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對神佛的崇拜,就能真正看懂金剛經。」
本書以一個多年金融操盤人的分析功力,跳脫佛教翻譯的框架,將金剛經用道教的角度去重新解讀。並以最簡單暴力的邏輯,不分任何宗教,讓所有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能夠獲得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作者簡介:
風見
年輕時,在赴日留學期間受到日本神道故事的薰陶,激發了本身對無形世界的好奇心。
回國後進入金融業工作,雖然一直都以分析師和操盤經理人為主要職業,但實際上本人對投資並沒有太大興趣。直到十多年前,因修行而知天命,逐漸在與靈界相關的領域發揮所長。在歷年來經手的相關案件中,常以深入淺出的觀念、及本身職業完全不同的背景,為委託人處理了許多難題,可以說是台灣金融圈裡最另類的經理人之一。
章節試閱
金剛經解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就如我所親耳聽到的。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們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在這裡。這時,到了世尊要吃飯的時間,他就把衣服穿好、拿著缽,進入「舍衛大城」裡去乞食。在這個城中,他挨家挨戶依著順序去乞食,結束後再回到原本的地方。吃完飯之後,把衣缽給收起來,把腳洗乾淨,舖著坐墊並坐在上面。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由於所有佛經都不是佛祖自己寫的,而是佛祖的弟子在聽到他講話的當下,把他說的話記錄下來,所以才會有「就如我所親耳聽到的」這句。
另外,由於佛教主張所有眾生都是生而平等、無貴賤之分,所以這裡強調依照順序去乞討,就表示佛祖不因乞討對象的貧富才去行動,不然就會有了「分別心」,因此這段經文才特別把這段場景給描述下來。
‧‧‧ ‧‧‧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眾人中從座位上站起來,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合著掌恭敬地對佛說:「稀有啊!世尊!如來(你)平時都妥善地照護菩薩們、妥善地教導著菩薩們。世尊!如果有一般良善的男子或女子,發願要修持無上正覺的道心,應該怎麼做?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內心呢?」
「須菩提」是一個人名,不是樹的種類啊!他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據說是佛祖弟子中最具有智慧的。而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的動作是因應當時的禮儀,就像我們現在的鞠躬敬禮那樣。
「稀有」就是罕見的意思,描述佛祖平時照護菩薩們的行為是非常珍貴的。「稀有」這裡可以指佛祖本身、也可以指照護菩薩這件事,是個讚嘆之意,沒有標準答案。
「住」,即該怎麼做、該怎麼進入那個狀況裡。心,即想法、心念。降伏則可以理解為控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在佛教裡是指「修得最極致的智慧和覺悟等境界」的意思,即所謂「無上正覺」的心,也是所有佛教修行人的目標。
這裡不懂什麼是最極致、最正覺這些名詞都無所謂,在後面的經文裡都能知道這個「心」所代表的意義和內容。可以想成一個人的所有言行舉止都充滿智慧,且心裡沒有任何黑暗的部份這樣。
‧‧‧ ‧‧‧ ‧‧‧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說:「真好啊,真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如來(我)平時都妥善地照護菩薩們、妥善地教導著菩薩們,你今天仔細地聽!我自當為你說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願修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的話,應該這樣做,像這樣去控制自己的內心。」
