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也許沒有一個時代像晉朝一樣,讓今人感到充滿趣味、冒險和表演感。晉朝是中國歷史的一次“紅杏出牆”:皇帝登基邀請臣子並坐;士族掌權卻以過問政事為恥;嗜食毒品的文化人行為放誕;美男成為全民偶像,貴族女子放肆地追求自己的情郞;兩軍對峙下龐大的軍隊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從一個奔跑的士兵那裡開始了大規模的潰敗;匆匆趕往“聖地”的天師道教徒親手把自己的孩子投進井裡;帝王們熱衷搞雙性戀,末世英雄轉瞬落魄身首異處……歷史在這裡出軌得放縱而怪誕。
這不是一部按部就班的王朝史,更不是史料翻譯,而是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去平視兩千年以前的社會。書中既從經濟和管理的角度考證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和讓人哭笑不得的晉朝政治怪局,也考證了一個普通晉朝人的吃喝拉撒:買房需要多少錢,吃飯時流行的酒水飲料,出行時的車輛款式,五石散的化學成分,男女交合的宗教儀式,還有那個時代的愛情,散發著華麗飄忽的光彩……一個普通人所關心的歷史細節無出其外,每個人都可以細品身處其中的悲歡。
作者簡介:
押沙龍,70年代生人,著名網絡作家,民間研究學者。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工學碩士,現任職於某跨國IT公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光有名士風流是不夠的——士族的興衰皇帝的劁刀
晉朝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國從來都有等級制,但自秦始皇之後,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魏晉南北朝那樣,等級制如此僵硬、如此鮮明。說起來,晉朝的等級劃分很明確:士族和庶族。兩者之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士族都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東晉尤其是士族鼎盛的時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對國家的統治權,這是中國歷史上寡頭制色彩最重的一個王朝。
彼時中國,最寶貴的東西不是財富,而是權力。任你再有錢,即便家裡有烏鴉飛不過的良田,官府一道公文,你就什麼都沒有了,說抄家就抄家,說批鬥就批鬥。不要說皇上了,連個芝麻大的縣官,隨便見個京官都要脅肩諂笑的角色,都能被稱為“滅門縣令”,顧盼生威,鄉下財主見了他就忍不住倒氣兒。政治權力在中國是頭等寶貴的資源,士族要想控制國家,自然不能以土老財自居,而要極力壟斷這個資源,不容他人染指。 士族把各種優差都變成了自己獨享的禁臠。朝廷的高官顯職被他們盡數掃入囊中,他們完備了世襲制度,保障子子孫孫占據顯要地位。
嚴格的世襲制是兒子接替父親的職位,一些古代帝國的封疆大吏就是這麼幹的,春秋時代也採用這種嚴格的世襲制。晉代的貴族世襲體制還做不到如此徹底,他們搞的是次等的世襲,有點類似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頂替”制度—父親退休了,就可以把編制當做遺產留給兒子。晉代士族的福氣比後來的工人更好,他們不到退休,兒子就可以有編制。職位固然不能世襲,但兒孫卻可以順利進入高層,一代代的人衰老死去,高層的官員始終出身於這個世代相傳的小圈子。
世襲傾向對皇權是個打擊。晉朝的皇權衰微,和這種世襲制有莫大的關係。如果我們把考察歷史的視野放寬,就會發現,皇帝對這種世襲傾向深惡痛絕,打擊的手段五花八門,有時甚至像荒誕劇裡的情節。
