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這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做就能幸福」的手冊,也不是一本要你盲目相信的靈性說辭。在修煉的路上,我們確信:成長不是一夕之間的改變,而是日復一日地試驗、練習,看見自己、承認自己,然後願意再多走一步。
很多時候,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外在的挑戰,而是內在那些不願觸碰的恐懼、羞愧與限制。它們看似是阻礙,其實卻是引領我們走向真實自我的入口。
你或許會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也或許會因此而得到一絲釋懷與啟發。
靈性不是抽象的,它是最日常的覺察、最真實的呼吸、最溫柔的陪伴。當一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他就已經開始踏上了「回到源頭」的旅程
作者簡介:
◎作者 洪敏喬 Anna Hung
著作 成為自己的門徒
源能量中心 創辦人
香朝國際薰香文化傳播機構 創辦人
香朝健康睡眠諮詢中心 起造人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促進會 會長
美國NGH認證高級催眠導師
英國TQUK認證心理咨詢師
多年來致力於是身心靈領域,全方位的意識工作者。創辦源能量學堂,以療、育、觀、愛做為四大核心,建立完整的研修體系 <源能量生命力指數模型>(Source Energy Life-Force Index Model,簡稱 SELF 體系)。曾擔任多家集團企業、上市公司培訓講師,多年來在心理咨詢、催眠、量子理療方面累積了大量經驗及成功案例,並搭建了一套可逐步實踐源能量理論知識系統的方法,幫助人們在生活中獲得身心靈的平衡與和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在文字中與光同行 光行者意識的修煉 文字整理 明君老師
在簡單重覆中遇見深度
當小喬老師將「光行者意識修煉」課程的文字整理工作交給我時,我未曾想到,線上課程那幾節課的聲音,會成為我接下來一年半時光中反覆聆聽的背景音。這是一次對課程內容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我自己內在的重訪。我沈浸其中,提煉主題,揣摩文字、反覆咀嚼。很多我自以為聽懂的內容,其實只停留在頭腦,非得讓文字落地,才能真正進到心裡。這份工作的密度和深度,遠超乎我的預想。有時在整理中讀到自己起初未曾在意的句子,一讀再讀竟覺豁然開朗。原來,整理文字,本身就是一次深度參與意識修煉的光行者之旅。
這個旅程之初是始於一顆分享的心,而隨著越走越深,我發現它更是一個讓我「深入道中」的珍貴的禮物。受益最深的人,竟是我自己。
在光行者旅程中照見自己
在整理文字的時候,我可以感受到小喬老師傾注其中的智慧與慈悲,我努力想還原老師語言裡的那種溫度與光亮,讓那樣的光照亮我的旅程,也照進我的內在。在與光同行的路上,我遇見了曾經的自己,也重新檢視了「我與自己」、「我與世界」的關係。
關於「我與自己」:我一直以為我很愛自己,但是當光照進我更深的內在,我發現我以為的愛,不過是溺愛縱容,聽任自己躲在舒適區,結果活成了一個討厭的自己。而真正的愛自己,是敢於直面內心的暗礁,親手拆除那些困住自己的信念牢籠;是敢於跟過去的不堪告別,通過不斷地修煉和提升,努力活成那個我想成為的自己。
關於「我與世界」:從小到大,我人緣很好,從不缺朋友,我常以此為傲。直到走在「意識修煉」的路上,我才發現我所謂的好人緣,不過是源自我的「討好型人格」,我力求八面玲瓏,不斷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許。其實這帶給我無盡的內耗和能量破洞,我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活丟了。隨著頻率的提升,我發現那些低頻的人情世故再也無法影響我了,我根本無需向誰證明,也不再消耗能量。人生至此,我要告別一切消耗大於滋養的事情。不管別人是否認可,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我,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當你越不怕被討厭的時候,你就越自洽,越安靜、享受、不爭……這正是「光行者」的品質呀!
