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學如何在邊緣地帶生長繁茂
勘察文化生態系統互相滲透的演化過程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錦忠 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專文推薦
「馬來西亞」所蘊含的文字圖景如此複雜,投射任何「小文學」所承載會意形聲、秘響旁通的能量,遠超過主流文學。這,正是曾昭程所謂「渡越」的意義。
──王德威
昭程在本書所展開的「渡越論述」,始於一個越渡語言(華文/中文)或在多語之間過渡、穿越、交錯、往返的「南洋論述」,其中隱含越渡族裔疆界(甚至「國家」)的文學理想。
──張錦忠
馬來西亞(及其前身馬來亞)華文文學(簡稱「馬華文學」)在多個層面皆身處邊緣化的境地。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文學空間中,馬來西亞被視為邊緣地區。現代華語文學建制則偏向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更有甚者,在馬來西亞,只有以國語馬來語寫作的文本才會被國家機關賦予國家文學的地位。儘管境遇艱難,馬華作家仍能以富有創造力和啟發性的作品面向世界,且逐漸獲得各界認可,由此彰顯馬來西亞作為華語文學創作的重要實驗場域。
曾昭程在論述馬華文學獨特的演化模式時指出,馬華作家充分認識其在世界華語文學空間中的邊緣地位,但這份自我認識並未形成創作的阻礙,反而成為他們進行審美創新的動力。他重點介紹了馬來西亞與其他華語地區之間的歷史聯繫,並探討了馬華作家如何「以文淑世」,意即他們怎樣在連通的文學空間裡形塑和改善世界與自身的創作境遇。通過聚焦林參天、韓素音、王安憶和李永平四位作家的寫作實踐,曾昭程辨析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獨異文學語言風格,並勘探這些作品對多語社會現實的敘事再現,兼或作家反思殖民時期的馬來亞或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如何成為值得被文學刻畫的疆域。
他對1930年代到2000年代馬華文學生產的各種亞際「渡越」形態進行歷史化的解讀,其相關實踐包括作家的行旅經驗、他們思維與心態上的轉變,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曾昭程主張,邊緣地帶生成的新穎觀點對理解華語文學的全球化發展至關重要。
《渡越.馬來西亞》強調邊緣的内部多元性及其跨域連結的歷史,為重繪全球華語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圖景提供了富有見地的論述。
學界讚譽
曾昭程這本內容豐富、極具啟發性的著作探討了馬來西亞華語文學所面臨的多重邊緣化境遇,並深入分析邊緣性如何激發而非限制了其創新勢能。曾氏在文學研究的語境裡有力地反駁了邊界和領土的概念視角,指出那些在全球舞臺上長期被忽視的小說實際上具有重塑世界文學面貌的力量。
——何依霖(Margaret Hillenbrand),牛津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系教授
《渡越.馬來西亞》對密切關注地方場域的現代華語文學進行了多尺度的理論化重構,得出令人信服且深具歷史意涵的結論。曾氏巧妙地重組了馬來西亞華語文學,將其視為在語言和國家身分上具有可轉換性的文本和作者群體;而作家們的跨文化洞見和跨區域框架以富有創意的方式,將地理上的邊緣性轉化與昇華為生產世界文學的動力。
——貝納子(Brian Bernards),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這本書以優美的文筆重新審視位處華語語系地區的馬來西亞,將之視為一個多向量的文學創作地點與場域,具有推動反思現代華語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效能。本書對於從事華語語系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東南亞研究、以及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學生而言,極具借鑒意義。
——陳榮強(E.K. Tan),石溪大學英文、亞洲與亞裔研究系副教授
這項新穎的研究重新確立了馬來西亞在華語、亞洲和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為一個多元文學交匯、充滿活力的中心。馬來西亞複雜的歷史、文化和語言背景向來不符合那些局限於國家維度的傳統框架,而《渡越.馬來西亞》終於開始正視這種複雜性。
——廖彩億(Rachel Leow),劍橋大學近現代東亞歷史副教授
《渡越.馬來西亞》著力研究「華文/南境」裡的文學創作實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作者曾昭程提出了這一新興概念,並通過强而有力的論述,雄辯地呈現馬來西亞華語文學多樣且充满活力的面貌。作者强調了在國家、現代華語及世界文學領域中,地方和區域視角的重要性,亦突出了產於「深度邊緣」地區的文學創作其智識價值與藝術創新力。《渡越.馬來西亞》不僅是對東南亞歷史、文化及藝術有興趣者的必讀之作,更是體現該區域批判性思維的傑出範例。