五代十國時期,在現在的廣東有過一個很奇特的政權—南漢,它的開國之主叫劉岩。這位前廣州刺史,現南漢皇帝,端的有一副狗娘養的脾氣—最喜歡用酷刑殺人,殺人的時候還一定要親自前往觀摩。看見受刑人痛苦掙扎,他就興奮異常,一邊看,一邊口水直流。皇帝心理變態,倒也還不算太稀奇,稀奇的是他推行的一項基本國策:想重用的大臣,一律先閹掉。按照南漢規定,考上進士的要先閹割,再委任官職,此外,沒考過進士但被劉岩器重的官員也都難逃一刀。南漢一個小小政權,居然養了兩萬多個太監,裡面有不少飽學的純儒。為了推行這項基本國策,還設了不少專門閹人的技術員編制,南漢被滅的時候,光是被殺的閹割技術員就多達五百名。
這些人天天讀“明明德”,讀“仁義禮智根於心”,可讀到最後,連自己的根都留不住。但明知要被閹,也忍不住不去做官,讀書人的官癮,當真深入骨髓,無藥可救。曾有一個笑話,說兄弟倆去參加科舉,哥哥中了,弟弟卻名落孫山。弟弟鬱悶地先回家了,嫂子聽說老公中了,歡喜無限。弟弟就造謠誣衊,說:“你瞎高興啥?中了的,那話兒都要去了!”嫂子聽了以後,如遭晴天霹靂,一下子蔫了。等哥哥興沖衝回來,卻看到老婆在哭,就問為什麼。老婆把聽來的話告訴他,他哈哈大笑,聲稱當今聖明,哪裡會有南漢的弊政呢?當下脫了褲子,驗明正身,老婆才破涕為笑。哥哥就感慨說:“我這進士,還比不得那話兒值錢!”中國歷史上,就是把功名看得比男根更重的人太多,也許反過來的話,很多故事需要重新改寫。
這些官迷暫且不提,我們先考察一下劉岩的想法:他為什麼會推行這樣一個古怪的製度呢?有人說他是愛才若渴,希望能和俊傑之士朝夕相處,所以才閹了他們,方便他們到皇宮串門。這種說法我不能苟同。還有一個說法比較合情理,說劉岩是怕這些官員有家庭拖累,容易產生私心雜念,不如一刀閹了,心地無私天地寬,正好全身心地報效朝廷。
放眼歷史,我們可以把劉岩的做法看成是對世襲制的一種極端反動。對於古代帝國來說,要想保持長期的集權體制,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對付官員的世襲傾向。如果官員可以搞世襲,那麼官員們的官職就不是來自於皇上,也不是來自於上級,而是來自爹爹。他們承誰的情?承他們爹的情!他們又憑什麼要聽上司的話、聽皇上的話呢?再者,官員一旦世襲化,考核任免都很難執行,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權力的分散化,這些官員的利益和帝國政府的利益就會漸次脫節。
不僅帝國如此,但凡大的社會組織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中世紀教皇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僧侶們偷偷娶妻生子。這種痛恨可不僅僅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覺得屈服於肉慾是可恥的,這裡還牽涉一些實際利益的問題。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裡如此解釋其中的原因:“僧侶們一旦結婚,自然企圖將教會的財產傳給他們的子嗣。”這樣就會出現一個世襲的僧侶階層。那麼教皇又如何保持無上權力呢?教皇當然可以規定僧侶的兒子不許接替聖職,但是“設若僧侶已經有了子嗣,他們總不難找到一些非法侵占部分教會田產的方法”。所以,教皇採用了和劉岩類似的做法,只是沒有那麼極端。教皇強迫這些教士獨身,並動用了宗教上的理由作為武器,和這些教士的肉慾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當然,在劉岩看來,沒必要搞得那麼複雜,簡單地把他們閹了也就是了。第二章青龍與白虎的決鬥——皇帝,還是貴族?
