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全面梳理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的權力製約機制,總結其內在邏輯及理性基礎,分析其有效價值及局限,以期為現代權力製約建制提供一些啟示。本書由導論、正文、結語三部分組成。導論:權力製約的意旨——闡述權力製約的一般原理;正文: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權力製約的理論與實踐——詳細分析、解讀古代中國人的權力製約思想,探究其在帝制政治中的具體運用,以權力配置、權力運行、權力問責三大主題為線索,系統研究古代中國人運用法律、道德、權術等手段防範權力異化的具體措施;結語:中國傳統權力製約機制的結構及價值分析——宏觀總結傳統中國權力製約機制的運作機理及其有效性、盲點、誤區,並通過東西方權力製約歷史的比較,探索權力製約的一般規律。
作者簡介:
孫季萍,煙台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律文學會理事1981—1988年於山東大學法律系學習,先後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曾出版專著《中國法律史》,合著《中國民法史》、《法律監督論綱》,在《中國法學》、《文史哲》、《政治與法律》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四十餘篇、先後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四項。
章節試閱
對權力形成了有效的道德製約。在道德手段之外,制度化的控權措施亦十分詳備。例如,在職官選任上,歷代都強調嚴格標準、嚴格權限、嚴格程序:秦漢有察舉制,魏晉有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有科舉制。為保證官吏在任勤政,各個時期又有嚴明的考課制度:秦漢有“上計”制、部門考課制,唐有“四善二十七最”之法,宋有磨勘制,明清有京察、大計之法。為了隨時發現和糾舉官員違失犯罪,秦漢以後,規範化、系統化的監察制度建立起來,臺諫並立,百官公卿,大政小情,無所不察,無所不糾。在以上正式的國家製度之外,古代一些時期又將“權術”手段運用於權力監控,行“特務政治”,官員的一言一行,都被納入監督視野。
所以說,在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官員們受到了來自製度與非制度方面的多層制約,甚至尊貴為皇帝者,他的意志也時時受到各方力量的牽制和左右,不能為所欲為。歷史上有關宋太祖畏懼史官,明神宗無奈於御史等記載,都是明證。廣泛而多樣化的製約方式下,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大量的循官廉吏,他們秉持儒家君子之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江山社稷和民眾安寧盡心操勞,青史留名。
但是,翻閱史書,在清官循吏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我們又可以看到太多貪官庸吏的誤國殃民之舉,歷代奸臣弄權、貪污納賄、蠹政厲民者充斥官場,貪庸怠惰之間,這些王朝的“護衛者”轉而成為王朝的“掘墓人”,葬送了江山社稷的前程。
傳統政治中的權力製約機制為什麼會失效?問題的關鍵,在於權力製約機制自身以及該機制所賴以建立的製度基礎。
從整體上看,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權力製約機制呈現封閉的、自上而下的線性模式:權力製約排除了任何外來力量的參與,它是一種“體制內”的自我檢視,是單一性的“自體監督”模式;不僅如此,在這一制約系統內部,制約者與被制約者之間是一種不可循環、不可逆轉的單向關係,作為權力製約唯一動力源的皇帝,高居權力金字塔頂端,不受任何制度化的約束。這樣一種缺乏“異體”參與的自上而下的製約機制,造成了製約動力的不足和理性的缺乏,也造成了某些權力環節的虛監、漏監,它是一個內部協調成本大,整體功能低下,難以有效運轉的“死系統”。 這一難以有效運轉的製約機制是由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的現實所決定的。
對權力形成了有效的道德製約。在道德手段之外,制度化的控權措施亦十分詳備。例如,在職官選任上,歷代都強調嚴格標準、嚴格權限、嚴格程序:秦漢有察舉制,魏晉有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有科舉制。為保證官吏在任勤政,各個時期又有嚴明的考課制度:秦漢有“上計”制、部門考課制,唐有“四善二十七最”之法,宋有磨勘制,明清有京察、大計之法。為了隨時發現和糾舉官員違失犯罪,秦漢以後,規範化、系統化的監察制度建立起來,臺諫並立,百官公卿,大政小情,無所不察,無所不糾。在以上正式的國家製度之外,古代一些時期又將“權術”手段...