——施蘊玲(Caroline S. Hau),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深入勘探其所分析的作家之論述,以挖掘統攝全書的批判性和理論性的語彙。如黃錦樹所提出的「文學的加拉巴戈群島」概念,以及曾氏所倡議的「華文/南境」構想,拓寬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語文學的研究視野;與此同時,因區域内的文化多元雜糅、交匯互動,以及新馬與外部文化中心所形成的邊緣關係如此深具生產性,這些創想也為該區域内其他語言源流的文學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侯仁敦(Philip Holden),前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這項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研究取樣廣泛,不僅為從未接觸該地區創作境況的讀者提供入門指南,也為熟悉那些實踐的讀者提供新的理解語境。視野開闊的研究揭示出意料之外的聯繫,並拓寬了論述的參考框架。本書可讀性極高,行文充盈作者的深厚學識與其對文學的真摯熱愛。
——程異(Jeremy Tiang),新加坡作家兼資深譯者
作者簡介:
曾昭程(Chan Cheow Thia)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復旦中文系本科,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哲學碩士(漢學專業),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博士。其主要研究興趣涵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華語語系研究(新馬文學專項)、離散研究與東南亞研究。其論文曾發表於期刊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以及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曾與羅鵬(Carlos Rojas)為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合編題為「東南亞華人與華語文學的世界」(The Worlds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Literature)的專號特輯。其英文專著(即本書原文版)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馬來西亞」所蘊含的文字圖景如此複雜,投射任何「小文學」所承載會意形聲、秘響旁通的能量,遠超過主流文學。這,正是曾昭程所謂「渡越」的意義。
──王德威
昭程在本書所展開的「渡越論述」,始於一個越渡語言(華文/中文)或在多語之間過渡、穿越、交錯、往返的「南洋論述」,其中隱含越渡族裔疆界(甚至「國家」)的文學理想。
──張錦忠
馬來西亞(及其前身馬來亞)華文文學(簡稱「馬華文學」)在多個層面皆身處邊緣化的境地。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文學空間中,馬來西亞被視為邊緣地區。現代華語文學建制則偏向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更有甚者,在馬來西亞,只有以國語馬來語寫作的文本才會被國家機關賦予國家文學的地位。儘管境遇艱難,馬華作家仍能以富有創造力和啟發性的作品面向世界,且逐漸獲得各界認可,由此彰顯馬來西亞作為華語文學創作的重要實驗場域。
曾昭程在論述馬華文學獨特的演化模式時指出,馬華作家充分認識其在世界華語文學空間中的邊緣地位,但這份自我認識並未形成創作的阻礙,反而成為他們進行審美創新的動力。他重點介紹了馬來西亞與其他華語地區之間的歷史聯繫,並探討了馬華作家如何「以文淑世」,意即他們怎樣在連通的文學空間裡形塑和改善世界與自身的創作境遇。通過聚焦林參天、韓素音、王安憶和李永平四位作家的寫作實踐,曾昭程辨析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獨異文學語言風格,並勘探這些作品對多語社會現實的敘事再現,兼或作家反思殖民時期的馬來亞或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如何成為值得被文學刻畫的疆域。
他對1930年代到2000年代馬華文學生產的各種亞際「渡越」形態進行歷史化的解讀,其相關實踐包括作家的行旅經驗、他們思維與心態上的轉變,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曾昭程主張,邊緣地帶生成的新穎觀點對理解華語文學的全球化發展至關重要。
《渡越.馬來西亞》強調邊緣的内部多元性及其跨域連結的歷史,為重繪全球華語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圖景提供了富有見地的論述。
學界讚譽
