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選讀房慧真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國度大塊商業展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綁架蔣經國?!情治首長的背叛與奪權

作者:張友驊
出版日期:2022-11-17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

蔣經國

接班之路,非外界所想那般順遂。二十一條人命的「杜長城案」,血腥內幕為何?CIA暗助蔣經國培植的「野馬小組」,秘辛首度公開。◎封面照片:蔣經國,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1951年。(圖片來源:國史 ...

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

作者:吳建國
出版日期:2017-12-27
江南命案,破了

蔣經國

的局?!第一手資料,權力核心人物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的鬥爭與角力改變是「被迫」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當事人完整真實的陳述,揭開了種種改變台灣命運重大事件的真相!本書從一連串事件對 ...

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

作者:蔣永敬
出版日期:2016-06-01
關鍵特色★將柒、增訂部分第五篇的〈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刪去,以新的〈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補之。內容說明百餘年的國民黨,曾有四次振衰起敝的歷史。二○○八年,國民黨重新 ...

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

作者:張憲義
出版日期:2016-12-21
臺灣發展核能的代價有多高?臺灣真的一度成為核武流氓國家?1960年代到1988年,臺灣二十多年的核武夢想,為何在張憲義事件及美國的強力干預下畫下句點?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本書中首度受訪,還原蔣 ...

蔣經國傳

作者:江南
出版日期:1997-01-01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二手書徵求
隨著1988年

蔣經國

的壽終正寢,蔣家兩代在台灣的強權統治也宣告結束,然而蔣氏王朝的神祕帷幕,經過五○年代開始的一連串白色恐怖,呈現出一面真空,始終是不可冒犯的禁忌。江南以治學治史的訓練,應是首位能以史 ...

解密蔣經國

作者:陳守雲
出版日期:2011-07-01
出版社:秀威資訊
解密

蔣經國

View more documents from TAAZE 讀冊生活 本書以傳記故事的筆法綜述蔣經國的一生,包括蔣經國與父親蔣介石的關係、蔣經國在早期上海財政經濟界的作為、蔣經國及 ...

蔣經國情愛檔案

出版日期:2006-01-03
二手書徵求
. ...

蔣經國與李登輝

作者:若林正丈
出版日期:1998-12-01
二手書徵求
  由神秘幕後的特務頭目,到親和的平民化領袖,強人

蔣經國

一路如何變造自己的形象﹖  生為殖民地之子的台灣人總統李登輝,如何由蔣經國手中接繼中華民國﹖如何將中華民國台灣化﹖  本書企圖追溯蔣經國與李登輝 ...

蔣經國日記揭密:全球獨家透視強人內心世界與台灣關鍵命運

作者:黃清龍
出版日期:2020-07-15
在那個風雲詭譎、生死權鬥的年代,台灣命運是與不是的答案,還是要從他的日記中去尋找。尤其關鍵時刻失落的一頁,可能更給後來閱讀日記者太多想像了!──從日記看另一面的

蔣經國

,解密他的親情、愛情與國情。──透 ...

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

作者:胡辛
二手書徵求
. ...

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

作者:茅家琦
出版日期:2003-06-01
二手書徵求
已經出版的有關

蔣經國

的研究著作各有特點,但有三點共同的不足之處:一是沒有充分利用已經公開出版的蔣經國的言論著作;二是對蔣經國生前的活動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寫得多,對蔣經國思想的提煉與分析則明顯不足;三 ...

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上)(下)

出版日期:2016-04-01

蔣經國

先生於1972-1988年間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和兩任總統,對台灣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本書訪問了三十幾位長期跟隨他的侍從和僚屬,請他們回顧蔣先生的政治理念、領導風格、人格特質、生活點 ...

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

作者:李功勤
出版日期:2014-02-01
本書分析

蔣經國

主政時期的國內外局勢、內閣菁英分析、權力分配及特質,以及他所拔擢的政治菁英對臺灣的影響。全書從1972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的外交危機下,蔣經國組閣的閣員特色,以及擔任總統時的閣揆孫運璿 ...

灰夾克與藍襯衫:老將軍心中的蔣經國與韓國瑜

作者:羅長春
出版日期:2019-08-01
二手書徵求
經國先生創造了台灣奇蹟,要讓臺灣發大財的韓國瑜,會是下一個

蔣經國

嗎?【本書簡介】◎本書深入介紹韓國瑜的出身背景與政治經歷,詳實紀錄韓流席捲全臺的經過,並與經國先生當年的風範做比較。◎作者為退役將領,對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