目錄
導論權力製約的意旨
一、權力製約:人類永恆的政治課題
二、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權力製約的前提要素
三、優化權力結構:權力製約的前置步驟
四、制度製約:權力製約的根本途徑
五、倫理制約:權力製約的文化訴求
六、約束與激勵:權力製約中的“均衡”原則
第一章權力製約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
一、夏商周:權力製約機制的早期萌芽
二、秦漢至明清:權力製約機制的形成和強化
三、近代:權力製約機制的轉型
第二章儒家權力製約的倫理學思路
一、儒家的權力觀
二、儒家權力製約的“倫理學”思路
三、君權制約: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獨特內容
四、儒家權力製約理論之得失
第三章法家“以法為本”的權力製約觀
一、權力製約的理論依據
二、近臣、重臣、朋黨:權力製約的重心
三、以法制權:權力製約的根本途徑
四、以術馭臣:權力製約的“非常”手段
五、輿論監督與“以權制權”
六、法家權力製約理論之得失
第四章道家“法自然”的權力製約之道
一、政治之害,權力之惡
二、守道、無為:權力運行的法則
三、“慈”、“儉”、“謙”的為官修養
四、道家權力製約理論之得失
第五章儒、法、道結合的權力製約方案
一、儒家“倫理學”思路為本
二、法家“制度化”措施為用
三、道家“形上哲學”為指導
第六章明清之際權力製約理論的拓展
一、“非君”思潮:明清權力製約理論的文化背景
二、限制君權:明清權力製約理論的中心議題
三、選賢養士,從嚴治吏
四、明清權力製約理論的突破和局限
第七章君權制約
一、“天道”的神秘力量
二、“道統”與“祖訓”的現實規制
三、“君臣共治”
四、史官直筆,君舉必書
第八章中樞權力製約
一、尊君抑臣:中樞體制演變的基本原理
二、中樞權力分割
三、中樞權力轉移
四、中樞權力的相互“制衡”
第九章地方權力製約
一、中央集權:地方體制演變的基本原理
二、調整地方層級與區劃
三、弱化地方事權
四、分司治事,相互制約
第十章嚴格選官任官
一、中國古代任官制度沿革概要
二、規範任官條件
三、控制選任權力
四、嚴格選任程序
五、實行任職迴避制度
第十一章規範公文運轉
一、歷代公文制度沿革概要
二、劃分公文種類及效力
三、公文撰擬規則
四 、保障公文運轉效率
五、加強公文稽核與審查
第十二章定期考課,陟優黜劣
一、中國古代考課制度沿革概述
二、設考課官,立考課法
三、明確考課標準
四、規範考課程序
五、分別“最”、“殿”,獎優罰劣
第十三章跟踪審計,鉤考稽失
一、歷代審計製度沿革概要
二、審計權相對獨立
三、規範審計程序
四、多樣化審計方式
五、嚴格審計責任
第十四章加強監察,糾彈違失
一、歷代監察制度演變概要
二、完備的監察立法
三、權重位尊的監察官
四、靈活多樣的監察方式和手段
五、嚴法督責監察權
六、特務監察:權力製約的“非常”設計
第十五章定罪設刑,裁治不法
一、政治性犯罪
二、貪墨罪
三、擅權罪
四、失職罪
第十六章官箴:權力的道德製約
一、歷代官箴沿革概要
二、官箴類別及其代表作
三、官箴官德內容撮要
第十七章清議:權力的輿論制約
一、“清議”歷史沿革概要
二、“人物品評”與官員選拔
三、 “是非公論”與官員進退
四、清議與朝野政治鬥爭
結語中國傳統官僚政治中權力製約結構及價值分析
一、權力製約的功能與目的:維繫皇權秩序
二、權力製約關係的要素
三、權力製約的手段與模式
四、權力製約的價值分析
五、比較的視野——西方權力製約歷史的啟示
參考書目
後記
導論權力製約的意旨
一、權力製約:人類永恆的政治課題
二、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權力製約的前提要素
三、優化權力結構:權力製約的前置步驟
四、制度製約:權力製約的根本途徑
五、倫理制約:權力製約的文化訴求
六、約束與激勵:權力製約中的“均衡”原則
第一章權力製約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
一、夏商周:權力製約機制的早期萌芽
二、秦漢至明清:權力製約機制的形成和強化
三、近代:權力製約機制的轉型
第二章儒家權力製約的倫理學思路
一、儒家的權力觀
二、儒家權力製約的“倫理學”思路
三、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