曾昭程這本內容豐富、極具啟發性的著作探討了馬來西亞華語文學所面臨的多重邊緣化境遇,並深入分析邊緣性如何激發而非限制了其創新勢能。曾氏在文學研究的語境裡有力地反駁了邊界和領土的概念視角,指出那些在全球舞臺上長期被忽視的小說實際上具有重塑世界文學面貌的力量。
——何依霖(Margaret Hillenbrand),牛津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系教授
《渡越.馬來西亞》對密切關注地方場域的現代華語文學進行了多尺度的理論化重構,得出令人信服且深具歷史意涵的結論。曾氏巧妙地重組了馬來西亞華語文學,將其視為在語言和國家身分上具有可轉換性的文本和作者群體;而作家們的跨文化洞見和跨區域框架以富有創意的方式,將地理上的邊緣性轉化與昇華為生產世界文學的動力。
——貝納子(Brian Bernards),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這本書以優美的文筆重新審視位處華語語系地區的馬來西亞,將之視為一個多向量的文學創作地點與場域,具有推動反思現代華語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效能。本書對於從事華語語系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東南亞研究、以及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學生而言,極具借鑒意義。
——陳榮強(E.K. Tan),石溪大學英文、亞洲與亞裔研究系副教授
這項新穎的研究重新確立了馬來西亞在華語、亞洲和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為一個多元文學交匯、充滿活力的中心。馬來西亞複雜的歷史、文化和語言背景向來不符合那些局限於國家維度的傳統框架,而《渡越.馬來西亞》終於開始正視這種複雜性。
——廖彩億(Rachel Leow),劍橋大學近現代東亞歷史副教授
《渡越.馬來西亞》著力研究「華文/南境」裡的文學創作實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作者曾昭程提出了這一新興概念,並通過强而有力的論述,雄辯地呈現馬來西亞華語文學多樣且充满活力的面貌。作者强調了在國家、現代華語及世界文學領域中,地方和區域視角的重要性,亦突出了產於「深度邊緣」地區的文學創作其智識價值與藝術創新力。《渡越.馬來西亞》不僅是對東南亞歷史、文化及藝術有興趣者的必讀之作,更是體現該區域批判性思維的傑出範例。
——施蘊玲(Caroline S. Hau),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深入勘探其所分析的作家之論述,以挖掘統攝全書的批判性和理論性的語彙。如黃錦樹所提出的「文學的加拉巴戈群島」概念,以及曾氏所倡議的「華文/南境」構想,拓寬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語文學的研究視野;與此同時,因區域内的文化多元雜糅、交匯互動,以及新馬與外部文化中心所形成的邊緣關係如此深具生產性,這些創想也為該區域内其他語言源流的文學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侯仁敦(Philip Holden),前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這項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研究取樣廣泛,不僅為從未接觸該地區創作境況的讀者提供入門指南,也為熟悉那些實踐的讀者提供新的理解語境。視野開闊的研究揭示出意料之外的聯繫,並拓寬了論述的參考框架。本書可讀性極高,行文充盈作者的深厚學識與其對文學的真摯熱愛。
——程異(Jeremy Tiang),新加坡作家兼資深譯者
名人推薦:「馬來西亞」所蘊含的文字圖景如此複雜,投射任何「小文學」所承載會意形聲、秘響旁通的能量,遠超過主流文學。這,正是曾昭程所謂「渡越」的意義。
──王德威
昭程在本書所展開的「渡越論述」,始於一個越渡語言(華文/中文)或在多語之間過渡、穿越、交錯、往返的「南洋論述」,其中隱含越渡族裔疆界(甚至「國家」)的文學理想。
──張錦忠
馬來西亞(及其前身馬來亞)華文文學(簡稱「馬華文學」)在多個層面皆身處邊緣化的境地。在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文學空間中,馬來西亞被視為邊緣地區。現代華語文學建制則偏向中國大...
章節試閱
中文版自序(節錄)
「文」生在世與「家園」情懷:馬華文學及其研究的南方境遇
(一)馬華文學存世的祈願
本書英文原著以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為題,於2022年歲末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推出,眼下譯為《渡越.馬來西亞:華語小文學的淑世論》面世。書名由數個關鍵詞串連而成,正文將一一剖析其中的指涉,於此我則希望分享與課題緣起及發展相關的思想際會。回首研究的初衷,我一直非常好奇:一個華語文學社群何以能在資源和關注如此匱乏的情況下堅持創作,不斷交出亮眼的作品,並且也能根據社群内的論辯,制定一套關乎其歷史定位、美學考量和書寫倫理的自我認識?
