。現在牠的體重幾乎是今年8月牠的孩子可獨立飛離鳥巢時的兩倍重。體重增加的部分幾乎都是以脂肪的方式儲存著。牠即將出發,展開一段艱鉅的旅程,而這些脂肪會提供牠旅程中所需的養分。
離開這座位於瑞典中部的森林,是牠生命中第一次遷徙。在牠短暫生命過程中,一直都住在這座美麗的森林,幾個月前也在這裡養育了幼雛。所幸,去年冬天不會太嚴寒,那時牠還沒完全長大,還沒有足夠能力進行這樣的長途的旅行。但是現在,隨著牠卸下養育的責任,到明年春天之前,牠只需要顧慮自己,而這時牠也已準備好逃離即將來臨的冬天,前往南方投向更溫暖的氣候。
日落後的幾個小時,牠並沒有為晚上的休息做準備。相反的,牠輕輕地從陰暗的樹叢間跳到牠築巢那棵樹的其中一根樹枝上,快速甩動全身,就像一位馬拉松選手賽前的暖身,而牠胸前橘色的毛在月光下閃耀著。那座牠辛勤建造並小心呵護的巢——已離牠一兩公尺遠,而鳥巢的一部分也已經被布滿青苔的樹幹擋住——現在已成模糊的回憶。
牠並不是唯一一隻即將展開旅程的鳥,還有其他知更鳥(雄的或雌的都有),也都決定在這天展開牠們這趟長途的南遷之旅。牠可以聽到四周其他知更鳥所發出無比巨大且尖銳的叫聲,這些叫聲覆蓋過森林中其他動物的聲音。彷彿這些知更鳥正警告森林中其他居住者,如果要趁他們不在時入侵他們的領土或鳥巢,請記得三思。幾乎所有的知更鳥都計畫明年的春天會再回來。
牠抬起頭看向沿海的天空,確定沿海地區的視野是清晰的,便飛進了夜晚的天空。冬天的夜晚特別長,這讓牠有十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持續並穩定地向前飛行,然後才休息。
牠朝著195度的方向飛行(西偏南15度)。接下來的日子,牠會一直沿著這個方向飛行。天氣好時,一天可以飛三百多公里。牠不知道這趟旅程會面臨什麼,也不知道需要多久時間。目前的地貌還是牠所熟悉的,但是再繼續飛行幾公里後,就會飛進陌生的湖泊、山谷和村莊。
牠旅程的目的地,是位於地中海附近的某個地方。雖然牠沒有鎖定任何特定的地點,但是當牠發現喜歡的地點,就會停下來並且記住這裡的景色。這樣才可以在未來幾年的遷徙都回到這裡。假如牠體力更好,甚至會飛到非洲大陸北方的海岸。但這是牠第一次遷徙,而且目前首要目的是遠離北歐即將到來的嚴冬。
牠似乎沒有注意到周遭的知更鳥也都朝同一個方向飛。有些已經有多次遷徙經驗。夜晚的視野非常好,但是牠不像我們在進行這類旅行時會尋找地標,也不像其他夜行候鳥會按內在的星座地圖追蹤布滿夜空的星象排列。相對的,感謝幾百萬年的演化,讓牠具備比這些更卓越的能力,讓牠能在往後每年的秋天,都能進行三千多公里的遷徙旅程。
遷徙在動物的國度裡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每年冬天,鮭魚會在北歐的河流與湖泊產卵。孵化後,這些幼小的魚苗會沿著河水流到海裡,進入北大西洋,並在那裡成長茁壯。3年後,這些成年的鮭魚會回到當年孵化的那條河流與湖泊去產卵。北美洲的帝王蝴蝶,秋天會橫跨整個美國數千公里向南遷徙。隔年春天,牠們或者是牠們的後代(在途中所孵化的),會飛回北方當初牠們成蛹的那棵樹。在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島孵化出來的綠蠵龜,會在海洋中游過千萬公里,而每3年牠們都會回到當初孵化的海岸來產卵。這樣的例子可以一直列舉下去:各種鳥類、鯨魚、北美馴鹿、龍蝦、青蛙、蠑螈,甚至是蜜蜂都有能力完成令許多優秀的人類探險家都感到異常艱辛的旅程。
動物究竟如何在地球上找到正確方向,這是許多世紀以來的謎團。目前所知牠們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幾種:某些動物在白天利用太陽來導航,而夜晚則運用星座;某些動物則靠記憶地標的位置;還有一些動物甚至可以「聞到」正確的路徑。但是所有動物的導航本能中,最令人感到神祕的,就是歐洲知更鳥所擁有的導航能力:具備感測地球磁場的方向和強度的能力,就像磁場接收器一樣。我們現在知道還有一些其他的生物也有相同的感應能力,但是歐洲知更鳥的遷徙仍是令我們最感興趣的。
知更鳥能夠知道要飛多遠以及飛行方向的機制,都儲存在去氧核糖核酸(DNA),這是父母所遺傳給牠的。這項能力如此精巧又非凡——一項用來描繪路線的第六感。就像許多其他的鳥類、昆蟲以及海洋生物一樣,牠有能力感知到地球微弱的磁場,並且從自身內建的導航能力來描繪出飛行方向的資訊,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生物性羅盤。
知更鳥有類似磁場接收器的感知力是個謎。問題在於地球磁場非常微弱——表面磁場大約介於30到70微特斯拉:足夠去偏轉羅盤裡一根平衡且沒有摩擦力的針。但是這個磁場的大小約莫是一般黏在冰箱上的磁鐵所產生磁力的百分之一。這就出現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事:一隻動物要能偵測到地球的磁場,代表磁場對動物身體中的某些化學反應產生影響——畢竟這是所有生物感知外在訊號的方法,包括人類在內。但是地球磁場與細胞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中所提供的能量,比破壞或產生一個化學鍵能量的十億分之一還小。所以,到底知更鳥是如何感知到地球磁場的?