衝突和共振是最好的意識修煉
不久前我接收到了一個人生功課,當衝突向我襲來時,我一反常態的平靜,雖身處風暴中心,卻置身戰局之外,看著情緒來了,又走了,看著風暴在,我也在,甚至能以療癒師的品質去應對。事後小喬老師說:「恭喜,小考過關,成績不錯。」
其實衝突本就是意識體最好的食糧,衝突帶來合一與溝通,每一次衝突都是在拓展意識體的邊界,增加它的韌性與彈性。所以那場衝突於我,既是功課、也是考試,更是禮物。
回想起來,我的成長就藏在日復一日的文字工作中,我不斷地跟老師的聲音、思想、能量做著共振,不斷地進入到意識能量的頻率中。我不僅僅是一個文字整理者,更像是這些文字所承載的意識能量的「共生者」。不禁感嘆真是功不唐捐啊,共振就是我最好的修煉。
與你內在的光行者同行
其實,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一個光行者,他明晰通透,他自在從容,他帶著智慧和勇氣荷光而行,他的光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周遭的世界。當你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你就已經遇見他了,你也踏上了與光行者同行的「意識修煉之旅」。
期待你不僅能從書中清晰瞭解到「意識修煉」的路徑與方法,更能從中感受到曾經照亮過我、指引過我的光行者之光。文字本身不是終點,它們是一面明鏡,願你在閱讀這些文字時,能照見自己心中那位本自具足的「光行者」,能感受到那份從文字深處升起的、源自生命本真的力量與溫暖。
最後我想對小喬老師說:這一路來,我整理的不是文字,而是光照進來的痕跡。感謝您讓我在字裡行間,成長蛻變,遇見了更好的自己。也由衷地祝福每一位捧起此書的讀者,願你能循著文字的指引,在與光同行的旅程裡,步履從容,堅定前行。
名人推薦:◎在文字中與光同行 光行者意識的修煉 文字整理 明君老師
在簡單重覆中遇見深度
當小喬老師將「光行者意識修煉」課程的文字整理工作交給我時,我未曾想到,線上課程那幾節課的聲音,會成為我接下來一年半時光中反覆聆聽的背景音。這是一次對課程內容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我自己內在的重訪。我沈浸其中,提煉主題,揣摩文字、反覆咀嚼。很多我自以為聽懂的內容,其實只停留在頭腦,非得讓文字落地,才能真正進到心裡。這份工作的密度和深度,遠超乎我的預想。有時在整理中讀到自己起初未曾在意的句子,一讀再讀竟覺豁...
章節試閱
◎一、注意力即是生命的創造力
「宇宙裡有生命不是奇蹟,生命裡有宇宙才是奇蹟。
因為有宇宙才有意識不是奇蹟,因為有意識才有宇宙才是奇蹟。
在這裡,在現在,有個你不是奇蹟,
在你裡面有個這裡,有個現在才是奇蹟。」
——哈利.帕爾默
這段話的重點不在「奇蹟」二字,
而是指向了「真理」本身。
宇宙萬象的根源,在於意識的轉化,從無到有,
正如佛法所說的:「空生妙有」。
「生」代表的是意識的形成與轉變,
意識的轉變帶來頻率的改變,
頻率的改變進而引發能量的變化,
而宇宙萬物即是在這樣的流程中逐步顯現。
「創造性是一切之本」,這是宇宙的本質。
我們既是宇宙的一部分,必然也被賦予了創造的能量。
那麼,我們要如何開展自身的創造性呢?
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擁有「自由的注意力」。
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擁有自由注意力的比例非常高,
但隨著年齡增長、進入教育體系、逐漸被社會化,
自由的注意力便日漸減少。
自由注意力減少,我們便越來越遠離創造性,
也難以與創造的頻率連結。
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性」本身是中性的,
它所創造的,未必全然是美與善,
也可能是惡,是壞,是你所抗拒與排斥的。
若你發現生活中出現許多令你感到排斥的人事物,
那麼這往往代表:
你雖然連接到了創造的頻率,
但在創造過程中,植入了負面的元素與材料,
最後顯現的結果,便成了你不喜歡的樣子。
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會植入什麼材料,
正是由「注意力」所決定的。
你關注什麼,就植入什麼。
因此,我們可以說:
「注意力決定了你生命的全貌與品質。」
自我探索提問
1.當下的我,最常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事物或情緒上?它們正在如何形塑我的生命狀態?
