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就像一齣時而熱鬧、時而崩潰的小劇場——★
★你是不是常常在旁邊看得滿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加入演出?★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是一本寫給正在陪孩子長大的父母的情緒教養指南。
本書結合戲劇與心理學,帶領家長重新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其實藏著豐富的情緒訊號與求助訊息。
作者以自己從科技人轉身為戲劇心理學導師的生命歷程為起點,帶領讀者看見情緒與遊戲的深層連結。
在這本書中,父母不再只是指導者、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孩子情緒歷程的共演者與導演。透過戲劇心理學的概念,家長將學會:
l 讀懂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劇本」
l 設計能化解壓力的角色扮演場景
l 陪孩子演練面對挫折、表達情緒的方式
l 在親子互動中,建立信任、安全與深刻的連結
每一場遊戲,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機會;每一次陪伴,都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的契機。這是一本讓你不再用說教,而是用「陪演」來教養的書。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成為孩子人生舞台上最值得信賴的情緒夥伴,一起演出勇敢、真誠、有力量的親子關係劇本。
本書特色
★介紹戲劇心理學的概念,讓家長了解什麼是戲劇心理學。
★針對兒童的各種常見情緒問題,透過戲劇的方法找出內在原因。
★實際的案例呈現,簡單的遊戲教學,讓家長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
★在親子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父母們也學會了更了解自己的情緒。
作者簡介:
任萬寧
情緒教育造浪者、戲劇心理師
萬叔幼兒情緒教育學院創辦人
台灣戲劇治療學會理事
紐約大學戲劇治療碩士 M.A.
北美戲劇心理協會(NADTA)註冊戲劇心理師 RDT(證702)
美國紐約州創造性藝術心理師 LCAT.LP
本名任萬寧,家長孩子們口中的萬叔。曾是工程師,也是一位充滿內心戲的高敏感男子。人生前三十年,他努力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卻在工作與情緒壓力中,逐漸迷失方向。直到他遠赴紐約大學,投入戲劇心理學,重新聽見內在真實的聲音,找到了用戲劇陪伴他人走進內在的天職。
返台後,他創立「幼兒情緒教育學院」,並獲紐約大學戲劇治療所創辦人Robert Landy 教授授權,推動角醒系統,推動「情緒教養劇本」的情緒教育法,透過角色扮演與遊戲,引導孩子學習覺察、表達與內在對話。
十多年來,他陪伴超過 3,000 組家庭、培訓逾 2,000 位心理與教育專業者,打造出一套可落地、可實踐的情緒教育系統。萬叔相信,透過從情境扮演中學習情緒,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而每位父母/照顧者,也都能成為孩子最溫柔有力的靠山。
主要經歷與成果
* 全台僅四位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導師之一
* 紐約大學戲劇心理學授權的角醒系統大中華區培訓導師
* 曾為多場國際型研討會、國內外大學講座主題演講者,長期致力於以戲劇心理學推動情緒教育
2026年,萬叔將推出針對「高敏感大人」設計的線上課程,主題涵蓋原生家庭、職場人際與情緒表達。課程結合戲劇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練習,協助學員在關係中重新建立自我界線,學習穩定而真誠的表達方式。
社群與平台
* 官網|www.uncleone.tw
*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幼兒情緒教育學院—萬叔的心café
* Hahow 線上課程|「擁抱高敏感的自己」「高敏感職場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Dr. Robert Landy(紐約大學戲劇治療創辦人)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掛名推薦
洪瑩慧(國立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韋以丞(劇場導演、演員;廣受喜愛的「豬探長」)
唐富美(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華爸(媽爹講故事品牌主理人)
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鐘浩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各界讚譽
任萬寧擁有多元而獨特的背景:來自科技工程的理性訓練、劇場創作的感性養成,以及心理學中關於身心與情緒連結的深刻探索。正因為如此,他是再適合不過的說故事人,能夠穿梭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將理論化為生活中可觸可感的溫暖語言。——羅伯特.藍迪Dr. Robert Landy(紐約大學戲劇治療創辦人)