「好的。世尊!我很開心地、希望能夠聽到你的說明。」
由於佛祖平時都妥善地照護及教導菩薩們,所以這次特別為了那些還沒有成為菩薩、但有心成為菩薩的男子和女子們,說明修得無上正覺心的做法。
在這裡世尊就是如來,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別人稱佛為世尊,佛祖則稱自己是如來,都是因為不同人稱、不同情境下的稱呼而已。而關於這個稱呼的差異,也有不同的意思和涵義在裡面,這在後面的經文中會再逐一驗證及說明。
願,希望。樂,開心。欲,想要。聞,聽。
‧‧‧ ‧‧‧ ‧‧‧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真正的菩薩們應該像這樣控制自己的心!所有一切的眾生類別:不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實體、無實體;有意識、無意識、非有意識、非無意識等,我都能讓他們不再輪迴而解脫。但,雖說我能像這樣渡化數不清的無數無邊眾生,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因為我的渡化就能解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若是菩薩被我、人、眾生、有壽命(生滅)等形相所影響,那就不能稱為菩薩。」
「我雖然能夠教導所有眾生關於涅槃的方法,但如果他們心裡還無法看透『我人眾生壽者』這種事,表示他們沒有看透這世間的本質,還被這些『相』所影響,那他們就無法涅槃。」
市面上關於「摩訶薩」的解釋有許多種,大多是在講大智慧、大根器、大圓滿之類,形容一種修行人終極的程度地位這樣。但在這裡,佛祖主要是形容「如果你要達到真正的菩薩」境界的話應該怎麼做。
至於為什麼在這段經文裡,不是用佛祖的神通力來讓眾生強制涅槃呢?我知道很多的翻譯會覺得佛祖因為擁有大神通力,而且原文是用「令」這個字,所以這樣解釋很合理。但這裡不妨想想看,如果這段是指用神通力來讓眾生涅槃,那已經涅槃的人還會有這些觀念上的問題嗎?都已經被無敵的神通力直接拉成菩薩了,怎麼還會看不透這世間的真理呢?最重要的一點,「教導眾生關於修行的方法」才合乎這部經所要訴說的主題,而不是為了宣揚神威。
所以整段的意思是:即使知道修行所需要的條件,但如果本身的觀念不正確,那自然也沒辦法解鎖菩薩成就而涅槃的。
「無餘涅槃」與一般「涅槃」不同的地方可以理解為:在達到無餘涅槃狀態後就不需要再輪迴了,只剩本身最純的靈性,所以是無餘、沒有剩的意思。相當於我們道教裡的「回家」、或是回歸本位等意思。
「滅度」也是佛教用語。滅即消滅、度即渡化,描述一個人所有煩惱或妄想都消滅後,就能被渡化到彼岸這樣。
「卵生」即從蛋裡孵化而生;「胎生」就像我們人類;「濕生」則像沼澤、陰溼的地方產生的一些生物或微生物等等;「化生」即幻化而生,可以從無形產生有形,也可以從有形產生無形,例如「自然神」系統等等。
只要有生命,就能定義為眾生。不論有沒有意識(有想無想、或是非這兩個種類而具有生命的)、有無實體(有色無色)都算在內,所以無實體的靈魂、或與我們不同輪迴系統的生命體當然也是眾生之一。佛祖在這裡已經列出了存在於世界上的全部生命種類,他都將之稱為「眾生」。
「相」就是指相貌、樣貌等等。所以「我相」就是指「我這個人的樣子」,也就是我自己的相貌;「人相」就是指「人的樣子」,也就是指你、我、他、或其它人的相貌;「眾生相」則對應所有「有形及無形的一切生命體的樣子」,包括剛剛佛祖所列出所有的生命種類;「壽者相」則對應「有壽命的樣子」。既然有壽命,就表示有生死,即「有生滅」、「不具有永恆」的概念。
關於這一段市面上解釋眾多,「相」這個字也是這部經探討的重要主題之一。若依照以上四句經文的意思,既然不能有我、人、眾生、生命生滅的想法,那就是沒有「我」、沒有什麼「人」、沒有什麼所謂的「眾生」、也沒有所謂的「有限生命」這種事。
沒有「有限的生命」就代表永恆存在,這點容易理解。但若沒有「我」、沒有什麼「人」、沒有什麼所謂的「眾生」的話,依目前經文到此給的線索,僅能知道佛祖可能是想表示大家原本都是同一個源頭、同一種特質,本是同根生,甚至於我和你、以及所有眾生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分裂出來的,間接表示萬物的本源是相同的,嚴格來講沒有彼此的差別。