白板天子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百官的注目之下,緩緩步向皇帝的御座。此時距他渡江南下,整整十年過去了,司馬睿已是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人。
這十年裡,北方的大平原已經變成了一個修羅場。西晉的兩位末代皇帝懷帝、愍帝先後被匈奴王朝擄走,按照書上的說法,是“北狩”,就是跑到山西打獵去了,從此再也沒回來。軍閥們在沒有皇帝的國土上打打殺殺。西晉王朝最後一個強權人物司馬越病死河南,他留下的十幾萬殘軍被羯人的軍隊殺光。
司馬睿在這十年裡,像燕子築巢一樣搭建好了自己的安樂窩,而且已經頗具規模,可以遮擋來自北方的風雨。“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如今時機成熟,這只燕子要站立枝頭,向大家宣布它是百鳥之王、禽界正統。
如果不是風雲際會的巧合,司馬睿這只家燕無論如何成不了鳳凰。他十五歲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做了琅邪王,但這位年輕的王爺在皇族譜系裡是個絕對的疏族,似乎他登上皇位的唯一可能就是來一場大瘟疫,司馬皇族死上百八十個。瘟疫並沒有發生,來的是八王之亂和隨後的外族入侵。 司馬家族先是展開了內部的血腥殺戮,各位王爺帶著軍隊互相討伐,首都幾次易手,皇帝屢次被廢。司馬家族的王爺們像一群野獸一樣瘋狂地互相撕咬,接踵而來的是外族的大舉入侵。晉朝軍隊的精華已經在內戰中破壞無遺,帝國的財富也已經消耗殆盡。外族軍隊大規模侵入中原腹地,而晉朝政府軍卻無力抵抗,中原最終淪陷於外族之手。司馬家族的人不是死於內鬥,就是被外族誅戮。
幾千萬年以前,龐大無匹的恐龍們都死在了氣候災變裡,而生活在邊緣地帶的小動物倒倖存了下來。司馬睿就像一隻小動物,在中原的龐然大物們都紛紛倒下時,獨自在江南躲過了天災地變。
公元316年,西晉末代皇帝愍帝被匈奴人擄走,司馬睿帶了軍隊露宿野營,向天下發布檄文,說當此危難之際,也正是自己殺身成仁、報效朝廷的時候。他莊嚴宣布要帶領軍隊北上救主,但野營了幾天之後,司馬睿就回建康睡覺去了。後來司馬睿抓住一個運糧官殺了頭,說都是因為他沒好好運糧食,害得自己沒法出兵救皇帝,實在是大大的該死。
大臣們在一位王爺的帶領下,請求司馬睿登基,他們悲痛地宣稱如果司馬睿不當皇帝,他們就當場自殺。司馬睿堅決拒絕了,他說自己是個罪人,如果諸位一定要讓他當皇帝,他只有回琅邪老家。最後的結果是大臣沒有自殺,司馬睿也沒有回家。司馬睿寧肯提前內退都不肯當皇帝,不是因為他不願意當皇帝,而是因為當時愍帝還沒有死掉,還在山西“打獵”(其實是給匈奴皇帝洗盤子)。按照繼承法理的要求,司馬睿這時候沒有資格稱帝。
司馬叡之所以能夠在建康築巢,就是因為他是司馬家族的一面旗幟,代表著統治的合法性。法理是他力量的來源,所以他對正統非常敏感,絲毫不敢馬虎。直到一年後,愍帝去世的消息傳到建康,司馬睿才流著眼淚同意大臣的勸進,登上帝位。
司馬睿雖然熬到了西晉最後一個皇帝駕崩才即位,但他的法理正統性仍然有漏洞,那就是他沒有傳國玉璽。當時傳國玉璽流落到北方匈奴人之手,匈奴人正拿著玉璽起勁地往文件上一個一個蓋章呢。為了這枚失落的玉璽,司馬睿被人稱為白板天子,就相當於沒公章的領導,形近篡逆。
東晉朝廷一直對這枚公章念念於懷,直到數十年之後,公章問題才有了轉機。後趙帝國傾覆後,玉璽落到一個短命政權—冉魏的手裡,冉魏對這枚玉璽看得倒沒東晉皇帝那麼重。東晉一邊向冉魏許諾派遣援軍,一邊派專使前往哄騙,終於如願以償,從冉魏手裡誆到了玉璽。當下晉軍派三百騎兵專程把這枚玉璽護送到建康,這樣一來,才徹底解決了司馬王朝在法理上的問題。而此時的司馬睿,早已成了塚中枯骨。
司馬睿本質上是一個溫和寬厚的人,有時候還頗有幽默感。比如他當皇帝以後,生了一個兒子,群臣都來祝賀。他按照慣例,給所有大臣都賞點東西。有一個大臣表示謙虛,就說:“太子誕育,我沒有功勞卻接受賞賜,實在慚愧。”司馬睿回答說:“皇后生孩子,怎麼能讓你在中間有功勞?”
