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你能從書中看到自己,
哪怕只是模糊的輪廓也沒關係
世界要你「像樣」,而我希望你,像自己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為了符合期望──我們走進別人的標準,
為了追求成功──但是成功究竟如何定義,
為了顯得懂事──卻發現大人不見得懂自己,
為了成為像樣的大人,我們似乎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遠……
˚₊.長大,不是失去自己,是學會帶著自己前行.₊ ˚
我們總以為,長大就該有個「樣子」。
懂事、努力、不添麻煩;追求一份體面的工作、過著看起來穩定的人生;把情緒藏起來,把自己塞進別人期待的框架,努力成為「像樣的大人」。
但,這種「樣子」,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本書作者宮能安真切地分享自己在成為「像樣大人」的路上,所面對的疑惑、卡關、掙扎與各種生活反思。希望透過文字,陪伴你:
對自己的卡住,多一點理解; 對他人的笨拙,多一點寬容;
對那些習以為常的標準,多一點質問。
慢慢地在「長大」與「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
書中的一些思考
關於世代差異│與其說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是一代不同於一代。
關於贏在起跑點│我們只歌頌開花的樹,卻忘了土壤不一樣。
關於刺蝟般的我們│刺,不是為了攻擊別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貼上標籤。
關於真相│每一次我們以為「看懂了」,其實只是看到一件事情「足以讓我們生氣」的部分。
關於夢想│許多我們以為天生注定的夢想,其實來自於偶然的探索與嘗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慢慢浮現。
本書特色
寫給成長路上迷路過、掙扎過、懷疑過的你──
‧有溫度又犀利的生活故事,帶領讀者進入與自我、世代的對話。為被誤解的年輕心靈發聲,也試圖體會不同世代的差異。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出廠設定」,即使我們無法全然體會,也可以學習尊重、理解。
‧重新註釋成長路上被預設的「你應該/你不該」,成為一個更理解自己,也能更溫柔看待別人的人。
作者簡介:
宮能安
一名演員,現為躍演團員。為了維持生活,曾經進入校園擔任表演藝術老師,過往在國中教室裡分享《小王子》的課程意外演化成《地球人遇見小王子》的單人演說劇場,從2016年巡迴至今近1000場次。觀賞對象也從國中擴展至高中、大學與社會人士不等,演出足跡遍及臺灣、中國、美國各地。
2016年告別教職,回歸自身熱愛的表演工作,致力在人生的沙漠中找尋屬於自己的那口井。2020年出版《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陪伴觀眾與讀者循著小王子的足跡,尋找成為大人途中曾丟失的初心。
2023年擔任票房秒殺神劇《勸世三姊妹》主演,也於2025年登上紐約外百老匯舞台。目前仍在影視圈與劇場圈努力耕耘,並持續校園巡迴演出、演講,將戲劇、文學與個人成長經驗結合,為每個正在或已經成為大人的讀者帶來感動與力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像樣推薦.₊˚
邵雨薇-演員/作家
唐綺陽-占星專家
陶晶瑩-暢銷作家
程予希-演員
黃迪揚-演員
黃冠智-演員
黃豪平-主持人
路嘉欣-歌手/演員/Podcaster
鍾欣凌-粉紅豬
(依首字筆順排序)
名人推薦:˚₊.像樣推薦.₊˚
邵雨薇-演員/作家
唐綺陽-占星專家
陶晶瑩-暢銷作家
程予希-演員
黃迪揚-演員
黃冠智-演員
黃豪平-主持人
路嘉欣-歌手/演員/Podcaster
鍾欣凌-粉紅豬
(依首字筆順排序)
章節試閱
能努力,是種幸運
一段行車記錄影片在網路上掀起討論。某知名外送服務平台的外送員,將飲料送至一間補習班時,與兩位男孩的對話被記錄下來,流傳到網路上。
外送員:「水果茶,這樣70。」
男孩A:「辛苦了。」
外送員:「不會,你們也是辛苦了,我覺得讀書比較辛苦。」
男孩B:「如果你有讀好的話,就不會做這個工作啦!」
影片中的男孩態度並不惡劣,外送員也未因此動怒,反而笑著回應:「弟弟,不用這樣嗆我啦!」
這段簡短的對話,雖無情緒衝突,卻反映出台灣社會多年來的「警惕式教育」文化——你如果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那個人一樣。
時至今日,許多家長仍習慣指著路上某些職業來警告孩子:「要好好念書,否則將來只能做這些工作。」這句話,小時候長輩也對我說過。如今在各校巡迴演講時,我問台下是否也聽過這樣的話,往往有大一半的學生會舉手。可怕的是,我和他們相差近20歲,20年前我們的長輩如此教育孩子,20年後的今天,這樣的話依舊存在。那麼再過20年,台下這些孩子是否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再去教育他們的孩子?