‧‧‧ ‧‧‧ ‧‧‧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再來,須菩提!真正的菩薩行為,應該不受任何事物或形相的影響,去做佈施。就是所謂的不受實相(實體)影響的佈施,以及不受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一切感覺影響所做的佈施。須菩提!菩薩應該像這樣去做佈施,不受任何形相所影響。為什麼呢?如果菩薩在佈施時不被形相所影響,那所得到的福德將不可限量。」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裡經文特意分成三句話來寫,與「菩薩應不住相佈施」有些微差異的地方在於多了第一句「菩薩於法」。表示佛祖特意強調「如果是真正的菩薩」、或「如果是真正的菩薩行為」,就應該讓自己的心不受任何事物形相或喜好厭惡所影響,然後才去做佈施。
「色」就是有實體的、有顏色的,對應肉眼看得到的東西。例如「色身」,就是指像我們這樣有實體的身體。「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就是指不被聲、香、味、觸、以及所有感官及心理影響去做佈施。
聲,聲音,對應耳朵的聽覺;香,氣味,對應鼻子的嗅覺;味,味道,對應舌頭的味覺;觸,就是觸覺,對應我們身體皮膚接觸到的感覺;法,則對應上述所有感官之外的一切感覺,例如喜歡、厭惡等等。所以佈施時應無所住,也就是指:不要被自己的感官或一些無形心理因素影響,而有差別地去做佈施的意思。
佛祖說菩薩在佈施的時候,心中應該要沒有任何形相之分,就只是一個單純佈施的動作而已,沒有什麼相對的關係和概念,如此就叫做「不著於相」。所以「不住相佈施」這句話,間接解釋了佛祖對使用「相」這個字的用意。
「不住相」就是指:不要被外表或世間所顯現的樣子,即身份、階級、相對關係等影響,其中包括我人眾生壽者相也是。要修行的話,就不該被這些相所影響。
若能不被佈施的主體和受體等因素影響,就可以跳脫「你」、「我」、「物」這三者所侷限的事物去衡量福德。也就是說,在進行佈施這個動作時,若心中沒有「你」、「我」、「物」這三件事物的存在,如心裡沒有「我佈施給你」、「我佈施了多少東西出去」、「因為什麼我才去佈施」等等的念頭,則佈施這動作所獲得的福德,就會從原本這三件事物所產生的「固定、可以衡量」之福德,變成「不固定、無法衡量」之福德。
所以佛祖的邏輯是說:可衡量之事物本身就會伴隨著極限的存在,不可衡量之事物相對地就會沒有極限的意思。即,如果都不去衡量主體佈施給受體的影響和後果,那因為佈施所產生的福德,就會從原本的固定福德,變成無法衡量的大量福報。
由於印度一直以來都有種性制度的存在,從這裡可以感覺佛祖用這樣的比喻邏輯主要是告訴大家:「不要把彼此的階級觀念、處境、身份、狀態給看得那麼重,大家應該要樂於佈施,並且佈施給所有需要的人事物。不要因為對方是貴族就想高攀、也不要因為對方是窮人就想鄙視。若能摒除這樣的觀念又多行佈施的話,那所得到的福報會更多、甚至多到無法想像喔!」這樣。
以上內容節錄自《金剛之道~從道教看金剛經》風見◎著.修元出版/白象文化代理經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42414.pdf
金剛經解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就如我所親耳聽到的。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們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在這裡。這時,到了世尊要吃飯的時間,他就把衣服穿好、拿著缽,進入「舍衛大城」裡去乞食。在這個城中,他挨家挨戶依著順序去乞食,結束後再回到原本的地方。吃完飯之後,把衣缽給收起來,把腳洗乾淨,舖著坐墊並坐在上面。
世尊就是釋迦牟...
作者序
從佛祖講金剛經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千年,各式各樣海量的翻譯和解說也流傳在這世界非常久了,佛教的各個分支似乎都有自己關於金剛經的一套解釋方式,並為鑽研佛學領域的人們提供了相當完整的佛教研究系統。
不過老實說,市面上許多版本的解說都很難懂,都像是在咬文嚼字而沒有切中金剛經的核心,總是用「正念」這兩個字來形容所有道理。而我寫這本書也不是要統整誰的文章,或註明誰解釋的才對、誰才最接近佛祖的想法。我們又不是佛祖本人,誰能保證他詮釋的就是最精確的意思呢?
