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社」計──“Design for the other 90%”
隨著世界進步而衍生的問題日益複雜,已無法靠單一領域專業解決,「設計思維」成為驅動社會創新並振興地方發展的方法學,設計已從造型美學層次往創新流程、經營策略的高度創造產值,帶動產業進步升級更解決社會問題。本期專訪20組華人青年設計師,從社會設計、共感設計、創新設計三方面,探討他們從「改變」開始,運用跨域設計力創新,為公共性與更美好的未來而做。
Part 1 產官學媒社會設計趨勢觀察
進入設計未曾踏入過的領域,以公共服務設計為未來創造價值──張基義
用設計創新解決資源分配及溝通不順產生的社會問題──方曉風
實際面對生活與使用的問題,透過商業的效率與模式創新改變──何宗憲
設計者除了擁有投入公共服務的意願,更需具備社會創新意識──張麗寶
跨域整合設計,前衛並務實的探討對未來生活的新想像──劉真蓉
記錄生活中的發現與思考,敏感地將社會氛圍做成具體形式──青山周平
Part 2 空間「社」計青年設計師20+
將童心植入都市角落,打造城市遊樂充電站──彡苗空間實驗seed spacelab co.
設計衷於人文觀察,細節激起生活漣漪──方尹萍
空間設計結合社會創新,以住代護活化眷村機能──王駿揚、邱亞菱
藉展覽向群眾拋出議題,相信「享受設計」是人共有之的權利──王耀邦
以建築作為媒界,提出對空間公共性的更多詮釋──沈弘軒、吳承軒、魏子鈞
以台味復興新創精神,勾勒微型聚落的互動連結──吳恩均、陳啟健
社會設計的原動力,以激勵與維護的方式,共享福祉──周子書
無懼於歸零思考,期許建築能成為建構自我身分認同的媒介──邱柏文
創造空間實用與串聯社會城鄉溝通,實踐建築設計的永續價值──林彥穎
帶領跨領域,跨地域的專業設計團隊碰撞創新──邵唯晏
落實讓建築與設計回到服務大眾的軌道上──林琮然
透過不同形式的在地創作,讓人與環境的關係更緊密──岳靚
藉空間乘載人文情感,以設計闡述永續價值──洪浩鈞
讓建築走入常民生活,重新發現城市的角落美感──夏慕蓉、李智
投入地方公共工程,在有限資源下創造服務大眾體驗更好的空間──張匡逸、張正瑜
以尊重土地的方式,留下歷史文化的軌跡──陸俊元
重新想像X顛覆傳統,賦予公共建設多元價值──曾柏庭
北漂返鄉為的不是鄉愁,而是藉設計尋回土地與人的共好狀態──辜達齊
透過社群經營與空間改造,提供美好的共居生活體驗──潘冠榮、陳文哲
重視建築中乘載具時間意義的空間架構,讓設計與社會連結──蔡嘉豪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從社會服務到社會設計
也許是因為室內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多只著重於建築物空間內的問題解決及機能、造型、美感、風格的要求,加上所服務的對象多為中產以上的私人或企業,相較於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總是少了社會關懷的視野及意識,雖是如此,卻不表示他們沒有社會服務的意願。曾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室內設計師在2014 年組成了義修團,協助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所服務的個案家庭進行居家修繕。會有這樣念頭是因為發現設計師在設計時為求空間的完整性,常會將建商所附的全新設備像是門片、廚具、馬桶拆除或是將屋主尚可使用的傢具換新,從環保觀點來看是一種資源浪費,所以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將物件轉給需要的人。一次聚會跟一群去泰國曼谷看展的設計師們提起了想法,立刻獲得支持,當時臺灣義築協會剛成立,心想既然建築圈有義築團隊,那室內設計圈是否也可以組成義修團呢?除了把物資送給需要的人外,還可以協助弱勢家庭進行修繕,就這樣只憑一腔熱血,在完全沒有任何經驗也沒有組織資源的支援下開始了義修之路。
記得第一個完成的個案是協助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住進完全沒有廚房設備、傢具、家電的社會住宅,在修改了之前從業主全新住宅所拆除的廚具並搬來另一業主的舊傢具及冷氣,讓一直窩居在不到10 坪租屋套房的一家三口終於有了自己的家。接著又陸續完成了癌末老奶奶帶著10 歲孫女的眷村老宅修繕、失去父母半工半讀三姐弟的房間改造、三個兒子入獄帶著孫子及生病先生辛苦生活老奶奶的老宅維修等等,在沒有對外募款下,只憑著參與的7家設計公司(其中還有3 家才剛從個人工作室轉為小型設計公司)各自的工程資源及金錢捐助,竟也資助了7 個家庭。只是越投入越發覺得不足,除了因為北北基桃地區需要協助的家庭有限,服務資源無法再延伸至外縣市的不足,還有心理上調適的不足。
一般受到幫助的人都會抱持感激的態度,不可避免仍有少數人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受到協助,讓參與的設計師不免受挫進而產生疑慮。起心動念完成一件好事已不是容易的事,要持續不懈地做下去,就需要更宏觀地策劃並整合資源。雖然後來因種種因素而暫停了義修團,但這只是按下暫停鍵而已,待續中。
不同於社會服務,選擇性給予需要的人幫助,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更積極透過設計來改善普遍性社會問題,且不同於工業革命利潤導向思維,必須以同理心進行社會創新,建構出新的生活模式,其範疇包含空間、平面、產品與服務⋯⋯等,所以已無法靠單一領域專業解決,而這也是現今企業討論創新時,重要的關鍵趨勢。身為空間設計者不能無視社會設計、社會創新的洪流,必須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設計,不能停留在只服務負擔得起費用10%的人,而是讓設計服務更多人。為了挖掘並鼓勵在兩岸三地Design for the other 90% 的「社」計人,特別邀請TINTA 金邸獎2020決選評審的台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何宗憲、B.L.U.E. 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青山周平、BIAS 衍序規劃設計主持設計師劉真蓉,以及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教授方曉風與編輯部一同擔任「專業推薦人」,以「社會設計」、「共感設計」、「創新設計」三項指標,推選出20 位華人青年設計師,除了製作成為本期封面故事,深入採訪並探討他們如何運用跨域設計創新力,為公眾利益而做,改善多數人的生活品質,並將其列入2020 金邸獎首創的設計大獎當然候選人於複審選出得主。從「社會設計」到「設計社會」,讓我們一起用設計改變社會吧。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從社會服務到社會設計
也許是因為室內設計師的養成過程,多只著重於建築物空間內的問題解決及機能、造型、美感、風格的要求,加上所服務的對象多為中產以上的私人或企業,相較於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總是少了社會關懷的視野及意識,雖是如此,卻不表示他們沒有社會服務的意願。曾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室內設計師在2014 年組成了義修團,協助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所服務的個案家庭進行居家修繕。會有這樣念頭是因為發現設計師在設計時為求空間的完整性,常會將建商所附的全新設備像是門片、廚具、馬桶拆除或是將屋主尚...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