他娶太太娶得也很有幽默感。原配夫人死了以後,他本打算娶一位姓吳的小姐當繼室。這位吳小姐有個守寡的表姐,叫鄭阿春,司馬睿發現了這個阿春之後,就忽然覺得“生瓜蛋子有什麼意思”,還是寡婦好,應該娶寡婦。迎娶之前司馬睿忽然變卦,把聘禮給了寡婦,這個阿春就成了他的夫人。
被守寡的老表姐挫敗,吳小姐的憤懣之情可想而知。這次姊妹易嫁給東晉人帶來了小小的麻煩:這個阿春的孫子後來也當了皇帝,阿春被追封為太后,這樣一來,東晉人管“春”就不能叫“春”了,得叫“陽”。比方說,經書《春秋》就被改稱為《陽秋》,“皮里陽秋”這個成語就是來源於此。司馬睿和寡婦鄭阿春的感情非常好,以至於一度曾想立阿春的兒子為皇帝,大臣極力反對,司馬睿沒有勇氣 堅持到底,此事才告作罷。 司馬睿的溫和平易不僅源於自身的性格,也出自他對自我地位的認識。司馬睿在內心深處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什麼“天命之主”,他缺少漢朝天子那種“天命在我躬”的神聖感。這一方面是因為司馬睿對自己缺乏自信—司馬睿從中原的血窟中脫身南下,他清楚地知道,不知有多少親王昨天還在發號施令、威震天下,轉眼間就身首異處、滿門慘死。曾一度控制洛陽政府的長沙王甚至被人捆在烤肉叉上烤炙而死,而西晉最後的三位皇帝,一位被人毒死,兩位被外族殺死,死於劍下的重臣大將更不知凡幾。西晉最後一位樞臣王衍,就被羯人用土石活活壓死。這些用血寫成的往事不會不給司馬睿留下恐怖的烙印。
司馬睿自己也曾經被人追殺,逃難途中,他被官吏攔住,幸虧有個機智的隨從一邊用馬鞭抽司馬睿的馬,一邊笑話他:“舍長!人家要捉拿貴人,怎麼連你也給饒進去了?”他這才得以脫險,否則,司馬睿很可能會像其他王爺一樣,喪身在北方的殺戮場中。創建東晉帝國的過程中,司馬睿又是因人成事,並無多少功業可資稱道,皇位只是偶然滑入了他的掌心。見識過天崩地裂慘劇的司馬睿,對自己的成功只能暗稱僥倖,生不出傲視天下的雄心。
另一方面,那個時代的皇帝也的確不像後來的皇帝那樣神聖。在整個晉朝,皇帝和高級貴族之間並沒有真正的鴻溝,大家都是上流社會的一份子,同屬一個小圈子的成員……
東晉是一個士人攬政、權臣用事的時代,在權臣的陰影之下,司馬睿沒有表現出什麼雄圖偉略。東晉創建期間,司馬睿少有建樹,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但也正因為如此,各個集團才肯接受這個並沒有什麼實力的皇帝。如果他一來就使出雄主手段,只怕在江南根本無法立足。
當時各種小集團糾纏在一起,政治局面就像一個凳子上安了好幾條橫七豎八、長短不齊的凳腿,一不小心就會翻倒。此時最聰明的做法是閉上嘴,小心翼翼地坐在上面,努力保持住平衡。當時這些集團都希望司馬睿能作為禮儀金字塔上的一個極點而存在,他們不需要一唱天下白的雄雞,只要他做絢麗無用的鳳凰。
司馬睿穿著華麗的朝服,孤單地坐在金字塔之上。但是司馬睿也並不是一個任人揉捏的泥團,他不缺少意志力。他剛到江南的時候喜歡喝酒,因為這個誤過事,遭到丞相王導的譴責,他就讓人拿了一杯酒,一飲而盡,然後把杯子摔在地上,從此戒酒。這是一個非常倔強的舉動,沒有強烈自尊心和自製力的人,做不出這樣的事。
在內心深處,他對東晉政府鬆懈的管理很不滿,也厭惡那些權臣加在自己身上的桎梏。他渴望加強皇權,他渴望能成為真正的帝王,但是他沒有力量去改變這個紛亂乾坤。司馬睿被權臣長期壓制,心中的鬱悶越來越強烈,這個被人當成旗桿一樣豎在朝堂上的皇帝,恭儉得已經太久。司馬睿終於忍耐不住 ,和揉捏他的人決裂,準備顯示他的雄武之姿。決裂的結果是悲劇性的——凳子翻倒了,司馬睿死在皇宮之中…… 第三章一場奔跑摧毀了一個帝國——離奇荒誕的淝水之戰當戰爭變成賽跑
苻堅的部隊集結在淝水西岸,和晉軍隔河對峙。這二十多萬軍隊集結於一地,對將領的指揮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苻堅部隊裡雲集了各族的軍人,編制非常複雜。秦軍精銳必是氐人士卒,他們多半集中在苻融指揮的中軍。此外大軍中更有諸多漢人、鮮卑人、羌人、烏桓人,他 們對“非我族類”的氐人帝國未必有多強烈的效忠心,多半還是“畏威而來”—因為害怕官府,不得不上陣打仗。
種族上的紛雜必然會增加編制的複雜性,指揮起來也勢必更加困難。光是語言就是一個問題:各族語言不同,也未必都會說漢語,苻融的命令很可能要先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才能下達。這二十多萬人來自五花八門的種族,又多半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如今在淝水岸邊擠作一團,即便神仙做他們的指揮官,只怕也很難調度自如。
雙方沿淝水嚴陣以待,一時倒都沒什麼舉動。這時,苻融收到謝玄寫的一封信。謝玄出身於士族,筆下十分來得,信寫得很是雅麗。他在信中說:“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從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翻譯過來就是說:“您孤軍深入,在淝水邊擺開陣勢,難道您還要打持久戰嗎?那多不好。如果您肯稍微往後退一下軍,騰出點地方,讓小的們好好打一架。咱們悠然觀戰,豈不美哉?”
