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總讓我們「想當然耳」。新聞報導上,網路社群裡,經常可見有民眾因梯廳間的鞋櫃擺放與否、禁養寵物等情事與社區管委會產生糾紛,底下網友總是議論紛紛,然後現實生活中,恐怕半數以上台灣人對這個議題無感。
甚至,令人感到意外的,台北市竟有八成人口、超過兩百萬人住在沒有管委會的家裡。
先看幾個數字,一是台灣步入老宅化時代,平均屋齡達三十四年;二是全台屋齡三十年以上住宅數逾五五四萬宅,占比近六成;三是三十年前奪走六十多條人命的台中衛爾康大火,催生《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成為社區治理制度化的起點。
原來,台灣是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上路後,才開始出現管委會這個組織,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屋,自然很難具備有效可運作的管委會。火災意外、磁磚脫落、電梯老舊……這些都是老屋常見的「風險清單」,甚至從社區蔓延到街頭。
這次,《住展》走進萬華、公館、南港、信義四個社區現場,看見缺乏管理的社區,有人命,有爭吵,有無奈,對照制度空白,最後誰也說不清該怎麼辦。
但我們也實地拜訪內湖『潤泰翠湖春』。這個社區過去因沒有正式報備過的管委會,在缺乏公權力支撐下,管理逐漸失序,地下室雜物堆積、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如今,因為少數熱心住戶帶頭,再加上專業輔導團隊介入,成功凝聚共識,建立制度,讓社區一步步從雜亂無章走向井然有序。
這段過程,也折射出台灣老社區普遍的困境與解方:第一,有關鍵人物敢責;第二,透過制度建立共識;第三,尋求專業協助。被業界認為最懂公寓大廈管理的郭紀子告訴我們,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具備,社區沉默多數被激發,就能從一盤散沙,走向有組織、有規範的共同體。
多數人以為,老屋的唯一出路是危老、都更,政府也推出容積獎勵等措施,宣示「大都更時代」來臨,但要讓每一棟老宅都重建,實際上近乎天方夜譚。等待拆除重建的漫長過程裡,更多居民依舊生活在高齡建物,日常風險一點一滴累積。
也許,我們該真正攤開的清單,是社區今天的消防、今天的帳目、今天的外牆,從這些小地方做起,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管理,在此之前,主管機關也該針對五樓以下公寓等建物,建立統一的結構補強、增設電梯政策輔導窗口。老宅的春天不該只是等待都更。
生活經驗,總讓我們「想當然耳」。新聞報導上,網路社群裡,經常可見有民眾因梯廳間的鞋櫃擺放與否、禁養寵物等情事與社區管委會產生糾紛,底下網友總是議論紛紛,然後現實生活中,恐怕半數以上台灣人對這個議題無感。
甚至,令人感到意外的,台北市竟有八成人口、超過兩百萬人住在沒有管委會的家裡。
先看幾個數字,一是台灣步入老宅化時代,平均屋齡達三十四年;二是全台屋齡三十年以上住宅數逾五五四萬宅,占比近六成;三是三十年前奪走六十多條人命的台中衛爾康大火,催生《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成為社區治理制度化的起點。
原來,台灣是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上路後,才開始出現管委會這個組織,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屋,自然很難具備有效可運作的管委會。火災意外、磁磚脫落、電梯老舊……這些都是老屋常見的「風險清單」,甚至從社區蔓延到街頭。
這次,《住展》走進萬華、公館、南港、信義四個社區現場,看見缺乏管理的社區,有人命,有爭吵,有無奈,對照制度空白,最後誰也說不清該怎麼辦。
但我們也實地拜訪內湖『潤泰翠湖春』。這個社區過去因沒有正式報備過的管委會,在缺乏公權力支撐下,管理逐漸失序,地下室雜物堆積、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如今,因為少數熱心住戶帶頭,再加上專業輔導團隊介入,成功凝聚共識,建立制度,讓社區一步步從雜亂無章走向井然有序。
這段過程,也折射出台灣老社區普遍的困境與解方:第一,有關鍵人物敢責;第二,透過制度建立共識;第三,尋求專業協助。被業界認為最懂公寓大廈管理的郭紀子告訴我們,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具備,社區沉默多數被激發,就能從一盤散沙,走向有組織、有規範的共同體。
多數人以為,老屋的唯一出路是危老、都更,政府也推出容積獎勵等措施,宣示「大都更時代」來臨,但要讓每一棟老宅都重建,實際上近乎天方夜譚。等待拆除重建的漫長過程裡,更多居民依舊生活在高齡建物,日常風險一點一滴累積。
也許,我們該真正攤開的清單,是社區今天的消防、今天的帳目、今天的外牆,從這些小地方做起,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管理,在此之前,主管機關也該針對五樓以下公寓等建物,建立統一的結構補強、增設電梯政策輔導窗口。老宅的春天不該只是等待都更。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