只是我確實不喜歡看到明明佛祖沒有這樣講,一堆文章卻常常解說的天花亂墜,還能自己衍伸出一大堆道理,描述著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的形容詞。
十幾年前我也曾像這樣,邊蒐集參考關於金剛經的所有文章、邊統整這些翻譯。但當我這次,直接拿金剛經原文出來看的時候,卻發現經文中許多重要意思居然都被世人忽略掉了。它們可能僅僅只是一個字的差異,卻能夠顛覆整句話的意思,並成為足以佐證當年佛祖所在環境及想法的一些重要線索。
由於我本身是在金融業工作的道教修行人,許多佛教專有名詞的意思我並不了解。但其實研究到後來才發現,佛教專有名詞根本就不是重點,只是世人常以解釋這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博學多聞,卻忽略了「理解佛祖的用意」才是唯一重要的一件事。
事實上,佛經只要了解大意,理解其最主要敘述的思想即可。若一些名詞沒有辦法太了解也無所謂。除非你很有興趣、或是打算當個學者,那當然隨各人去深入都沒問題。在我看來,金剛經有著無窮的內容供人去發掘,它就像一滴水一樣,它的可能性趨近於無窮無盡,且現今這種物質又這麼容易取得,就如同佛經人人都可以看、人人都可以盡情去研究。
但,如果理解錯誤,或是只接受大師們的白話翻譯說法、覺得因為是大師所以不會錯而全盤接收,那就像人家告訴你晚上十點之前一定要睡覺,卻不曉得為什麼,反而每天逼自己在十點前就寢,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規則強加在自己身上。當類似這樣的事情越多,自己身上所背負的限制就會越多。
若能夠理解因為晚睡會造成肥胖、縮短壽命等後果,那自然就會從這種教條式的規則轉變成自願自發的行為。同理,如果能夠因為理解而知道經文的真相,當類似這樣的事情越多,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就會越少,久而久之對自己心靈的負擔也會減輕。
修行的目的總不會是讓我們更加煩悶吧?應該是越清淨越好才對啊!
從小我就是個功課很差、不學無術的那種人。所以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相對於宗教虔誠的信徒們,多了一些不願隨波逐流的想法,或許也才能用更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真相。
大師們講的話很好、都可以參考,但我們現代人有別於古人,有取之不盡的知識來源可供利用,那就更不應該人云亦云,無條件接受有權力、有地位之人的說法,卻對看似不起眼的真實嗤之以鼻。
坦白說,對大師的話深信不疑就是一種執著。現代人常常會因為一個人的熱門度及成就,而對這個人卸下名為懷疑的防備心。但即使是位高權重的人也不會是完美的,多以隨手可得的邏輯來自我思考,不要為了擁護偶像或崇拜的大師而提高了自己的執著心。
大道至簡,真正的修行就是用各種辦法去清淨自己、看透世界的原理,然後像佛祖那樣知天命、完成自己的主線任務,並以跳脫輪迴為目的,達到佛家說的彼岸,或是道家說的回歸本位之終極目標。
現代人為了生存,所以將修行這條路制定了許多規則和名稱,以至於讓世人有所混亂,但無論哪種教派,我們人類的修行原理都是一樣的。金剛經所說的中心思想就放在那裡,不會因為誰或哪個教派的狀況不同而有所改變。需要改變的一直都是自己的心,每個人都需要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修行之道。
我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希望能夠精確解釋佛祖所說的想法、破除佛教與道教在人為制定系統上的不同。
因此這次,我以道家的角度去重新解讀金剛經,並依我一貫的分析方式,用最簡單暴力的邏輯來詮釋它,期望這本書能成為人類修行的一顆種子,不分任何宗教,讓所有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能夠獲得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從佛祖講金剛經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千年,各式各樣海量的翻譯和解說也流傳在這世界非常久了,佛教的各個分支似乎都有自己關於金剛經的一套解釋方式,並為鑽研佛學領域的人們提供了相當完整的佛教研究系統。
不過老實說,市面上許多版本的解說都很難懂,都像是在咬文嚼字而沒有切中金剛經的核心,總是用「正念」這兩個字來形容所有道理。而我寫這本書也不是要統整誰的文章,或註明誰解釋的才對、誰才最接近佛祖的想法。我們又不是佛祖本人,誰能保證他詮釋的就是最精確的意思呢?
只是我確實不喜歡看到明明佛祖沒有這樣講,一堆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