2.在我最近的創造中(工作、人際、生活),有哪些結果其實是我並不喜歡的?它們背後是否隱含了我曾經投入的「負面注意力」?
3.我還保有多少「自由的注意力」?如果能把它收回,我最想用它來創造什麼?
4.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常常默默植入的「材料」是什麼?恐懼?比較?還是喜悅與信任?
5.如果「注意力決定生命的全貌」,那麼此刻我願意把最珍貴的注意力放在什麼上?
二 注意力構成你生命的全貌
某些人可能曾經思索:
「我現在的人生到底怎麼了?」
「是哪些過去的事件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開始,我該做些什麼,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
對未來訂出美好的計劃是合理也合人性的,
畢竟沒有人會故意為自己設下一條注定失敗、充滿辛苦的路。
但為什麼有些人計劃能順利實現,
而有些人卻總是與成功擦身而過?
成功與否的關鍵往往不在計劃本身,
而在於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這正是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
當你為未來畫好藍圖,為當下擬定步驟之後,
下一步更重要的問題是:
你的注意力,真的集中放在正確的位置嗎?
許多人將注意力浪費在八卦、負面新聞、過往的委屈與傷害上。
而一旦注意力偏離了該去的目標方向,
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會停留在紙上,無法開花結果。
所以你必須時刻覺察:我的注意力,現在在哪裡?
注意力是一股強大的能量,
如同激光般集中、明確,能夠穿透一切。
注意力決定了你的生命輪廓,也塑造了你的生命品質。
「能量的去處就是注意力的去處」,
可見你專注什麼,就強化什麼;你看見什麼,就放大什麼。
人生在世,誰都會經歷委屈,這是無可避免的。
但如果你反覆想著「我好委屈」、「為什麼是我」等等,
那麼你的能量就會不斷投注在感覺「委屈」,
不自覺地一直默默在強化並擴大這種感受。
當注意力長期停留在委屈上,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你的身體開始出現反應:
自由基活躍、心跳加快、內分泌紊亂,
進入一種「委屈」的生理模式。
接著,你的情緒體會被激發,情緒波動起伏不定。
最後,你的精神體會努力證明「我是受害者」,
於是你活在自己構築的故事裡,不斷重複那份委屈。
當你發現自己陷入情緒時,請練習將注意力移開。
這不代表你就立刻不委屈了,
而是你開始將寶貴的注意力,轉回更多值得的地方。
請記住: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它無法無限延展,也不是能隨時隨地就可以聚焦。
一個人一天中清醒的十幾個小時裡,
真正能夠像激光般專注在一件事上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
而這段時間,正是你生命的質量所在。
請銘記這句話:
「注意力的去處,就是能量的去處;你注意什麼,就是加持什麼。」
自我探索提問:
1.在我一天的時間裡,我的注意力大多停留在哪些事情或情緒上?
2.當我覺得受傷或委屈時,我是否容易讓注意力長時間困在這個情境裡?
3.我是否能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轉向那些真正滋養、支持我生命的地方?
4.若我的注意力等同於能量,那麼此刻我願意把能量投注在哪些人、哪些事?
5.如果今天只剩下短短的一小段專注時間,我最想把它留給什麼?