猶記得讀博期間,我曾依循臺灣文學的論述先例,將文本生產和知識社群之建立所共同撐起的整個跨域文化構形(formation)稱作「文學馬來西亞」(Literary Malaysia); 但由於我的關注面更多集中在馬來亞和馬來西亞的華語文學,「文學馬華」的稱說應更為適切。隨著學術探索的延展,專書的追問變成:「文學馬華」是怎樣的一種存續樣態?從某種意義上說,馬華文學的處境類如新加坡在現實世界中的地緣政治處境。言及島國的生存境況,歷史學家陳大榮將之形容為「不受約束的渺小」(smallness unconstrained)。在他看來,「渺小雖然是新加坡歷史的中心主題,卻沒有限制它作為城市、作為國度和作為民族國家的進化」。而我以為「不受約束的渺小」亦適合用來理解在世界華語文學空間裡面對多重限制的馬華文學。經年累月後,這個文化構形在創作方面已取得醒目的建樹:有作家贏得國際性的專業讚譽(例如,張貴興獲頒202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有作家還開拓了廣大的市場(例如,黎紫書2020年的長篇小說《流俗地》在中國大陸兼具口碑與銷量),而學界更藉助馬華文學來重繪現代華語文學生產的全球圖景。
然而,與其說《渡越.馬來西亞》探究馬華文學「成功的祕訣」,毋寧說它關注的是如何開掘新的角度,來思考馬華文學複雜起伏的現代歷史經驗。專書包含了我長期閱讀馬華文學與追蹤相關論述後的想法,主要闡述「文學馬華」所涵納的一種頗具弔詭意味的創作抱負與進路:馬華文學的作家多能深刻省思他們在世界華語文學空間裡的邊緣性,亦十分懂得善用相關的糾結進行創新。換言之,儘管文化資源稀缺,寫作生命也一直不穩定,但馬華作家並未因此退縮。對高度自覺的他們而言,位處邊緣不是難以自拔的境遇,而是切實可行的創作常態。
上述的中心論點也許會被看作在事實上無法周延,但類似的觀察非我獨有。言及它流通的局限,黃錦樹就曾評斷:「作為失敗的商品讓它[按:馬華文學]在市場經濟處於邊緣倒有一個預想不到的好處:可以讓生產者死心塌地的讓文學維持它古老的手工業身分,不管是為文學自身的道義,還是『以詩存史』的歷史道義」。換個說法,反正外界有太多不可控制的面向,馬華作家無須對缺乏書市認可的現象進行過度的分析,而只需認真、專注地做好創作的本分。
再者,如起首的引文所示,董啟章曾透過黎紫書的首個長篇實踐辨識,馬華文學是一種希冀「見證自身在時光中的存在和不滅」的文學,儘管極不起眼,所在之處也十分隱蔽,卻内含存世與傳世的欲望。十年後,黎紫書再有長篇問世,即便業已打開中國市場,並自我期許成為「世界性的中文作家」,但她仍保持對個人創作出身的清醒認知。根據她自己的表述:「當一個馬華作家,你就知道自己追求的肯定不是那種世俗眼中的成功,比如說賣得很好,或是成為很火的作家,因為馬來[按:馬來西亞]的文學市場就那麼大……而想要享受寫作帶來的樂趣,就必須不斷地超越和挑戰自我。」
從一個非國家的地域尺度出發,林建國則提到大山脚(Bukit Mertajam)文學的現代主義起源離不開各種物質和文化資源的不足。他進而不僅斷言「貧窮,外加困頓決定了大山脚文學的色澤」,更擴大貧窮的再現意義,將之視作馬華文學現代性的文本症候:「我們往往不知道馬華文學在寫什麽。好不容易拉出一個省視距離……方才驚覺,很多時候我們寫的是貧窮」。民生困蹇的再現原來業已變成整個文學構形繁衍再生的觸媒,以及具代表性的標記。而相對於林建國以國家內部的場址(site)進行詮釋,張錦忠依循斷代的分析加以引申,闡述馬華作家如何不約而同地展演一種集體向上、各自努力的創作趨向:
馬華文學自「有國籍」以來,在共同體[按:國家]之内的無所作為,以迄於今。但是「自強」(strong)的個體,在共同體裡頭自能「鹤立雞群」,或突圍而出,像暗夜或荒野中的巨人那樣孤獨、清醒、成長、進擊。因此,這也解釋了何以七〇年代以來,商晚筠、潘雨桐、李永平、張貴興、陳大為、黃錦樹、黎紫書、鍾怡雯、賀淑芳等人能夠卓然脫穎,因為他們在共同體之外書寫,成為自己的書寫主體。顯然從共同體的終結到個體的茁長,才是「文學」的誕生。