本書實務與理論兼備,深入淺出,根植於溫尼考特理論,生發出教育實踐場景的芽孢,不只讓人理解到「為什麼孩子的遊戲重要」,更告訴我們「如何進入孩子的舞台世界」。——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每位大人都需要一把打開孩子內心的鑰匙,也需要一盞照亮自己情緒的燈。孩子不是在對抗我們,而是在等待被理解,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照顧者,都值得細讀,學習成為孩子最值得信任的同行者。——唐富美(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透過戲劇心理學,讓我們看見情緒背後的故事,也學會以遊戲與角色扮演,陪伴孩子練習表達與調節情緒。書中案例真實感人、方法具體實用,引導父母跳脫說教,成為孩子情緒歷程中的溫柔共演者,更是人生劇場中最關鍵的情緒導演。——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作為《媽爹講故事》的品牌主理人,我深深理解聲音與故事在孩子成長中的力量。任萬寧老師的《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窗——透過「演」與「玩」,讓親子間的互動不再是單向的說教,而是雙向的情感交流。正如我們透過聲音讓孩子在聆聽中探索世界,這本書引導父母用戲劇的方式陪伴孩子認識情緒。當孩子成為故事的主角,在角色扮演中學會表達與理解,這不僅是情緒教育的實踐,更是培養孩子自信表達力的珍貴途徑。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劇場,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員。這本書讓我們學會如何與孩子共同編寫屬於我們的溫暖劇本,在愛與理解中,讓情緒成為連結彼此的橋梁。——華爸(媽爹講故事品牌主理人)
作為孩子的第一個醫師,我們深刻感受到健康不僅在於身體的照護,更在於情緒與心靈的全面發展。醫療環境中,我常看見家長因無法理解幼兒情緒而感到挫折與困惑。《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以戲劇心理學為核心,提醒父母放下說教,以「陪演」的態度深入孩子內心,探索每個情緒背後的訊息。當父母透過情境角色與孩子共情互動,能有效建立起專屬於親子間的溝通語言與信任連結,幫助孩子培養情緒韌性和心理調適能力。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套教養心法,值得每位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長細讀與實踐,也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在愛與理解中,奠定健康幸福的人生基礎。——鐘浩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Dr. Robert Landy(紐約大學戲劇治療創辦人)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掛名推薦
洪瑩慧(國立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韋以丞(劇場導演、演員;廣受喜愛的「豬探長」)
唐富美(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
華爸(媽爹講故事品牌主理人)
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
鐘浩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各界讚譽
任萬寧擁有多元而獨特的背景:來自科技工程的理性訓練、劇場創作的感性養成,以及心理學中關於身心與...
推薦序
推薦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
Dr. Robert Landy(紐約大學戲劇治療創辦人)
在《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這本敏銳且富啓發性的著作中,作者任萬寧講述了一個關於「人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故事。這不是一個關於勤奮學習、卓越表現或模範行為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人類最常被忽略、也最被低估的活動——遊戲。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孩子」與「父母」這兩個角色,在成為人的旅程中所扮演關鍵角色的故事。最終,這本書訴說的是:孩子與父母,如何能在各自的世界中、也在彼此互動的遊戲中,一起找回最本眞的人性。
任萬寧擁有多元而獨特的背景:來自科技工程的理性訓練、劇場創作的感性養成,以及心理學中關於身心與情緒連結的深刻探索。正因為如此,他是再適合不過的說故事人,能夠穿梭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將理論化為生活中可觸可感的溫暖語言。
這本書値得所有現在與未來的父母、教師、社工、劇場工作者 甚至是工程