三 你所關注的終將成為你的現實
你的注意力,最終會轉化為具體的現實。
當注意力摻雜了「重要性」與「判斷」,
它便會轉變為情緒,失去了原本的中性頻率。
舉個例子來說:
當一個陌生人朝你走過來,
你看了他一眼,心中想「喔,我不認識這個人」,
接著你再看他一眼,發覺他的打扮怪異、表情猙獰,
雖然你不認識他,但你從他的外貌下了判斷:「這個人感覺不是善類」。
就在這個瞬間,你的注意力不再是單純的觀察,
而是變成了帶有情緒色彩的判斷能量,
它不再屬於自由的注意力,它已被你的認知定義了。
於是這個時候,你的注意力就不再客觀了,
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情緒能量,
它就不再是最初單純的注意力了。
若你希望擁有自由的注意力,
你必須練習成為「純粹的觀察者」,
避免隨意賦予事物「重要性」或「判斷」,
否則,你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變質為情緒。
在這一點上,男性表現得相對中性一些。
例如男性逛街時,
你問他:「剛剛有看到什麼特別的東西嗎?」
他常常需要認真回想,似乎覺得沒有什麼特別印象。
相對而言,女性的注意力容易摻雜判斷與感受,
她們看見一件衣服,可能還沒經過「重要性」的評估,
就立即反應:「好美喔!我好喜歡喔!」
由此可見為什麼女性的情緒反應往往更直接、更豐富。
而男性能在觀察中保留更多中立與持久的注意力,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際知名的設計師多為男性。
因為他們不急著下定論,不容易立即被情緒拉走,
因此擁有更多創造性所需要的「自由注意力」的能量。
從物理的角度來看,
注意力是一種非物質的能量波,
頻率高、細緻,
但一旦加入判斷與情緒,
就變得粗糙、低頻,開始接近物質顆粒。
當注意力被情緒裹挾,
它會轉變成極細微的物理粒子,
再加上地球引力的影響,
逐步顯化為具體的現象與實體世界的經驗。
換句話說,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由各種不同頻率的震動組合成的。
如果你能讓自己停留在「觀察者」的狀態,
不斷維持注意力的純粹與自由,
你就能保持高頻,保有創造一切的能量。
所以請你不要輕易做出評判,不要急著下定義。
一旦定義了,你就讓它進入了你的內在世界,
它將成為你的一部分,影響你的能量與頻率。
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累、很煩,卻說不出原因,
其實你什麼都沒做,僅僅是與幾個人見面,
但因為你心中不斷在做「判斷」與「分析」,
例如:「他好吵,好愛表現……」、
「她打扮這麼顯眼,是想招蜂引蝶吧!」、
「她蠻計較的,讓人討厭……,」,
這些判斷與認知讓你的注意力轉為情緒,
進而轉化成低頻能量,
這些低頻能量附著在你的身體裡,成為一種沈重感。
當你把生活中所有的大事小事,全都用情緒來處理,
你的身體將承受大量的情緒能量,
這會加速身體的老化與疲憊,讓你失去清明與輕盈。
是的,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體驗,
但無須在你的臉龐刻畫出歷經風霜的樣子。
「不評判」不是道德修養的象徵,
而是一種高層次的能量保護機制。
真正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被你放過的人,而是你自己。
所以請你慢一點,看清就行,保持中性。
不要急於貼標籤、下定義。
當你不下定義,就不會被那些限制性的能量綁架。
請注意:語言本身就帶有能量。
從小我們被教導不要口出惡言,
因為你在說出那些話之前,
你的身體必須先切換到惡言的低頻狀態,
用低頻先污染自己,接著才說出那些話。
所謂的「口出惡言」,不是你在傷人,
而是你在釋放情緒垃圾,污染了自己也污染別人。
當你學會修身養性,
將一切歸於內在,回歸自我,
你才會真正體會到:
最大的改變,不是世界變了,而是你變得清明而強大了。
自我探索提問:
1.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常常急於給人或事下定義,而忽略了純粹的觀察?
2.最近一次讓我感到疲憊或低落的經歷,是不是來自於過度的判斷與情緒投入?
3.我是否相信,當我說出帶有情緒的話語時,自己其實先被那股能量污染了?
4.如果我放下「快速定義」的習慣,會不會為自己保留更多清明、自由的注意力?
5. 生活中是否曾在當下「慢一點,看清一點」,讓自己成為中立的觀察者?