在張錦忠筆下,馬華作家自1970年代起以退為進的取態,可謂包含了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描述的「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意即「一種現時在場的,處於活躍著的、正相互關聯著的連續性之中的實踐意識」,凝結了馬來西亞建國以來華人的集體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具有「新興性、聯結性和主導性」,並「賦予某一代人或某一時期以意義」。從張錦忠的角度審視,在馬華文學的語境裡,真正的「共同體」的鍛造在馬來西亞獨立後不久即不再依賴國家,轉而於民間以「個體」的邏輯找到另造和維續的方式。
不謀而俱述,賀淑芳在另一場合猶如連结了威廉斯所謂的「作為感受的思想觀念和作為思想觀念的感受」,以便為馬華作家代言,並經由勾畫馬華文學與國家體制的互動協商,體現了張錦忠論及的「感覺結構」。配合其短篇小說集《湖面如鏡》的英譯本出版,她在向新讀者引介馬華文學時,娓娓道出作家在接受其身分處境遇後的創作對策:
即使環境很困難,資源很匱乏,馬華文學還是十分活躍,帶著充沛的表現慾望,要有尊嚴地表現出差異的表達慾望,繼續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不是等讀者來挑選我們,也讓書來篩選自己的讀者。……或許,馬華文學的少數特性,因著政治的邊緣性,已經更深刻地蘊藏在語文裡頭。或許正因為它不是太有商業價值的語言,一旦想要在這語言裡投入那無用的藝術創作,那股從邊緣捲來的表達慾望,就會更加強烈;無論那邊緣性是來自於政治、社會、情慾或性別的,甚或是創傷的。……為了表達那難以表達的,全力以赴地寫,縱使字句一洞洞的,情感仍然滲出。有感應的波動,意在言外地振鳴。這讓人反過來思考,不能要求少數文學的語言,去服侍多數認同的文學美學觀。
上述一則則充滿生存意緒的表述皆折射一種別具生產性的「認分」心態。化用王德威的界定,馬華文學社群心繫的「文」與「文學」,通達「審美的創造,知識的生成,甚至是治道天道的顯現」,致力於將「文心、文字、文化與家國、世界做出有機連鎖」。無論是作家、批評家或學者,他們都提煉出馬華文學示弱卻又進擊的世界觀照方式。然而,言及於此,我希冀澄清:《渡越.馬來西亞》不是在提倡營造具邊緣性的創作處境。作家和作品被當成無關宏旨絕非令人羨慕的際遇。專書也並非在頌讚邊緣性,或指稱邊緣性是取得文學成就的必要條件。我的主張更多是我們必須正視邊緣地帶的理論生產。在我看來,這種思想活動有其特殊的價值。它期待開創某種普適性,卻不太可能被視為具有創造宏大話語的能力。為此,我們應該認真觀察和掂量作家和批評家,領會他們如何理解自身以邊緣地帶為本的歷史經驗和主體性。與此研究取向相關,值得留意的現象是,根據馬華作家的自我描述,他們十分擅長和外在環境的局限相處,並能迎難而上,追求在局限裡「有尊嚴地表現出差異」。他們期待自己被忽略的作品終有一天會被外界發現與傳承,而在被發現之前,他們必須先打造出有價值的作品。唯有存在,才有希望。「文」生在世,馬華文學幽微的祈願發揮了水滴石穿的韌性,使其始終行而不輟。
中文版自序(節錄)
「文」生在世與「家園」情懷:馬華文學及其研究的南方境遇
(一)馬華文學存世的祈願
本書英文原著以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為題,於2022年歲末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推出,眼下譯為《渡越.馬來西亞:華語小文學的淑世論》面世。書名由數個關鍵詞串連而成,正文將一一剖析其中的指涉,於此我則希望分享與課題緣起及發展相關的思想際會。回首研究的初衷,我一直非常好奇:一個華語文學社群何以能在資源和關注如此匱乏的情況下堅持創作,不斷交出亮...