當賣玉蘭花、當警衛、搬運工或外送員等職業,屢屢成為大人教育下一代的例子,無形中也讓孩子認定:這些人之所以從事這些工作,是因為小時候「不好好念書」,所以才落得這樣的結果。他們的職業,彷彿成了對過去沒用功的懲罰。
在用這種方式激勵孩子學習時,我們跳過了一道重要的同理程序——孩子不需要思考眼前這位叔叔阿姨曾經歷過什麼困境,又是為何選擇這份工作。
或許大人的本意只是想告訴孩子:「成績好,未來能擁有更多選擇。」這樣的出發點並無惡意,但這種「他們現在會這麼辛苦,是因為以前不念書」的想法,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雙向種進孩子的心裡。甚至讓孩子可能在學校拿這些職業開玩笑:「你考最後一名,長大就去賣口香糖!」如果有天這些笑話出自自己孩子的口中,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又是誰塑造了他們這樣的價值觀?
一旦把某些職業貼上「失敗者的懲罰」標籤,這些工作就會在孩子眼中被貶低。久而久之,社會對這些勞動者的尊重也會跟著消失。
事實上,每種職業都在社會上扮演分工的角色。每天幫我們留意環境安全的警衛、送餐的外送員、到府搞定堵塞馬桶的師傅……就是因為他們幫我們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我們才能安心工作。這些人的工作撐起我們的日常,卻還要被拿來當成孩子的反面教材,合理嗎?
「尊重工作的多樣性」不只是政治正確標語,而是維持社會穩定與彼此尊嚴的基本條件。當我們瞧不起某些工作,其實是在貶低自己也仰賴的生活基礎。
如果這是一個人人皆是醫生的社會,請問該如何運作?
資源來得太容易,也容易缺乏社會同理心
作家小花媽曾在粉絲專頁分享她對社會議題的觀點。有次提到,她在台大社會研究所修讀社會學課程時,有一組同學的期末報告讓她至今難忘。
教授提供一組設定條件:「低收入戶,一家四口(國中學歷的夫妻、一名就讀幼兒園小班的兒子、一名剛出生的嬰兒)。」要求學生規劃這家人在台北市如何生活一個月,藉此理解社會階級與同理心。
然而,其中一組學生的報告以「夫妻不努力讀書,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因此才會過早生養自己無法負擔的孩子」為前提,為這家人規劃一系列「生存方案」:
──低價租賃凶宅
──用公共廁所的水來省水費
──晚上點蠟燭節省電費
──食物來源可撿拾餿水桶中的食物或向便利商店索取即將過期的商品
──衣服靠舊衣回收撿拾
── 幼兒園不必就讀,由國中畢業的母親在家教育,等到法定年齡再入學
學生在這份報告發表過程中,甚至帶著笑意敘述,小花媽在現場看了直呼不寒而慄。也許他們未必出於惡意,只是長期活在資源充足的環境,缺乏對貧窮的真實理解與同理。也因此,這份報告才令人驚覺那些看似冷靜的「理性規劃」,其實也折射出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對弱勢處境的距離與盲點──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結果,卻忽略起跑點的差異。
我們只歌頌開花的樹,卻忘了土壤不一樣
當我們看到比賽的領先者贏得勝利,可能會直覺地認為「這個人努力練習,才能贏得比賽」,而落後者是「因為不夠努力,才會輸」;但我們忘了——我們並未站在起跑線,見證他們從何處出發。
如果他們的起跑點原本就不同呢?有些領先者(或者說勝利者)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賽距比別人短,容易將勝利視為理所當然。而落後者,真的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嗎?
人的起點與際遇不同,加上社會資源分配本就不均,教育與就業的城鄉落差等原因,讓許多人從一開始就負重上跑道。不是這些人不跑,而是跑不快;不是不練,而是沒時間練。
我經常在演講中對學生說:「有時候,你的成績好,並不完全是你一個人的努力。」
學生聽了總是疑惑:「我犧牲睡眠、放棄娛樂,比別人更專注課業,為什麼不是自己努力來的?」
我便強調:「你的成績好,是努力來的,但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努力。」
有時,成績的背後,不只是努力,還有一點運氣。試想,如果你來自一個需要額外照顧家人的家庭,每天的課後時間安排可能是:
1. 放學後先接弟妹回家,確保在日照看護離開前抵達。
2. 打理晚餐,並督促弟妹完成作業與洗澡。
3. 照顧家中失能成員的晚間需求。
4. 直到晚上十點,父母下班回家接手家務,你才能開始讀書。
在經歷了一整天的課堂學習、體育課、打掃勞動,再加上家庭責任,到了深夜十點,你還剩下多少精力專心讀書?