謝玄的打算是盡快決戰。按照計劃,他將率領八千精銳部隊渡河作戰,如果形勢順利,後續主力就渡河發動大規模後續攻擊。如果失利,也可以有主力做接應。
對謝玄的要求,前秦領導層有很大的分歧,大家多半認為這裡有問題,應該嚴詞拒絕。但是,苻堅和苻融認為,等晉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讓騎兵向他們發起衝鋒,哪有不大獲全勝的道理?因此,苻堅下令軍隊後撤。
苻堅的想法看上去並沒有錯誤,秦軍以逸待勞,用騎兵對付渡河晉軍,在戰術上當然佔有很大優勢。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他有沒有能力讓自己的軍隊秩序井然地後撤。他只考慮了對岸的敵人,而沒有認識到自己身邊的這二十多萬人可能是更危險的敵人。
後撤指令下達了,一場巨大混亂隨即爆發。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普通士兵,在這場撤退中會有什麼感受。他置身於二十多萬人中間,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海。他一直生活在北方,原本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到這個叫淝水的地方來。他知道馬上就要爆發一場血戰,自己很可能會戰死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對岸的晉軍到底有多厲害,他沒有把握,但是聽說不久前發生的洛澗之戰自己這邊死了很多人。想起這些,當然會讓他高度緊張,而周圍人口密度偏又如此之大,這不但不會緩解他的壓力,只會弄得他更緊張。恐懼在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傳遞、逐漸放大的。
有些指揮官的話他可能聽不懂,即便隊長和他操同一語言,他能聽得懂,也很難理解。領導認為,大家應該後撤某個距離,好讓晉軍渡河,然後返回身來對晉軍作戰,把他們趕到河裡去。對他來講這個說法過於復雜,再說領導未必真解說得那麼詳細,他所知道的就是長官讓他後撤,到底為什麼後撤他並不清楚。
好,大家轉回頭走路。他們知道,晉軍就在他們背後,隨時可能向自己衝鋒,這種想法自然會讓他們覺得危險。可以想像,他們中某些人很容易加快步伐,越想身後有許多晉軍,可能就走得越快。自己還有老婆孩子呢,可不能隨便死了。他們一加快腳步,周圍的人也就不由自主地跟著加快速度。而眼看著周圍的人越走越快,大家心裡自然也越來越恐懼。這是一個糟糕的正反饋,不難料想,如果任由這個正反饋發展,結局一定是大家集體奔跑。
按理說,應該有外力來打斷這個正反饋,這個外力就是指揮官。但是前面已經說過,面對如此紛雜的編制,如此龐大的人員,指揮官也很難應對。當時沒有什麼像樣的通訊措施,除了軍旗、號鼓,就是靠人喊。基層指揮官和高級指揮官很難聯絡,加上語言障礙,那就更難了。基層指揮官很可能也不理解事態發展:晉軍是不是打過來了?自己這邊是不是已經戰敗了?現在是後撤還是敗退?他自己很可能也被捲到這個洪流中,正奮不顧身往前奔呢。
等到混亂局面呈蔓延之勢,即便是指揮官也已經無能為力了。恐懼的力量是無窮的,眼看著二十多萬人從行進變成競走,從競走又變成了賽跑……
謝玄的部隊已經開始渡河。苻融眼看著局面失控,就縱馬入陣,想要恢復秩序。可能是他跑得太急切了,也可能是被亂軍衝撞,結果他的馬一頭栽倒,失去了坐騎的苻融被晉軍殺死。晉軍渡河之後,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秦軍四處亂跑、互相踐踏的喜人景象。這些晉軍一定莫名其妙、不知所以,但他們沒有坐下來分析這是怎麼回事,而是跟在後面緊緊追擊。
這些秦軍一路狂奔,一口氣跑到了青岡。他們奔逃的態度非常堅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他們—摔跤的一律被踩死。據史書的說法,被踩死的“蔽野塞川”。這些潰軍跑到晚上依舊捨不得休息,夜以繼日地努力向前跑。據說他們聽到風聲鶴唳,都認為是晉朝的追兵。恐懼已經深入骨髓。
前秦二十多萬大軍全然解體,苻堅也被流箭射中。當時混亂至極,根本沒人管這個皇帝的死活,苻堅自己一個人騎馬跑到了淮北。晉軍獲得了錦緞萬匹(估計是苻堅準備獎賞給軍隊的)、牛羊驢騾十萬頭。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而晉軍並沒有付出任何代價。
苻堅的軍隊沒有交戰就自我崩潰,直接原因不過是軍隊後撤了那麼一小段。這個結局會讓現代指揮官覺得匪夷所思,難道那些當官的,都是白領朝廷俸祿的豬頭不成?