推薦序
推薦序(節錄)
「加拉巴哥」悖論,馬華世界情懷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拉巴哥群島位於東太平洋,面積約八千平方公里,現由一千一百公里外的厄瓜多加拉巴哥省所轄。由於大海隔絕,千百年來島上動植物在封閉環境中生長,演化出許多奇異的物種。1835年,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乘小獵犬號前往南美洲途中在此小駐,所見所聞啟發了他對物種起源的思考,成為日後《物種起源論》(1858)的開端。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加拉巴哥群島列為第一個世界遺產。
《渡越.馬來西亞》以加拉巴哥群島為隱喻,討論馬來西亞華語文學與世界的關係。這一隱喻源自臺灣馬華作家黃錦樹對馬來西亞的華文語境觀察。他發現馬華文學的起源本就是歷史偶然,既乏資源,也欠缺國家文學正當性,卻在種種困境中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生態,成為華語世界據點之一。儘管如此,馬華文學的成就可能一閃而過,前景未必樂觀。
曾昭程以黃錦樹的觀察為出發點,進而提出個人主張。他認為馬華文學雖然位處「邊緣的邊緣」,但未嘗不可視為地理學所謂的「對跖地」(antipodes),指向距離遙遠但處境類似的他方。馬華文學的孤立與渺小固然無從改變,卻發展出獨特的進化史,成為無數世界小文學命運的投影。也許自生自滅,也許輻輳四方,這形成曾昭程所謂的「加拉巴哥」悖論。
但曾昭程的視野不僅於此。他更要叩問馬華文學如何面向華語世界之內及其外,不斷形塑自身譜系,直接間接啟動連鎖效應。這就帶出此書的關鍵詞——「淑世」論,並以此對應西方「worlding」(「世界中」)的概念。「淑世」饒有儒家經世濟民,德被天下的使含義,「世界中」則在西方大師海德格(Martin Heiddger)的詮釋下,指向你我存身的「此在」不斷湧動生成的流變現象。兩者原未必有任何關聯,但在曾昭程援用馬華資深學者張錦忠的「翻譯」之後,彼此產生聯動,導引出新意。在「世界中」「淑世」,現代存在哲學不僅被賦予中國倫理色彩,而且發生在南洋異國情境裡。化不可能為可能,這其間錯位或借位的立場,你來我往的過程,曾昭程名之為「渡越」。
作為本書的另一關鍵詞,「渡越」(crossing)又是一個微妙的翻譯話題。自古以來南洋海域或「努山塔拉」(Nusantara, 古爪哇語,「群島之間」)航道縱橫,形成豐富而自足的世界,華人只是眾多文化族裔的一支。十九世紀以來,大量中國移民渡海而來,帶動殖民經貿生產,也改變了在地文化面貌。二十世紀中葉,因應冷戰風潮,西方主導的「東南亞」出現,國家相繼誕生,帶來一波又一波政治動盪。英屬馬來亞殖民地成為馬來亞聯邦(1957),又轉化為馬來西亞(1963),後與新加坡分治(1965)。這段歷史構成曾昭程新書的背景。但他強調書中所論「馬來西亞」不僅是政權實體或歷史經驗,也更是一個地域、文化、族裔、政治場域互動的節點,甚至是一種「創造世界的方法」。如此,「渡越」就有了航行、通道等地理向度以外的意義,指涉拓撲空間的跨越、超越、逾越的可能。
本書的四章展現曾昭程對「以文淑世」、「渡越馬來西亞」的四種角度。第一章介紹馬華第一本長篇小說《濃煙》(1936)出版始末和語言、敘事策略。作者林參天1927年由中國赴馬來亞半島執教,有感華校種種師資及教學亂象,寫下具有寓言意義的黑幕小說。《濃煙》描寫馬華社會,卻在上海出版。林參天遊走中馬兩地,其敘事實驗性地採用「大眾語」,用以呈現華夷雜糅的國族與階級語言特色。這一策略曾昭程稱之為對位式寫作,藉此凸顯林參天「雙重在地」的立場。
第二章則探討中歐混血女作家韓素音的英文小說《餐風飲露》(And the Rain My Drink,1956)。1952到1964年韓生活於馬來半島,見證「緊急狀態」(1948–1952),思考局外人如何介入在地危機。她以英文寫作,卻企圖「利用語言來標誌差異,並同時保持某種便於理解的一致性,從而廢除英語特權中心的地位」。她以眾聲喧「華」的語言實驗,投射跨國多元、世界一家的願景。