五 舒展注意力的簡單良方
針對大家普遍存在的注意力容易疲乏的問題,
這裡教給大家一個行之有效、簡單又實用的好方法,
可以幫助你改善這種狀況,重新回到放鬆並專注的狀態。
第一步:給自己的生活做一次科學檢視
首先,我們必須誠實且科學地檢視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
你可以運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
《目前什麼事情真的對你很重要?》
透過填寫「重要緊急四象限表」,
來判斷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是緊急的。
透過填表,將生活中的瑣事與任務重新排序、合理配置,
先釐清,再行動!
第二步:把一件事切成一個一個動作
接下來的關鍵步驟是:
將一份工作切分成一個一個小動作,
然後用最少的注意力完成它們。
舉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
假設你晚上肚子餓,恰好又無法叫外送,
於是你只好自己動手準備宵夜。
但此刻你開始煩惱:
「要煮什麼?會不會太麻煩?要不要乾脆不吃了?」
光是想,就覺得頭大、麻煩,懶得動手,
甚至什麼都還沒開始,光想想就已經累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整個過程直至最終結果上時,
你已無形中耗費了大量的注意力。
此時你還會進一步加上「重要性」與「判斷」:
「現在時間是不是太晚了?」「吃完會不會睡不著?」
「食材夠不夠?」「要不要問問其他人吃不吃?」
注意力一旦摻雜情緒,就開始變得粘膩、低頻,
你雖然什麼都沒做,就已先被自己的內耗給拖垮了。
那麼該怎麼辦呢?
請你不妨來嘗試一下,練習這樣做:
試著把「準備宵夜」這件事情,切分成一個一個具體的小動作:
動作一:先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食材
→【你只需要完成這一個動作。】
動作二:看完之後,決定要用哪些食材
→【這一步必須在前一步完成後才開始。】
動作三:洗菜
→【此時,請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雙手在洗菜這件事上。】
動作四:切菜
【此時,請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雙手在切菜這件事上。】
動作五:開始煮食
【此時,請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雙手在煮菜這件事上。】
就這樣,一次只做一個動作,一步一步往下走,
你不必預想整個流程,也不需要「全神貫注」於完成任務本身,
你只要讓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在每一個「現在正在進行的動作」上就好。
就在你切分的每一刻裡,
你將會精簡你的注意力,不會覺得煩躁與疲累。
在整個過程當中,你都安住在每一個動作裡,
活在每一個當下。
這樣做會帶來一個很大的轉變,
你不容易覺得累,也不會想拖延,
反而會開始享受及欣賞「在當下的自己」。
活在當下,不再只是口號
「活在當下」這句話,相信你們已經聽過無數次了,
但它究竟該怎麼落實呢?
這個方法,就是讓你真正體會「活在當下」的起點。
你不需要高深的修行、也不必學習艱澀的技巧,
你只需要讓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好好地去做它。
這是一個簡單、有效、溫柔又具實踐力的方法。
希望你們都可以試試看,
讓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呼吸、回到動作、回到當下,
你會慢慢發現,生活原來可以這麼輕盈而有序。
自我探索提問
1.我最近在哪些事情上,習慣把「整體任務」放在腦中,提不起勁行動,還沒開始就已經覺得累?
2.如果把那件事切分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動作」,我願不願意開始做第一步?
3.當我在執行一個小動作時,我的注意力是否真的停留在當下,還是又跑去擔心結果了?
4. 我能不能在今天,就選擇一件最平凡的小事(例如洗碗、整理桌子),練習切段「只專注於當下的一個動作」?
◎一、注意力即是生命的創造力
「宇宙裡有生命不是奇蹟,生命裡有宇宙才是奇蹟。
因為有宇宙才有意識不是奇蹟,因為有意識才有宇宙才是奇蹟。
在這裡,在現在,有個你不是奇蹟,
在你裡面有個這裡,有個現在才是奇蹟。」
——哈利.帕爾默
這段話的重點不在「奇蹟」二字,
而是指向了「真理」本身。
宇宙萬象的根源,在於意識的轉化,從無到有,
正如佛法所說的:「空生妙有」。
「生」代表的是意識的形成與轉變,
意識的轉變帶來頻率的改變,
頻率的改變進而引發能量的變化,
而宇宙萬物即是在這樣的流程中逐步顯現。
「創造性是一...
