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儒釋道之法哲學思想為中心,從法理學觀點,分析探討我國諸子百家之法律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子及佛教等之法律思想。
諸子百家法律思想之共同特色,乃是具有「天人合一」之自然法思想觀念,並主張國家治理應秉持「德治為先,法治為輔」之原則,以維持社會秩序,為民興利及除害。其中良善法治之建設,仍應仰賴聖賢君子之集體參與,始能克盡其功。
本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法律思想之典籍,體系化分析探討諸子百家經典之聖賢法律思想理論,可作為研究法學理論及法治實踐之參考。
作者簡介:
陳清秀 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訪問研究
現職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勞動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交通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司法院專業法官證明書(稅務類)審查委員
經歷
植根法律事務所律師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
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華南金融控股公司獨立董事
社團法人台灣行政法學會理事
監察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著作
法理學、稅法總論、稅法各論、國際稅法、行政訴訟法、行政罰法
章節試閱
緒 論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壹、天人合一之意義
我國歷史上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與心學,可謂均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其理論核心或基本預設前提,構成中華文化思想之特色。「天人
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對於未來人類最大之貢獻。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在性狀與價值上同構、互通與同一。不同學派對於天、天道與人、人道及其關係的不同主張,形成關於天人合一的不同學說。」「天人合一」思想,在探討「天、天道」與「人、人道」的關係,期能建立天地萬物與人類之間友善和諧共存關係,打破彼此對立,而趨向「統一融合」為一體的思想體系理論。
「天與人統一於一個整體而存在,達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即是天人合一之道。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屬一體,內外原無判隔。」
天人合一思想意圖將「超越領域」與「現實領域」進行融合統一。曾仕強教授認為天人合一,是上天之「天理」與人類之「良心」的合一,強調:
一、順應自然;二、自我修煉,提高品德修養,將「自然」與「道德」結合起來,是實現天人合一之方法。例如易經的內涵,包括自然(天理)與倫理(良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應盡人事,聽天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生長之地方,為該地方人類特殊環境需要之食物。例如熱帶植物或寒帶植物,動植物棲息地各有其生活需要,如果加以破壞其「自然生態環境」,勢必帶來人類浩劫,「人定勝天」是一種違背自然之謬誤,危害人類。大同小異,天無所不包,地無所不容,求同存異。反求諸己,西方科學注重器物發展,憑天理良心走未來的路。「虛懷若谷」的包容心,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修養。
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與變化,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生命活動,保持身體機能陰陽平衡。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大自然運轉規律相符合,24節脊椎,一年四季24節氣(太陽對於地球產生之影響),人修心養性,將自己融合納入萬物運轉規律之中,黃帝內經,人的五臟六腑運轉,生理時鐘,與宇宙運轉規律(天道)相同,順勢而為。道家七字訣調理身體疾病,詩經音樂陶冶性情,調理身心靈,採集天地之氣以養人體小宇宙。
古代農業立國,了解自然時令與季節變化,農業生產相關曆法知識,天文曆法學研究,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業之曆法曆注。
緒 論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壹、天人合一之意義
我國歷史上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與心學,可謂均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其理論核心或基本預設前提,構成中華文化思想之特色。「天人
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對於未來人類最大之貢獻。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在性狀與價值上同構、互通與同一。不同學派對於天、天道與人、人道及其關係的不同主張,形成關於天人合一的不同學說。」「天人合一」思想,在探討「天、天道」與「人、人道」的關係,期能建...
作者序
三版序
本書第二版發行之後,為求精益求精,經送請學者專家審查提供意見,建議增加結論一章以及闡明王道思想之內涵,爰增補一篇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以及本書總結結論。又為使本書內容更為完善,另增加一篇伊斯蘭教之「天人合一」正道思想,介紹伊斯蘭教之古蘭經教義思想。
綜合我國儒家、道家(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貫道、理教、天地教、天德聖教等各大宗教教義,可發現其普遍共通之核心宗教思想理念,為「天人合一」思想。此一「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類生活規律,應順應「天理天道」,以「道法自然」、「順理為善」,俾能「永續發展」,值得作為人類未來共同遵循之「統一價值觀」,以使人類共存共榮,營造世界大同。
我國古代諸子百家以及儒釋道哲學價值觀,均共同提倡「天人合一」思想,考量本書主要介紹古代東方聖賢之智慧,本書爰更名為《東方聖人之「天人合一」法律思想》,期盼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未來哲學研究發展之方向,並以「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學理論,作為法哲學研究之未來發展重點方向。
本書第三版之完成,惠蒙東吳大學法研所研究生助理焦羿同學、曾鈺涵同學,以及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訪學的呂澤威律師等人協助蒐集資料,特此感謝。又惠蒙五南出版社呂伊真小姐悉心校對,讓本書內容更為完善,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內容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各界先進惠予指正,以供未來繼續研究之參考。
陳清秀
於臥龍書房
2025年3月20日
三版序
本書第二版發行之後,為求精益求精,經送請學者專家審查提供意見,建議增加結論一章以及闡明王道思想之內涵,爰增補一篇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以及本書總結結論。又為使本書內容更為完善,另增加一篇伊斯蘭教之「天人合一」正道思想,介紹伊斯蘭教之古蘭經教義思想。
綜合我國儒家、道家(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貫道、理教、天地教、天德聖教等各大宗教教義,可發現其普遍共通之核心宗教思想理念,為「天人合一」思想。此一「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類生活規律,應順應「天理天道」,以「道法自然」...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第二章 「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
第一篇 儒 家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內聖外王的王道法律思想
第四章 詩經之法律思想
第五章 尚書之法律思想
第六章 春秋之法律思想
第七章 易經的法理思想初探
第八章 荀子之哲學思想與法治思想
第二篇 道家與道教
第九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十章 太平經之法律思想
第十一章 社會道德規範之探討
第三篇 佛教與墨家
第十二章 佛教之法律思想概說
第十三章 佛教之治國理念
第十四章 華嚴經哲學思想在法哲學上之運用
第十五章 墨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六章 聖湯瑪斯.阿奎那之法律思想—以神學大全為中心
第四篇 法 家
第十七章 管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八章 韓非子的法理思想:「法治」優於「人治」
第五篇 伊斯蘭教
第十九章 伊斯蘭教(古蘭經)的「天人合一」正道思想
結 語
第二十章 「天人合一」思想,適合作為人類統一的價值觀及世界觀
參考文獻
緒 論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第二章 「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
第一篇 儒 家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內聖外王的王道法律思想
第四章 詩經之法律思想
第五章 尚書之法律思想
第六章 春秋之法律思想
第七章 易經的法理思想初探
第八章 荀子之哲學思想與法治思想
第二篇 道家與道教
第九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十章 太平經之法律思想
第十一章 社會道德規範之探討
第三篇 佛教與墨家
第十二章 佛教之法律思想概說
第十三章 佛教之治國理念
第十四章 華嚴經哲學思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