如果有無線電,如果有望遠鏡,如果有長期訓練,如果編制足夠簡單,如果有上面的任何一個條件,也許結局都不會是這樣。但是當時這一切都沒有,指揮如此眾多的各族士兵,已經大大超出了後秦指揮官的能力。
旭日東昇的時候,淝水岸邊還陳列著二十多萬前秦士兵,而夕陽西下的時候,淝水岸邊已經沒有前秦戰士的影子。被夕陽照耀著的,只有被踐踏得面目全非的屍體……
第一章 光有名士風流是不夠的——士族的興衰皇帝的劁刀
晉朝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國從來都有等級制,但自秦始皇之後,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魏晉南北朝那樣,等級制如此僵硬、如此鮮明。說起來,晉朝的等級劃分很明確:士族和庶族。兩者之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士族都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東晉尤其是士族鼎盛的時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對國家的統治權,這是中國歷史上寡頭制色彩最重的一個王朝。
彼時中國,最寶貴的東西不是財富,而是權力。任你再有錢,即便家裡有烏鴉飛不過的良田,官府一道公文,你...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光有名士風流是不夠的——士族的興衰
皇帝的劁刀
做官裡頭還有許多不平處
看我安貧樂道
待客亦有道
不管事的“清官”
士族的衰落
第二章青龍與白虎的決鬥——皇帝,還是貴族?
白板天子
南方豪強與北方士族
王與馬,共天下
皇帝與權臣之戰
天子之死
士族聯盟的勝利
第三章一場奔跑摧毀了一個帝國——離奇荒誕的淝水之戰
九十七萬大軍
軍營裡的勞改犯
難民化身的軍隊
大有大的難處
走向終點
當戰爭變成賽跑
帝國的末日
第四章要享受性愛,也要追尋長生——一段瘋狂與愚昧的歷史
風靡毒品五石散
還丹成金億萬年
古怪的性生活
第五章當陰暗的火焰熊熊燃燒——天師道宗教大叛亂
天師道
性愛與狂歡
大動亂
第六章如何過日子是更重要的問題——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
鰒魚和老鼠
飲食起居
行路難
第七章被色欲與權力玷污的愛情——異性愛與同性愛
佳人難再得
家族與愛情
美男風靡天下
同性 愛大行其道
第八章那些死去的王者,那些廢棄的帝國——最後的英雄史詩
童話王子的末日
勝者無所得
終結者
後記
序言
第一章光有名士風流是不夠的——士族的興衰
皇帝的劁刀
做官裡頭還有許多不平處
看我安貧樂道
待客亦有道
不管事的“清官”
士族的衰落
第二章青龍與白虎的決鬥——皇帝,還是貴族?
白板天子
南方豪強與北方士族
王與馬,共天下
皇帝與權臣之戰
天子之死
士族聯盟的勝利
第三章一場奔跑摧毀了一個帝國——離奇荒誕的淝水之戰
九十七萬大軍
軍營裡的勞改犯
難民化身的軍隊
大有大的難處
走向終點
當戰爭變成賽跑
帝國的末日
第四章要享受性愛,也要追尋長生——一段瘋狂與愚昧的歷史
風靡毒...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