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選讀房慧真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國度大塊商業展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

作者:簡鴻模
出版日期:2007-12-01
賽夏族的當代宗教現況是一神、多神並存,原本互相衝突的兩個領域,在以宗教與文化不相違背的方式,賽夏族人兼容並蓄的吸納不同的宗教傳承,建構出其獨特的宗教面貌。. ...

看見那瑪夏

出版日期:2023-11-23
出版社:商周出版
走讀高海拔原鄉部落「那瑪夏」的首選書!重新認識原鄉部落——那瑪夏的堅韌與溫柔 一群庶民以雙腳走讀、記錄台灣,用心和雙手詮釋台灣多元生活文化探查從3952公尺走向0公尺的挑戰,從0攻上3952公尺的壯遊 ...

臺灣山地紀行

作者:程兆熊
出版日期:2022-03-09
民國四十四年暑假,程兆熊教授率領教授團七人與學生四十五人,深入當時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山地調查園藝作物生長與分布情形,兼及一般地形、土壤、氣候及交通狀況。關於調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已於民國 ...

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

作者:程兆熊
出版日期:2022-03-09
接續中部山地調查之後,民國四十五年暑期,程教授再度率領師生溯蘭陽溪(舊名宜蘭濁水溪),深入宜蘭縣太平鄉(今大同鄉)、南澳鄉進行園藝資源調查。此次路線大致涵蓋今日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蘇花公路北段。尤其自太 ...

山地書

作者:程兆熊
出版日期:2022-03-09
用三個暑假在人煙罕至、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區摸索前進,時時高切低繞;突遇惡劣天候,冒雨前行、涉險渡河;親睹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念其經濟發展之困頓,並對原住民純樸質直之心靈深感讚許。凡此種種,在靜寂的山中 ...

驚豔阿塱壹:琅嶠-卑南古道

作者:曾宏泰
出版日期:2022-05-10
阿塱壹古道,或許應該稱為「琅嶠-卑南古道」之阿塱壹段。琅嶠,是恆春的舊名,是原住民語,意思是台灣蝴蝶蘭或鯊魚,也有說是指銀合歡,已不可考,之所以會改名為恆春,乃清同治13年(1874年),清朝指派欽差 ...

高山行

作者:程兆熊
出版日期:2022-03-09
睽違山地調查十六年後,再次重返山林,眼見因以其所帶領的調查報告建議發展後,跨時代的臺灣山地風貌與經濟的變化,再遇當年為他背行李的山胞因種果樹而成大富翁的欣慰與歡喜。以文學之筆,為每一趟的山地旅程賦以詩 ...

12個插畫家的台灣風情地圖

出版日期:2016-11-30
第一本以地圖書方式認識台灣風土民情第一本畫家最想推薦的12個地區的鄉情第一本台灣插畫家畫自己最熟悉的鄉鎮引導認識台灣風土民情最溫熱的人親土親,最棒的鄉土教育地形、動物、生態、重要祭典、飲食、物產、土產 ...

奔流的樹葉:杜祖健與毒物共舞的人生

作者:杜祖健
出版日期:2020-03-13
我曾經變更過三次國籍,就像一片飄流在急流中的樹葉一樣,到處為家,壓倒性的政治浪潮所引起的命運變異,往往超越個人所能掌控。杜祖健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三子,出生於日治時期的一九三○年,在台灣生活二 ...

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

作者:

夏夏

主編
出版日期:2019-02-12
在記憶與歷史層層交疊後,所浮現的便是我們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更在每一次的接觸中,讓我們認識到屬於鳳山人的質樸、誠懇,那份堅實的力量,就像鳳梨心的滋味,雖然不是最甜蜜可口,卻富含營養。––

夏夏

鳳山人 ...

賽夏族

作者:胡家瑜
出版日期:2015-09-08
本書將告訴你「賽夏」名稱的由來、賽夏人的生活世界和社會運作,以及文化傳承模式,深入淺出地說明賽夏社會建構和維繫的關鍵機制,以及疊合併納多元文化要素的特性。同時,藉由分析信仰祭儀和文化傳統,尤其是大眾覺 ...

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

作者:夏麗月
出版日期:1998-11-01
二手書徵求
「伊能文庫」是1928年臺北帝大成立時從伊能嘉矩先生遺族購入之特藏。伊能先生於1895年底臺,與田代安定創立臺灣人類學會,次年開始在臺灣各地從事調查工作,除進行原住民研究,亦蒐整有關臺灣歷史、舊慣資料 ...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9卷2 期(2016.夏)

出版日期:2016-10-01
出版社:國立東華大學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9卷2 期. ...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

出版日期:2014-11-12
二手書徵求
在航海技術及測量技術都不甚發達的年代裡,歷代繪製的台灣古地圖,是忠實呈現?還是一隅之見?如何從古地圖透視早期台灣歷史與地理發展的謎團?「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