第三章進一步擴展「馬來西亞」場域,以中國知名女作家王安憶的父系背景為線索,指出南洋與中國之間若斷若續的牽連,藉文學行旅重敘,也重續,國族譜系的嘗試。王安憶的父親王嘯平1940年自新加坡回到戰時中國,日後定居終老於斯。父親心底的漂泊感未嘗或已,成為女兒尋根的動力,因此有了《傷心太平洋》(1993)。時空暌違,世事更迭,王安憶講述了一個南洋華人在中國成為「中國人」的故事。
第四章處理馬華臺灣作家李永平的創作歷程。李永平生於婆羅洲英屬殖民地砂拉越,該地1963年才併入馬來西亞。六〇年代末他來到臺灣,始終以文字裡的「中國」為想像的依歸。原鄉於他充滿複雜情愫。《大河盡頭》(2008)描寫砂拉越併入馬來西亞前夕,一名華裔少年隨歐洲遊客航向婆羅洲黑暗之心的旅程,從而揭露所謂原鄉也是「原」住民之鄉。在那裡,時間歸零,語言漫漶,蒼莽的大河與聖山席捲一切文明。
以上介紹雖然簡略,已足以顯現曾昭程的「馬來西亞」不為國家地理所局限。「馬來西亞」是歷史流變中主權、領土的認定與重畫,是跨國關係的協商,是離散與回歸的想像所在。林參天遊走戰時中國與殖民地馬來亞;韓素音直面馬來半島巨變;王安憶立足中國,隔代想像父輩鄉愁;李永平輾轉他鄉,溯流無從捉摸的原鄉。這些作家的文字策略尤為耐人尋味,從大眾語到英文,從多聲部的華語到如「秘戲圖」般的中文,「馬來西亞」所蘊含的文字圖景如此複雜,投射任何「小文學」所承載會意形聲、秘響旁通的能量,遠超過主流文學。這,正是曾昭程所謂「渡越」的意義。
推薦序(節錄)
「加拉巴哥」悖論,馬華世界情懷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拉巴哥群島位於東太平洋,面積約八千平方公里,現由一千一百公里外的厄瓜多加拉巴哥省所轄。由於大海隔絕,千百年來島上動植物在封閉環境中生長,演化出許多奇異的物種。1835年,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乘小獵犬號前往南美洲途中在此小駐,所見所聞啟發了他對物種起源的思考,成為日後《物種起源論》(1858)的開端。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加拉巴哥群島列為第一個世界遺產。
《渡越.馬來西亞》以加拉巴哥群島為隱喻,討論馬來西亞華語文學與世界的關...
目錄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 高嘉謙
推薦序 「加拉巴哥」悖論,馬華世界情懷 王德威
推薦序 對話、接力、越渡:馬華文學論述與馬華文學的「渡越」論述 張錦忠
中文版自序 「文」生在世與「家園」情懷:馬華文學及其研究的南方境遇
致謝
緒 論 向南渡越:馬華文學隱蔽的全球性
第一章 雙重在地:林參天和馬華長篇小說的對位式濫觴
第二章 引曜範世:韓素音在馬來亞的「雙焦點」書寫
第三章 世界主義願景中的漂泊:王安憶和離散文學想像的話語接力
第四章 離心表述與邊緣連結:李永平的跨域文學創作
尾 聲 永恆的內在他者:馬華文學與他異性承認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 高嘉謙
推薦序 「加拉巴哥」悖論,馬華世界情懷 王德威
推薦序 對話、接力、越渡:馬華文學論述與馬華文學的「渡越」論述 張錦忠
中文版自序 「文」生在世與「家園」情懷:馬華文學及其研究的南方境遇
致謝
緒 論 向南渡越:馬華文學隱蔽的全球性
第一章 雙重在地:林參天和馬華長篇小說的對位式濫觴
第二章 引曜範世:韓素音在馬來亞的「雙焦點」書寫
第三章 世界主義願景中的漂泊:王安憶和離散文學想像的話語接力
第四章 離心表述與邊緣連結:李永平的跨域文學創作
尾 聲 永恆的內在他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