師細讀與深思。「因為在生活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若失去了遊戲,我們也將失去讓我們成為「完整的人」的種種能力:想像力、即興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連結的能力、情感表達力、笑聲與愛。唯有在遊戲裡,人類一切的可能性才得以眞正展開。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在情緒舞台上,共演一場成長之旅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那孩子在屋角,蹲坐一堆散落的積木堆中,正忙碌著搭建他要的「火山城堡」;另一個孩子則右手拖拽著一條舊花毯,正繞著房間奔跑著,口裡連續高喊著:「飛起來!飛起來!」。大人看到的也許只是個遊玩的場景、一場無目的的遊戲,但就遊戲舞台上的孩子而言,他們正在為自己與世界的溝通建立起一座小劇場,進行重要的心理演出,掀起他們的無意識浪濤。大人不經意的,孩子最重視的,《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搭起橋梁,讓他們一起上台交流。這本書就像一位熟悉舞台的導演,幫忙掀開孩子無意識舞台的布幕,讓我們讀出他們難以直接語言溝通的情緒密碼,看懂他們透過遊戲理解世界的方式,知曉孩子如何在過渡性空間中演出內在世界的意義。
在精神分析學者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的理論中,過渡性空間是一個位於內在主觀世界與外在客觀現實之間的心理地帶,是嬰兒透過過渡性客體(如毛毯、玩偶)建構的第一個「不全然是我、也不全然是世界」的中介。這個空間既是依附與分離之間的緩衝,也是創造力與真我誕生的起點。如同 Lesley Caldwell 所說,當嬰兒向外伸手「勾住」某個客體(某人)時,他其實是在與世界展開一種創造性的聯繫。而正是在這樣的聯繫中,個體逐漸建立了與他人、與現實世界的心理橋梁。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目的在解讀這座孩子的心理橋梁。它不只談教學策略或情緒教育,更深入地帶領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在心理結構——如何在遊戲裡建構象徵、在角色中修補情緒、在劇情內重組自我。書中所寫的不是「問題兒童」,而是尚未被理解的劇場編劇,他們用身體與語言編寫角色、展現內在衝突、不斷排演重來,一次次地在過渡性空間裡嘗試把情緒經驗轉化為可以被理解的內容。
作者以戲劇心理學為核心架構,清楚展現了遊戲作為過渡性空間具體實踐的意義。透過假裝與象徵性的行動,孩子在遊戲中將原始的情緒感受(Bion 所說的β-elements)經由與環境或成人有意義的互動而涵容與轉化(α-function)這些原本難以消化的內容,進而形塑出一種可被思考、可被溝通的象徵形式。這不僅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歷程,更是一種建立自我與他人之間邊界的過程,是思考能力與心理統整萌發的搖籃。
而當這個象徵化過程被擴展至戲劇與劇場的範疇時,我們進入了情緒教育更高階的層次。戲劇提供了一個仍保有過渡性空間特質的文化容器,讓孩子(甚至成人)可以在安全的框架中創造角色、編織故事,重訪創傷、重新賦義。即使情節是虛構的,也觸碰最真實的情緒;即使是場遊戲,也能轉化最深的傷痛。這些戲劇經驗不只是演出,更是心理健康的重建的過程。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的文字語言精準專業,妙筆生花,能夠將孩子心理轉化旅程所創作的一幕幕戲劇場景,化作引人入勝、平實易懂的成人文本,著實不易。從如火山爆發的牛牛、到冰封情緒的鎖華,每個角色都是一種情緒經驗的轉化象徵,也是一次成功在過渡性空間解鎖情緒的實例。這些故事讓我們看見,只要我們願意放下控制與說教,進入孩子的遊戲邏輯中陪他們「演」一場,孩子終將會找到情緒的語言,發展自己的劇本。
本書實務與理論兼備,深入淺出,根植於溫尼考特理論,生發出教育實踐場景的芽孢,不只讓人理解到「為什麼孩子的遊戲重要」,更告訴我們「如何進入孩子的舞台世界」。這是一本讓父母、老師、心理師等與孩子工作的專業者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的情緒陪伴指南,它不說教要孩子成為怎樣的大人,而是提醒——孩子是正在成為自己的那個人,只需要一個觀眾,一個共演者,一個願意坐在他戲劇空間裡不急著下結論的大人。
當我們真正理解過渡性空間的心理意涵,就能明白教養與教育現場的目的不在於塑造孩子,而是與孩子共創劇場;而那個劇場的舞台,就是他與你共處的每一場遊戲、每次崩潰及每個眼神。《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遞上的是張進入那個劇場的邀請函,請所有有心跟孩子們一起遊戲成長的大人們,共同登上孩子的情緒小劇場,參與「世界混戰」。在舞台上,讓情緒語言恣意,自在放光,而孩子自然成為了他自己。
推薦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
Dr. Robert Landy(紐約大學戲劇治療創辦人)
在《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這本敏銳且富啓發性的著作中,作者任萬寧講述了一個關於「人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故事。這不是一個關於勤奮學習、卓越表現或模範行為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人類最常被忽略、也最被低估的活動——遊戲。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孩子」與「父母」這兩個角色,在成為人的旅程中所扮演關鍵角色的故事。最終,這本書訴說的是:孩子與父母,如何能在各自的世界中、也在彼此互動的遊戲中,一起找回最本眞的人性。
任萬寧...