神祕的事物,即便微小,總是格外吸引人,因為這些事物的答案很有可能會在本質上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例如,十六世紀時,哥白尼深入思考托勒密描述太陽系時所提出的地心說模型中的一個有關幾何的問題。這個看似不重要的問題,讓他推翻了以人類為整個宇宙中心的說法。達爾文著迷於不同物種在地理上的分布狀況,而且疑惑為什麼不同島嶼上的雀科鳥與仿聲鳥有著不同的特徵,從而讓他提出生物的演化論。還有德國的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在嘗試解決黑體輻射的問題中,讓他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是以一團一團不連續的形式存在,稱之為「量子」,並催生了量子理論。所以,如果我們能了解鳥類如何在地球上遷徙,是否就可以為生物學帶來革命性的進展?這個答案,也許聽起來很奇怪,但肯定是對的。
神祕的事物也經常是偽科學家和神祕主義者所喜愛圍繞的主題。就像牛津的化學家彼德・阿特金斯(Peter Atkins)在1976年所說的:「在探討磁場如何影響生物內的化學反應的研究上,長久以來一直都被江湖術士所包圍著。」的確,許多怪異的解釋,例如,從心電感應和遠古地線(一些隱形的路線串接著不同的考古遺址或者是某些地理位置,而且這些位置都被賦予某種靈性能量),到一位受爭議的超心理學家魯伯特・謝爾瑞克(Rupert Sheldrake)所提出的「形態共振」(morphic resonance)中,都有針對候鳥如何找到牠們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和機制。阿特金斯保守的言論是可以理解的,這反映了那個時代大部分的科學家,對於任何有關鳥類感知地球磁場的主張,始終抱持著懷疑態度。因為沒有任何的分子結構的反應機制,可以允許動物感知到地球的磁場——至少在傳統的生物化學領域沒有。
就在彼德・阿特金斯提出懷疑的同一年,德國法蘭克福專門研究鳥類學的沃爾夫岡・威爾奇科夫(Wolfgang Wiltschko)和羅斯維塔・威爾奇科夫(Roswitha Wiltschko)夫婦與他們的研究團隊,在聞名全球的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論文,證實了知更鳥確實可以偵測到地球的磁場。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發現,鳥類感知的方式並不像我們一般所使用的羅盤。羅盤可以區別地磁的北極和南極,但是知更鳥只能區別地磁的南北極與赤道的不同。
在了解羅盤是如何測得磁場之前,我們得先介紹磁力線,一條隱形的曲線,它決定了磁場的方向。當羅盤放在磁場內的任何地方,羅盤的指針都會順著磁力線的方向。最為人熟知的實驗就是在一根磁棒上放一張紙,並在紙上撒下鐵粉時所呈現許多曲線的圖形。現在,想像地球就像一根大磁棒,磁力線從南極輻射出來,在空間中形成一條曲線,最後進入北極。在接近南北極的磁力線方向幾乎是垂直於地面。但是當越來接近赤道附近時,磁力線則會逐漸的平行於地表。所以用來偵測磁力線與地球表面夾角的羅盤,我們稱之為磁傾角羅盤。它可以用來區別往南北極的方向或是往赤道的方向,但是卻無法區別出南極或北極。因為無論在南極或北極,磁力線和地面的夾角是一樣的。威爾奇科夫在1976年所做的研究顯示,知更鳥的磁場感應能力很像磁傾角羅盤。但是仍然沒有人知道這種生物性的磁傾角羅盤原理是如何運作的,因為在那個年代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樣的機制,可以讓動物的身體偵測到地球的磁場和地面的夾角。答案將會和近代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科學理論有關,那就是奇特的量子力學。
1.序論
今年,歐洲嚴寒的冬天提早到來,夜晚的空氣如此寒風刺骨。年輕的知更鳥心中一直深藏著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先前還模糊不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日益增強。
過去幾個禮拜以來,知更鳥吃了許多昆蟲、蜘蛛、小蟲、莓果,而這些食物量遠超過牠平常的食量。現在牠的體重幾乎是今年8月牠的孩子可獨立飛離鳥巢時的兩倍重。體重增加的部分幾乎都是以脂肪的方式儲存著。牠即將出發,展開一段艱鉅的旅程,而這些脂肪會提供牠旅程中所需的養分。
離開這座位於瑞典中部的森林,是牠生命中第一次遷徙。在牠短暫生命過程中,一直都住在這座美麗的森...
目錄
譯者序:量子生物為生命現象,開啟全新視野
1.序論
2.生命是什麼?
3.生命的引擎
4.量子拍頻
5.找到尼莫的家
6.蝴蝶、果蠅與量子知更鳥
7.量子基因
8.頭腦
9.生命如何開始
10.量子生物:站在暴風邊緣的生命
後記:量子生命
參考文獻
譯者序:量子生物為生命現象,開啟全新視野
1.序論
2.生命是什麼?
3.生命的引擎
4.量子拍頻
5.找到尼莫的家
6.蝴蝶、果蠅與量子知更鳥
7.量子基因
8.頭腦
9.生命如何開始
10.量子生物:站在暴風邊緣的生命
後記:量子生命
參考文獻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3-04ISBN/ISSN:978986342582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