相較之下,若你出生於經濟寬裕的家庭,你誰都不用顧,只要顧好自己。每天放學弟妹不需要你接送,到家時桌上就有人替你準備好熱飯菜。飯後洗個澡,七點家教來按門鈴,不需花時間擠公車去蹲大堆頭的補習班。家中有能力給你和弟妹每人獨立的房間,不需要跟誰共用,作息不被打擾。每間房間還有對外窗,採光通風都好,夏天全天開著冷氣唸書,不必顧慮電費。以上這兩種不同的「人生出廠設定」,哪一種讓我們更容易「好好念書」?
當然,這兩個假想設定,並非說一個人的成績好壞全由家庭狀況來決定。只是當我們在日常生活面對到不同職業的時候,輕易地將眼前的「結果」直接導向單一原因,卻忽略了每個人的家庭因素和生活環境存在的差異。
或鏡頭或街頭,我都是我
在疫情肆虐的那幾年,三級警戒兩度重壓在我最多演講與演出的時段。戲劇拍攝中斷,劇場停擺,連學校都宣布停課,更不用說去校園演講了。每天醒來,打開手機,是一則又一則演出取消的通知,本來滿滿的行事曆,逐漸被清空。每當手機傳來訊息提醒音,頭皮就開始發麻。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我決定註冊外送平台,購買保溫箱,開始跑外送。
好想知道,在我外送的那些日子裡,有沒有哪台車上父母指著我的背影,告訴後座的孩子:「好好念書,不然以後只能去跑外送。現在病毒這麼危險,還要送外賣。」
如今,疫情解封,生活恢復正常。我站在劇場的舞台上,聽著觀眾的熱烈掌聲;去學校演講時,校方尊稱我為「作家」、「老師」;演出結束後,觀眾拿著我的書來簽名。
我不禁好奇,這些前來索取簽名、合照的學生之中,是否有孩子在幾年前,在某個紅燈路口,透過車窗看過我的背影,被爸爸媽媽提醒要「好好念書」?如果真的有,那麼這孩子看我的眼光是否變了?但事實上,我不過是「換了一件衣服」而已。
在豔陽下送飲料的宮能安,舞台上、鏡頭前角色間穿梭的宮能安,還是此刻在電腦前打字出書的宮能安,都是同一個宮能安。
這個社會在教導我們尊敬「人」,還是只是尊敬「身上的布料」?
──有誰不努力,光是活著,就夠費力了!
能努力,是種幸運
一段行車記錄影片在網路上掀起討論。某知名外送服務平台的外送員,將飲料送至一間補習班時,與兩位男孩的對話被記錄下來,流傳到網路上。
外送員:「水果茶,這樣70。」
男孩A:「辛苦了。」
外送員:「不會,你們也是辛苦了,我覺得讀書比較辛苦。」
男孩B:「如果你有讀好的話,就不會做這個工作啦!」
影片中的男孩態度並不惡劣,外送員也未因此動怒,反而笑著回應:「弟弟,不用這樣嗆我啦!」
這段簡短的對話,雖無情緒衝突,卻反映出台灣社會多年來的「警惕式教育」文化——你如果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那個人一樣...
作者序
前言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的見解,大多來自於身邊大人們的詮釋。每位長輩都用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把他們的「軟體」(觀念)安裝在我們這台小電腦裡。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這台「小電腦」開始接觸世界,帶著這些初始軟體應對外界,然後透過環境的回饋,開始思辨、懷疑、尋找答案。在這來回交織之間,我們逐漸發展出獨立思考的系統,直到步入社會。
成年後,我們為自己的電腦設上密碼。從此,這個世界或過去那些長輩們的思想,不再能輕易穿梭進我們的腦袋,也無法隨意安裝軟體。然而,我們無法否認,在組裝(成長)階段,絕大部分的思路系統都來自於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大人,以及我們所處的成長環境。
當我們不深究時,這些軟體默默地塑造我們,讓我們成為獨立的個體,接著繼續複製這些觀念,影響新出生的「小電腦」,循環往復,世代的影響不斷地延續。如果我們回頭檢視,嘗試自我掃描,可能會發現,體內的軟體,與這個世界的真實運作,有時相互矛盾,甚至中毒。我們仍舊可以好好活著,撐過許多年,養育一代又一代。但問題是,我們究竟活成了什麼模樣?
他們說——你要有「大人的樣子」!