作者序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清晨七點,街道上擠滿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透過窗戶望出去,我看見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的神情:有人眼裡閃著希望,步伐輕盈,彷彿正迎向人生的某個目標;也有人神色疲憊,眼神空洞,像是被生活的壓力一點一滴耗盡。
十幾年前,我就是那個眼神迷茫的人。日復一日地忙碌,生活表面看似穩定,內心卻越走越遠,與自己幾乎斷了連結。
在我成家之前,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努力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我相信,只要達成某種標準——好的職位、高薪的工作、穩定的未來——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然而,這條路走著走著,我卻發現自己正一步步迷失。
即使我是一位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內心卻越來越空洞,像是用盡全力建構了一座華麗的外殼,卻找不到通往內在的門。三年後,我終於誠實地面對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放下外在的光環,踏上了一條更真實、也更未知的自我探索之路。
從工程師到戲劇心理學的自我探索之路
這場人生的轉變,不只改變了我對成功的定義,也悄悄種下了我對情緒教育的種子。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外在能否被讚賞,而是內在是否對自己的熱忱與使命感到共鳴。那時我問自己:「如果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投入一個能點燃我內心熱情的志業。常常想,如果當時能更早明白這一點,我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彎路?是不是能更早活出真正的自己?
從工程師,轉到戲劇;又從舞台,走向心理學——這一路的轉彎,其實就是我在尋找生命中真正的角色。最終,我在紐約大學接觸到戲劇心理學,那一刻,我彷彿找到了人生的劇本定位點。我將這套結合戲劇與心理學的獨特方法帶回台灣,創立了幼兒一對一情緒教育學院。我的願望,是讓更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只學會面對情緒的風暴,更能培養出溝通、合作與解決問題的心理韌性與軟實力。我希望孩子們能比我們更早認識自己,依照自己的特質去發展,活出獨特、完整的自己。
戲劇釋放了我過去壓抑的情感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總是會出現各種讓大人摸不著頭緒的情緒反應。
他們可能上一秒還在大笑,下一秒卻忽然哭了出來,情緒起伏像天氣一樣,毫無預警。但你知道嗎?這些看似混亂的情緒,其實藏著邏輯——孩子正在透過「遊戲」這個天然的語言,編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情緒劇本。每一次角色扮演、每一場想像中的冒險,其實都是孩子探索內心的方式。這些遊戲,就像是一張地圖,帶領他們走進自己的感受,並一步步學會如何面對與調節情緒。
孩子的每一場遊戲,其實都是一場小型的內心劇場。無論是靜靜地堆積木,還是熱烈地和朋友玩角色扮演,每一個情節背後,都藏著孩子當下的情緒線索。當他們扮演警察、媽媽、超級英雄,甚至扮演壞人,他們其實不是單純在模仿,而是在演練情緒與角色的可能性。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一場又一場「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排練。像是當一個孩子扮演超人打擊壞蛋時,說不定他正在嘗試處理他心裡的害怕與不安。他正在學習:如果我在遊戲裡可以戰勝壞人,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可以變得更勇敢一點。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說不出口的情緒。小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兩公里回家。炎熱的夏天,讓那段路程變得格外煎熬。每一步,我心裡都在抱怨:「為什麼沒有人來接我?為什麼爸爸總是只接妹妹?」那些情緒卡在心裡,讓我一度覺得自己好像不被重視,連腳步都變得沉重。直到有一天,我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這段路,是一場冒險呢?我開始替自己創造冒險故事。經過的文具店變成了魔法補給站,轉角的便利商店是補血地點。那段單調、孤單的回家路,突然變得充滿期待。從那時起,我第一次體會到:當我能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導演的角度」重寫情緒劇本時,我的情緒也能轉變。這讓我深刻理解,對孩子來說,遊戲從來不只是玩樂,而是一種真實面對情緒的方式,是他們學會解決問題、探索自我的起點。