作者序
◎作者序 源能量 創辦人 洪敏喬 ANNA
距離第一本書「成為自己的門徒」的出版,剛好兩年。如果說成為自己的門徒是將源能量的理論及應用細說分明,那麼這本「光行者意識的修煉」,即是承載著我與許多學員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
回望過去,創建「源能量」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系統或一個名號,而是源於生命中真切的渴望:渴望過得更真實、更自由;渴望讓那些總是疲憊、焦慮、無力的靈魂,重新找回與自己同在的力量。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常常感覺,人們被整個群體推著走。外在的資訊、期待與壓力,總是比內在的聲音來得響亮,於是我們很容易失去對自己生命的初衷,只剩下「要完成什麼」與「不能落後什麼」。
如果生命只剩下「努力」與「承受」,那麼我與「完整的自己」究竟還有多遠的距離?
這些年,我陪伴無數人從懷疑到相信,從掙扎到釋放,從追尋到真正看見自己。每一個故事,都不是表面的成功或挫折,而是靈魂深處的一次次甦醒。這些真實的體驗,成為我願意投注畢生心力去耕耘的理由。
這本書,便是把那些點滴的體悟與修煉,鋪展在文字之中。
你或許會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也或許會因此而得到一絲釋懷與啟發。
我始終相信:靈性不是抽象的,它是最日常的覺察、最真實的呼吸、最溫柔的陪伴。當一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他就已經開始踏上了「回到源頭」的旅程。
在這條修煉的路上,我體會並驗證到:成長絕對不是一夕之間的改變,而是日復一日地試驗、練習,看見自己、承認自己,然後願意再多走一步。很多時候,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外在的挑戰,而是內在那些不願觸碰的恐懼、羞愧與限制。它們看似是阻礙,其實卻是引領我們走向真實自我的入口。
本書的每一篇章,都是我在這些年中,一路實修與陪伴學員的過程裡,逐漸凝結的體悟。
有些篇章像是輕輕的提醒,有些則像是一面鏡子。它們並不一定帶來標準答案,而更像是邀請讀者,一起來看見生命的奧秘從來不在遠方,而是在我們每一個當下的覺察與選擇之中。
這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做就能幸福」的手冊,也不是一本要你盲目相信的靈性說辭。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我始終懷著謙卑,因為我深知,靈性的修煉不是一種「達到」,而是一種「持續」。不是去扮演高明的導師,而是誠實地做一個願意分享的人。能有幸拿到「服務者的劇本」,對我來說是一份恩典,因為服務的同時,我也不斷被療癒、被提醒、被淬煉。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旅程上的一點光。
或許它並不能替你走過生命的難題,但願它能給你一些力量,讓你願意繼續走。願它能給你一份溫柔,讓你在面對自我時,不再急著批判,而是先學會接納。
最後,我想把這段話獻給讀到這裡的你:
「不要害怕與自己相遇,因為當你看見自己的完整時,你也將看見世界的完整。」
感謝你翻開這本書,這不是一場學習的開始,而是一場「回到自己」的邀請。而我,也願以一個同行者的身分,與你一同走在這條路上。
◎作者序 源能量 創辦人 洪敏喬 ANNA
距離第一本書「成為自己的門徒」的出版,剛好兩年。如果說成為自己的門徒是將源能量的理論及應用細說分明,那麼這本「光行者意識的修煉」,即是承載著我與許多學員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
回望過去,創建「源能量」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系統或一個名號,而是源於生命中真切的渴望:渴望過得更真實、更自由;渴望讓那些總是疲憊、焦慮、無力的靈魂,重新找回與自己同在的力量。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常常感覺,人們被整個群體推著走。外在的資訊、期待與壓力,總是比內在的聲音來得響...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