在我擔任國中表演藝術老師的那幾年,有一天午休時間,我穿著潮牌T恤和牛仔褲,頂著一頭金髮,走在走廊上為各班的教室整潔評分。長廊安靜,迎面走來一位資深老師。
他打量著我,問:「你是老師嗎?」
「對啊。」我說。
「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嘛!看看我。」他回。
我點點頭,默默地走向走廊的另一端。趁著他還沒走遠,我背對他大聲回嘴:「老師哪有什麼樣子!」話聲還沒落地,我立刻衝往下一層樓評分,不給他任何回應的機會。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超帥。但帥氣維持不到一分鐘——當我衝到下一層樓的走廊,再次遇上剛剛那位老師。原來,他也正準備下樓。這個重逢,讓我一分鐘前的帥氣值瞬間歸零,只剩下漫長的靜默。我和他尷尬地錯身而過,一句話也沒說。
「像樣」這個詞,貫穿我們的一生。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被期待符合越來越多的「樣子」:學生的樣子、哥哥姊姊的樣子、男生/女生的樣子、老師的樣子、父母的樣子、大人的樣子……
社會希望我們「像樣」,但那個「像樣」其實只是環境塑造出的數據模型。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各個「樣」的形狀,然後用它去衡量別人,再要求他人變成符合我們標準的「樣」。
回顧當年與資深老師的走廊交會,你可能會對那位老師產生批判。但有趣的是——你我其實也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語境下,要求過別人「像個樣」。那我們有什麼資格評斷他呢?
幾年前,我在音樂劇《撲克臉男孩》的後台,看到一位服裝管理的妹妹正在幫演員細心整燙戲服。我脫口而出說:「妳真的很細心整理衣服欸,可以嫁!可以嫁!」
本以為這是稱讚,沒想到,同劇組正在擦睫毛膏的女演員輕輕地反問:「為什麼這樣就可以嫁?」
我愣住了。那一刻,我發現這種「像樣」的病毒,無所不在。我因為一個女孩符合我心中料理家務的「樣」,就下結論說她具備婚嫁的資格。
——難道不會整理衣服的女生,就不能結婚嗎?
——細心整理家務,是一個女孩應有的「樣」嗎?
這位女演員的反問,有如快篩試紙,測出我中了「像樣」的毒。
其實,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像樣」的陽性確診者,只是我們習慣死盯著別人快篩試紙上的兩條線,卻沒注意到自己早已確診許久。
我們可能正被「像樣」綁架,也綁架過別人。
值得慶幸的是,只要多一次自覺,就能多一次選擇的機會。
如果這個世界曾試圖把我們擠成某個「模樣」,而這個「模樣」並不是你真正喜歡的——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成為「不像樣」的人吧!
前言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的見解,大多來自於身邊大人們的詮釋。每位長輩都用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把他們的「軟體」(觀念)安裝在我們這台小電腦裡。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這台「小電腦」開始接觸世界,帶著這些初始軟體應對外界,然後透過環境的回饋,開始思辨、懷疑、尋找答案。在這來回交織之間,我們逐漸發展出獨立思考的系統,直到步入社會。
成年後,我們為自己的電腦設上密碼。從此,這個世界或過去那些長輩們的思想,不再能輕易穿梭進我們的腦袋,也無法隨意安裝軟體。然而,我們無法否認,在組裝(成長)階段,絕大部分的思路系統都來...
目錄
前言
PART 1 藏在書包裡的心事
隱形的鞭1:雙重標準
隱形的鞭2:大人的玩笑
我哭故我在
差異,需要信任來翻譯
能努力,是種幸運
PART 2 課本裡沒教的事
那些炎上教會我的事1:兩個媽媽兩種反應
那些炎上教會我的事2
帶刺的電台DJ
我愛你,其實我更愛自己
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22號火花
長大而看見渺小:我們都只是暫時的客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失控的正義感:一張照片、一朵花和一扇窗
PART 3 成長的考卷沒有標準答案
別再「做自己」了,請你「做自在」!
成為一個「美術」人
安裝奧客偵測器
按下「討厭」快捷鍵,讓你的生活很方便
同溫中的魚塭
生命送來的醜禮物
既然都來了,就先把這局打好吧!
尾聲 這本書,是我對世界的頂嘴
前言
PART 1 藏在書包裡的心事
隱形的鞭1:雙重標準
隱形的鞭2:大人的玩笑
我哭故我在
差異,需要信任來翻譯
能努力,是種幸運
PART 2 課本裡沒教的事
那些炎上教會我的事1:兩個媽媽兩種反應
那些炎上教會我的事2
帶刺的電台DJ
我愛你,其實我更愛自己
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22號火花
長大而看見渺小:我們都只是暫時的客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失控的正義感:一張照片、一朵花和一扇窗
PART 3 成長的考卷沒有標準答案
別再「做自己」了,請你「做自在」!
成為一個「美術」人
安裝奧客偵測器
按下「討厭」快捷鍵,讓你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