孩子的情緒出口在遊戲與戲劇中展現
孩子透過遊戲來探索世界,而戲劇,就是這種探索的延伸與升級。
遊戲是自由的、隨興的,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釋放壓力與情緒;戲劇中最迷人的是故事,在故事中讓孩子能藉由角色扮演,將心裡說不出口的情緒外化。當孩子在戲劇中「演出」不同角色,他其實是在練習處理真實生活中的難題與感受。所以,戲劇不只是舞台上的娛樂,它是一種情緒教育,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表達感受、整理情緒的工具。
在我的童年裡,那個高敏感的我,總是把情緒藏得好深。每當傷心、不安、生氣時,我總是選擇壓抑、退後、假裝沒事。那時候,我不懂怎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更不覺得有人會真的想聽。直到我長大後遇見了「戲劇」。第一次踏上舞台,我以為只是演戲,沒想到演著演著,我卻找到了表達的自由。當我站在角色裡,我可以說平常不敢說的話,可以哭、可以怒、可以大笑,甚至可以勇敢。戲劇給了我一種奇妙的力量:讓我跳脫原來的自己,卻又更靠近真實的自己。每一次排練,無論是扮演英雄還是反派,這些角色都像是在偷偷告訴我:
「你也可以有這些情緒。」「你也有力量面對困難。」
一個容易焦慮的孩子,可能會選擇扮演超級英雄。在角色裡,他不再是容易被批評的「膽小鬼」,而是一個能出手拯救世界的存在。這種轉換,讓他在遊戲中建立力量感,也幫助他在真實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更有底氣。
戲劇心理學:開啟孩子情緒智慧的鑰匙
戲劇心理學在紐約大學隸屬於斯坦哈特學院(Steinhardt School),是一門融合戲劇藝術、教育與心理諮商的跨領域科學。它強調「透過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在行動中學習情緒覺察與調節」。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安全地表達情緒、練習對話、嘗試新的行動方式,這不是說教式的「你要懂事」,而是一種讓孩子在角色扮演裡學會面對情緒與人生的方式。正如我在紐約大學攻讀碩士時的恩師羅伯特.藍迪(Robert Landy)所強調的:「人格的完整,並不代表只有一個真實的自己,而是能同時容納多個面向,即使這些面向互相矛盾,也能和平共處。」
藍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戲劇治療學者,也是紐約大學戲劇心理學碩博士課程的創辦人。他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同時擁有「人格角色」與其人格角色相對應的「對手角色」,就像太極中的黑白彼此交融、相互牽引。以孩子為例子:在遊戲裡看似在扮演超級英雄,但也許同時藏著害怕被忽略的脆弱;當他們在遊戲中表現出憤怒,可能也藏著想被理解的渴望。戲劇的魔法,就在於讓孩子在人格角色與對手角色之間找到新的平衡,也讓我們大人看見,情緒不是要被消除,而是被理解、被陪伴,並在陪伴中,長出屬於自己的勇氣與柔軟。
這種方法非常適用於孩子,因為情緒需要從情境中學習,而遊戲就是進入情境最好的管道。當孩子感到情緒困擾時,戲劇心理學可以幫助他們透過角色扮演來探索自己的情緒,並在安全的情境中練習如何應對。有的孩子學會用「獨角獸老師」來安慰受傷的心;有的孩子則創造了「哭哭怪獸」,學著跟它對話、讓它慢慢變小。我們也會為家庭設計專屬的情緒劇本,陪著父母一起建立正向的情緒循環。這不只提升情緒,更強化孩子面對壓力的韌性與自信。
我們無法為孩子排除所有的風雨,但我們可以牽著他們的手,在每場戲裡陪他走、陪他演。願你我都能成為孩子最溫柔的情緒拍檔,也讓他們在人生的舞台上,勇敢地活出自己。
對孩子來說,戲劇化的遊戲不是特別設計出來的活動,而是一種本能。
當他們拿起一條毛巾,就能變成披風;一支湯匙,也能變成魔法棒。在這些扮演中,他們其實正在進行一種重要的情緒練習。
透過角色,孩子能在不被批評的狀態下,嘗試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行動選擇。他們會在遊戲裡「演」出自己的擔心、生氣、害怕,也會透過角色去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很勇敢。」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清晨七點,街道上擠滿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透過窗戶望出去,我看見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的神情:有人眼裡閃著希望,步伐輕盈,彷彿正迎向人生的某個目標;也有人神色疲憊,眼神空洞,像是被生活的壓力一點一滴耗盡。
十幾年前,我就是那個眼神迷茫的人。日復一日地忙碌,生活表面看似穩定,內心卻越走越遠,與自己幾乎斷了連結。
在我成家之前,我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努力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我相信,只要達成某種標準——好的職位、高薪的工作、穩定的未來——就能找到人生...
目錄
推薦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 羅伯特.藍迪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在情緒舞台上,共演一場成長之旅 洪素珍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第一章 運用遊戲和戲劇,陪伴孩子玩得夠
1-1 玩為什麼很重要?
1-2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的亮點與困境
1-3 從遊戲到角色扮演:孩子的社會化練習場
★專欄 你家也有小泰山嗎?
1-4情緒劇本:心流+戲劇+遊戲,讓孩子在挑戰中培養心理韌性
第二章 透過遊戲,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1遊戲可以看出孩子的內心情緒、期望、與煩惱
2-2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扮演觀察者、玩伴、說書人
2-3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內在的質變
★專欄 你家也有小蘭花嗎?
2-5親子共創小劇本
第三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了解親子衝突中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3-1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3-2父母先跨出一步,孩子才會跟著跨出一大步
3-3 親子衝突,來自於父母扮演了攻擊者與判官的角色
★專欄 你家也有熊寶貝嗎?
3-4親子共演的角色互換遊戲
第四章 父母為什麼難以放手:親子衝突中父母的內在糾結
4-1 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
4-2 解套親子矛盾:找回彈性、溝通與和解
4-3 透過自我探索,找回教養中的平靜
第五章戲劇心理學運用在幼兒
5-1 透過遊戲,解鎖孩子的內心祕密
5-2 如何化解小小孩的分離焦慮?
5-3 如何處理手足爭寵的難題?
5-4 童年劇本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從《王者之聲》看手足競爭
第六章 Watch Me Play 在家也可以自己嘗試的戲劇心理探索活動
後記 走進孩子的劇場,也喚醒自己的人生
推薦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點遊戲的滋養 羅伯特.藍迪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在情緒舞台上,共演一場成長之旅 洪素珍
作者序 陪伴孩子的情緒探險——教養中的智慧與勇氣
第一章 運用遊戲和戲劇,陪伴孩子玩得夠
1-1 玩為什麼很重要?
1-2 透過遊戲,看見孩子的亮點與困境
1-3 從遊戲到角色扮演:孩子的社會化練習場
★專欄 你家也有小泰山嗎?
1-4情緒劇本:心流+戲劇+遊戲,讓孩子在挑戰中培養心理韌性
第二章 透過遊戲,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1遊戲可以看出孩子的內心情緒、期望、與煩惱
2-2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